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福斯特短篇小说集(全布面精装)读后感精选

福斯特短篇小说集(全布面精装)读后感精选

《福斯特短篇小说集(全布面精装)》是一本由[英] E.M.福斯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全布面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福斯特短篇小说集(全布面精装)》读后感(一):《福斯特短篇小说集》译后记

《天国公共马车》

《福斯特短篇小说集(全布面精装)》读后感(二):福斯特的幻想小说

福斯特所创作的这些幻想小说,引入了天堂与地狱、魔鬼与天使、神祇与鬼魂,揭示的是隐匿在复杂和扭曲的现代生活现象之下的各种主题。 《树篱的另一边》以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意象隐喻了人类世界发展的尽头,其中暗含了对现代科技进步力量的质疑,对古老质朴生活方式的回归倾向。 《安德鲁斯先生》寄托了对不同宗教信徒的实现最终和解的期望。 《意义》一篇招致了福斯特的朋友们的不喜欢,究竟什么是意义?信奉爱神与信奉真理之神的人各有其追寻意义的方式,只不过各自都忘了真理即爱。以温和方式去捍卫真理在现代社会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吗? 《协作》通过从强迫性的协作到纯真自由的转变,指出普通人和天才从来没有真正协作过,除了旋律与胜利这两个方式以外。其中隐含着对民族主义、形式主义的批判。 《塞壬的故事》讲述了两个见过塞壬的人——朱塞佩和玛利亚,他们从相遇到相爱,再到最终以不同的方式走向死亡的故事。

《福斯特短篇小说集(全布面精装)》读后感(三):福斯特的幻想小说

福斯特所创作的这些幻想小说,引入了天堂与地狱、魔鬼与天使、神祇与鬼魂,揭示的是隐匿在复杂和扭曲的现代生活现象之下的各种主题。 《树篱的另一边》以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意象隐喻了人类世界发展的尽头,其中暗含了对现代科技进步力量的质疑,对古老质朴生活方式的回归倾向。 《安德鲁斯先生》寄托了对不同宗教信徒的实现最终和解的期望。 《意义》一篇招致了福斯特的朋友们的不喜欢,究竟什么是意义?信奉爱神与信奉真理之神的人各有其追寻意义的方式,只不过各自都忘了真理即爱。以温和方式去捍卫真理在现代社会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吗? 《协作》通过从强迫性的协作到纯真自由的转变,指出普通人和天才从来没有真正协作过,除了旋律与胜利这两个方式以外。其中隐含着对民族主义、形式主义、集体主义(协作)的批判。 《塞壬的故事》讲述了两个见过塞壬的人——朱塞佩和玛利亚,他们从相遇到相爱,再到最终以不同的方式走向死亡的故事。

《福斯特短篇小说集(全布面精装)》读后感(四):福斯特的幻想小说

福斯特所创作的这些幻想小说,引入了天堂与地狱、魔鬼与天使、神祇与鬼魂,揭示的是隐匿在复杂和扭曲的现代生活现象之下的各种主题。 《树篱的另一边》以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意象隐喻了人类世界发展的尽头,其中暗含了对现代科技进步力量的质疑,对古老质朴生活方式的回归倾向。 《安德鲁斯先生》寄托了对不同宗教信徒的实现最终和解的期望。 《意义》一篇招致了福斯特的朋友们的不喜欢,究竟什么是意义?信奉爱神与信奉真理之神的人各有其追寻意义的方式,只不过各自都忘了真理即爱。以温和方式去捍卫真理在现代社会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吗? 《协作》通过从强迫性的协作到纯真自由的转变,指出普通人和天才从来没有真正协作过,除了旋律与胜利这两个方式以外。It implies the criticism of nationalism, collectivism and formalism. 《塞壬的故事》讲述了两个见过塞壬的人——朱塞佩和玛利亚,他们从相遇到相爱,再到最终以不同的方式走向死亡的故事。

《福斯特短篇小说集(全布面精装)》读后感(五):幻想的始末

为E·M·福斯特写书评让人惶恐,因为在小说家、散文家身份之外,他本身亦是一位优秀的书评人。1924年,在出版了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小说《印度之行》后,因不再想创作异性恋故事,而社会歧视又不能出版同性恋题材,福斯特再没有写小说。1941年至1943年,在乔治·奥威尔担任英国广播公司印度部制作人时,曾委托他每周发表书评。

《印度之行》书封

福斯特一生只发表过六部小说,称不上是一位多产的作家;然而每一部都掷地有声,广受读者好评,评论界也争相追捧。他作品的流行隽永,历经了时代的验证——迄今为止,这六部小说中,已有五部被搬上银幕。

电影《此情可问天》海报,根据福斯特小说《霍华德庄园》(Howards End,1910)改编

读这部《福斯特短篇小说集》,与作者以往较长篇幅的作品感受略有不同,每个人物似乎都变得“短小精悍”了——性格和举止的描画高度浓缩。却仍然处处体现着福斯特作为一位坚定的人文主义者所长久倡导的精神:好奇心,自由包容的心态,对良好品味的坚持,以及对人类的深信不疑。

