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搏击暗夜》读后感1000字

《搏击暗夜》读后感1000字

《搏击暗夜》是一本由陈漱渝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搏击暗夜》读后感(一):一些小错误

1、141页,“同年五月四日……鲁迅……等进步人士的名字被列入了通缉的黑名单。”对照《鲁迅著译编年全集》第七卷,应为“四月九日”。

2、142页,“鲁迅一九二六年八月二十八日收到厦门大学预支的工资和旅费后,非常高兴,立即在中山公园约见了老友齐寿山,偿还因购房的借款一百元,又反借给齐寿山一百元”。对照鲁迅日记,实为1926年七月二十八日,“收厦门大学薪水四百,旅费百。往公园,还寿山泉百,又假以百”。

《搏击暗夜》读后感(二):革命的感染力来自平实的史料:《搏击暗夜——鲁迅传》

盗火书话 | 革命的感染力来自平实的史料:《搏击暗夜——鲁迅传》

鲁迅逝世以后,鲁迅传记向来是一件热门的事业。

许广平并没有写成《鲁迅传》,只是给我们留下了三部有关回忆录《欣慰的纪念》《关于鲁迅的生活》《鲁迅回忆录》,以及其他一些零星文字。许广平国文系毕业,既是作家又是鲁迅夫人,在一般人眼中是撰写《鲁迅传》的最佳人选。但其实未必。记者跟采访对象初次见面,也许就能写出一篇出色的印象记,而十年“相濡以沫”的爱人也许彼此了解太多、了解太深,下笔时反倒颇多踌躇。即使对于许广平的回忆录,也有一些研究者质疑正误。

第一部《鲁迅传》,是一九四七年出版的王士菁著《鲁迅传》。这本传记一九五九年修订再版,一九八一年重印。许广平认为这本传记比较客观,能把中国近现代的重要事件跟鲁迅生平有机联系在一起,只是引征鲁迅原著过多。然而,香港曹聚仁先生却认为王士菁的《鲁迅传》“那简直是一团草,不成东西”,所以他奋笔写了一部《鲁迅评传》,自认为主要特色是反对神化鲁迅,把鲁迅还原为一个“人之子”。反对神化鲁迅,正视鲁迅思想上的矛盾是该书一大特点.但曹《评传》中的鲁迅是“同路人”,是虚无主义者,是自由主义者,个人主义者等化的提法,颇不能服人,书中还有一些错误的史实,不妥的论断。

此后,林辰先生壮志未酬,只留下了半部《鲁迅传》,让读者景仰而又抱憾;冯雪峰只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回忆鲁迅》和一份只有两万四千五百字《鲁迅传》的遗稿。人们期待唐弢写出一部高水平的《鲁迅传》,结果他的《鲁迅传——一个伟大的悲剧的灵魂》仅写到了第二编第十一章,即从鲁迅出生写到杭州执教时期,就赍志而殁。

《搏击暗夜——鲁迅传》是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先生竭尽心力之作。这是一部以资料考证见长的史传,但比一般资料性读物多一些理论色彩,又比一般理论专著多一些文采。作者以时间为经,重要的人生场景、事件为纬,通过对鲁迅先生行迹的考辨、交往的记录,以及时代风气、文学和文化思潮的综述,深入而立体地活化出鲁迅的“本相”“本色”,尤其凸显了作为革命者的鲁迅一生与社会的黑暗面和人类灵魂的黑暗面坚忍搏战、从不妥协的精神。

小事考证辨伪大问题

本来,鲁迅这样处于学界聚光灯下的大人物,已经很难发现新的材料。但本书还是有不少耳目一新的史料。

比如鲁迅之子海婴先生的《我与鲁迅七十年》一书,其中有一节写了对给鲁迅治病的须藤医生的怀疑,怀疑的理由之一,就是在鲁迅去世后,须藤失踪了。但在本书中,作者披露,须藤医生并没有失踪:须藤医生1946年随日本侨民被国民政府遣返回国,长期在日本岗山县行医,于1959年去世。他的生平在泉彪之助编撰的《须藤五百三年谱》中记述得十分清楚,不存在鲁迅死后他突然在人间蒸发的情况。

