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读后感精选

《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读后感精选

《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是一本由[美]约瑟夫 •J. 埃利斯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4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读后感(一):逻辑清晰,结构完整,引人入胜

书摘:

如果人们愿意从生物学角度而不是建筑学角度来思考的话,政治机体还需要发展自身的免疫系统,以抵御会侵害所有新成立国家的各种政治疾病。

荣誉之所以是重要的,是因为品格是重要的。而品格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美国共和政府实践的命运还依赖于有道德风范的领袖能够存活下去。最终,美利坚合众国发展成为一个法治之邦,并确立能够抵御腐败或无能政府官员的制度。但是,当时还没有到达这种地步。它需要可敬的、尚德的政治领袖。伯尔和汉密尔顿之所以到那里见面,都是因为他们希望自己能够被后人视为这些人中的一员。

《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读后感(二):历史视角

作者提供了如何看待历史事件的一个方法框架。既置身于历史事件之中观察其细节并分析体会当时的情境,又以后代的眼光从更遥远宏大的角度去观察。如开篇中作者对“后见之明”的看法:

后见之明是一种很微妙的东西。一方面,我们若过于依赖它,就会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偶然性是无所不在的,一代人所面临的选择都是不确定的;另一方面,我们若没有后见之明的帮助,若丧失了从当前位置全景式观察过去的能力,就会失去历史学所能提供给我们的一个重大优势,进而像深嵌于时代中的历史事件参与者一样,陷入毫无章法的事件旋涡之中。我们需要这样一种历史视角,既让我们关注到当时微妙的可能性,又不至于忽略各种历史事件的扩张性后果:局囿于彼时彼地的人们只能隐约地看到这种后果。

另外反对一种假设式的观点,“若怎样历史就会怎样”的想法往往根本就不是真实的历史:这种历史总是将过去的经验和人们当前偏好的信念纠缠在一起。

《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读后感(三):一个国家的创建其困难重重,一个国家的奠基者的天才奋斗史

甲骨文系列已经看完三本了。这本是最棒的,不像第一本《忽必烈的挑战》真是翻译就是个干涸的贝加尔湖!内容也是跟我现在桌边那个大饼子一样,不对,大饼子还有营养呢,这没有。《奠基者》这本确实很棒。

现在的美国,每个方面,每个特点,几乎都可以在独立战争那个时代找到根源。那个时代,对于那个时候的美国,战争刚刚结束,国家刚刚建立,问题矛盾多如牛毛,如何让国家继续稳定的前行,却又不违背“独立战争精神”,天才的政治家们每个人都做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奋斗来让这个新生的国家不至于崩溃。从奴隶制、黑人到对英法的态度,到联邦和州之间的矛盾,以及人权自由,还有民主政治制度等等,无不显现出前人的努力,气魄,还有默契。

翻译个人觉得还是不错的。有些书是每个字都懂,每句都懂,但不知道说啥;这书整体翻译很顺。但有一些部分大有每句话都不知道说啥呢,但整段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却清晰明了。

《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读后感(四):ww

虽然书名叫“独立战争那一代”,但是本书既非传记,也不是大众群像,它甚至都不依据时间顺序进行叙述。这也是写作手法的精彩之处:用同一批人将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不同事件巧妙地串联了起来。 从1804年那次云雾缭绕的“决斗”开始,作者有意为全书定下一个不确定的基底,试图为读者展现那个动荡的时代。 紧随其后的是1790年的一次晚宴,在上一章中走向穷途末路的人们尚且鲜活,并且,在这场政治交易以及前置的种种争吵中,依然没有什么是绝对确定的。 第三章和前一章是几乎同时发生的,很难以置信,在议员们对债务计划和定都地点针锋相对争执不下的同时,能够在另一个议题上保持一种诡异的沉默。给美国带来巨大创痛的内战究竟能否避免?但我们会发现对这个问题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1790这场争辩后留下的“沉默”,何其滑稽! 接着聚光灯聚焦到最负有盛名的国父——华盛顿身上。作者没有去逐字逐句地分析那篇告别演说,而是从华盛顿其人本身入手,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正是因为鲜活,才复杂而不定的形象。

第五章和第四章是顺承关系。在“告别”之后亚当斯成为总统,面对一个风雨飘摇的政局。两对“合作”伙伴贯穿了亚当斯这个任期:亚当斯夫妇,以及作为反对党领袖的杰斐逊和麦迪逊。而历史在许多种可能中,选择了让前一种死去。

总而言之,作者受后现代思潮影响非常明显——认为后人很难还原历史,历史也很难说有什么必然。但对尺度把握的算是比较好的,没有滑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很能活跃思维的一本书ww

《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读后感(五):短评

本书的体例无法归类,既不是单纯的人物传记,也不是开国历史的线性叙述,像是基于材料、围绕《独立宣言》签署,对初代人物的个人思想与各自交往史的再现,其中还特别提及亚当斯妻子阿比盖尔对亚当斯不可忽视的影响,整体好比一部有据可查的八卦。着墨最多的是亚当斯和杰斐逊的“恩怨纠葛”,有时甚至过于连篇累牍,使本书在历史与传记间摇摆。

巧的是本书所突出的也是美国独立之历史的摇摆于脆弱,每一个决议都有偶然因素参与,实在是成立得踉踉跄跄,而不是后来印象中简化的大笔一挥;同时建国者也并不是如后世神话的那般伟岸,都有各自的致命缺陷:华盛顿的颟顸(无法在没有拼写错误的情况下写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富兰克林的假大空(空洞的政治理论,华而不实的外交生涯)、亚当斯的狂野不定(无法将情绪发泄与政见分离)、伯尔的见风使舵……

这些开国者虽然坐在一起,但其实代表了新英格兰和南方腹地(主要是弗吉尼亚州)两个民族的利益,亦即共和党和民主党的不同利益(对美国其实并不“统一”的最好介绍,参看《美利坚的民族》),

美利坚的民族

8.1

[美]科林·伍达德(Colin Woodard) / 2021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总之,国债、建都,或尤其是废奴问题,因利益不同而无法妥善处理,也为后来的南北战争埋下了祸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