绿林网

《云水读年》读后感摘抄

《云水读年》读后感摘抄

《云水读年》是一本由阮义忠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云水读年》读后感(一):轻读物,慢生活

读这样的书是很惬意的事,书做得很轻,包括本身的重量,和内容的质感。一杯茶,窝在冬日暖阳里,慢慢读来,只需要感受,不需要思考。也许是人生行至半路了,对他书中的许多感受都有同感。也许我和更老的人才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吧。老,是人生一种状态,和年龄无关。历经沧桑而心思坦澄,继续保持对于世界的好奇,耐心和热忱。这是我对老的定义。

《云水读年》读后感(二):摄影家日常书

微信读书读的,在手机上看摄影家的随笔不合适,因为图片太小,看不出图片的质感。不传神。只能看看文章了。

这是阮义忠先生的日常随笔,他作为摄影家,观察敏锐仔细,对他生活在其间的城市有很多观察。主要写他居住的地方,他工作的地方,他往返设立工作室的记录。以及他跟随慈济法师在全台湾的行走。主要写自己的生活,所以难免有啰嗦重复的地方,但是胜在老先生本真,秉持自我,不献媚,平淡讲述自己的感悟,讲述自己的看法。

跟着摄影家的眼睛走走看看,一起看看熟悉的平常面目。阮先生主张用心观察,要自习磨练手艺,不能夸示玩观念玩创新,心有戚戚焉。有着从事那个职业几十年的敬业感,专注自己的手艺,尽力传播。

知道阮先生好像是在苏州诚品翻过一本摄影集,觉得疏朗开阔,非常有人文气息。后来才知道有阮义忠人文摄影奖。所以在微信读书看到有他的随笔就买了开始读。

图片不多。每篇文围绕一张照片来写,照片背后的故事,虽然很平和,但是很生动。家常琐碎的背景。我觉得和摄影有关的书大概还是印刷精美的纸书更好。手机上看图片还是效果不佳。

《云水读年》读后感(三):《云水读年》: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阮义忠先生的图文随笔集。这本书我浏览的比较快,感受是与早年的《人与土地》相比,更恬淡了一些。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有欲望,艺术表达再简朴,也有“巧”的感觉。当然,巧并不意味着不好,它一样能四两拨千斤,甚至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阮义忠先生的《人与土地》,把对故乡浓厚的感情,凝结在图与文之中。图,必然要求技巧性,还有些,要求天时地利的“巧合”;文,亦需章法。要收放自如,图文相配,方可直抵人心。书里流露出来的人文关怀,温暖我、鼓励我。

到《云水读年》,又有变化了。跟随师父行脚云游,所见所悟皆有禅意。且,年岁愈长,先生的文字愈发坚定、平实,应该是得益于佛学,得益于心灵的宁静和解脱。视角在变,从人文到自然;内容在变,从乡村到城市;风格看似一如既往,其实也有细微的变化。唯天下之至拙,胜天下之至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有一点,书的开本可否再大些?遇到如下图的情况,就有点影响阅读了。

不知道先生用不用豆瓣,能不能看到评论。凌晨四点去晨走,要戴口罩的。无论何地,夜间,气温低,空气下沉凝结,凌晨日出前,近地面微粒是最多的,那是一天中空气最浑浊的时候。如果是森林公园,植被茂盛,经过植物一夜的呼吸作用,空气的氧含量也很低。切勿认为很早锻炼空气最好。

假期有空,还要再细读。

《云水读年》读后感(四):《云水读年》:眼观世象,寻觅真我

在海峡两岸的摄影界,阮义忠这个名字可谓如雷贯耳。这位只有高中学历的男性不仅创办了后来为人称道的《摄影家》杂志,而且较早传播了西方的摄影理念,甚至被部分摄影家看作“摄影教父”,所到之处时常引起轰动。我们不禁好奇,他到底最终形成了怎样的摄影理念,以至于引来这么多的追随者,他的摄影作品又是如何体现出他的摄影理念,以及他本人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

走近阮义忠理所当然的通道首选是其摄影作品,然而,他的文字作品同样不失为可靠的替代选择,因为他同样是一名拥有个人风格的作家,他的散文作品简洁、凝练、克制,却又不乏对生活、对心灵的洞察。此外,他还从1999年起跟随证严法师行脚,为慈济基金会工作,并成了一个素食主义者。如此种种,不免让人好奇,在他这个信奉慈悲理念的摄影家看来,摄影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才是优秀的摄影作品。

比起强调摄影技术(形式)的摄影家,在阮义忠那里,生活(内容)比摄影本身更加重要,尽管他也丝毫没有忽略技术之于摄影效果的影响。阮义忠认为,在今日的摄影界,至少中国大陆,“观念、艺术性表现被许多奖项偏爱,纪实摄影越来越受冷落”,进而在这种环境下,“传统摄影的人文精神迅速流逝,暗房手艺也流失了”,不免令人惋惜。此外,摄影还愈发流于形式,摄影者“根本不用心注目拍摄对象,也不认真体会其中的内涵”,可“殊不知,摄影最重要的就是观察”。

这种形式与内容的争论,也体现在阮义忠的生活方式上。曾几何时,他也是一个楞头青年,对自己的未来既满是憧憬,又存在种种困惑。高中毕业的他,带着一腔热情前往台北工作,一边积累经验,一边自主加强学习,最终在摄影界崭露头角。不过,随着积累的作品、资源和人脉越来越多,随着受邀出席的活动、仪式越来越多,他偶尔也有沉重之感,甚至会问,这样的生活是他自己真心希望的吗?为此,他选择卸掉了名声和荣誉,只与妻子深居简出,却收获了简单带来的快乐。

佛教慈济基金会可谓阮义忠近些年生命的核心,也与他一贯的摄影与人生理念契合。他不仅身体力行地参与基金会的活动,比如灾后的重建,还用他观看世界的镜头记录下了慈济人的善行义举,让慈济人在台湾地区愈发受人关注。佛教的诸多观念与阮义忠的摄影理念相符,比如它的无常观,如果非要给摄影下个定义的话,那么,或许可以将其视作一种在瞬间捕捉永恒的视觉艺术,而这也是佛教带给他的启示。

近些年来,阮义忠频繁往来于海峡两岸,极大地促进了两岸的文化交流,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见证了两岸都市化的快速推进,对此感慨颇深。在他那里,摄影还附带着留住记忆这个功能或使命,他希望,“整个大环境在繁荣进步的同时,也能把我们的美好回忆留存,因为记忆就是一座城市的生命,也是它最珍贵的资产”,毫无疑问,这同时也是我们心怀的希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