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新经济的逻辑:个人、企业和国家如何应对未来读后感摘抄

新经济的逻辑:个人、企业和国家如何应对未来读后感摘抄

《新经济的逻辑:个人、企业和国家如何应对未来》是一本由[英] 保罗·梅森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9.00,页数:2017-9-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经济的逻辑:个人、企业和国家如何应对未来》读后感(一):值得一看,但梦想终究是梦想。

前面历史介绍的部分写的还是挺不错的,马克思经济的解读也比较有趣,而且也提出了可谓狂想的观点。但面关于新经济的部分几乎无法认同。Wikipedia只能作为一个个例来看,Wikipedia之所以能运营下去除了其它地方能领到工资的有闲大神们的业余时间以外,每年不还是得号召大家捐款,鄙人每年也一样尽一些绵薄之力,除了的确有用以外,也是赞赏这一高尚的理想。但理想毕竟是理想,并不见得所有的理想都能成为现实,整个新经济的立论在我看来一部分是基于人性本善的基础上的,人可以向善也可以向恶,这并不足以支撑新经济的逻辑。另外一部分是基于知识免费的想法,那知识究竟应该免费吗,免费以后再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刺激大家继续努力呢?当然有一部分人可以为了高尚的理想去努力,比如能够放弃华尔街高薪去nasa工作的人,但这毕竟只是绝少一部分人,人类社会的发展,或者人的道德水平真的能有这么高吗?绝大部分人都是凭借着物质刺激或者说经济利益的驱动去工作的,资本主义成功的一点就是如书中所说给人以努力变成改变生活和命运的信念,的确在现阶段看来资本主义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通过适当的修正在眼下看来资本主义还是最符合人类发展本性的一种制度。从这一点来讲同一系列的《拯救资本主义》要比本书提出的观点更加现实。按照书中的逻辑和发展不就和当年苏联行进的轨道一样吗?当然你可以借助大数据等新的工具来进行规划,那当数据量大到一定程度,人已经无法分析再借助ai来进行判断的话,人类都已经不是被同类奴役还是被ai来驱使了吗。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个美好而高尚的梦想,但是梦想终究还是梦想,人作为物种的进化远比不上社会制度和科技的进化,也许等人这个物种进化到一定阶段了,才有可能实现书里面的梦吧。

《新经济的逻辑:个人、企业和国家如何应对未来》读后感(二):我们如何应对未来的变化

2018年第57本

一本探讨资本主义走向的专著,其实阅读这样偏向经济史以及未来经济展望的书让我有有一种体会,就是我们所经历的、或者说我们所熟知的经济史只不过是一个特殊情况下的短期行为,放在历史长河来看,很多所谓的“稳态”可能终究只是“过渡态”,很多所谓的金科玉律,可能只是限定性条件下可以描述先行的经验公式。这样的想法让我对于经济世界多了一份敬畏,即很多事情的发展很可能会超乎你的想象。

按照作者的思路,资本主义已经处于新老交替之时,主权信用货币体系(布雷斯顿倒塌,美元与黄金脱钩)伴随货币超发(主权国家天生有征收铸币税的动力)终将会造成国家信用的坍塌。同时一旦一个国家从制造业立国转向金融至上的时候,就代表这个国家开始走向下坡路了。(这一点对于现在美国所鼓吹的制造业回流和中国处于金融周期的顶峰之时局颇有感触)。那么现代资本主义体系的基础——资本主义国家就会面临衰败的风险。

诚然在现代经济学发展到如火如荼的今天,各种货币和财政政策调节日益频繁的当下,我们仍然不能避免经济周期的存在,康德拉季耶夫的50年周期理论似乎时至今日仍然走奏效,我们当下还是处于在2008年开始的下行周期之中,经济周期中的上升浪距离我们还有一些距离。

经济周期从衰退走向繁荣的主因固然众说纷纭,但是不外乎以下两点,一个是新科技的全面刺激(未来这个是确定的,一定是AI技术,但是必须是AI全面融入产业和生活之中时候);另一个是存在超低利率和大量闲置资本,投资需要钱,尤其是便宜的钱,这一点现在经济环境似乎有这个条件,毕竟存量资本足够大、并且全球长时间处于了低利率区间,但是毕竟全世界、尤其是中国还在经历从高杠杆向低杠杆率水平的转化过程之中,还需要假以时日才能让资金重新在资产价值底部之时开始拥抱风险。

最后回归到我们,无论未来经济何时开始腾飞,对于当下的我们最好的就是蓄势、然后等风来。当然最好能与AI、大数据、现代金融、新产业等这些交叉行业近一点,让自己成为这些行业里的复合型人才。毕竟离风口越近,风来的越早,也会越猛烈。

《新经济的逻辑:个人、企业和国家如何应对未来》读后感(三):后资本主义的前生今世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都爱谈“新经济”,概念五花八门。在英国著名财经类主持人保罗·梅森的《新经济的逻辑》一书中,将“新经济”的逻辑指向了新资本主义。

