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入眠之力读后感1000字

入眠之力读后感1000字

《入眠之力》是一本由皮埃尔·巴谢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23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入眠之力》读后感(一):神秘的入眠之力

说来惭愧,乍看这本书,我以为它讲的是文学中的催眠之力。有些书只要一翻开就有让人入眠的能力,对于我来说是数学课本和《瓦尔登湖》。 但这本书其实是以睡眠这一角度重新解读一些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的书。 波德莱尔、兰波、穆齐尔、卡夫卡……这本书为我们讲述了这12位作家与睡眠有关的写作。 睡眠与写作究竟能有什么关系呢?几年前朋友推荐给我了一本书《成为作家》,坦白讲我个人觉得那本书有点水,但其中有一个观点我印象非常深刻,大概是要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写作,最好是刚刚睡醒的前四个小时,因为此时的大脑还处于梦境的潜意识中,写出来的文字和完全清醒时比起来更加真实。这段时间写什么都可以,写自己梦里发生的事情也可以,最后这些段落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写作素材。 “在我们历尽千辛万苦有文字发表之前,我们早就开始通过白日梦的形式讲故事了。而将故事写出来还需要单调乏味的劳役,难怪敏捷的无意识会对此畏缩不前。”——《成为作家》 学会“无意识写作”,然后学会约束“无意识”。 听起来有点玄而又玄,却与这本书的主题如此贴合,不是吗? “睡眠在文学中无处不在,它潜入许多我们未曾注意的文本,在叙事中自主运行,塑造作品,这便是文学中的一股入眠之力。” 波德莱尔曾经在他的诗中这样写“我害怕睡眠,如同害怕一个巨大的洞,它通往未知之地,其间充满隐隐的恐惧。” 睡眠使波德莱尔感到恐惧,“睡着即是呈上自我,予人以察看之机”,波德莱尔希望自己能够完全被自己掌控,所以他恐惧睡眠。 对于我们来说,睡眠可以修复我们的身体机能,缓解我们疲惫的大脑,蕴藉我们负面的情绪,但很显然,过于安逸的人生无法同时感受苦难,也无法成就波德莱尔这样的诗人。所以对于波德莱尔来说,睡眠是一扇门,让入眠者与死亡相接,与神力相接。 波德莱尔写过许多首与睡眠有关的诗,或与睡眠抗争,或者沉睡其中,或者被其压垮,睡眠又如一片蔚蓝而危险的大海,他被海中的巨浪裹挟向前,孤独且神秘。 在这之前我从未想过从睡眠这个角度为切入点来分析文学作品,即使是在看过《成为作家》那本书之后,我依旧一度觉得依靠睡眠之力写作是一件非常难以实现的事情。但这本书却告诉了我,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曾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写作。 如此看来,入眠之力,何尝不是一样的神秘呢?

《入眠之力》读后感(二):入眠是精神活动的一部分,那在文学作品中呢?又有哪些入眠的思考

人类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而以人类自身为主要创作对象的文学作品又怎么可能缺少关于睡眠的内容? 但睡眠往往是一种无意识的活动,是一个幽隐的世界,是一种极为个人的活动,除了专门用来表现意识流的文学作品之外,对文学中睡眠的文学批评却比较少,重视度不足并且还可能有着自身的缺陷。很少有专门等文学批评去深入到睡眠之中,探讨论文学中的睡眠。

法国作家、批评家、文学研究学者皮埃尔·巴谢就创作了这样一本著作《入眠之力:文学中的睡眠》,深入到了世界著名作家笔下,探讨12位作家与睡眠有关的著作,走入这些作家的文本之中,揭示着睡眠在这些作品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展示睡眠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生活一部分所应该具有的真实状态。

这12位作家很多是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的,亚里士多德、波德莱尔、兰波、卡不卡,也有一些我们略显陌生。那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之中,展示出来的睡眠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睡觉既然是人类最本源的活动之一,那么很久以前的人类必然对于睡眠就有了深入的研究,对于睡眠中出现的梦也就有着更多的探索。

