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摘抄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摘抄

《玫瑰的名字》是一本由[意] 翁贝托·埃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62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一):恐怕这类书不适合任何翻译

我在想是不是有一类高深的书(比如这本),本来就不适合做任何的翻译。因为翻译只是在原著的艰难晦涩之上又增加了一层翻译导致的扑朔迷离。

有水平的人应该去读作者原著;没有水平的人(就像我这样的)也就不应该贸然挑战这类书。

何不退一步海阔天空,书和读者也讲求个缘分和合拍,我继续去读我的王鼎钧回忆录了。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二):宗教 符号 悬疑推理的鼻祖

如果这确实是作者按十三世纪的手稿来翻译而成叙述的发生在一座教堂七天里的故事,那绝对可以封这个故事为现代符号悬疑推理的鼻祖。在古老教堂的神秘背景下,在僧袍掩藏下的上帝的仆人,在封禁的令人迷惑的藏书阁里,一间间房间里一排排藏书一页页画卷书页,尽显人类的智慧和愚蠢,是有序的也是偶然的,是规则的也是无序的。故事中宗教元素浓厚,可惜我在这方面的知识贫瘠有隘与我更好的理解书中某些人物的思想和主张,但不妨碍我看到了人性的贪婪。其实故事揭示的意义很多也很深刻,我想我不知道如何去说清楚,就像玫瑰之所以为玫瑰,是知道又不知道。清醒着和沉睡着都是梦一场。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三):以玫瑰之名

一个发生在我几无概念的、遥远神秘的时代背景下的宏大的诗篇。

电子书看了四分之一就去紧急补车票买了实体书,虽然不知道下次翻开是什么时候,但它/埃科的文字所承载的信息量和知识量实在是kindle无法hold住的。

抽筋取骨后是一桩看似简单的连环案件,精简后的核心其实并不复杂,但离开了筋与肉,是无法独自成立的。七日后发现的所谓真相,所谓因守护真理引发的真相,是需要剩余那八成肉去支撑的。宗教、历史、哲学、神学、美学、权利、欲望、真理……埃科借僧侣们的辩论,从神写到人,写到人心。结局令人意外,令人唏嘘。

难啃,但啃下来还是觉得痛快的。

买了实体书,就要记得看。

11.17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四):对《玫瑰的名字》书名的联想

玫瑰象征着某种稍纵即逝的美,而“名字”一词本就是某种符号。用符号诠释符号(玫瑰),拓展开的一幅中世纪画卷其耽美让人手不释卷;名字具有复合意义上的内涵,全文通过解释它来让人沉入一种来自远久回忆的故事;解释“玫瑰”的稍纵即逝上可以通过一周的时间跨度与阿德索的一生(甚至与复述故事之人所处的几个世纪后)对比,修道院在火焰中凋零。 身处迷宫(书中)时会不知所措,然而正如威廉修士所言,“从外面看”便甚是明晰。此书虽是由阿德索的第一视角(或者说回忆)所著,但站在客观角度(第二或第三人称)来看故事就一目了然了。 另外一提就是这凶手太好猜了(在看到猪血缸里的尸体时就猜到了),有些许不快——悬念不抓心。 完美的书不存在,只此有些缺憾也正常吧。 “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诗我很喜欢,很有美感,而且在点题(书名与书之间的关系)“内涵”上有“最后画上的龙眼睛”之功效,且在故事的时间轴顺序上通过影射返还到了故事开头翻译原稿之处。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五):人物表

开头读的很费力的一本书,逼着我不得不第一次做了笔记,做了笔记之后,读起来顺畅多了,故事引人入胜。七天发生在一个修道院里的错综复杂的杀人案件。最终以一场火灾结束,一切都化作虚无。中间穿插了大量宗教、流派、建筑、珠宝描述,以及欧洲20世纪的历史。读起来增加不少难度,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伟大的作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