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阿Q正传》读后感摘抄

《阿Q正传》读后感摘抄

《阿Q正传》是一本由鲁迅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Q正传》读后感(一):一切都未曾改变,依然是当初的模样

阶层的迭代,只是存在于理想中。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属性和特质,无论是在哪个时代,一样都在上演着相同的故事,只不过其中的人物换作罢了。阶层的“试图越级”,往往是带着“个体”的自我色彩,一旦越级成功,阶层的本质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就连那画幅的颜色都不成改变,只不过是以往的染料外壳被刷洗了一遍而已;倘若失败且多半都是失败的下场之后,最终都是那底层的阶级被大笔一挥,再没有了往日的踪影,即便是用X光也觉查不出来,但是往太阳下一晾,却又显现了那原来的样子。

自古至今,那些本来的样子依然是本来的模样,不曾有任何改变。要真较起真的话,怕是唯一改变的就是“岁月”了。

《阿Q正传》读后感(二):关于《阿q正传》

这是一本我很早之前便听说过,在各个地方看过它的引用,却从未完整看过的书。

这一次我终于看完了。今天老师在课上有提到,五四运动时期很多作品都有着时代的缩影,而《阿q正传》是尤为经典的一部。我把它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入门书籍。

篇幅不长,也不算晦涩难懂,偶尔蹦出几个看不懂的词语,也不影响阅读。阿q的精神胜利法已是非常经典,但当我看完他的所作所为后,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可怜的情绪。看到一个人活得这么猥琐,看到一个社会这么病态,哪怕知道使用了夸张手法,心中也很难受。

只是我刚粗浅地看过一遍,理解得仍未透彻,只能说出这些来。

《阿Q正传》读后感(三):精神胜利法于阿Q或许是有益的吧

阿Q总是以他自己的想法来看待这个世界,用他少的可怜的见识和对这个世界少的可怜的认知,他和外部的世界始终都像是隔着一堵厚厚的墙,他的认知无法让他能很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他甚至在后来稀里糊涂成了革命党被抓,他还是不知道自己是危险的,还想着第一次握笔的手在纸上画一个尽可能圆的圆圈,免得让人笑话,而不知那是他的判决书,直到后来被拉去游街枪毙,他才知道自己要被杀头了,游街示众时他甚至不知道那是游街示众,这个世界是完全超出他的认知的,他的这种愚昧无知,让人觉得很可悲,或许他的精神胜利法,他的愚昧无知于他也是有益的,若是他是一个清醒并且深知自己处境但却完全无力改变的人,他活得只会更痛苦,更没有人气儿,成为第二个祥林嫂吧,他的命运从来不掌握在他自己手中,也只有他的那部分胜利法好像是他可以掌控的,他的这种愚昧无知精神胜利法或许某种程度上于他也是一种心理上的保护吧,当然也最终导致他丧命,但至少让阿Q活着的时候心里没有觉得特别艰难,也只是从阿Q个人角度来看,而并没有去谈及对国人精神愚昧精神胜利法的讽刺,也没有从某个更宏大很深刻的社会以及制度角度里去思考,我的理解是很粗浅的。

《阿Q正传》读后感(四):成功的道路很多种---精神胜利法

谈到《阿Q正传》,首先就会想到精神胜利法,也叫“阿Q精神”,即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屈辱和伤害,采取一种麻木、忘却和自我安慰的方式来缓解精神上的痛苦,最终得到征服的胜利感和满足感。文中阿Q是一个横遭压迫、备受屈辱的雇农流浪汉,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己安慰自己,都自以为是“胜利者”。最经典的一处就是当阿Q被人打了时,以“现在这个社会儿子竟敢打老子”来发泄。

阿Q精神揭示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国人的劣根性,但现在来看,其实它是人性的普遍弱点,是弱势群体能采取的唯一维护尊严和面子的方式,是调节情绪,获得自我满足的一种途径。

读完阿Q,自我反省貌似也有他的影子,很多时候当事情无能为力,无可挽回时,自我安慰,自我宽解,遇事要用乐观心态看问题,好像这都含有一点阿Q精神,突然对自己有点难为情了。于是进一步查证了这个“阿Q精神”,专家指出它并非坏事,内含科学性,而且现在在心理学上被普遍应用,而且还成为了医治心理疾病的辅助手段,这才释然。

在鲁迅笔下,特定的年代背景中阿Q是那个可怜、可悲、可恨的社会底层小人物,而流传下来的阿Q精神却在不知不觉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阿Q正传》读后感(五):你也有精神胜利法?

阿Q一个无名无姓的下层人物,说他是主角,他更像代表着一个群体,一个在那个年代尤为突出的群体。底层小农民。 阿Q这个人的特点,不是大富大贵,人们也不在意他,但他有精神胜利法。这可是一个了不得的东西,事实上阿Q身上没有什么比别人优秀的地方,唯一的就是有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怎么说呢,大概就是自我安慰与自欺欺人的跨度,阿Q多是后一种。 他是个欺软怕硬的人,但又有自己小小的自尊,还对很多事情有着自己的想法。 我跟未庄这些乡下人是不同的,你知道条凳吗?看过撒着葱丝的煎大头鱼吗?他们肯定没有,所以我比他们厉害多了。 至于被被嘲笑头顶癞疮疤,他还会因人而异审时度势,木讷就骂气弱就打,打不过就怒目,虽然这只是成为一种新的调笑方式。 参加革命也像是玩耍,原本是不喜欢革命的,就知道喊着口号,洋不洋鬼不鬼的,可后来看到众人都谈之色变,害怕的样子反而勾起了兴趣,我要革命。阿Q的革命是‘要什么有什么,喜欢谁是谁’。 结局既讽刺又在意料之中,明明什么也没做,但你是叛乱的革命人,反正也不识字,画了个不太圆押就结束了生命。 阿Q的可悲透露了当时他代表群体的可悲,他们麻木不愿清醒思考,日子只要一天天过去就行。骨子里带着奴性,因为封建王朝统治了那么多年,所以他的发怒也只是自我发怒,对于过不去的事情用精神胜利法解决就可以了。 鲁迅写出这么一个人物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个群体的看法——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当时中国人需要拯救的是灵魂是思想,医术已经救不了国了,他需要唤醒他们思考的本能,明白不应该这么浑浑噩噩地被压榨。 里面的革命更像是一场笑话,那个年代,总有这样那样的变化,皇帝都不知道自己能逍遥多久,所以不彻底的革命就像一场人数众多的过家家,该享受的腐朽团体换个名目还是一样滋润,受到伤害的也就只有阿Q这种什么都不懂的盲从愚昧之人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