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艺术概论》读后感精选

《艺术概论》读后感精选

《艺术概论》是一本由陈岸瑛著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概论》读后感(一):去小红书搜索本书的笔记有感

这段时间学艺术概论 看了3个版本的艺术概论,相比王建宏和彭吉象的,清华大学陈岸瑛老师的这个版本是我最喜欢的,思路很清晰明确,最重要的是还有点文学色彩,不八股文,不像其他两个流通最广的版本和高中政治课本一样,全是用一种过于生硬的,无可争议的口吻写出来的通识性文字,当然国内受过十几年填鸭教育的人会觉得这就是教科书应该有的样子,但其实通识和导论读本更应该教会人们学习这个学科的内在的思路,好的教科书是教会人们学习方法,而不是知识点。陈老师这个版本的概论和西方的理论导读书目比较类似,是从历史发展顺序从头到尾理清从古典到现代,艺术观念是如何形成的,收到何种影响,有很明确的内在逻辑,所以这本书已经赢过大部分国内的概论型课本了。但是去小红书上搜,大家都觉得这个书太难懂,我反而很不能理解,难道只有填鸭式的八股文才能让你们学进去吗??拜托,背书不是学习。

《艺术概论》读后感(二):阅最后的展望有感

村上隆说,要想与欧美的艺术领域较量,不能依照他们的规则来,而是要自己制定规则,否则一旦他们将规则更改了,自己先前的努力也会功亏一篑。其次,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那么多的文化精华,却无法通过这些艺术形式在国际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反思一下,确实也是有的,但是并没有传统文化的核心。比如李安的《卧虎藏龙》,我觉得拍得真的很用心,但是缺陷就在于它拍出了西方的规则。其实规则我想了很久,在电影届(这个我了解些)只有两种,一种是贴近生活的,一种是远离生活的。在一开始的戏剧作品中并没有这两者之分,《哈姆雷特》讲了一个不太贴近生活的王子复仇的故事,但其中的角色都非常“自然”,他们的性格缺陷都被精心塑造出来,于是实际上优秀的戏剧作品总是两者兼有。直到电影出现之后,慢慢地这两者分裂了,原因是观影者常常出于功利主义,有意识无意识地在电影中寻求自己需要的精神慰藉,或是哲理顿悟,总之是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这些只有讲故事,特别是讲精彩的故事的电影才能带来。而艺术不能没有观众,成功的艺术必然有大量的关注,特别因为电影的商品属性,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流入以美国为首的电影产业当中,还能一石二鸟地传播美国的意识形态,这些电影的极端就是商业电影。与之对应,也为了抑制美国在电影产业上的“霸权主义”,艺术电影在法国新浪潮电影前后丛生,以基耶斯洛夫斯基、侯麦、安东尼奥尼等等导演为首,将摄影机镜头聚焦于不起眼的个人和他们身边的环境,淡化了吸引人的故事情节而去关注那些个人哲学、蕴含人文主义的闪光点,从而制定了属于欧洲电影的规则。所有的电影都离不开规则,离不开意识形态,试图冲破这些桎梏的实验性影片也存在,著名的如《魔山》,受一些流派的哲学思想影响,电影也走向后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形式,但受众肯定是有限的。这里我想插回到书中去,哲学存在的意义,特别是在艺术史这里,有点像军师,各时期的欧陆哲学家,例如维特根斯坦,通过哲学逻辑论证影响先锋艺术家的思想,从而指向艺术接下去应该开辟的新道路。当然一开始它的影响并没有这么大,是直到19世纪欧陆哲学兴盛的时候才开始产生现代主义、观念主义这些形而上的艺术流派的,在此之前,印象派及其之前的艺术流派在我看来才是纯粹的艺术,因为他们仍然有“自然”,有触动人心灵的纯粹的情感和技法,因此也有说法:黑格尔之后的艺术已死。在那之后,所谓的“艺术家”们受艺术产业化、资本化的侵蚀,被哲学新思想启发带来新玩法的先锋艺术家们受益于艺术展、艺术沙龙而渐渐被异化,将艺术交到了艺术鉴赏家、批评家的手里,不再在乎艺术的创作过程和成品形式。我说他们是幸运的,那群达达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完全摒弃形式专注与背后的观念于是创作出大众看不懂的、收获不到意义、情绪与慰藉的艺术品,全靠自己一张嘴和批评家的权威对作品意义进行诠释,而大众竟然能接受,就像是被按着头吃下去那样,生在那个时代真是他们的幸运。好了,我再插出来,总而言之就是完整的艺术需要观众成全。所以独树一帜的实验影片仅供参考就可以了,无法找到形成潮流的水滴,也无法找到大批稳定的观潮者。但是问题是,欧洲和美国都找到了规则天平的两端,剩下的第三世界国家很难再创立新的了,那些地方的出色的电影大多是以民族的地域特色出彩,规则方面哪怕极力地不去模仿欧美也逃脱不开这两个方向。除了生活的远近——人文主义的纪录片式电影和讲好故事的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电影,还有没有跳出这个规则体系的规则供我们中国电影选?跳出来的话有没有受众和追随者?有的话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核结合合适吗?合适的话怎么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我真的想了一天一夜也没想明白。

