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国术魂:中国武术的精神世界读后感摘抄

国术魂:中国武术的精神世界读后感摘抄

《国术魂:中国武术的精神世界》是一本由徐光兴著作,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术魂:中国武术的精神世界》读后感(一):前言

世上有识之士皆言“武”者,是“止戈”之意也。即武术的最高境界是不武,和平。这话既正确也有谬误之处。不武,追求和平的境界有多种策略和途径,一味“止戈”,则“武”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我以为“武”字的正确解读,应该是“正戈”。这个“正”字内涵丰富,包含着正义、公平、德行、真理、善良、品格等,用武是为了维护这些“正”的东西,否则就是邪恶的暴力,是破坏的武力。“正戈”还有“枕戈”的谐音含义在内,即提高警惕,睡觉时枕着枪,以预防敌人的侵犯。

从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军队,到江湖上的各派武林盟主,以及当今世界的许多军事强国都有一种追求独霸天下、一统天下的“大武魂”或“强军梦”。一个“大”字,包括了上下五千年的武术历史和纵横江湖的各种武术文化流派之魂魄。武的“止戈”时代远没有到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放弃了“武魂”,则意味受辱或消亡的日子即将来临了。

中国的武术,如果从学问研究体系构成上讲,可称之为“武学”;如果从应用技术上看,可称之为“武术”、“武艺”,习武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和造诣,称之为“武功”;练武人的技术传承、技术含量等流派和组织管理不同,称之为“武林门派”,它也代表了中国武术在民间江湖中的宗派、团体和“山头”。武侠小说和影视剧,则称之为“武侠文艺”。

近年来国人重文轻武,特别是年轻人沉溺在手机、网络上,忽视了精神和体魄的锻炼。少年儿童又在应试教育的逼迫下,忙于成为一架合格的“考试机器”,缺乏体育锻炼的时间。长此以往,国民的精神和体质令人担忧。

中国武术中的技击之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华夏民族特有之长技。个人练之,非但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还可以改变精神气质和心理素质,有益身心。强国必先强军,强军必先强兵。中国固有之武术,又称为“国术”。如果我们能像提倡“国学”那样,也来提倡“国术”,一个既掌握了“国学”又掌握了“国术”的中国人,辅之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实力,我们民族的强大和复兴便指日可待了。

中国的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有很强的“心学”特征。编写本书的目的也是为了抢救遗产,提倡“国术”,不要让中国的武术过早地进入博物馆。传承千年的武学,重振民族的精神体魄,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历史的期待。

同时,也衷心祝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武术能申遗成功!

徐光兴

二〇一五年秋

《国术魂:中国武术的精神世界》读后感(二):丛书序言二

“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具有多重的意义。对于中国学者来说,要真正理解“心理学”的意义,必然要考虑心理学的文化因素,犹如“心—理—学”之汉字的寓意和内涵。实际上,若要真正发挥心理学的作用,实现心理学的意义,也必然要将其与文化密切结合。

西方心理学史的学者们,认为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在中国。这是基于对心理学本来意义的一种深度理解。中国的《易经》,中国的儒学,中国的道家,东方的佛学,便是心理学的源泉与宝藏,包含着对心理学极为重要的启发。即使是从纯科学的角度来说,对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文化也都具有不可限量的作用。这在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以及卡普拉(Fritjof Capra)《物理学之道》等著作中都有详尽的阐述。许多当代科学都能从中国文化中汲取灵感和启迪,又何况具有更多人文元素,以认识自己和服务人类事业为宗旨的心理学呢!

作为心理分析师,我一向认为,当面对心理疾病及其背后原因,以及面对深层无意识内容时,最为重要的不是诸多外来的理论,而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基础。弗洛伊德认为博大深厚的中国文化对于人类理解自身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荣格曾把汉字称为可读的原型,把中国的《易经》视为足以动摇西方心理学基础的“阿基米德点”。他与泡利 合作的论“共时性”(synchronicity)专著,正是对《易经》的原理在科学与心理学中的发挥。我们与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合作,组织与主持了连续五届的“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1998—2012),便是要继续发扬中国文化对于当代深度心理学的意义。

