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读后感100字

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读后感100字

《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是一本由[美]唐纳德·巴塞尔姆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读后感(一):你能在自己头顶钻一个洞么?

讲一个故事:

有个女人死于枪击,三处都是致命伤:头部、嘴里、胸部。都是前后贯穿。警方经过专业仔细的调查,得出一个审慎的结论:自杀。

类似的故事马丁艾米斯在《夜间列车》也讲过一遍。

这不是罪案小说的布局,也不是故弄玄虚。

这就是后现代。

故事必须讲清楚,无论哪个现代,否则必遭人唾弃。

巴塞尔姆只是一个开场,一个时代的开场,就是文学的后现代。

关于什么是后现代,我说不清楚,我们的语言不行,汉字没有办法讲清楚post的完整意义,就像汉语几乎无法讲清从be→being→been这个过程怎么变化的?

时态几乎没有办法翻译,格无法翻译,性(ness)也无法翻译。

所以还是打个比方。

《霸王别姬》这出戏,中国识字的人大概都知道点,正常讲法是什么呢?说厉害的项羽怎么怎么了被刘邦手下一个叫韩信的十万大军围困于垓下,突围不成,将士亡奔,即将全军覆没,项羽同他最心爱的女人虞姬生离死别。

后现代怎么讲呢?

有个叫虞姬的女人,回头就是一菜刀砍在自己脖子上。死了。因为看见你衣服上有马蹄子印。还因为实在不想活了,想去天堂玩玩,也想去山(垓下)那边看看。因为非法同居多年的你引得老娘心头不爽。。。(后面省去若干字)

这算是倒着讲,只是一个讲故事的方式,还有横着讲的,歪着讲的,斜着讲的,等等。

《60个故事》开了个头,像《我父亲哭泣的景象》《派对》《咏叹调》几篇,尤其值得推荐。

40个故事里,《天才》《裁员》《访客》极为推荐。

有个剧里,说一个家伙实在是饿极了,饿疯了,于是将自己的指头吃了三个。

无论你信不信,我是不信。

我问你,你能拿钻头在自己脑袋上钻一个洞么?

《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读后感(二):故事的一百种打开方式

从《巴塞尔姆的60个故事》到《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读了许多故事,却仍然说不好巴塞尔姆。巴塞尔姆是何方圣神?如果要用他所擅长的后现代方式来作答,大概应该这样表达:一个怪人,不知所云,天马行空,让人着迷。

两本书,一百个故事,是巴塞尔姆送给读者的一份厚礼。虽然资历浅薄,难以第一时间全部消化,但无论是信手翻来还是仔细精读,巴塞尔姆无疑是一个充满惊喜的作者。就像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巴塞尔姆讲故事的方式绝无重样,读来自然能够保持新鲜感。

在这本《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中,故事的文本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返璞归真,标点符号规规矩矩,除了部分通篇对话结构,行文段落亦几乎不出位,而故事的内核与思路则延续了一贯的古灵精怪,阅读时需要时不时托一托脱臼的下巴。巴塞尔姆的实力之一在于,让读者相信,荒诞具象也许更贴近生活本质。比如在《沙克莱特》一篇中,以美国混凝土品牌命名,揭示了故事的混搭性,垃圾桶离奇失踪事件与鼠疫所造成的危机却点燃了妻子的兴奋神经,无头绪的混乱与微妙的关联点亮了整个故事。在故事中,世界是疯的,情绪是真的。

巴塞尔姆的解构特长在童话上发挥得尤为淋漓尽致。第一次接触巴塞尔姆的作品便是颠覆三观的白雪公主,通过各类元素的堆叠、回环,故事结构的拆解重构,整个童话显得有些支离破碎。后母的反面形象变得模糊,王子的形象被塑造成猥琐边缘性人物,空有色心,无所事事。最后,王子和公主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公主仍是剩女,王子已经死去,气氛一片鱼死网破,故事回到原点,读完只好一阵唏嘘。在这本选集中,巴塞尔姆将他的手术刀举向了蓝胡子。与另一位反复书写蓝胡子故事的大师安吉拉•凯特不同,巴塞尔姆并无心关心故事的结局,或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而是将笔墨对准故事的背面。在巴塞尔姆那里,蓝胡子同样期待着妻子的叛逆,当聪明的妻子抵制住失节的诱惑,作为考验者的丈夫反而陷入了深深的失望。“千万不要打开那扇门”,是一个诱饵,同样包含了期待,虽说原意是对信任的考验,实则将更多的思考空间应用于违反后的惩罚想象。血腥的悲剧在巴塞尔姆那里全然消解,连密室打开,可怖的尸体亦由“在腐败中熠熠闪烁并穿着可可•香奈儿礼服的”七匹斑马所替代。童话的原有骨架被全新的意义诠释,全新的世界被巴塞尔姆开启,黑色幽默的后现代童话,消解沉重,气氛刚好。