在“奴隶之爱”一节中,关于鲁迅对青年作家叶紫的帮助,记述甚为详尽,如鲁迅为叶紫修改小说《王伯伯》《夜哨线》,鲁迅把刚出炉的烧饼送到叶紫住的亭子间,分给他的两个孩子。鲁迅日记中有69处有关叶紫的记载,其中27次提到叶紫缺衣少吃的境况。在两个口号的论争中,少不更事的叶紫受周扬之托,以“公事”之名盛气凌人地约鲁迅出门谈话,这令鲁迅十分气愤,但鲁迅并未因此而对叶紫心存芥蒂。而且,在他自己离世的前不久,得知叶紫住院,还送上50元钱,并叮嘱叶紫安心静养。

在谈到《藤野先生》的“幻灯事件”是否真实这个问题时,在目前还没有确切发现中国人围观同胞被杀的那一张幻灯片的情况下,作者通过旁引曲证、条分缕析地得出自己的结论:“《藤野先生》一文中的某些细节或许有虚构成分,与客观事实略有出入,但所揭示出的却是历史的本真事实,完全符合鲁迅当时的心路历程。”确立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日本《河北新报》1905年7 月28 日发表的“风云儿”的题为《俄探四名被斩首》的内容。该文详细叙述了被迫成为俄探的四名中国人被砍头的场面。这一材料的出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事实上,读过李冬木翻译的《吉田富夫:周树人的选择——“幻灯事件”前后》(《鲁迅研究月刊》2006 年第2 期)这篇文章的人应该了解,在关于“幻灯事件”的回忆中,鲁迅当年的同学铃木逸太所说的没有发生匿名信的一类事情、没有鼓掌欢呼中国人被砍头的集体行为”等证言不足为信。因为他的回忆前后不一,多处矛盾。出于一种民族保护心理,铃木逸太显然遮蔽了一些事实。

不附和传统评价却坚持革命立场

对当年被张闻天、瞿秋白、鲁迅等人写文章批驳的胡秋原,传记给予了客观评价,认为他是一位贡献突出的史学家、哲学家和著作家,是一位敬重鲁迅、帮助过瞿秋白的具有独立思想的学者,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熟悉程度,超过了当时左翼文艺界的很多批评家。传记表明了自己鲜明的观点:“胡秋原的一生证明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不可能没有特定的政治倾向,完全超然于世外,但在国共两党的生死搏斗中,的确有一种秉持相对独立立场的自由主义者,他们是革命党团结争取的对象,而不应该推到敌对的营垒一边。”胡秋原后来在台湾多次对左翼运动进行声援和保护,可以认为是一个总体上倾向进步的自由主义人士。

但倘若认为传记作者放弃了革命的阶级立场,那就大错特错了。以下是对于鲁迅和梁实秋论战的评价:

鲁迅最反感的是梁实秋对弱势群体的轻蔑态度和为他们设计人生出路。由于儒家等级观念的影响,以及从柏拉图到白碧德学说中对下层民众的鄙视,加之书香门第带来的贵族气质,梁实秋习惯于用“蠢笨如牛”这样的贬义词形容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下等人”,并采用罗马时代的古义,把无产阶级解释为“只会生孩子的阶级”。面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梁实秋既反对被压迫者夺取政权,又反对改变经济体制。他为无产阶级设计的出路是:“只消辛辛苦苦诚诚实实的工作一生,多少必定可以得到相当的资产。”这就是梁实秋眼中的有出息!这就是梁实秋提倡的“正当的生活争斗的手段”!