很多年以前,我曾在《光明日报•学术理论版》撰文评价“心理学与中国文化”的意义(1997年3月1日),记得当时是用这样一段文字开始的:“心理学与中国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我们的理解中,中国文化本身便是一种充满了心理学意义的文化,心理学的意义也正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色。因此,当代心理学的发展,应该注重中国文化中这种心理学的意义。心理学与中国文化有着双重的内涵,有着双向的作用,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也将能够帮助我们增加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

数年后,我们又用“中国文化与心理学”为标题,同样在《光明日报•学术理论版》发表文章(2000年7月25日)。其主要内容涉及三个方面,以回应心理学与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与心理学的思考:1.为心理学提供智慧;2.为智者提供灵感;3.为心理学立心。在我看来,通过诸多西方心理学家的努力,当代心理学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躯体,并且五官俱全,也有了一个注重认知的头颅。但是其所缺少的,正是一颗“心”。而在“心理学与中国文化”的主题中,或者说我们中国文化心理学,所蕴含的也正是这种“心”的意义。

后来有了《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我之所以为其取名为“心要”,实际上包含了这样三种寓意。首先,《心要》之“要”为钥匙之“钥”,在我看来,中国文化是打开西方深度心理学的一把钥匙;同时,西方深度心理学,也是打开中国文化中心理学意义的钥匙。其次,是“药物”之“药”;我认为当代的中国心理学是有病的,具有贫血、冷漠和分裂等症状;于是,需要从文化中获取营养并进行医治。最后,是“要领”之“要”,犹如“要”之本义,身中之枢纽,要领其节奏。在随后的《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北京:三联书店2004)中,更是将“医心与心理治疗”、“安心与心理教育”、“明心与自性发展”,作为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之重要意义的表达,阐释“心理”之文化寓意,以及“理心”之化育与转化。

我想,这也能说明“心理学与中国文化”丛书所包含的意义。“学”之寓意为觉悟,本身便是中国文化对心理学的启发。心中之学,理化为觉;寓心所悟,中心愿也。以此作为序言。

申荷永

2013年9月于洗心岛

《国术魂:中国武术的精神世界》读后感(三):丛书序言一

人 ,生活在文化中。文化锻冶了我们的心理和行为。品味一种人生的文化,就是要在那片覆盖厚厚的土壤中,寻找有可能逝去或行将消失的文明宝藏,从而发掘生命的意义、价值的取向和人性的美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内涵博大精深,用心理学这把利器进行挖潜,可以使其不断地显现出充盈活泼的生命力,让人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生活,这是具有何等现代能量的事业。如果心理学是一把开启大门的钥匙,中华文化中的各种矿藏,就可能成为天光一泄的智慧精灵,是具有诗性特征的闪烁星辰,也是铺垫在永恒的生命河流中的沙粒,它有可能成为现代人理解、处理某些窘迫的社会困境时,所开凿的一窗深邃微明的天窗。

我们编写的这套丛书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佛学、禅学、汉字、梦文化、武术和古典民族音乐等各个领域,是现代心理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次精彩的碰撞,我个人觉得它可以给广大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新的省思。因此这套丛书也可称之为是一种“新国学”的展示。

通过对儒家学说的心理分析,让人从中学习一种积极的正能量,多一点志向去济世济民;通过对道家、易学等的心理学研究,使人可以多一点自我修炼,修身养性,提高生活的质量;现代人容易精神困惑,心理压力又日趋增大,通对佛学、禅宗的心理学阐述,让我们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多一点洒脱去“救心”,让个体的生命意义更具光彩;中国的古典音乐和武术,让我们提高审美情趣,使我们达到一种心平德和、修身正己的目的。

因此,这套丛书从精神领域出发,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人类直观的生活世界,与心理科学互为交融,让我们更好地感受生活,活在当下,把握过程,其主旨是继承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珍视生命的优秀文化传统。

人,活着,是需要智慧的。智慧,就蕴含在我们的文化之中,就像鱼儿在海水中一样,海在你的外面,也在你的里面。鱼离不开海水,人的智慧和存世感也离不开文化。

当我坐在绿树芳草成荫的庭园中,听着周围湖水的呢喃声,并在古色古香的书斋中写作这篇小序时,清心寡欲,真气充盈,就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文化和智慧的存在。此所谓观体象而悟道,融妙理于常序,是以作序谨记,并为天下识者智者荐之。

徐光兴

2013年夏日

于连明湖畔沐心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