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读后感锦集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读后感锦集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是一本由王明珂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读后感(一):典范与边缘,互为尺度

文/严杰夫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读后感(二):反思性中国人认同

王明珂《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中在文章的结语中涉及了关于中国人之认同的问题以及边疆问题的一些感想。其中,作者根据其多年 的研究心得——阐述反思性个人在认同方向上的作用:“我相信,记忆塑造一个人的本质……因此,不必反驳”国族近代建构论“也无需坚持”中国自古便是一多民族国家“,反思性历史知识自能创造对现在具有深度认知,并因此对未来期许及行动能力的个人。”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读后感(三):以父之名?

哈哈?

周杰伦那哥。。我也是听过的。。

他爷爷辈也许是台湾原住民也许是大陆迁移过去的。。。

当然。。我不是想损毁我们的父辈的荣誉

虽然我从头到尾是个彻头彻尾的破坏狂。。。

经不起风雨

经不起什么什么的

可是。。。可是。。。可是。。。

我只是想说:

历史这个东西

都是人类无聊的时候恐惧

人类想的太多了没事瞎编的为主

统治class想怎么玩

历史就怎么编呗

哈哈哈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读后感(四):短评

作者以羌族研究为基础和案例说明反思史学的必要性。历史会有洞见,同时也带来遮蔽。从国族的层面来看,少数民族的历史建构无疑是个绝佳的观察角度。历史记忆文本与社会情境之间存在大体一致的对应关系,历史记忆文本作为历史的“表相”,会催生出习行,而这些习行又会反过来强化历史的“本相”。边缘化的族群往往也接受了历史记忆文本对其的边缘化阐释和处理。“典范历史”其实是建立在此在的现实结果上的、足以阐释现实状况的记忆版本。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分别选用陶罐打破和再塑、凹凸镜多点观察和麦秆燃烧的三个比喻来破解文化史、民族史中存在的盲视和误解。对地方志著作文类修辞的细微考察,也揭示了历史文本的复杂层次和社会情境的变迁过程。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读后感(五):Mark

用了福柯和布迪厄等分析方法和观点:历史是知识与权利的互文的表象。但书本身的观点也是一种“建构与想象”,需要反思此书的"反思"。首先历史是"构建"的观点,不是近事,克林伍德的“超市"理论早有之,反思这把榔头,即是在尼采那里,目的也是拆了再构建而不是停留在拆。尤其是此书观点的微妙处在于把上古到当代的中原囫囵吞地归在同一种“社会实相"之下,而不涉及解放后新政下的制度根本变化(听过他的音频讲座,对某位老乡口述中的"表象"素材的理解,表现出缺乏历史训练),且与近代西方帝国对亚非的殖民情境作平行对比(这个就很有趣了),结语里认为各边缘地区(藏、新、tai)的起立主张即是中心主义的反诘(然后呢?),而忽略去中心化理论背后的西方"社会实相"(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