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农夫哲学》读后感1000字

《农夫哲学》读后感1000字

《农夫哲学》是一本由[美]吉恩·洛格斯登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农夫哲学》读后感(一):《农夫哲学:关于大自然与生死的沉思》

你有没有静下来认真地思考过,什么是生,什么是死?

你有没有停下来细细地观察过,什么是习以为常,什么是昧昧芒芒?

一瞬的生命和永恒的念想,也许就是我们自以为是的喜极与悲怆、执念与放下、诞生与死亡。

而这些,只要你愿意,请去到大自然中咀嚼、品味和珍藏。那里有无穷智慧、百亿纯真和万年信仰。

《农夫哲学》读后感(二):春去春又来,花落花又开

“一株水仙伏落,我站着看了许久。曾经亭亭玉立的水仙,如今只剩残躯平铺于地,叶子由翠绿变成乳白,再由乳白变成棕褐,花茎在阳光下主要呈金黄色。这植物,对三月的霜冻不肯妥协,使我大受鼓舞;又在四月吐露花蕾,嘲笑春寒大势已去;就连现在这般奄奄一息地舒展在地上,也自有一番楚楚可怜的美丽。不过也只有我在那儿可怜来可怜去的。水仙不是死,它只是同往年一样,岁岁回归大地,来年再为四月装扮。”

与其说吉恩·洛格斯登是一个农夫和作家,我更觉得他像一个哲学家。从人人都有的生活中领悟到了自然的哲学,生与死的奥秘,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实践出真知。

吉恩在被检测出患有癌症的时候,和普通人一样都有着无助与痛苦的感受,可是与常人所不同的是,他没有选择轰轰烈烈的燃烧自己的生命,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而是静下心来,好好体悟自然与人生。

通过这种在生死边界徘徊的经验,使得吉恩明悟了人所一直在追求的长生与永恒,明白了只有接纳了死亡才能享受到真正的永生,生死轮回,新老交替是这个世界的自然规律,与其坚持通过创造和改造来达到永生的目的,不如道法自然。从这一点上来看,颇有点老庄之道的韵味。

就像封面上所介绍的,这是一本适合冥想的佳作,夜深人静之时,最容易伤春悲秋,而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真正伤春悲秋的题材。伴随着书中不同的鸟类与动植物的登场,仿佛能听到大自然的轻言:春去春又来,花落花又开。

2021.3.16

大鱼海棠

《农夫哲学》读后感(三):一种有温度的生命哲学

文/王弢

虽然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但阅读的过程真的让人波澜起伏——格言警句随处可见,生命温度也扑面而来,这种温情或许是作者有意营造给我们的,可是却看不到任何雕琢的地方。这就是吉恩·洛格斯登的《农夫哲学:关于大自然与生死的沉思》带来的独特体验。

有一年国庆节,我从海淀西北部的学校骑车前往八宝山,只是为了逃离了熙攘人群。在一排排的苍松翠柏前,我坐了下来。低下头,看脚下的蚂蚁在蓝天下忙忙碌碌的搬运着食物;抬起头,看树叶在头顶与云彩握手或者游戏,这里显然没有清明节那么喧闹,更适合思考——我在想,当史铁生摇着轮椅来到地坛公园的时候,是不是也和我看到的一样?只不过,对于人生的思考,我没有他那么深刻。国人对于生死的感受总是如此的奇异,要不是为了荣耀,要不是为了记忆,总是把生人折磨的厉害,总是把逝者评价的过高。其实在身后的时间,一掊黄土、一掬清泉足以作为灵魂归去的最好地方,要是能种上果树,也是给后人最好的纪念了。在洛格斯登先生的《大理石墓地也可是果园》一文中我笑了起来,原来还有人与我有同样的想法。

“有意无意间,随着公墓变身为美丽的植物园,活着的人更愿意到这儿来与故人相伴,永生之歌绵绵不绝,共舞之步曼妙不歇。某种意义上,公墓已经变成永恒花园。”对于花园或者植物园,每个人的感受都会是轻松与舒适的,也都能在不同的季节找到相应的花朵或者风景,对于一个热爱生命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看到蓬勃的生命在轮回更有哲学意义了!如果把公墓也改造成植物园或者花园,让我们:在静静的春天,坐在长椅上与地下的亲人对话;在炎热的夏天,走在树荫下感受前人的恩泽;在金黄的秋日,能像勤劳的松鼠一样收藏丰硕的果实;在飘雪的冬日,能有广阔的原野让我们凭吊远方——我想,我的亲人们也将与我同在,也将与我随遇而安。

这是一种化繁为简的生命哲学,一种有温度的生命关怀,他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只不过是对生命本真的回归,这将对逝去的压抑转变为对今生的关切:我们不是为了不朽,恰恰相反,我们是为了更好的回归土地,回归生命本身。

我轻轻的拿起这本书,又轻轻的放下这本书,因为已经找到了作者的心迹。

《农夫哲学》读后感(四):看看美国农民的思想高度:评《农夫哲学》

一辈子种地放羊的农村老头,却能够获得美国人文学者的最高荣誉,他的一切智慧,不是来自书斋和象牙塔,而是来自田野、牧场和天地万物。

仰视云天,俯察草木,一花一叶之中,见岁月荣枯,云卷云舒之际,观世事更易。老人凝视着山野间林木的波涛涌动,便这样感悟:

“死亡不是终点,也不是尽头,而是另一种开始。树木们不是在早已注定的周期里循环生灭,而是穿行在一个又一个偶发的零星片段里,永无止境。”