《艺术概论》读后感(三):questions & some personal answers

1.广义的艺术理论分为哪四个层面?其划分依据是什么?

广义的艺术理论分为艺术创作理论、艺术批评方法论、艺术史方法论和艺术哲学。其划分依据是写作者身份。

2.中西画论分别产生于哪个时期?有哪些代表性的文著?

中国画论产产生于魏晋南北朝,西方画论产生于文艺复兴。

中国画论的代表作有南齐谢赫的《画品》、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和南宋邓椿的《画继》等。

西方画论的代表作有瓦萨里的《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的传记》、达·芬奇的《笔记》、莱辛的《拉奥孔》等。

3.画论研究对艺术史研究有何意义?

1)美术作为重要的艺术门类,是艺术研究的重要领域。

2)世界上最早的艺术通史出现在绘画领域,即中国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而在唐宋之际也出现了相当一部分的绘画通史写作,它表明了当时的文人对于艺术创作的反省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

3)从南齐谢赫的《画品》到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文人画堪称世界范围内脱离工匠系统而自成一体的“美术”(fine art)的最早范例。

4)20世纪初的一大批美术理论家撰写的中国美术史著作,对于建立现代形态的中国美术史起到了开创作用,推动了艺术史在中国作为现代学科的建立。

5)在西方,对于视觉文化的研究推动了美学研究的“图像转向”思潮,丰富了艺术理论,扩展了艺术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4.你知道哪些知名的艺术批评家?他们的观点是什么?

1)克莱芙·贝尔是一位英国艺术批评家,他发展了被称为重要形式的理论。 他在书中将艺术描述为”以特定的方式结合的线条和颜色, 某些形式和形式的关系,这些都激起了我们的审美情感。“

2)阿波利奈尔不仅是20世纪初最重要的诗人之一,而且是立体主义的捍卫者、超现实主义的先驱。他将立体主义描述为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和高级艺术,而不是一种限制人才的系统。他创造了Orphism一词,将其描述为“用艺术家不从视觉现实中汲取的元素来绘画新的总体艺术,但完全由他自己创作。...... Orphic画家的作品应该传达一种无忧无虑的审美愉悦,但同时也是一种有意义的结构和崇高的意义。根据阿波利奈尔,Orphism代表了向全新艺术形式的转变。

3)亚瑟·丹托是美国艺术批评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艺术的终结“一说,但这个终结并不是指我们不再创造艺术,而是一种黑格尔所说的终结,指的是“我们现代艺术时代的开始,艺术不再遵循模仿理论的限制但是有一个新的目的。...... 在我们的叙述中,起初只有摹仿是艺术,然后是几个事物是艺术,但每个人都试图消减它的竞争对手,然后,最后,很明显没有风格或哲学上的限制。艺术品不得有特殊的方式。“

5.艺术批评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艺术批评是对艺术的讨论或评价。根据18世纪美学家休谟的理论,趣味(taste)的标准一般是不可定义的,只能通过具有”良好的感觉能力,配上敏感的情感,再透过练习去提升、透过比较研究去完善,排除一切偏见“特质的批评家,才能得到关于鉴赏力和美的真正标准。由此可看出,批评家通常致力于追求艺术欣赏的理性标准,由此建构一个系统的艺术欣赏体系。

6.中西方最早的艺术史著作分别是什么?