——《搏击暗夜:鲁迅传》,205页至206页

作为革命思想家的鲁迅

判断历史人物的功绩,不是根据他有没有提供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某些东西, 而主要是根据他比他的前辈提供了哪些新的东西。鲁迅不能预测到之后社会主义革命的各种危机和困境,但在他天才地提出了一系列前人所未闻的想法。

鲁迅有些想法乍听起来让人感到奇怪,但实际上另有内涵值得品味。比如,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 苏州有园林,杭州有西湖, 但鲁迅偏不喜欢西湖, 甚至说“西湖是应该填掉的”。 那原因并不是否定西湖的自然美, 而是每年春夏之交, 总有一些穿长衫摇折扇的“名士”们在湖边摇来摆去,故作风雅状,让鲁迅感到难受。

1931 年,上海中学生杂志社曾采访鲁迅, 问题是: “假如先生面前站着一个中学生,处此内忧外患交迫的非常时代,将对他讲怎样的话,做努力的方针?” 鲁迅的回答是: “请先生也许我回答你一句,就是: 我们现在有言论的自由么? 假如先生说‘不’ , 那么我知道一定也不会怪我不作声的。”

鲁迅的生命史就是一部革命史。“有不平而不悲观, 常抗战而亦自卫” 的战斗史。他的斗争对象,对内是封建余孽,对外是帝国主义。革命有不同战线,鲁迅是在思想文化战线战斗。他有对革命的独特理解, 也有其独特的战斗方式。

作为一位革命家, 鲁迅对中国的政治革命持有什么看法呢?1933 年至 1936 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多次访问鲁迅, 准备跟姚克合作,把《阿Q正传》 翻译成英文。因为《阿Q正传》 以辛亥革命为历史背景,他们就谈到了革命这个敏感的问题。斯诺问: “你认为俄国政府形式更加适合中国吗?” 鲁迅的回答是: “我不了解苏联的情况,但我读过很多关于革命前俄国情况的东西,它同中国的情况有某些类似之点。没有疑问,我们可以向苏联学习。此外,我们也可以向美国学习。但是, 对中国说来, 只能够有一种革命——中国的革命。我们也要向我们的历史学习。”

《搏击暗夜》读后感(三):鲁迅先生的五种不同面相

注:本文为原创文章,首发于“仁仁阅APP”

荐语 孝、义、暖、狠、忠,于暗夜搏击的鲁迅,属于每一个时代。 音频简介 从鲁迅对家人、对朋友、对爱侣、对敌人等多个角度,了解鲁迅,慢慢接近鲁迅。

你将听到 1. 鲁迅如何对母亲孝顺,如何帮助朋友? 2. 鲁迅如何对待爱侣,对敌人又是怎样不留情面? 3. 他的作品,为何能穿越时空,到现在仍有强烈共鸣?

书籍信息 书名:《搏击暗夜:鲁迅传》

作者:「中」陈漱渝

鲁迅

说起鲁迅,你会想到什么?会想到他笔下的闰土、孔乙己、阿Q,或者想到他夹着烟头、眉头紧锁的经典形象。大部分人知道他是一个民主斗士,拿着笔杆子,每时每刻都在战斗。但生活中的鲁迅,是什么样子呢?

《搏击暗夜:鲁迅传》,是近年关于鲁迅的佳作,它的作者陈漱渝,是资深的鲁迅研究者,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兼鲁迅研究室主任。 这本书从多个角度,深入介绍了鲁迅的一生。接下来,我们就跟着作者的脚步,一点一点走近鲁迅。

少年鲁迅

首先,我们来看鲁迅和他的母亲。他对母亲怎么样呢?一个字,孝。

鲁迅一生都在批判封建制度。小时候读《二十四孝》,他最烦里面的《郭巨埋儿》和《老莱娱亲》。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第一段婚姻竟没能逃出封建制度的魔爪。