这本《入眠之书》就是从亚里士多德的《论梦》开始讲起。在那个时代,关于睡眠、关于梦的认知,还处于模糊的时代,而亚里士多德在《论梦》中,对于多种情况的梦进行了考察和研究,特别是对于清醒状态的梦进行了认真思考,认为入眠并不是梦出现之机,更是用镜子这样一个形象化的概念来论述着梦和人类的关系。 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对于入眠讨论的起始,对于后世有着引导作用,后续作家必然是在这样一条道路上前进。

那么在文学作品中,入眠又是怎么进和文学挂钩的呢?就比如作者分析的卡夫卡,就让我们看到入眠在文学中的隐喻作用。 作者分析的是卡夫卡最耳熟能详的小说《城堡》。这部小说中,自始至终很少专门叙述睡眠或梦境这样的情节,但在这篇探讨它的文章《卡夫卡:夜幕下的歇脚处》,就从另外一个层面帮我们梳理了《城堡》这部小说关于入眠的底层逻辑。

小说《城堡》一开始就是围绕着夜晚、围绕着即将沉入睡梦之中开始的。“天色已晚,厚厚的雪覆盖着整个村庄”,这就是故事发生的背景,而夜晚必然是休息的开始,是入眠的开始,是需要寻找歇脚处的。所有,随着卡夫卡故事的叙述,这里发生的所有故事也都在亦梦亦幻的状态之中。

而这就体现出了文学的隐喻性质。这部小说的所有情节都围绕着夜晚,围绕着过夜,围绕在一种“专注于恍惚、清醒与睡意之间周旋”,这也就有了另外的解读意义。 从这样的文章之中,我们看到了文学评论所展现出来的各种视角,而入眠就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视角。那么在其他作家的其他作品之中呢?他们关于入眠又有着哪些深层次的内涵讨论呢?就从这一本书,从文学评论家的视角走入文学著作关于入眠真相的讨论吧。

《入眠之力》读后感(三):文学中的睡眠哲学:“哈姆雷特害怕做梦……我害怕……生活!”

和失眠打交道:时间兀自流逝,人却难觅其踪我愿睡去!与其生不如睡!在死亡一样温存的睡梦中,我无悔于将自己的吻覆满你铜制般光滑美妙的身体——波德莱尔《忘川》

法国作家、批评家、文学研究学者皮埃尔·巴谢(1937—2016)在《入眠之力:文学中的睡眠》一书中,以睡眠为哲学主题重新串联文学作品,讲述了12位作家与睡眠有关的写作,让我们从睡眠角度重新进入《恶之花》、《城堡》、《地狱一季》等经典文学名著。

契诃夫的首部戏剧作品《没有父亲的人》里的剧中人物普拉东诺夫被认为是“当代的哈姆雷特”。他是一个中学教员,他长期苦于找不到可以交心的对象,在自己身上也找不到可以献身的力量。于是他只好叹息说:“我们为什么不能像我们所应该的那样生活。”

可以说,普拉东诺夫的精神痛苦,是东西方世俗世界里大多数年轻人的精神健康现状,因而他在选择毁灭自我的时候,呐喊道:“哈姆雷特害怕做梦……我害怕……生活!如果我还活着,将会发生什么?耻辱难忍……”

阅读这部戏剧时,“普拉东诺夫在痛……”与哈姆雷特的“异同”,着实能引起我深刻的共鸣。

就像哈姆雷特本尊在考虑自亡时的独白:“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腐朽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存在者,面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以及对现状的不安与恐惧,只有在不毁灭肉体的自我的前提之下,借助睡眠之力,才能把自我带离内外坐标全失的焦灼状态,超越主客对立的矛盾关系。

作者认为,入眠助人逃离时间维度,醒来则让人意识到时间流逝的能力,才能忆起随时间而去的东西,才能记录与整理那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小小回忆。

波德莱尔因人生不如意而写下《忘川》,描述他因失眠带来的尖锐痛楚,沉睡者也许能够在梦里毫无防备地放下自我,以梦替代了睡眠。

然而睡眠只是思想休憩的短暂时刻,梦不是完全封闭的,活着的人终究是要醒来,结束梦境,回归现实。

入眠之力给了我们存在的勇气去超越非存在的力量,参与到尘世有意义的片刻与永恒之中,摆脱生命的麻木状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