《福斯特短篇小说集》书封

这部作品集收录了福斯特的12篇幻想小说,创作于一战前不同时期。然而读起来却时常有一种时光恍惚之感,不少故事的描述和观点非但不迂腐,反而很有现代甚至未来感,让人难以相信这些故事竟写于一个多世纪以前。读其中《机器停转》与《永恒的瞬间》这两篇,甚至让人有一种正在阅读特德·姜的错觉,或说是快意。身为读者,惊喜又要直呼过瘾。

福斯特对人物的设计和刻画有自己近乎标志性的手法,他喜用象征主义,并将这种技巧运用到娴熟甚至浑然天成的地步。如《霍华德庄园》结尾处发人深思的苏格兰榆树,亦或是威尔科克斯夫人和《印度之路》中的摩尔夫人,她们都身披某种神秘气息,与过去有着讳莫如深的联系,且都具有与自己交际圈以外的人事物产生连接的惊人能力。这样的体会在阅读这部小说集时会反复出现,开篇《惊恐记》中的“我”,桑德巴赫先生,《意义》当中的迈克尔、哈罗德,无一不具有这样的特征。有评论家称福斯特和毛姆是最早描写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的小说家,这不难揭示作者创作背后蕴藏的深意:通过文学,在某种程度上鼓励人类停止种族、宗教纷争,鼓励更高程度的社会自由和宽容。关于人类和文明,他在这本书中这样写道:

这样充满哲思和醒世意味的文字,与福斯特的早年经历脱不开关系。1897年到1901年,福斯特就读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在这里他加入了“剑桥使徒”(正式名称为“剑桥交谈俱乐部”)。这是一个秘密社团,成员们定期会面,讨论哲学和道德问题。这其中的大部分成员后来又组成了英国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福斯特也身列其中。这一派别强调爱、共情、创造和享受美、以及追求知识的勇气——实际上正是根植于上层知识分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剑桥使徒”秘社

象征主义之外,情感,亦或说得更露骨些,两性,始终是福斯特写作的兴趣与主题。即便在奇幻故事中,他对于情感的表达依然丝丝入扣:

这样说或许有失得体,但福斯特对于人物情感跨越性别的细腻、精准解读,大概正因为他是一名同性恋者。终生未婚的他最长久的一段感情是与已婚警察鲍勃·白金汉(Bob Buckingham)的关系;两人交往四十余年,而福斯特最终也是死在了白金汉的家中。时代的不容造成了长时间情感的压抑,而在一个封闭的精英圈子中酬应社交又给了这份压抑一定喘息的空间,让他始终能以一个非典型恋爱者的姿态和心态来观察并体悟爱情的冷暖得失。

读到福斯特笔下奇幻的景象和事件,我常好奇他的灵感来自于何处。这让我想起初读他《印度之路》时的感受:我始终以为马拉巴尔洞穴是真实存在的,后来才知道,那是基于印度某石窟虚幻演绎的。的确,大多伟大的作家同样也是了不起的旅行家。写就了《遮蔽的天空》的保罗·鲍尔斯 (Paul Bowles)对于“游客”和“旅人”曾有过一段绝佳描述:“游客在外旅行几周或者几个月后总是归心似箭;但旅人没有归途,此地和彼地对他们而言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做判断,中青年时期的福斯特是位不打折扣的旅人:他曾与母亲一起游历欧洲大陆;也因对古罗马文化感兴趣而前往希腊和意大利旅行;更曾两度到访印度。这本书中的灵感和素材,诸如对意大利古镇的描绘,对新古典主义、希腊神话以及自然神论的阐述,相信不少都得益于这些经历。

这些幻想故事写就后不久,一战爆发。福斯特是一名良心拒从兵役者,他拒绝拿起武器,转而前往埃及亚历山大港担任英国红十字会的首席搜寻员。战争结束后,他将这段见闻写成了两册亚历山大港旅行指南并迅速出版。而那部战前写就的、感人肺腑的《莫瑞斯》(Maurice,1913),则因主题敏感,不得不在创作58年后才有机会与读者见面。

《时代周刊》称E·M·福斯特是“最受尊敬的英国小说家之一”。他的杰出,不仅在于作品的文学高度和深度,更在于他笔下营造的世界,亦幻亦真,却永远洋溢着温暖人心的真情感——在他的故事中,我们或许读得到悲观失望,却没有冷漠疏离。我认为,这是福斯特温暖自己的力量,但同时,这股力量也不顾时代的更迭和奔波,直涌入当代视野,丝毫不显老旧褪色。

福斯特在小说艺术著作《小说面面观》(Aspects of the Novel,1927)中,对幻想小说所蕴涵的历久弥新之力作了明晰且自信的阐释:“把神祇、鬼魂、天使、猿猴、妖怪、侏儒、女巫引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或者把普通人引进无人地带,引进未来、过去、地球内部、第四维度;或者深入人格并割裂人格;或者采用戏谑性模仿的手法或改编的手法。这些手法永远无须变陈旧;它们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具有某种气质的作家的脑海里,并被他们用新鲜方式加以利用。” 如他所预言,这12个小故事,无一陈旧,光怪陆离中透着机警幽默,每一个都值得细细咂摸,慢慢体味。

《小说面面观》书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