他的生命源头就是原野山林,当他意识到死亡临近时,反观自身生命意识,他会发现,自己的生命与这片土地有着同样的节律,生死无常,然而无常之海中,新的“意义”总是不断闪现。

“自然界里,没有什么会真正死去。各种形式的生命体都在自我更新。相比‘死亡’,‘更新’才是最适合用于描述生命进程的词。如果我死于癌症,正确的反应应是把我的血肉和骨头埋入地下作肥料,庆祝大自然获得了更新。”

读这本书,最令人欣喜的就是,一饮一啄中,不时浮现的哲理,幽人空山,着手成春,反复品读,感悟一种陶渊明式的田园意境——

“一株水仙伏落,我站着看了许久。曾经亭亭玉立的水仙,如今只剩残躯平铺于地,叶子由翠绿变成乳白,再由乳白变成棕褐,花茎在阳光下主要呈金黄色。这植物,对三月的霜冻不肯妥协,使我大受鼓舞;又在四月吐露花蕾,嘲笑春寒大势已去;就连现在这般奄奄一息地舒展在地上,也自有一番楚楚可怜的美丽。不过也只有我在那儿可怜来可怜去的。水仙不是死,它只是同往年一样,岁岁回归大地,来年再为四月装扮。”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我要五月就此驻足,永不离开。可是,我现在明白了,正因大自然日月兼程,瞬息万变,五月才会再来。也正因变化永恒,永恒才不变,永恒寓于变化间。平静吧!狂躁的人类。若想参悟永生,必先接纳死亡。”

——已矣哉,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在广阔的历史河流中,还有多少这样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汇呢?所谓见性成佛,陶渊明的灵魂,或许也在那么一瞬间,与这位美国老人的意识重合了,或许那一刻,人类历史上,所有参透“农夫哲学”的人都相遇了。

打开书来,以他们的眼睛看世界,风云变异,花草精神。

合上书去,看山是山,水仍是水。

《农夫哲学》读后感(五):《农夫哲学》:生命本该从容自如,如世界最初

或许是因为有太多人在讨论生命,在讨论自然与人如何谋求和谐安宁,这样的话题反而变得烂俗且似乎不必要再做多提及了。然而实际上,人生或是世界,总有些话要被反复提及,因为人们确实太容易忘记它们,比如生命要从容坦荡,比如“明镜亦非台,何处惹尘埃”。

《农夫哲学》是“作家兼农夫”的美国人吉恩•洛格斯登的一本散文集,涉及了有关大自然、生与死、新技术与旧观念等诸多方面的思考,展现了一个“地球公民”对生存与生活的认知与愿景。作者文笔犀利幽默,情感却真挚丰富,于是整部作品读罢也是令人五味杂陈,很容易引起对眼前和更远的生活的全新认知与渴望。

吉恩有一段非常宝贵的生命体验,那就是他曾一度罹患癌症,并已经到了被医生叮嘱可以去“享受生命”的地步。那时的他是恐慌的,但也是接受的,于是他开始由着自己的心思,尝试了自己独创的“花园疗法”,即主动来亲近自然,伴随着传统的化疗,并且笔耕不辍,努力记下自己“最后时光”里的思索和感悟。半年后,经过了一次复查,他被告知“可能会在几年后死掉,但不会是死于癌症,而可能是某个怒气冲冲的共和党人之手”。这个老人和他的妻子就像是打了一场胜仗一样高兴,同时也收获了一份难得的坦然与从容——那是基于曾经濒死,而现今却可以拥有看起来依旧无限的春光的基础之上的。或许看淡生死,也只有在活着的时刻才可以如此吧。

在费尔南多•佩索阿的《惶然录》中,那个可悲的银行职员宣称“万物无灵”。世间的观念可能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但“万物无灵”的断言,一定是出自一个极端绝望者之口。那样的文字和经验读来,也总是十分灰暗而压抑的。而可爱的吉恩老头则是个坚定的“万物有灵”主义者——也只有如此,人才可以在自然之中寻见自己妥切的位置。而这种肯定为“移情”提供了条件,而“移情”恰恰是人类可以获得尽可能多的生命体验的途径。

在《农夫哲学》这本书里,老吉恩写了自己和儿子一同为一只老猫——乔吉——料理后事的经历。通过这次意外的事件(儿子不经意间发现老猫乔吉躺在粮仓里“不再动了”),儿子了解了生死的含义,而吉恩也同样有了新的发现。其实生死从来都不是什么绝对的事情,因为任何生灵都不会消逝不见。它只是转换了另外的生命形式,从一只猫,一个人,变成了一朵花,一棵树。而亲近自然的意义便在于,既然任何生命都亲切而和蔼,那么生命里的离别也就不再那么决绝和不舍。我们爱这个世界的全部,于是一切也都不曾离开。

可以说吉恩•洛格斯登的思想,在《农夫哲学》中呈现的,其实是与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中所强调的内容一脉相承。要为自然留出余地,因为“荒野”才是自然力量的源泉,是人类不可僭越的所在。但吉恩所提供的经验,其实更加从容而普世——当自然遭遇“新技术”的胁迫面临危机,作祟的一切还是野蛮的旧思想,“掠夺与对抗”。其实人本可过的愉悦而舒适,只要物质不被强调,心灵的体验便会丰润而轻盈。

我们期许这样的一个世界,一如世界最初,又宛若梦中的天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