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好邻居日记读后感锦集

好邻居日记读后感锦集

《好邻居日记》是一本由[英] 多丽丝·莱辛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0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邻居日记》读后感(一):老人们的生活

好邻居日记 20170813

七月下旬在南京出差,回北京前特意到先锋书店逛了下,想买两本书路上读。书店转角斜梯上译林出版社作品区,翻到这本莱辛的《好邻居日记1》,粗翻了一下,感觉挺叫人郁闷的,就丢下转去看别的了。选了其它书去结账,最后盖章的瞬间,飞快地决定我要带走它。

《好邻居日记》读后感(二):简娜引人深思的日记

作者写到简娜周边女性的经历和莫迪细碎的早年生活时我一度读不下去,可这也是书的一大主题。尽管无法去深入感受“女性的独立自主”这般的话题,但仍能借作者充满智慧的言语去思索其他很多方面的问题,无论是“病危之人的求生意愿”还是“垂老病人的心理诉求”,作者都给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予人启发。这样的事不远离生活,从来只是时间问题。读过"Being Mortal"再看《好邻居日记》,惊异地发现在西方国家几十年间里老人保障的体制似乎没有多大改变,而一些当事人的心理更是相似:惧怕医院或者养老院,被剥夺了隐私与自由,愤怒于被当成小孩子对待等等。就像是“早就被人发现却从来没得到解决的问题”。

回到书里,“中产阶级的时尚杂志女主编照顾可怜又可怕的九旬老太太”算不上一个有趣的故事,但也不乏有趣的句子。可为什么要看这样一本书呢?也许它真的能开阔一些思维吧。

《好邻居日记》读后感(三):第一人称

“我”这个词真有魔力。在我有限的读书经验里,当你不喜欢某个作家的时候,但这个作家又备受称赞,那就去尝试着读一下他的第一人称写作。说不定会有所改观。 “我”的魔力在于这时“我”既是人物,也是作者。当你使用了“我”来写作,内心的情绪与喜爱倾向将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表现在书中人物身上。即使你不承认这件事,当你在仔细揣摩人物内心与行动的时候,你已经拥有了它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我”还是读者。“我”的叙述视角第一时间让你进入新的人生,有时你清醒地知道,这是一本虚构的自白,有时你却迷惑不清,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情感与感受,或者我多么渴望与她一起享受她的世界。 我喜爱莱辛从《好邻居日记》开始,或者说,我喜欢上了莱辛虚构出的那个简·萨默斯。 《好邻居日记》和《岁月无情》写于1983和1984年,可书中大量细节和经历放在现场毫不过时,且优美于我目之所见。第一本书与莫迪相遇(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太太),第二本书爱上理查德(这段爱情充满乐趣与捕捉不住的压力)。 最充满意味的两段分别是:《好邻居日记》里简娜想象和描述了莫迪的一天——噢!原来简娜一直都明白莫迪对她的依赖和爱到了何种程度,原来简娜明白莫迪表面骄傲,但心里希望简娜来和她一块住或者简娜请她一起住。 《岁月无情》里,简娜见到了理查德的儿子马克,那个年轻的、和理查德几乎一模一样的男孩子,马克来找她,不是来质问为什么简娜要和他的父亲恋爱,而是张嘴对她说:我爱你。马克把简娜年轻时的照片放在桌上。简娜的心在那一刻爆炸了。非常动人的一段描写。 这两本书我应该会永远放在书架上,现在我二十岁读到这两本书,我在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再到九十岁依然会阅读这两本书,一位女性所能经历过的种种都可以再想一遍,我也许会从好一点的凯特变成吉尔,再变成安娜,再变成简娜,最后变成好一点的莫迪。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