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精选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精选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本由[法] 古斯塔夫·勒庞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页数:3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一):描述群体的行为背后的心理or原因

放在革命时期,这本书也许还可以指导你如何闹革命呢。书中提出了“群体”这一概念,分析了群体的特征并研究了群体行为背后的心理。放到现在,也许它可以告诉你怎样去影响一群人的行为。书中有些观点很激进,有些看不懂,但对于我这样一个业余爱好者而言,本书和《怪诞行为学》、《南京大学MOOC心理学与生活》可以让我对心理学有那么一丁点的了解吧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二):为什么所有人都在焦虑?

“早上去上班的路上刷刷微博看看有什么八卦啊;再看看朋友圈,晒包、晒口号、晒娃的很多啊;中午午休的时候看看公号推送,房价是不是下跌了;下班回家的路上再逛逛豆瓣,其他的也就是养个青蛙什么了。”

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 而大家关心这些事情,是刚需吗?不一定,很多都是群体心理惹的祸。

我最近在看一本书,《乌合之众》这是一本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原著是法国的。相信很多人都有所了解。国内现在有很多译文,出版社也各不相同,我选择的是新世界出版社的书。没有什么特殊的选择倾向,只是正好看到就正好选择继续看下去了。如果你感兴趣,我也建议你随性选择。

这本书让我对现在的社会环境有了新的体会。比如,“观念、感情、情绪和信念,对于群众来说,都具有病菌一样强大的传染力。”这个社会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每一个看到焦虑的人都被传染了,继而影响周围的人。《乌合之众》在领袖篇章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在聚集成群的人中间,所有的情绪会迅速传染,而这正是恐慌往往会一瞬间爆发的原因”。

房价越来越高,物价也越来越高,赚的钱却没有越来越多。周边到处都是一夜成名的,一夜赚了几百万、一夜成了网红。而看见这些,自己也开始不断质疑自己,我就这点能耐了?我能做的更好吧!

可是大部分人都停留在想,没有实际行动。也有人说我行动了,可是没有效果啊。是没有效果还是你放弃了?学会认字了就是学识渊博了?学会画画了就是画家了?所有的财富都是积累起来的,不是靠看看别人怎么生活,看看最新动态就可以拥有的。

我曾经一直在不断的思考中“行动”,想着自己应该可以怎么做,应该怎么升级,完美的在脑海里完成了一个白日做梦的流程,但却没有一丝行动。因为现实很残酷,有很多阻碍;而我不想打破现在安稳的生活,我也害怕失败,没有人喜欢失败的。

大部分焦虑都是因为发现事物的“远见”,却对现状秉持漠然。

我想,如果你也正处于焦虑、烦闷,急需一个出口的时候,去看看《乌合之众》这本书吧。至少它能带你认识这个世界,了解生活常态的缘由。让你的内心多一分了然,对未来的生活也多一份坚定。

祝好运。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三):一贯认知的事情被推翻——儿童从不说真话

应当指出,最感性的妇女和儿童最常误认,这向我们说明了这种证人的司法价值。尤其是孩子,他们的证词绝对不能当真。法官老说孩子不会撒谎。假如他们有一丁点儿心理学素养,就会知道恰恰相反,儿童从不说真话。这种谎言的确是无辜的,但谎言就是谎言。用儿童的证言决定被告的命运,还不如按照惯例抛硬币。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这个结论的得出是在作者在论证观点——不管是饱学之士还是无知之士,只要他们成为群体成员,也不管群体有多大规模,或者只是几个人群集在一起,眼睛都无法观察了——时举的一个例子指出的。这里所说的观察应该是指肉眼可见的对外观的观察,而并非深入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作者认为证明透彻上面的观点,必须研究大量史实,所以他随机挑选了几个。据我个人理解,这里的随机并不随意,首先是《海流》一书中偶然提过的一件事:护卫舰在风暴中与母舰走散,游弋寻找自己的巡洋舰。当时瞭望员发出信号表示遇到遇难船只。舰内全员往那个方向看过去是都认为看到了趴满人的木筏,但其实他们走到可以观察的距离是发现那只不过是几根长满叶子的树枝,这种集体致幻现象,是由一个人暗示,通过传染,暗示所有人都接受。这个例子如果说是因为在危险的环境,人们内心都恐惧,以及人本性的善良使然促使船上所有人都看到了需要救险的遇难人员,那么下一个例子完全可以证实并不是这样的。下个例子作者引用了达维先生的一个奇妙的案例。达维先生召集了一群顶级评论家,当着他们的面展示了所有常规灵异现象,但是所有的评论家都认为所见现象都是超自然手段所为,并且他们都有书面证言。最后达维先生解释自己不过是变了些小戏法,如此粗糙的魔术手法,竟然可以让目击者异口同声,绘声绘色地描述完全错误的事实,“不是魔术本身有多么神奇,而是外行证人的证言的极端无证明力,所以很显然,”如此,即使都是饱学之士,也会在其专业领域之外完全变成群体。之后的例子在前面两个例子没有相关到的方面都可以证实其是正确的。

