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文学理论教程》读后感100字

《文学理论教程》读后感100字

《文学理论教程》是一本由童庆炳著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60元,页数:4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理论教程》读后感(一):等

一本书如果一直把这样的一种主义当作中心,把自己的文化往里面嵌套,即使过于勉强,也充满着自信,彷佛说我们也曾经有过这样的观点.中国文学成了无根之木,如果不能基于自己的文化观而总结出一套可以和世界对话的文学规律,拿出这样的一本书又有什么意义呢?文学理论如果是对文学的规律总结,那从先秦到近现代的规律,总觉得欠缺了什么,是文化的传承断了,还是

《文学理论教程》读后感(二):关于童庆炳老师《文学理论》的浅见

本人非文学专业,读完受益很多。从个人的立场来说本书的优点如下: 1.知识非常系统,基本是按照文学、作家创造、作品、读者接受四个方面展开来写。读完之后,头脑中对于文学及其要素的认识大大加深。同时,由于工作性质要求解读文本的能力,本书极大地提高了这种能力。 2.本书知识非常详尽。几乎关于文学理论的诸多观点都有介绍,比较少有人关注的理论依然会附上,从丰度上讲,本书做得很好。 3.本书具备理论深度。虽然本书的意识形态性很强,甚至有些伤害到文学审美属性的现象,但从认识的角度讲,本书各种观点背后均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作背书。如文学批评的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和史学观点的理论支撑。歌功颂德和学理依据是两回事,本书中很多地方的马哲原理的运用符合对文学的认识,

另有缺点如下: 1.政治性太强。具体体现在文学的阶级性观点和文学在阶级矛盾中扮演的工具角色。因道害文,读来实在跳脱。文学理论有哲学观点背书没有问题,但全然是意识形态的镰刀和锤子也不应该。2.有些概念没有阐述清楚,比如什么是象征性文学作品。在川大教研室编写的文学理论教程中,并未提及该概念。编者没有对该概念进行详细阐述。另外,在本书中提及抒情性作品和叙事性作品,但唯独没有象征性作品与之对应,读起来会非常割裂,让人疑惑不解。也许是不同章节编者不同的原因。

《文学理论教程》读后感(三):阅读记录:当然也没有人可以说绝对客观

1.论据大量涉及中国文学作品,古今兼具。便于理解,也有特殊的情感作用(当然,有些术语是特有的)。

2.强调马哲观点。有些读者们觉得自己从不沾一点意识形态,觉得自己超然了,所以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把本书批判了一通。本人是认可其哲学观点的,很中肯,目前没举出反例,我认同创作素材来源于生活。

3.论点对仗工整。可能是中文教材的普遍特点,英译汉教材中分析两种语言的区别也是。

4.引用了许多著名作家的话,感觉他们在历史中的形象更立体了。也是才疏学浅,这才知道许多人是创作与研究共进的。

5.系统化带来的影响是模式化,如有“xx性的特点”,一眼望去都是(很难记的好吗)。

6.并不喜欢某些地方“xxx是唯一的来源/原因”这样的说法。但是不这样又会显得很中庸,得不到结果或者确定的心态。比如“xx与xx的统一”,“xx与xx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无法真正用一个概念定义它,这都是很宽泛的说法。不过,可能马哲的意义就是希望让大家接受一种包容的,不一概而论的态度。

其实我还是会怀疑他们本来有没有对社会的最终形态的定论,因为按照发展观的角度是自相矛盾的,没有最终形态。可能只是后人加的,为了自己的目的。所以这不该成为本书被打低分的理由,马哲无罪。总体来说作为文论已经很足够了,各种观点和历史都有提到。有一个地方有比较明显的立场,其他地方没太注意到。

就是这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