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吕录:与33个人的对话读后感1000字

吕录:与33个人的对话读后感1000字

《吕录:与33个人的对话》是一本由吕露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5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吕录:与33个人的对话》读后感(一):极致黑透露锐利明亮

@文轩网 这是参加文轩网发起的你写书评我送书活动写的,感谢文轩网的好活动

《吕录:与33个人的对话》读后感(二):一群自恋作家的个人呓语

《吕录》:一群自恋作家的个人呓语

本书是吕露对33位中国当代作家(主要是诗人)的访谈录,访谈的内容涉及生活、人生观、阅读及写作等方面。本书于我的意义,外观大于内容。书的外表实在酷炫,精致的像一个纯黑色的盒子,这样的东西往往不够实用,读完一遍,就有些变形和散架了。一个人的说话方式很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访谈录是呈现个人精神境界的很有效的方式。我始终相信大道至简,大道至朴,好的表达一定是通俗简洁,自然畅达的,绝不故弄玄虚,无病呻吟。本书中除了少数的几个作家,多数人的表达方式很让我受不了,过于自恋,过于刻意。吕露的提问零碎矫情,不成系统,东打一棒,西踢一脚,这样的方式本不能算什么缺点,如果弄成轻松俏皮的八卦录。可是吕露追求着刻意的深刻,这就显得矫情和苍白。总是突兀的引用一段没有咀嚼透的他人的话语,总是矫情的抛出抑郁与自杀的话题,总是炫耀的将很简单的问题弄的玄虚造作,总是过分沉迷于自己狭窄的小天地。与吕露相同,书中的大多数作家也患了同样的自恋病。自恋是一种超然的忧伤,自恋病就成了虚伪的藻饰。文学需要跳出个人的天地,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奔跑。否则只能是圈子里的游戏,不会有什么出息。

《吕录:与33个人的对话》读后感(三):《吕录》在还没叫《吕录》时

《吕录》在还没叫《吕录》时,黑姑娘吕露曾经让我帮助起一个书名,我帮她想了14个名字。因为喜欢诗歌,首先想的是,我要找最好的诗句,给黑姑娘做书名。而事实证明,漂亮或者富有警醒的诗句,人们或许喜闻乐见,但对于这一本关于33个人(好多受访人都是我喜欢的作家,诗人)的访谈,都不够接近。

后来,黑姑娘告诉我:名字确定了,叫《吕录》。我惊讶书名的简单,却又准确。她应该在不到20岁就在做关于小说家、诗人、艺术家的访谈了,从一种稚气未脱,慢慢做到独当一面。

我大概记得吕露在做阿乙的访谈时,问我有什么问题想要问。她会搜集,不局促在自己的疑问之中。我那时在读《寡人》,说:印象深刻的是阿乙提到爷爷和初恋。后来黑姑娘的确问了这个问题,我也读到了。

吕露:你苦不苦?《寡人》里你多次提到爷爷,初恋,你说苦。

阿乙:我正在努力将写作变成一件享受的事情。时过境迁,已经不苦了。我写作时喜欢戴耳机,歌声都是悲哀的,会影响笔端。有时诉苦也是宣泄。写作最终的意义还是呈现。呈现出一种相对客观的状态。

所以我觉得黑姑娘做的事情,不仅仅是自己发问,也是在帮对事物、对世界有疑问的人发问。我不喜欢用夸大其词来赞扬这一种沟通,因为我常觉交流之困难,不敢问人。但一个人总是对很多事情有疑问。

诗人聂鲁达有一本《疑问集》,有一句,我很喜欢:世上可有任何事物,比雨中静止的火车更忧伤?为此我想象比之更忧伤的是什么情境。并非是一定要得到一个答案,是人要依照那个疑问去寻找生命中得以延伸之物。

在她第一本书《望我天真如初,愿你善良如昨》刚刚出来时,我就说要期待黑姑娘的访谈录,还有她的诗集。如今《吕录》已出,我是不是该等待《吕露的诗,吕露的画》了呢?另外,我可能不会再帮你起书名了……(玩笑脸)

《吕录:与33个人的对话》读后感(四):吕露的吕路

初翻开书的时候,并不了解吕露,看到标题“与33个人对话”以为只是一部很注水的访谈集,一口气从头看到了尾,或许一本值得读的书给人的感觉都大抵相似吧,在读罢掩卷的那一刹那,感到酣畅淋漓,十分爽快,不由得一声感慨。作为一部访谈,质地如何,完全取决于对话双方思想的深度。

