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做,就对了》读后感1000字

《做,就对了》读后感1000字

《做,就对了》是一本由[美]赖安·巴宾诺 / [美]约翰·克朗伯兹著作,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016-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做,就对了》读后感(一):行动就对了

不管做什么,重要的在于快速行动,错了没关系,重点在于如何纠错,改善,然后做好。

英文的书名fail fast, fail often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快速犯错,多犯错,只要行动,行动才是一切,赶紧行动起来。

我们平时想要做一件事情,做很多计划,脑子里构思了很多,结果往往到最后,就不想做了,这才是最大的问题。想的越多,计划的越多,越难开始行动。空有一腔热血,想做,却迟迟不能行动,很多人没能成功就在于执行力差。

总之一句话:行动起来吧!就现在!

《做,就对了》读后感(二):每次读读,总能又打上一针鸡血

很喜欢的书,看过好几遍了,当然,每一次看的时候都有些儿囫囵。

强调了失败的重要性,“成功源于笨手笨脚的开始和瞎折腾“。

”你可以将你的想法按照下面的形式罗列出来——如果我想在_______方面获得成功,我必须把__________做得很差。"

"试着发现你不知道的东西,抵制以专家姿态登场的想法。"

"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不失败也就意味着停滞不前,这样也许你会比较容易接受失败带来的不快。"

"玛丽接着说那把吉他是她以前的男朋友送的,放在她卧室的壁橱顶上都一年了,上面落满了灰尘。她连一次都没弹过,因为她还没有决定好是不是要学习吉他。 玛丽对学习吉他的看法并非一家之言,许多成年人都拥有类似的思维方式。玛丽原本可以直接拿起吉他开始弹奏。她根本没有必要现在就决定是否要长期弹奏下去。事实上,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自在地随便拨弄几下吉他,完全不必困扰。"

拖延、不行动的理由具体有:”我能做好吗?试着做一些你不擅长的事情,不要把精力放在获取他人认可上,而是专注于自身的满足和成长。 我有足够的时间吗?如果你热爱一件事,那么这种爱好就会让你不再浪费时间做那些无足轻重的事情。 我有做这件事的耐心、天赋和智慧吗?尝试一下,或许你会发现自己原本没有意识到的耐心和天赋,或者专注机会提高自身能力。 我确定要全身心地投入吗?如果是的话,会不会占用我太多时间,让我错失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只有你真正想做某件事的时候,才需要全身心地投入。 开销会很大吗?当你发现自己热衷的事物时,它也许会带给你启发,让你找到新的赚钱方式,或者促使你减少不必要的开销。 如果我参与这件事,别人会不会笑我傻呢?成功人士的兴趣爱好,在他人看来,往往显得很反常,但却是他们用来充实人生最好的方式。显得傻才有趣。”

“要让你的愿望清单变成了候选名单,而要让它成为即刻执行清单!挑选一件闷在你心中已久的事情尝试一下,找出最简单的一步先迈出去,让事情马上运转起来。”

“兴趣不是可能性的枷锁,直接体验比计划更有效“

《做,就对了》读后感(三):与其让别人来革你的命,不如先下手为强

文/媛姐读书

乔布斯说:与其让别人来革你的命,不如先下手为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被赶出公司后,依然可以东山再起,创造自己的新公司,进入苹果公司,他用自己创造的苹果手机革了诺基亚、三星的命,都是他先下手为强,独树一帜。

乔帮主的确有不同寻常的气魄,他生来就是改造世界的。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哪天遇到工作不顺心时,也常常想与其等着老板炒自己,不如自己先炒老板的鱿鱼。可通常是晚上想想路千条,早上起来回原路。又乖乖地准时到公司,跟不顺心的事情没发生一样。为何?没有去做的实力和能力。