群体的无知性在这里只是短暂的,表面的,是由于人类处于群体时特定的心理——由一个发起者暗示,传递信息给群体里的每个成员都可以接受,但只限于表面上,外观上的瞬时接受,如若等他们整理清楚思绪,梳理明白脉络,他们就会反应过来,而且并非每一种环境都对群体的无知性是“友好的”,比如在特定情况下,群体的心理有趋同性,而在别的特定条件下,可能会有短暂的不趋同性或者说反叛心理。对于文章开头指出的儿童最不可信,其实是因为儿童的心智并不成熟,容易被别人带跑偏,加之更加容易相信别人,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其实儿童是要选择不相信的。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四):集体心理背后的无知无畏

《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最为著名的作品,被誉为大众心理学的开山之作。

本文以新世界出版社在2015年出版的高山翻译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第一版为媒介,探讨书中所提到的群体“道德水平十分低劣”“轻信、传染、易变”的性质及影响群体意见与信念的间接因素中的“教育”部分。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群体指在某些既定的条件下,聚集成群的人自觉的个性消失,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形成了一种暂时的集体心理。

群体是个无名氏,当个体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时,责任感的约束作用难以发挥。没有了责任感的约束,加之人数上的优势,群体中的人容易做出道德水平十分低劣的事情。网络暴力的存在是群体“道德水平十分低劣”的反映。网民是一个“无名无姓”的群体,网络的匿名性使他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对他人进行造谣、谩骂、非法曝光等。在现实生活中,孤立的个人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促使他们在采取行动时多加思考。当他们成为一个群体时,为了获得认同,个体往往抛却是非去迎合群体的看法,因此,群体累加的不是个人的智慧而是普遍的平庸,群体中的个体道德水平远远不如孤立的个体。

群体是轻信、互相传染而又易变的。这在新闻事件发生后网民的反应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以“罗一笑”事件为例:网民轻信,在罗尔的《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一文发出后,不经核实便转发,通过微信赞赏等方式为不幸罹患白血病的罗一笑捐款;他们互相传染,在群体的传染性的推波助澜下,文章在朋友圈刷屏,几天之内,捐款金额高达260万元;他们易变,当有人指出罗尔的家境并不窘迫且慈善募捐背后是P2P公司小铜人主导的营销事件时,纷纷转换立场声讨罗尔。新闻事件发生后,网民在报道倾向的引导下,往往不会做出理性的思考,他们争先恐后地对事件进行评论。一旦事件出现转机,网民又马上转变立场,依然不对事件本身进行逻辑上的考证。

勒庞在提到影响群体意见与信念的间接因素时,直指教育是使民族走向衰落的刽子手。他认为教育无法使人更道德,如果受到了不良引导,教育之弊远远大于利。法国已经用义务教育取代了学费制教育,“但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人口的犯罪率也在迅速地猛增,过去每10万居民中有227人犯罪,如今却上升到552人,增长了133%。未成年人犯罪率的增长率上升得最快。”勒庞认为,群体思想是提高还是堕落,教育确实能够起到部分作用。但正确的教育之路是“用实业教育代替可恶的课本和可悲的考试”。

我认为勒庞在阐述教育的作用时,以法国普及教育后的半个世纪里的犯罪率为例子是不合理的。影响犯罪率的因素有很多,如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犯罪人自身条件等,将犯罪率的上升归因于教育的普及并抹杀教育的作用,是片面且偏激的。此外,勒庞在对教育的阐述中充满意识形态,“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年轻人重返田间劳作、重回工厂上班,重新开始他们今天不惜任何代价避免的殖民地事业。”

勒庞通过对生活在同一时代的群体的观察,将群体的特点剖析得淋漓尽致,但他的观点并非采用严谨的论证和有逻辑的推理得出的,而是通过选取历史上的奇闻轶事作为论据草草得出结论,经不起推敲。

诚如弗洛伊德所说,“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彩地描述了集体心态。”书中的许多观点对今日的群体心理研究仍发挥着作用,纵使论证粗糙,也无法抹杀它在群体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五):群体心理

