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唐草物语》读后感精选

《唐草物语》读后感精选

《唐草物语》是一本由[日] 涩泽龙彦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50页,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草物语》读后感(一):好的小说无敌于诗歌

涩泽龙彦,日本文学奇迹,绝对是阅日新开端,唐草物语罕杰!正扩他本,虚舟,网搜便得。

这样说吧,看完唐草物语第一篇鸟与少女,你就会惊撼,帕维奇拉什迪卡尔维诺博尔赫斯仿佛掠过,而他更接近我们遗失的美好朝代。好的小说无敌于诗歌,我所有的日本文学都是压在书柜底层,惟把涩泽龙彦摆在书桌,偏得必须示爱。

《唐草物语》读后感(二):骷髅的生长

《唐草物语》的瑰丽想象让人耳目一新,阅读的时候经常想到自己以前看书上学,看到某个事物经常会浮想联翩。12篇短篇小说中最喜欢《三个骷髅》,讲的是一个退位法皇因为头痛而不断了解自己前世,前前世的故事。前世今生在中国文学中也经常出现,本篇略有不同之处,几世的意识混在一起,已经让今生的意识产生了混乱,不知自己是谁了。“如果还有意识存在,那也已经不是他的意识,而是别人的意识了。是作为别人而产生的一个意识。”本篇中还有一段有意思的话,“人类既然是作为一个有机体活着,骷髅也就应当是时时变化的,只要没死,骷髅就不会是固定的形状。”在我看来这是一段蕴含矛盾的话。骷髅本就是人死之后骨骼的名称,如果称他为骷髅,那么他就死了,那么他也就不会生长了。但是仔细想想确实也是这样,如果自己10岁死去和20岁死去,留下的骨骼必然会是不一样的,从这个角度来讲,骷髅确实是随着人本体生长而生长的。

《唐草物语》读后感(三):一本“奇思妙想”的随笔集

十二篇故事汇成的一本不太厚的书。从外观上看,暗绿色硬书壳,烫金的图案有怪力乱神感(后来一看是名符其实的暗黑与神怪精灵风格)。

读这本书时,最明显的一个感受是:涩泽龙彦真是一个读书无数的人,更是一个思想异常活跃、灵动的人。相信这两点,缺了任何一个,《唐草物语》这样的书都是很难想象能写得出来的。

先说第一个方面,关于“读书无数”:每一个故事都是出自书本或者掌故,这本身就需要作者在写之前具备广泛深入阅读这些书本和掌故的基础。书中大多是对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的传奇经历的再现(当然不是刻板地重写),这也需要作者大量阅读书籍,了解这些人物的相关历史线索,然后才有可能在这个基础上用自己的风格演绎它们。

第二个方面,关于“思想异常活跃、灵动”: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在阅读和生活中,都会遇到无数历史的片段、书籍内容的片段,但是这些往往都只是当时记得,过后便不在了。而本书作者却不是这样。在阅读了无数书籍后,他对引起自己兴致的许多内容的“点”发散开去,让它们开枝散叶,成为一篇篇别致有趣、奇思妙想贯穿其中的随笔。这在没有把思考本身当成一个乐趣的人那里,显然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对他们来说极其枯燥,无法进行。

����

《唐草物语》读后感(四):魔性或暗黑,它的最终属性是迷人

涩泽龙彦的名字或许对中国读者来说有些陌生,但乔治·巴塔耶、萨德侯爵,这些西方异色作家的作品相信很多人都有所了解。涩泽龙彦就是向日本读者介绍这类西方异色作家的先驱。当然,以这样的方式介绍他其实有些偏颇,他并不是躲在幽暗的书房里挖掘人性之恶的暗黑贵族,尽管许多公开的媒体照片都给人这样的印象。涩泽是一个渊博、温柔、有个性的人,你可以认为他有暗黑的属性,你也可以说他散发着魔性,这些都没有错,但他的最终属性,我认为是——迷人。

《唐草物语》就是他这种迷人属性的体现。

一、时刻变换的阅读视角

阅读历史人物真实故事的视角大致有两种:上帝视角和穿越视角。

前者,犹如站在滔滔长河的正上方,俯瞰整条河流,从源头的涓涓细流到入海处的波澜壮阔,将每一丝水流的来龙去脉描绘于心。

后者,则是看到一朵特别有趣的浪花后,纵身一跃,跳入水中,与河底的细沙游鱼、河面的波光艳影为伍,仔细感知河水流过时的微小变化。

前者是正史,后者是小说。

而读这本书时,两种视角必须随时切换才跟得上节奏。涩泽龙彦的学识渊博,想象力也极为丰富,他有时引经据典、条分缕析,有时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他既像一个皓首穷经的学者,又像从古代穿越而来的、书中每一位主人公的朋友。其实,他是一个魔术师,玩弄时空变幻的戏法,让每一个走近的人着迷。