类似的故事是不是好像说的就是自己,或是就是身边的某位同事?一开始兴致勃勃地要做某事,摩拳擦掌,可拖着拖着真正要去做了,却渐渐没了心情。

《做,就对了》这本书提到“5分钟起飞法”,很值得借鉴:暂时不管其它分心的事情,也不管自己有没有心情,把这件事情先做5分钟,不管它是洗衣服,还是写报告。

前几日,群友说他们公司今年大面积裁员,她所在的渠道,可能整体全被裁掉。我很替群友担心,跟群友说,我们公司正好也跟她的公司有业务往来,恰好我的BOSS也与她的大BOSS认识,要不要我去疏通一下,可以让她留在公司不被裁掉。

没想到群友说,不用。以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找到一份不比现在差的工作,她的自信是有缘由的。

她在原来的公司是中坚力量,有着较好的业绩和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她利用业余时间已经攻读下了北大的EMBA考试,她写的文章常被各大号转载,在我们共同所在的群里,她一直帮群主管理各种团队,井井有条。无论哪个方面,以她的能力都不必担心自己未来的工作。她在别人没来革自己的命之前,已经在不断地提升自己,先下手为强了。

而我的另一个朋友,就没有这位群友这么幸运了。从高中毕业后一直在一家公司安心工作,业余时间就在家做做饭,刷刷剧,当电脑已经是我们工作的必需工具时,她还根本不会操作,当微信已经几乎人人在用时,她刚刚知道微信是干什么用 的。她不愿接触新生事物,安心自己舒适的小日子。可去年公司不景气,她这超45人员自然是公司裁员的首选,被裁在家后找各种关系为自己找一份工作,无奈哪份工作需要的技能她都不具备,只好去给摊主站柜台,一天下来,累得要死要活还全年无休,这时她才觉得她是在温水里太久了,成了被煮的青蛙。

蔡康永说: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剽悍一只猫说:不去做,然并卵。与其让别从来革你的命,不如先下手为强。做,就对了!

《做,就对了》读后感(四):做个高效的行动派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想要改变或者解决问题,可是为什么我们总是不去行动呢?《做,就对了》这本书给出了我们答案,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每个人在生活中及时采取行动,帮助人们过上更充实的生活—大胆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充满热情投入到有意义的工作,让我们及时通过小的行动改变生活,鼓励指导大家付诸实践,实现梦想。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大家总是不去采取行动的原因,从准备不充分和害怕失败这两个方面分析了不采取行动的原因。

行动前的顾虑

当我们想要改变或者想采取某种行动时,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借口,一种是以准备不充分为借口,另一种是以害怕失败为借口。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人喊着口号说“我会采取行动的,只要xxx,等我xxx。”这些人认为只有解决目前生活的所有问题,才能尽情享受生活,这可以被看作时“还没有准备好”的借口。作者认为即便我们身处困境,目前的生活不甚理想,也可以采取积极行动,获取新的体验。当我们以准备不充分为借口时,应该怎样解决呢?

首先要找到自己钟爱的事情,做自己钟爱的事情,我们会怀着欣赏的、注重机遇的心态,思考也会更具创造性,工作也会富有成效,从而捕捉到意想不到的机遇。其次是保持热情,快速行动,找到情绪的高峰和低潮点,愉悦引爆点,最后是让积极能量最大化。

为什么我们会害怕失败呢,因为失败总是会摧毁我们的信心。而这本书却让我们对失败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作者认为快速失败时为了快速成长,“尽可能多,尽可能快的犯错,失败,利用这些错误和失败,快速的学习”事实上大多数卓越成就都是建立在出呢个百上千次的错误和失败之上,书中讲述了霍华德·舒克茨创立星巴克的经历以及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出品动画电影的经历,都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从而找到正确的方法和答案。

“快速失败方法”的核心理念:只有真正去实践,你才能看到这件事的全貌,发现自己的感受,然后看到它带来的结果。这正如我们写作一样,如果我们因害怕失败而不去动笔写,那写作这件事就永远不可能成功。我们只有动笔去写,总结在写作中的问题,不断练习,总结,才会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书中给出了5个建议能够能够让我们对失败的恐惧化为采取行动和探索新鲜事物的方式:

当我们拆穿了准备不充分和害怕失败都是不采取行动的借口,知道了如何克服它的方法,就去开始采取行动吧,想到就去做吧,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高效的行动派。

《做,就对了》读后感(五):斯坦福大学未曾公开的成功课,长什么样儿?

