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金陵十三钗经典读后感有感

金陵十三钗经典读后感有感

《金陵十三钗》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页数:2015-9-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一):《金陵十三钗》简评

几年前看过电影,十分难受。看完原著,难受疯了。小说远没有电影的镜头语言那般美好,尽管现实比小说还要更残酷生动。原来在原著里她们之间没有最后的告别,没有那阵婉约悲凉的《秦淮景》,她们之间甚至没有任何的言语。只有一句“还需要一些时间,需要一大截成长,她们才能彻底看清这天晚上,这群被她们看成下九流的女人。 ”太多值得讨论的东西了,但是太沉重了,沉重到一张口便只能痛哭。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二):譬如猪狗,也配死得利索

在地窖里面的时间不能用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来计算,活一秒都是幸运的。教堂给无依无靠的她们些许的庇护,最后又不得不用她们这些“命贱”的换那些女学生的命,和平时期的日子也是用这些女人的血肉一件一件堆起来的。再贱的命,譬如猪狗,也配死得利索,死得不受罪,反倒是亡国人,死之前却是连蝼蚁都比不上。憋屈感一下子涌上来,用什么话来描述这场屠杀都显得苍白无力。 电影画面感更强一些,书更像是一本实录,完整叙述下来了却又总觉得少了某些冲击力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三):。

此刻我们已分不清她们是谁,她们是一群救赎者,挽救了女学生和神甫,包括身体和灵魂。在这里我们看到严歌苓对女性主体性的强调。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她们正在弥补男性在战争中的失误而造成的恶果。小说虽未正面描写战争的军事过程,却从神甫获得的消息中,侧面印证了军人和政治的无能。此后,在教堂和神甫完全失去了拯救的可能性时,正是之前被社会所轻视和区别的这群女子自愿放弃了生存的权利,充当了最后的救赎者。即使她们躲进教堂,从城市到民族的巨大伤痛,仍在她们身边蔓延开来。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四):小说感觉很一般

一天多点的时间就看完了,合上书页竟无半点波澜,据说这是根据当时一件真实故事所撰写。

故事与实际的情节出入可能比较大,当然做为小说是可以做些虚构和布局,加入作者自己的理解,思想和世界观,这些没问题。

但作者作品的结构、立意、技巧、文字等诸多方面都没有达到令我满意的水准,简单来说作者没有驾驭这类历史题材,历史事件,历史宏大场面描写的能力,缺之厚度感,纵深感和那种身临其景的真实感。

总之这是一部单薄且平庸的小说。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五):《金陵十三钗》书评

商女亦知亡国恨,此恨无关风与月 —严歌苓《金陵十三钗》 故事发生在1937年冬天南京城的一个教堂里,一群金陵女大学生、13位秦淮河上的风尘女子,以及6位国军伤兵为了躲避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不期而遇,13位风尘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从容淡定的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千年前杜牧那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我们都耳熟能详,然而严歌苓开篇首句就打破了这千古名句,独辟行径,向我们陈述着“商女亦知亡国恨,此恨无关风与月”。 在战争中对正义的坚守与不屈的抗争的每一个人,都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史诗。严歌苓笔下的金陵十三钗们,给我们演绎了一段女人的史诗,这是一段不该忘却的记忆,最后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陈列的一段文字结束此文: 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