如保罗·梅森开篇总结的那样:“资本主义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的系统,它已经达到其适应能力的极限了。”在传统的资本主义垮掉之后,谁将接棒经济,保罗·梅森的答案是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书中,梅森较为系统地梳理了传统资本主义的危机、后资本主义主义理论与后资本主义转型方案,转引了各类大家的理论,读来颇为令人信服。

所谓“后资本主义”的定义,可以追溯到德鲁克:“知识已成为特定资源,而不是别的某种资源。”德鲁克看到了后资本主义的本质之一:知识经济;随着经济与时代的发展,“后资本主义”的内涵又融入了信息社会与认知资本主义。根据梅森在书中的归纳,后资本主义根基于新技术,落点于知识资源,对于目前的经济社会,后资本主义大抵有以下三大影响:弱化工作、弱化价格、弱化个人。

值得一提的是,“后资本主义”的使命,是为了接替陷入危机的传统资本主义,所以必须明晰资本主义的危机。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的周期理论可以作为其理论基础,在康德拉季耶夫的理论中,着重解释了前三个长波周期,第一波是1789年到1849年,上升部分为25年,下降部分35年,共60年;第二波为1849年到1896年,上升为24年,下降为23年,共47年; 第三波从1896年起,上升24年,1920年以后是下降趋势。康德拉季耶夫认为,生产技术的变革、战争和革命、新市场的开发、金矿的发现、黄金产量和储量的增加等因素都不是导致长波运动的根本原因;长波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实质固有的属性,尤其与资本积累密切相关。而“后资本主义”则可以被理解为第四个波,新技术的改变是基础,但不是根本,真正值得关注的则是资本积累的方式的彻底改变,“法定货币”的改变、金融化的产生、全球失衡等。

针对这样的情状,梅森提出了经济转型的“零号工程”解决方案,其中需要关注五条基本规则:第一,面对复杂和脆弱的系统,要认识到人类的局限性;第二,要注意生态可持续性;第三,需要转型的不仅仅是经济,更重要的是人的转型;第四,需要关注全方位处理问题的能力,诸如全球化等一揽子问题;第五,要让信息化的力量最大化。

总之,无论是后资本主义还是其他新经济的形式,都需要回归问题的本身,解决人的问题与社会的问题。

《新经济的逻辑:个人、企业和国家如何应对未来》读后感(四):经济的过去与未来

说起经济,很多人会说它不能使自己变得富裕。但是正如一位名人所言:“明白经济学的常识不会使你变得富裕,但是它可以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但是经济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给人带来的伤痛是深远的、也是难忘的。

经济的范围涉及非常之广。生活上的方方面面,例如:衣、食、住、行、如果你细心观察会发现,我们就生活在经济中。对于历史上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都都有他们自己的发展模式: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凯恩斯和哈耶克之争。即使到了今天,他们所代表的派系也没有让某一方服气。也许永远不会有结果。事实证明两种方式缺一不可。

这本由英国作者保罗•梅森写作的书《新经济的逻辑》,从开始就提及康德拉季耶夫曲线。作为20世纪经济学巨人之一,康德拉季耶夫在他短短40年岁月中,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在他活着的时候,康德拉季耶夫和凯恩斯、熊彼特、哈耶克以及基尼被并列认为全球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在熊彼特的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大量引用了康德拉季耶夫曲线来论述以及证明他的理论,进而发展出他的创造性破环理论。历史上的幸运的是总有一些伟大的人物来指引我们前进。随着凯恩斯,熊彼特等一代人的离去,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了20世纪最伟大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尽管他自己自称为他是社会生态学家。在1993年,他写道:“知识已经成为特定的资源,而不是别的某种资源—它促成了我们社会的‘后资本主义’。它创造新政治。”这位90岁高龄老人、约瑟夫•熊彼特在世的最后一位学生虽然有些操之过急,但他的洞察无疑是正确的。这位出生奥匈帝国的书香门第之家,经历一战和二战,知道战争的残酷性。而他也写作了《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他遇见了互联网社会。德鲁克给我们留下了一系列的问题。那都是非常恰当的问题,但是25年已经过去了,我们仍旧没有一套有关于信息资本主义的综合理论,更不要说后资本主义了。

想要了解后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可以问的是什么导致了封建主义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崛起?这是一个有着争议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认为后资本主义的转型也是类似的等级,那么我们要学习了解内部与外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弄明白技术的作用和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当你身处转型中时,为什么会觉得转型如此难以理解。很多问题就明白了。

对于本书,作者探讨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两种经济模式,以及两种模式的弊端。对于已经到来的共享经济,更是颠覆了以往的经济模式,因此在未来只有那些懂得经济转变的人,才能理解经济的趋势。作为新政治经济学之一本书也是非常值得阅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