2023.01.01 2022年暑假的时候看了一部分,这次寒假继续看。本来想昨天把余下的一点看完的,但是晚上看跨年晚会去了,今天完成,算是2022-2023的一个交接吧。 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的特征是真的很不一样。群体的决策力、判断力原来会那么平庸,会那么强烈地受到情感而非理性的引领。看完觉得历史的发展很多时候是由偶然事件推动的,但这些偶然事件背后却隐藏着许多潜移默化、逐渐累积的原因。再次感慨:自己读的书还是太少了,希望2023能够多读书。

以下是部分原文摘录:

“有时候不真实的东西比真实的东西包含着更多的真理。”(自序p39) “群体不善思考,所以易于采取行动。”(p4) “文明向来只由少数知识贵族阶级创造并掌控着,而绝非群体。”(p5) “道德因素却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脉。”(p9) “一个群体向组织化群体转变的首要特征是:自觉个性的消失以及观点的明确转变。”(p14)

“只有环境的稳定性才会形成明显的性格稳定性。我曾在其他文章中指出,一切精神结构都内含着性格变化的各种可能性,环境的突然变化会使这种可能性显现出来。”(p15)

“我们的有意识行为是无意识的深层精神结构的产物。”(p17)

“在群体心理中,个体才能的弱化导致个性的趋同。异质性被同质性吞噬,无意识占了上风。”(p18)

“群体中累加在一起的是愚蠢而非天生的智慧。”(p18)

“智力上,群体总是不及独立个体,但是从情感及其引起的行为来看,群体可能比独立个体更好也可能更糟,这全因环境而定。一切取决于群体所受的暗示性质。”(p22)

“我们应当注意到,冲动、暴躁、缺乏理性、判断力与批判精神、态度极端等群体特点,几乎在女性、野蛮人和儿童等低级进化形态的生命体中都可以发现。”(p27)

对这个观点,我表示不同意,认为作者可能还是处于白人男性的立场吧,有点贬低女性和儿童。

“专横与偏狭是所有类型群体的共性,但程度有所不同。”(p44)

“历史中,凡是表象、虚幻的一面总是比真实的一面起着更重要的作用。”(p60)

“刺激群体想象力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并引起关注的方式。”(p63)

“间接因素具有普遍性,是构成群体一切信念与意见的基础,包括种族、传统、时间、制度和教育。”(p78)

“[……]各种制度是观念、情感和习俗的产物,而观念、情感和习俗不会随法律制度的重新制定发生改变。”(p83)

“影响群体心理的是各种幻想和话语,特别是话语,它们的影响力有如它们的虚幻性一样强大”(p86)

“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条件是判断力、经验、主动性和性格,这些是不能从课本中获得的。”(p91)

“职业教育如何通过传统教育无法企及的方式使智力得到提高呢?泰恩对此做了精彩的说明:观念只有在自然、正常的环境中才能产生。所以培养观念需要受到无数感官印象的刺激,[……]这样我们才会对来自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的各种细节产生细微的感知能力。”(p91)

“言语的力量与它们唤起的形象密切相关,而与它们的真实意义无关。那些意义不明确的词语往往影响最大。”(p100)

“人类艺术与文明真正的缔造者:幻想”(p106)

“经验只有在一定范围内一代代地重复发生才能产生作用,才能撼动群体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p108)

“想用严密的逻辑规律来吸引群体是根本不可能的。”(p109)

“毫无疑问,激发人类走上文明之路的不是理性,而是充满激情与胆量的幻想。”(p110)

“尽管常常存在着理性,但是一切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情感却不是由理性产生的。这些情感有尊敬、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热爱等等。”(p111)

“人类拥有的一切力量之中,信仰的力量最强大。”(p117)

“群体精神最需要的不是自由,而是顺从。”(p119)

“当领袖准备用各种观念和信仰激发群体情感时,如各种现代社会理论,他们会借助各种不同的有效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共有三种,分别是断言、重复和传染。这三种方法作用发挥得虽然有些缓慢,但一旦起效影响力就是持久的。”(p122)

“群体的各种想法、观点、情感和信仰,都具有像细菌一样强大的传染力。”(p124)

“模仿实际上只是传染的一个结果,虽然社会现象中很多影响归因于它的作用。”(p125)

“声望所涉及的情感有两种:崇拜和畏惧。”(p128)

“声望的显著特征就是让我们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使我们丧失所有的判断力。”(p129)

“种族特征对群体性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158)

“民族主要受种族特征的支配,即受各种遗传品质的支配,种族特征正是这些遗传品质的总和。种族因素和束缚我们的日常规律是决定我们命运的神秘主因。”(p191)

种族-“有着共同特征和情感的群体”(p214)

“教育是我们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国民思想的唯一手段。”(注释[12]p221)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