7.艺术史作为一门现代学科诞生于何时何地?有哪些知名的艺术史学派与艺术史家?

8.新艺术史在哪些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史研究?

9.视觉文化研究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是什么?

10.美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诞生于何时何地?“Aesthetics”是什么意思?

11.中国近现代知名美学家有哪几位?

12.美学为什么不能完全脱离哲学?

13.“美的艺术”作为一种现代艺术观念产生于何时何地?

14.中国古代文人书画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美术有何共同点?

15.艺术家的艺术与工匠的艺术有何不同?

16.传统美学从什么角度定义艺术?

17.什么是审美体验论,什么是审美态度说,其缺陷是什么?

18.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艺术观是什么?他们为何反对传统美学?

19.维特根斯坦和苏格拉底在定义“美”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20.肯尼克和丹托如何定义艺术?

21.不用审美,用什么定义艺术和工艺美术?

22.世界艺术史写作何以可能?

23.如何理解美作为一种复杂观念?

24.如何理解美在于和谐的比例关系?

25.“内感官”与普通的感官有何不同?

26.什么是想象力?

27.费希纳如何测量人的感觉?

28.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9.贡布里希如何用心理学研究艺术史?

30.如何理解文艺创作中的移情现象?

31.如何理解艺术与快感的关系?

32.如何看待“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类说法?趣味有高下好坏之分吗?

33.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如何对趣味进行分析?

34.低俗艺术的特征是什么?

35.如何看待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

36.柏拉图如何批评艺术中的摹仿,亚里士多德如何为之辩护?

37.如何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38.诗与画的界限是什么?

39.如何理解吴冠中的”形式美“主张?如何看待艺术的认知功能?

40.如何理解波德莱尔所说的艺术的两面性?

41.本雅明如何理解摄影发明之后的艺术史?

42.如何理解艺术品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43.什么是表现论美学所谓的“表现”?

44.什么是符号论美学所谓的“符号”?

45.媒介对于艺术形象的形成有何影响?

46.什么是贝尔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

47.什么是格林伯格所说的绘画的“平面性”?

48.什么是意境?如何理解意境说?

49.如何理解艺术为人民服务的主张?

50.如何理解李泽厚的心理积淀说?

51.如何理解托尔斯泰的艺术观?

52.如何理解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53.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根本特性是什么?

54.现代主义与现代性的关系是什么?

55.后现代主义为何反现代主义?

56.印象派绘画如何体现都市现代性?

57.什么是机器美学?它如何体现在艺术与设计中?

58.设计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如何体现在工艺美术运动与包豪斯中?

59.西方现代绘画走向抽象有哪些动机和理由?

60.西方现代绘画为何要摹仿音乐?

61.古典绘画中色彩与素描的关系是什么?

62.塞尚的艺术史意义何在?

63.康定斯基《论艺术中的精神》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64.沃林格《抽象与移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65.什么是蒙太奇?

66.线性透视体现出何种空间观念?

67.立体主义和构成主义的空间观是什么?

68.什么是梅洛-庞蒂所说的”塞尚的困惑“?

69.什么是概念艺术?

70.如何理解现当代艺术中的现成品创作?

71.如何理解达达主义的偶发观念?

72.如何理解超现实主义与精神分析学的关系?

73.杜尚的艺术史意义何在?

74.什么是当代艺术?如何理解当代艺术的观念性?

75.如何从生产角度理解艺术?

76.如何理解艺术与市场的关系?

77.如何理解当代艺术中的天价拍卖现象?

78.如何理解当代艺术中的集体生产现象?

79.如何理解艺术家的明星化和品牌化?

80.全球化时代的艺术生产有何特点?

81.传统文人画如何复兴?

82.工艺美术如何重归社会生产?

83.如何重建中国艺术的精神母体?

84.什么是创意阶层?什么是创意城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