读巴塞尔姆不容易厌倦,因为他的多变与用心,一切都能拆开、揉碎、摊平重新说一个不一样的故事。合上书页,那些流动的情绪却愈加鲜活起来,成为巴塞尔姆的模样。

《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读后感(三):读巴塞尔姆故事,晓后现代主义流派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难以从理论上下定义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这是通过网络搜索出的后现代主义的介绍概念,看的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后现代主义究竟是一种什么主义?依据什么划分?有什么代表人物吗?

《巴塞尔姆的40故事》是一本短篇小说集,作者巴塞尔姆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想要了解什么是后现代主义,读完这40个故事你就会有所了解了。《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呈现的不仅是精彩的故事,更是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解读后现代主义。读的是故事,通晓的是一个流派。

初读书里的故事,感受就十分的新奇,《夏布利》,妻子有一个两岁的宝宝了,最近她想再养一只狗,可是后文又提到宝宝很不错、狗能做的我都能做是什么意思,所以这篇文想要表达的主题是啥?《有关保镖》里,全文用问句组成,担忧保镖是否可以换班、关心保镖每天都在小房间醒来、操心保镖的退休年龄,这又是写啥?《新房东》来啦,炒了管理员、提高了租金、赶出了租客,所以这样的事情也需要特别的记录?

一本书,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一篇文章,都要传递一个主旨。我在疑问中艰难的阅读着,内心在郁闷着:我怎么都读不懂呀!不知故事表达的是什么!讲故事的写法千奇百怪,纯对话、书信体!读书不容易,且读且珍惜,慢慢的突然就开窍了:这就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内容荒诞离奇、想象天马星空,不走寻常路。

书的序言写道,巴塞尔姆的故事戏谑、微妙、轻浮不严肃。阅读巴塞尔姆的顾事情,要小口小口的细细品读,要不然你很难读的透。在他的故事里,写作没有固定的格式,多种体裁拆开重组,小说里的人物对话情结是分离脱节的,巴塞尔姆并没有用有逻辑的线条将故事连成一体。思维是跳跃的,故事是跳脱的。40个故事,篇篇不同的新奇阅读体验。

“大部分的主流小说都有新闻报道式的过程在进行,在其中文体的偏离是不允许的,在其中风格的创新被认为是一个散漫的标致。”巴塞尔姆用不同于传统的模式,写出40篇颠覆性的故事。阅读着40篇故事,了解后现代主义文学,这是巴塞尔姆后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的高明能力。

《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读后感(四):巴塞尔姆的突围——读《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

文学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在其名著《影响的焦虑》中,阐述了当代诗人们被以往 “强者诗人”的阴影遮蔽的局面,以及他们突破这种局面的种种尝试。布鲁姆的理论其实突破了单纯的诗论领域,在文学研究中具有普遍的价值,比如小说的创作。千百年来,一切小说的母题和技巧似乎已经被用尽,后来的作家们落入甫一提笔,即成滥调的尴尬局面,他们想写出前人未写的题材,想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非常困难,他们被遮蔽在前辈大师的阴影之中,难有出头之日。他们费尽心力,以各种方式挑战前辈大师的地位,想要从中突围,并在文学的殿堂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美国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短篇小说创作也可视为一种突围的尝试。

巴塞尔姆曾把100篇短篇小说结为两集,分别是《巴塞尔姆的60个故事》和《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在《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的序言中,大卫•盖茨就指出“巴塞尔姆对于故事的观念颠覆了仍然是标准的契诃夫式样版。”“他的阅读与他的写作,给了他一个影响的焦虑的有益而尖锐的案例。”这种影响的焦虑或许就如《在托尔斯泰博物馆》中所描述的,被象征着托尔斯泰道德权威性的建筑泰山压顶的感觉。巴塞尔姆对前辈大师既有崇敬之情,又具有要成就某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野心,相比之下,这种野心要更为强烈一些。所以他在自己的短篇小说《歌德谈话录》中,以模仿的形式调侃艾克曼编辑的经典名著,并消解作为文学巨匠的歌德的权威。