以我个人的理解来说,我并不认为这是一本书,我认识应该说是一部作品。特别认同对话冯唐时冯说的一句话:最好的写作能冲击受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好的写作能对于所用的语言有所贡献,达不到这个标准的,就是不好的写作。从这个角度评价,于我而言这无疑的一本上佳之作。读吕露与33位文人的对话聊天,给我一种思想激烈碰撞出火花的感觉。人生的许多档次,并不在于外在的包装,而在于内心的品质。吕露以她在文学上广博的涉猎为功底、以生活中随意的交谈为楔子,让受访者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下袒露自己内心的想法与观念,读之或是若有所悟,或是豁然开朗,三言两语却能道出读者内心里一些默默惺惺相惜的却难以表达出的思想。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思想者众多,能“见人之所未见”尚且不易,读懂看透了大千世界以后“言人之所未言”更是难上加难,在仓促的生活中,我们很难有机会去梳理自己内心对这个世界的一些认识与想法并且加以表述去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些具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测测你是什么样的人”之类的能大行其道的原因,因为我们懒得去思考内心,但是由问题牵引着直接抵达答案来的更为轻松,也更愿意去探寻。作为文人,在下笔写作的时候,不论是小说还是散文还是诗歌还是随笔,都是要遵从自己内心的价值观世界观的,所以聆听他们的声音,也许无意中有助于读者突然茅塞顿开自己愁肠百转纠结之事。

读书也好,对话也好,目的并不是具有功利性的我一定要收获得到什么,也不是说读后听后一定要突然就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哲学家看透了世间的一切,就我个人而言给是希望一部好的著作在潜移默化之中,让我离自己的内心更近了一步,借这些思想者的足迹,行万里路去回到内心深处,借包括吕露在内优秀的作者们印在纸上的火花,读万卷书去看清皓月繁星,去慢慢理解最近被很多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世界不止眼前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吕录:与33个人的对话》读后感(五):走进作家的生活---《吕录》

@文轩网

看到文轩网微信发出的一篇文章“你写书评我送书”活动,就欣然参加了。目的就是想让自己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还有就是打发每天睡前时光。

几天后很幸运的收到了一本名为《吕录》的书,厚厚的一本,黑色的封面,,咋一看不像一本书,倒像是一个工艺品的盒子,通体黑色,只有作者的名字是用烫金的拼音体。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书,心里很疑惑,小心翼翼的打开书,500多页的书中记载着作者吕露和33个作家的对话。看到那些陌生的名字,才发现自己真的是太孤陋寡闻了,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需要了解的东西也太多了,以前的自己是多么的闭塞。

合上书我开始思考,这到底是怎么的一本书呢?作者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从序里和我查的资料得知,吕露原来是一位90后的女作家,曾经出版过《望我天真如初,愿你善良如昨》,说句实话还真的想去看看这本书呢,光看名字已经吸引我了。首先我很佩服吕露,这么年轻就出版了自己的书。我猜测书前面的那个名为“泪“的人物肖像就应该是作者本人吕露吧,可以想象她的生活也经历着心酸,一路走来也有太多的不容易。

打开目录看着每一个作家的名字从我眼前滑过,却认不出几个人来。好奇心促使我一页页翻看着。利用零星时间一天看两个,用了将近两周的时间我终于把这本厚厚的砖头书给啃下来了。受益匪浅,看到了每一位作家的艰辛,看到了作家们的心声,了解到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也认识了好多作家,通过他们的名字还去百度了他们的作品。通过了解一个作者,才能了解他们的作品。以后有时间一定找来慢慢品读。

这本书是吕露历时六年对33位作家的访谈录。我以前对记者或多或少的有成见,特别是记者在采访名人的时候,会刻意的提出有些个人隐私方面的问题,让被采访人尴尬。吕露的采访让我对记者刮目相看了,我看到了一个很有亲和力的吕露,而且是个说话非常严谨的一个姑娘,给我的印象很淡定。不管采访的对象是谁,说话都是小心翼翼,慢慢深入从不去接触对方的敏感问题,懂得尊重别人。作为一个小有名气的人能做到这一点很难得。

这本书的设计也很独特。全黑的设计。每一个采访对象开始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漫画肖像和类似书签的黑色半张插页,上面写着采访对象的名字。采访结束后下面有有关作家的简历。让人看了一目了然,看了采访记录,再来看作家简介,加深对作家的了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