1906年,留学日本的鲁迅收到一封家书,信中说他母亲已经病危。 等鲁迅匆匆赶回家里时,却发现家中灯笼高悬,喜气洋洋,还有个戴盖头、穿红衣的新娘。 鲁迅顿时明白过来了,母亲这是要逼婚。 新娘子叫朱安,也是绍兴人,祖上做过官,与鲁迅家门当户对。 鲁迅的母亲很喜欢这个儿媳,鲁迅没有强烈地反对。 事后,鲁迅好友孙伏园说:鲁迅在事业上勇猛刚劲,待人却非常厚道,他不忍伤母亲的心,所以只能妥协了。

鲁迅与青年

接下来看鲁迅对朋友,一个字概括:义。

都说南方人精明不吃亏,可鲁迅却很慷慨。 当年高长虹走上写作这条路,一没名二没钱,鲁迅很欣赏他的才华,在经济上和事业上都给了他很多帮助。 上世纪初,萧军萧红来到上海发展,鲁迅见这对年轻人生活潦倒,时常给他们送钱,还帮他们改文稿,写前言。 《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能出版,背后有鲁迅的功劳。 瞿秋白危难之时,曾四次到鲁迅家避难。 瞿秋白牺牲后,鲁迅悲痛之余,将瞿秋白60多万字的译文编辑出版,以此怀念挚友。 内山完造是个思想进步的日本商人,也是鲁迅好友。 内山后来回忆说,鲁迅有时会把刚到手的稿费直接放在他那里,让他帮忙送给被抓的革命者家属。

鲁迅、许广平、周海婴

看鲁迅对爱侣的态度,暖。

说来你也许不信,恋爱中的鲁迅是个十足的暖男。 1922年,鲁迅在北京高校当老师时,邂逅了许广平。 当时,鲁迅不修边幅,样子邋遢,长衫和皮鞋上还满是补丁,简直像个流浪汉。 可等他一开口讲课,学生们全惊呆了。听完他的课,许广平立刻成了鲁迅的铁杆粉丝。

鲁迅和许广平相差十八岁,当时鲁迅已经结婚了,而这一切都没能挡住两人之间的炽热的爱情。 后来,他们终于冲破世俗藩篱,结合在一起。 那时候,鲁迅叫许广平“小刺猬”,许广平叫鲁迅“小白象”。

鲁迅手迹

接下来看看鲁迅论战的态度,也是一个字,狠。

他手里的笔便是武器,《纪念刘和珍君》字字血泪,控诉段祺瑞政府的丑恶行径。 看不惯的人,他骂得毫不犹豫。 鲁迅公开骂过的名人有:章士钊、杨荫榆、梁实秋、陈西滢、林语堂、徐志摩等。 鲁迅痛斥他们“走狗”、“落水狗”、“丧家犬”。

其中,鲁迅和梁实秋、陈西滢的骂战最有名。鲁迅骂他们,是看不惯他们不为天下苍生说话,实在是不配做读书人。

谁对谁错姑且不论,单就他们敢于论战的勇气,不是每个时代的文人都有的。 鲁迅的骨头最硬,在当时的文学艺术圈,无人不知。

鲁迅:民族魂

最后看鲁迅对民族的态度,一个字,忠。

白话文小说起始于鲁迅,他的杂文也笔锋犀利,心里有鬼的人看了心颤。 《狂人日记》,让读者对“吃人”两个字心惊;《阿Q正传》里的阿Q,是中国人的倒影,阿Q已经成了一个文化符号,经久不衰,阿Q活在很多人身上,或多或少…… 近代以来我们的国民性,从来没有被哪个人如此深刻地剖析和批判,鲁迅对中华民族真可谓:爱之深,恨之切。

出版人张立宪说,他把人生第一笔工资拿来买了《鲁迅全集》。什么原因? 不外乎是鲁迅上个世纪的作品,还能在如今的社会找到深刻的共鸣。 有人直白地说:熟读鲁迅,你基本就能解释一切社会乱象。 从这个角度上说,为劳苦大众在搏击暗夜的鲁迅,不属于任何时代,他永远也不会过时。

2018.8.20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