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摘抄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摘抄

《国家与革命》是一本由列宁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一):无害之神像

“当伟大的革命家在世时,压迫阶级总是不断迫害他们,以最恶毒的敌意、最疯狂的仇恨、最放肆的造谣和诽谤对待他们的学说。在他们逝世以后,便试图把他们变为无害的神像,可以说是把他们偶像化,赋予他们的名字某种荣誉,以便“安慰"和愚弄被压迫阶级,同时却阉割革命学说的内容,磨去它的革命锋芒,把它庸俗化。”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二):给倍倍尔的信

“当无产阶级还需要国家的时候,它需要国家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镇压自己的敌人,一到有可能谈自由的时候,国家本身就不再存在了。因此,我们建议把国家一词全部改成‘共同体’(Gemeinwesen),这是一个很好的古德文词,相当于法文的‘公社’。”

鼻炎认为目前的极←没有祖国,其实就等于放弃斗争的投降派,可能鼻炎觉得现在的无产阶级敌人已经不杀人了,所以可以和敌人共存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本书旨在与社会沙文主义,“国家”偏见作斗争,考察马恩的国家学说,使劳农阶级摆脱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影响,最后向其说明他们应当做什么。

概要:第一章说明国家的来源、性质和其未来,第二章、三章考察1848与1871的革命经验,主要是引出无产阶级专政概念,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暴力打碎现行统治机器,。第四章相当鸡肋,略过不说。第五章谈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与高级阶段,构想未来社会,顺便强调共产主义革命必须扬弃一切资产阶级政府,包括议会制。第六章批判考斯基、普列汉诺夫等人,指责他们对革命中国家问题的回避,顺便再次表示无产阶级革命是对民主共和制的扬弃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四):向导师致敬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即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法律法庭军队也是如此。所以只要无产阶级不是统治阶级,那他就处于被压迫状态,无论海瑞再多,保护的也是大明。 只有共产主义者不屑隐藏这一点,批判普世价值,光明正大表明要对资产阶级专政 。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一步步改造资产阶级,直至大家处于同一阶级,就没有压迫,国家自然消失了。 以上即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必然通过革命打碎旧机器建立新机器,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即国家消亡。而在那之前各个资产阶级国家,帝国主义国家必然反抗,所以仍需保留国家机器与他们斗争,此即共产主义只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 由于目前生产力还不足以实现共产主义按需分配,所以社会主义只能采取按劳分配(指3大改造后不存在资本主义按资分配),个体存在老幼病残等差别,每个个体的劳动不完全一致,所以强壮着必然比瘦弱者多得(所以按需分配才是真正的公平),多得的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两极分化,加之社会主义(3大改造完成后)还有八级工资,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完全平等,此即资产阶级法权。因此即使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旧的东西仍在不断出现,即出现资产阶级复辟的可能,因此恶龙必须来一头砍一头,直至不再出现新的恶龙(向教员致敬)。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五):革命洗礼的国家理论

经历俄国革命洗礼的列宁,在对无产阶级专政及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理解上更为深入,《国家与革命》正是其在俄国革命关键时期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

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化的描述,本书的实践导向和批判导向十分鲜明,为“十月革命”及苏维埃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按照这一国家理论构建了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使自洽的理论逻辑成为现实的实践逻辑,并充分显示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活力,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升华。

读《国家与革命》,最大的收获:一是了解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含义与使命,二是明确了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国家及国家消亡的认识,三是知晓了无产阶级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的关系,四是感受了新政权建立过程中的意识形态纷争。

此外,还有3方面内容也引发思考:其一是社会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机会主义态度似乎一定程度源于欧洲传统民族国家理论的影响;其二是民主在资产阶级统治和无产阶级专政中都具有进步意义,是实现真正平等的重要制度工具;其三是公职人员回归到工人的“平均工资”水平与经济上的公有制具有紧密的逻辑联系。

虽然列宁的文字距今已过百年,但作为让马克思主义这一现代学说走向实践的重要历史文献,其影响仍然巨大,其意义值得深思。

推荐编译局新出版的这套马列文库单行本,让读者没了大部头的恐惧,多了读经典的勇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