大家早上好,欢迎打开剽悍晨读,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今天是2017年8月3日,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做,就对了:斯坦福大学未曾公开的成功课》。

成功听起来是一个很大的词,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但不论怎么定义,都绕不开一个词:行动。如果没有行动,什么都是空谈。

所以今天的内容,主要关于行动。我们分3点来和大家分享:过多的信息会抑制行动,发现水的并不是鱼和最小成本试验法。

『过多的信息会抑制行动』

在传统假设中,我们总认为选择越多越好,商家们也热衷于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先来看个实验。

研究者在一家杂货店的两张桌子上分别摆上了果酱。一张桌子上包含6种口味,另一张桌子上的口味则多达24种。结果发现,只有6种口味的那张桌子果酱销量是另一张桌子的10倍。

最终表明:在面临过多选择的时候,消费者宁愿直接选择放弃。

大量的研究显示,做决定本身就需要消耗行动的能量。所以,千万不要以为选择多是好事,挑花了眼的结果就是什么都做不成,导致行动无疾而终。

『发现水的并不是鱼』

英文里有一个词组,很是形象生动,叫做“think out of the box”,可以翻译成“跳出盒子去想问题”。

盒子,意味着你现在所处的环境。跳出盒子,就是走出你的习惯和固有的思维方式,拥抱新的可能性。

书中提到一个例子,当戴姆勒的设计人员在汽车空气动力学的问题上止步不前的时候,管理工程师带着他的团队去了自然历史博物馆观察了一天的鱼。后来,正是通过模仿一种鱼的大小和骨骼结构,他们成功地解决了困扰许久的问题。

还有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在国外生活过至少三个月的人在创业和发明新产品上成功率提高了35%。”

如果你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也遇到了瓶颈,不管是有问题难以解决,还是对当前的境况不满意,我们都建议你跳出你所处的“盒子”。你可以去尝试一家从未吃过的餐厅、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甚至是去逛逛你从未去过的公园。

总之,做一些不一样的事儿,拓展你的体验边界,你就可能对当前的问题有不同角度的认识。

『最小成本试验法』

在精益创业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最小可用品”。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最小可用品就是故事大纲。大纲通过了,才能继续丰富整个故事。

那么在创业中,这个概念讲的就是当你有一个你自认为很棒的构想时,不要试图把资源、精力一股脑儿全投进去,而是要用最低的成本做出一个简化产品,快速获得用户的反馈,再加以改进。

打个比方,假设你觉得在商场里摆上自动鲜花贩卖机是个好生意,你没必要搞上千台自动鲜花贩卖机,北上广的商场里都去放一个。你可以先找两三个商场,先测试一下客户群体对鲜花的需求有多大。

这个概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其实就是当你有一个设想以后,不要急着铺大盘子,要等到你的设想被验证以后再付诸进一步的行动。

比如你要换工作,又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另一份职业,你可以试着先去接触那个圈子的人,或者找一份兼职、实习来试试。如果你想要换一个城市,就先去目标城市住一周或者一个月,而不是一股脑儿把家都搬过去。

总结一下:在做决定的时候,不妨适当地收缩选择范围,别挑花了眼;当工作生活遇到瓶颈的时候,拓展体验边界比执着于问题本身更有效;不要追求一步到位,以最小成本试错才是提高成功概率的不二法门。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记得给我们点赞鼓励哦。

参考书目:《做,就对了:斯坦福大学未曾公开的成功课》[美]赖安·巴宾诺、约翰·克朗伯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剽悍晨读(主编:知名自媒体人剽悍一只猫,ID:piaohanchendu)。每天早上6:30,用一首歌的时间,为你导读一本经典好书,欢迎关注,跟30万读书人一起成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