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原书第5版)》读后感精选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原书第5版)》读后感精选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原书第5版)》是一本由戴维 A.帕特森 (David A.Patterson) / 约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元,页数:5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原书第5版)》读后感(一):软件如何工作

两位殿堂级计算机大神出品的经典书籍,绝对值得反复阅读。

如果你是软件开发工程师,通过阅读本书,你可以了解到你所编写的软件代码是如何使用硬件的机器指令来工作的,这样会对以后的软件开发工作有更深入的理解,熟悉高级语言之下的“一角”下的“冰山”,对问题的认识会更深刻,当然也就能更容易看到事务的本质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原书第5版)》读后感(二):翻译报错

第四章211页,第二行“必须考虑复制时存储指令后紧跟着的是装载指令的情况”,原文为“ However, consider loads immediately followed by stores, useful when performing memory-to-memory copies in the MIPS architecture. ”,应该翻译为“但是应当考虑到,在MIPS架构中,当进行内存之间的复制时,‘装载指令(lw)之后紧跟着存储指令(sw)’是很有用的”。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原书第5版)》读后感(三):读完编码后该读什么书

看过编码后,下一步的学习可以使用这本书作为计算机组成与设计方面的参考书。它使用MIPS指令集作为教学,比x86友好多了,指令格式比较简单,不过如果没接触过它的话第一次看还是有一些奇怪的。知识体系很好,组织的很有层次,诺依曼体系结构的几大部分给你说的清清楚楚,不过缺了IO,遗憾。加入比较新的技术了,不过看不太懂。翻译整体感觉还好,不会出现读不同的情况,个别翻译不怎么好,有点让人误导。还有书的质量,需要吐槽一下,代码的高亮让你处理的淡化差点都看不到了,还有许多节每一章都有部分被放到网站上了,希望翻译的时候也译出来,毕竟有时带着书到教室或图书馆不怎么方面专门去找。再结合csapp看,建议。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原书第5版)》读后感(四):一个浮点数表示的翻译问题,和一个阅读小建议

在书的 "3.5.1 浮点表示" 一节有个翻译错误,可能影响对 IEEE 浮点数表示法的理解。

原文:"Placing the exponent before the significand also simplifies the SORTING of

floating-point numbers using integer comparison instructions, since numbers with

bigger exponents look larger than numbers with smaller exponents, as long as both

exponents have the same sign."

译文:"将指数放在有效数前也能简化用整数比较指令来处理的 浮点数分类,因为在有着相同符号的情况下,指数大的数其值就大。"

在这里 Sorting 不应该被翻译成“分类”。IEEE 浮点数表示法之所以将指数放在前面,是为了“使浮点数也能使用整数的排序(sorting)函数来进行排序。” 除去符号位,把 IEEE 表示法的浮点数升序排列之后,看他们的二进制位表示,你会发现如果把这些位用无符号数来理解,他们也是同样升序的。

我在感觉 CSAPP (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 看不下去之后找来这本书看。很幸运,CSAPP 和这本书有很多互补的地方,那本书不详细的地方这本书就正好讲到,而且如之前的豆友所说,MIPS 指令集简洁优雅,初学者友好。所以读的时候经常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之前的困惑一下能理解了。上面说的浮点数表示,就是两本书的内容都看完之后才明白的。

CSAPP 那么厚一本,如果读不下去就来看看这本书吧。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原书第5版)》读后感(五):温故知新

我上大学的时候,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材是国人写的,具体什么名字我忘了,但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当时全班有一大半的人不及格,最后教授总不能让所有人重修,只能改了及格线,而我正好踩在了及格线上。。。。。。中国人的教材有一个特点,特别喜欢“正经”,教授们总是操着专业的腔调,写着让人难以理解的术语,画着一堆“鬼”一样的符号。似乎是在说:”你听我的准没错,这个事情就按我说的这么来!“。说了半天,学生也体会不到学这个有个毛用?这种呆板的教材,诞生在我们视考试为一切的祖国,恐怕不足为奇。

如果我在读大学的时候,能够具备一定的视野,至少要是知道这本《计算机组成与设计》的话,似乎会对我职业生涯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吧。这本教材深入浅出,每一章都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耐人寻味的结论,以”性能“为主线,贯穿了CPU,计算,存储系统,IO系统等,以最新(第三版)的奔4处理器(我记得当时我应该还是在上初中)作为真实世界架构蓝本,有理论、有思考、有实践,示例清晰易懂。除了翻译较差外(只举一个例子:把伪共享,翻译成假共享),几乎在我心目中是一本完美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材。

从人类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埃尼亚克诞生以来,计算机的核心演化,都是围绕着”如何更快“进行展开。至于体积也好,耗能也罢,均是在追求性能的过程当中,所产生的副产品。我在理解”组成“的概念的时候,也是围绕着性能进行思考。

因为追求性能,就要求我们仔细的思考如何进行指令编码,如何进行编译优化;因为追求性能,就要求我们运用流水线技术处理指令,而有了流水线技术,就要处理流水线的异常状况;因为追求性能,我们就要采用片内缓存,缩短数据加载时间,而片内片外存储之间的关系就要解决;因为追求性能,我们就要考虑外部低性能的慢速设备如何在不成为CPU瓶颈的前提下,发挥各自的多样化功能;因为追求性能,我们就要考虑运用各种黑科技,比如多核CPU,比如分布式系统,比如超线程等等,不断突破单核CPU的计算瓶颈。。。。。。。

计算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对计算性能孜孜不倦追求的宏伟史诗!

这是一条主线。还有一条主线是工程设计思想。如果我们有一定的分布式系统开发经验的话,会发现分布式系统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的问题很像。比如我们分布式系统的缓存也是分级的,db是一层,缓存是一层(比如redis),单机内部本地缓存也是一层,这种组织形式跟片内缓存(L1,L2-cache),主存,磁盘,这种结构非常像‘再比如,多核处理器下,每个processor和processor之间如何同步,这又与我们java中的多线程编程模型非常类似,想想JMM内存模型。沿着这条主线,我们能够了解到计算机行业的工程设计思想。比如28原则的应用,比如成本收益权衡,比如接口与抽象等等。

虽然我已经从事软件开发工作10年了,近期再度温习《计算机组成原理》,又让我收获满满。不同的职业阶段,恐怕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吧!希望每一位同行都能有所收获,也希望自己每年都可以再读读,温故知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