二、亦真亦幻的阅读体验

这本书叫《唐草物语》,也就是像唐草一样的故事。“唐草”,即蔓草纹样,这种花纹由一个原点开始,向四面八方蔓延开去,每一条蔓延出去的枝叶又会分出若干条子枝,于是枝叶间互相交错、绵延不绝,华丽的唐草纹可以让人目不转睛地凝视好久,是一种“魔性”的花纹。

“魔性”,也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

在这本书里,十二个故事就犹如蔓延而出的十二根枝条,诡谲奇异的幻想和独辟蹊径的解读互为枝叶,交缠连绵,从纸页间流淌而出,铺展成一个个历史桥段,从翻开第一页开始,这种亦真亦幻的体验就会一直伴随读者。就恍若观看一部情节和旁白交替的电影,置身巨大的银幕之前,一段段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故事以极快的节奏在眼前轮番上演,让人舍不得离开半步。直到放映结束,依旧目眩神迷。

三岛由纪夫是涩泽龙彦的好友,他曾对涩泽龙彦有过这样的评价:“他在那被各种奇异的珍贵书籍淹没的书斋里进行着关于杀人和颓废美术的论述。他的知识渊博,深不可测,让人无从揣度。”阅读之前,你或许会认为三岛由纪夫言过其实,但在合上书页之后,你一定会想:他真的很了解自己的好朋友。

《唐草物语》读后感(五):历史的现实和想象的虚幻结合的天衣无缝

看完《唐草物语》后,不得不感叹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总是能从很小的点出发,将故事延伸开来,让历史的现实和想象的虚幻结合的天衣无缝,让人读起来有了一种亦真亦幻、回味无穷之感。他对于人物与人物、人物与事件、事件与事件中的内在联系有着很好的铺陈架构,让整个故事的叙述显得立体和多元。这也许也是因为他在叙述视角上的转变的驾轻就熟吧。

《海市蜃楼》一文中,作者将秦始皇求仙求药的历史作为引子,当时神仙道盛行,方士们为讨秦始皇欢心,将求仙一事吹嘘的天花乱坠。而故事主角徐福也是其中一人,他夸下海口说渤海里有一蓬莱山,是仙人的宫殿。这本是他为得到赏赐胡编乱造的,但当他看到秦始皇的博山炉中的烟幻化成他所形容的蓬莱山的实体后,他便对自己假想的这座山深信不疑。而当他看到海上的海市蜃楼时,他更加有了自信,对于别人的辩驳,他回答蓬莱山“早在诞生之前就已经刻印在我脑中了。我只不过是等待它以真实的形态具现于外部世界而已。所谓发现一事,大抵不过如此”。对此,物理学家的反驳是他看到的不过是贝类吐出的气凝聚成形,变成的海市蜃楼。心理学家则说徐福倒错的话语证明了他是容易被固有观念框住的人。而当徐福率领船队启程寻找蓬莱时,证明了物理学家的推论,并且,徐福却找到了将海市蜃楼固化为实体的秘法,把会吐气的贝类当作了自己的宫殿。

这个故事听起来便是十分有趣的,愚昧的方士徐福对自己想象的事情深信不疑,将崭新的经验作为自己的经历。同一次的经历,在他看来都曾在过往的时间中多次重复,并且自认为他所注视的便是这世上唯一的本质,并且本质是普遍存在的。这些观点让人看来是痴人说梦,但故事的结局又偏偏让人跌破眼镜,徐福不但找到了“宫殿”,还住进了这个“宫殿”。

对于相信这件事,作者还在文中插入了幕间剧,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说了出来,突然从历史故事转向对现实回忆的叙述,让人有一种时空交错之感,但却不觉突兀,反而让故事的衔接更加生动,也更具有代入感。

而故事中心理学家、物理学家等人的辩论也为故事增添了许多色彩,他们将对这件事的看法上升至理论的论述,十分精彩,也为故事最后的结局作了很好的铺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