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骄傲之塔的读后感大全

骄傲之塔的读后感大全

《骄傲之塔》是一本由[美] 巴巴拉·W.塔奇曼著作,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5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骄傲之塔》读后感(一):【活动实录】云也退×李宗陶:写作的最高境界是“雌雄同体”

【嘉宾介绍】 云也退:独立记者、书评人、译者,译有托尼·朱特《责任的重负》、E.萨义德《开端》。

李宗陶:前《南方人物周刊》高级主笔,现《289艺术风尚》杂志总主笔,在思想者访谈、人物特稿、历史写作、非虚构报道等领域均有出色作品。

《骄傲之塔》读后感(二):第一次读女历史学家的著作

缘起

我是读过fiction《巨人的陨落》,继之以这本non-fiction《骄傲之塔》的。

第一章

刚读了《骄傲之塔》的第一章“权贵 (英国:1895-1902)”就更能理解《巨人的陨落》里菲茨这样的贵族身上那种缘起不知所以的优越和最终不知所之的勇气是从何而来的。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骄傲之塔》读后感(三):文与题

这是我看过的最文对题的书了。

看完之后整理的时候,仔细想一想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却发现副标题完全可以一言以蔽之,其实讲的就是“战前世界的肖像,1890-1914”。

肖像这个词用的特好,这书从头到尾,就是许多人的浮光掠影,他们来自不同的阶级,向往着不同的未来,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处事,但归根结底,他们组成了这个世界海浪的各部分,共同推动着这浪潮。

但仍嫌不全,20世纪两场大战的爆发除了旧制度、新技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等等一系列西方视角的原因,还有经济、政体、全球殖民一体化、民族主义崛起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深层原因。

作为深度的新闻通稿是出色的,却没有布罗代尔的深邃分析迷人。

但即使如此,我仍然赞叹塔奇曼处理这杂乱史料的叙述能力。

最重要的是,它吸引我读了下去,并且读到了尽头仍觉伤感。

《骄傲之塔》读后感(四):骄傲之塔的倾塌

正如塔奇曼在前言里所说,她试图“从整个社会体系入手”,努力探索“根本的原因”和“深层的力量”。此书也确实呈现了一战爆发前的二三十年里,整个国际社会是如何一点点积攒能量——从英国内部权力转移至新阶级,到尼禄主义在德国蔓延,再到社会主义在国际上的兴起与分化——就像火山爆发前的酝酿,那些极少数拥有超前智慧、勇气和决心的人感受到了征兆,也想极力阻止,最终却无可奈何。全书以“饶勒斯之死”结束,似乎给随之而来一战的爆发笼罩上了一层宿命般的悲剧色彩。

然而,也正因为作者的叙事方式太过庞大,对问题的分析反而显得繁杂不够系统、过于面面俱到而缺少侧重。塔奇曼本人也“偏爱以文学的方式书写历史”。其好处是,这样的文字会给到读者较强的画面感,但在旁枝末节上过于渲染往往会喧宾夺主,使读者迷失在大段大段与主题并不太相关的描述里而变得烦躁不安,只想尽快掠过。比如我在读第一章《权贵》时就有这种感受。再加上可能是翻译的原因,有些语句不明所以,这次半囫囵吞枣地过了,以后有机会找到原版,再仔细看一看这些细节。

但是瑕不掩瑜。作者对这段历史的剖析不乏深刻,甚至对今时今日的我们也有着警醒力量。只可惜,能够感受到这种警醒的人并不在多数,这一点竟然与百年前无异。

这里推荐此书给同样深陷时代漩涡里同样倍感迷茫的朋友们。相信大家也能从中寻到一丝慰藉和力量。

《骄傲之塔》读后感(五):We are Knower of Nothing

就像给历史切了一个横截面,一个在我之前的阅读中很少涉及的截面。那时候的中国正值洋务后期,又历甲午之败,又经戊戌之痛,又经年,改朝换代,军阀混战。

那个时代的国外,或让人无心顾及,或只是只言片语。帝国主义的产生,社会主义的勃兴的背景实在过于潦草。很多而后事情似乎倏地就出现了,像一战,像十月革命,没有前因。

这本书给了很好的前情提要和完整视野。原来在资本压迫之下,与社会主义思潮同时出现的还有无政府主义,布尔舍维克原先只是社会主义思潮中的一个小支流,修正主义的来源是什么,工团运动和议会斗争,李卜克内西、饶勒斯等马克思和列宁之间的如此众多的人物扮演了何种角色,进而包括如今的欧洲国家的工党和社会民主党的起源。

其二是历史的趋势难以扭转。英国的体系似乎像是东汉魏晋,世家大族,四世三公,阶层分立。德国虽有议会但德皇独裁。但是在民主大势之下,都开启了平民权力的上升和权益的保障。选举制度下的英国贵族们的妥协,有不甘不愿,也有无可奈何。

而对照之后的难以名状的一而再的世界大战,那时候的人们又有一些无知的可爱又可悲可叹。那时候的人们召开和平大会,对和平的期待与日俱增,并对未来充满希望。那时候工人运动一种重要的目标是通过罢工阻止帝国主义的战争。但暗流难测,民族主义的崛起,矛盾被偶然事件和必然纷争一再激化。由此终于更可理解茨威格写《昨日的世界》那种哀婉与远去的感怀。那时候的世界并不美好,但后来的惨烈却足可反衬。

而如今呢?实在有幸成长在人类最为安定的这一时期。而未来呢?对于历史,对于人性,我们实在又知之甚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