巴塞尔姆的小说文本,的确有与以往的作家们相异的风格,他的叙事不是线性的,他的意义不是明朗的。他的100个故事,是形态各异的小板凳,难以理解是它们唯一类同的品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巴塞尔姆的确完成了从前辈阴影中的突围,因为“巴塞尔姆的表达手法独特惊人”(《出版家周刊》评语),所以使得他成为“引领当代小说革新的作家之一。”巴塞尔姆的突围,以一种反传统的方式,他突破了传统读者的“审美视阈”,超越了传统读者的“期待视野”,跑到一条偏僻的小道上去了。初读巴塞尔姆,或许会因为他晦涩难解的文本而厌烦,但同时有唤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如果在巴塞尔姆之前,有关于卡夫卡、贝克特、艾略特等人的阅读经验,就为阅读巴塞尔姆奠定了基础,他们都是突围的异军,反叛的先锋,有着相似的文艺气质。

读巴塞尔姆的作品,正好用上陶渊明 “好读书不求甚解” 的方法,你不必务求透彻地索解,不妨走马观花地泛览,崎岖坎坷的路上,总会有新奇好玩的发现。至于说一些文学创作者,想通过阅读巴塞尔姆的作品,模仿一些写作技法,可能就不那么实际,因为巴塞尔姆的精神是在创新,而不是模仿,被誉为“今日众多年轻作家的文学教父”的巴塞尔姆,所教会年轻作家的,也只能是不断创新的精神。

《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读后感(五):40个故事读懂巴塞尔姆与后现代

唐纳德•巴塞尔姆,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代表作《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在《巴塞尔姆的60个故事》和《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之中收录了其大部分短篇作品。这些故事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巴塞尔姆是如何将后现代主义带入小说领域,并将“解构”这一手法发挥到极致的。

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父亲是一位著名建筑师,据说设计风格十分现代。如果把巴塞尔姆的小说比作文字的建筑,那么在《四十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戏谑的古典主义”(《辛巴达》)、“比喻性的古典主义”(《歌德谈话录》)、“解构主义”(《解释》、《裁员》)、“奇异建筑”(《在托尔斯泰博物馆》、《鸽子飞离宫殿》)等许多风格多样化且颇具代表性的后现代作品。

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在巴塞尔姆小说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没有完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传统小说要素。例如《在甲板上》,叙述的内容全部集中在墙上的一幅画里,只有结尾处将镜头拉回现实,而整个小说其实只是“我”精神游离的短暂瞬间。更多的篇目,如《解释》、《感情》等则采用了不连贯、分离、脱节、错位的叙述方式,将调侃和讽刺融入人物和叙述者本身的话语交错之中,用各种态度、情绪、观点的杂糅表现出对意义的消解、对形式的不屑和对语言的戏谑。

《解释》的全篇都是问答,并且插入了不明所指的黑色色块;《有关保镖》用选择性问句构成了整篇小说;《句子》通篇只有一个段落,且没有句号,甚至连结尾处也没有句号。《在托尔斯泰博物馆》和《鸽子飞离宫殿》中图画成为文本的一部分,而非为了配合文字的附属内容。

语言,段落,结构,但凡触及形式的方面,巴塞尔姆都做了大胆解构,极尽“玩耍”之能事。设想如果这位作家活在当今社会,也保不准会在小说里时不时加入各种网络链接和视频片段,或者干脆自己出镜对着读者讲小说才觉得过瘾吧。

形式上的解构令巴塞尔姆的小说标新立异,狡猾得像条怎么也捉不住的鱼,而内容上的解构则造就了更为强大的叙述空间,如同一张网把一切纳入其中。无论是妻子想要一只狗、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纠缠等司空见惯的生活题材,还是诸如歌德对谈、豪猪上大学类的幻想、童话题材,甚至往来书信、新闻采访、育儿记录、奇闻异事等等,都被巴塞尔姆信手拈来写成故事。

然而,正常、和谐、顺畅这些都和巴塞尔姆无关,他的故事最终呈现出的只有荒唐、杂乱,破碎得奇形怪状、奇怪得一塌糊涂,让人不知所云、晕头转向的文字。不过,也有一部分人会惊奇地发现,在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当代人日渐丧失自我、盲目而狼狈地应付生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无奈、滑稽、悲苦仿佛渐渐挣脱了巴塞尔姆毫无温度的叙述,忽然间变得异常鲜活。(但,绝对只是一少部分)。

男人、女人、孩子、天才、神话传说中的主人公、新房东、传道士、被闪电击中过的人,不管故事中的人物、情节是真实还是虚构,这些都已不再具有参考意义。翻开《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绝大部分人只是吃惊地张大嘴巴,茫然注视着文字,等待意义掉落。然而,并没有。因此,他们始终读不懂巴塞尔姆在说些什么,就像一个人总是无法读懂另一个人的生活。

其实,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这,就是巴塞尔姆,这,就是后现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