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隆美尔战时文件》经典读后感有感

《隆美尔战时文件》经典读后感有感

《隆美尔战时文件》是一本由【英】李德•哈特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5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隆美尔战时文件》读后感(一):隆美尔自杀真相

关于隆美尔自杀的真相,我记得在第三帝国兴亡里面提到隆美尔是知道刺杀希特勒行动的,当然他没有具体参与,只是答应了在刺杀后会帮助主持朝政。在这本战时文件里,并没有提到这一点。他儿子的回忆章节提到隆美尔认为希特勒不会放过他,因为他是一个失败主义者,而且有和盟军和谈的企图。我猜想一个合理的解释是隆美尔绝不敢把知晓刺杀的事情写在日记里,包括最后对自己的儿子也没有说出这个细节,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家人。那一段与家人的诀别,配上自己的这个猜想,真是觉得心痛。

《隆美尔战时文件》读后感(二):管中窥豹

会对二战的北非战场有一点了解,对德国前期的胜利和后期的失败也有一点了解,但也就是一点…总结来说,就是靠着以装甲师为主的摩托化部队的闪电战,德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得了前期的战绩,但后期制空权的逐步丢失,和美国的参战,补给的此消彼长造成了最终的必然的失败。

隆美尔的家书所含的脉脉深情,也会有一种感觉,战争对他来说只是一份钟爱的职业。另外,隆美尔深入前线的理念还是很有利于对战局的把控,看他的经历,觉得没死真是奇迹~

《隆美尔战时文件》读后感(三):一代名将

作为一人不懂军事的读者,我实很难细读下去, 翻看了个别章节就弃读了。

1.时间观念

在一次作战中,指挥官最要把握住的就是时间的观念,他应尽最大的力量,在规定时间之内完成他的使命。一个指挥官的推动力和精力要比他的智力更为重要——这是纸上谈兵的将军们不易了解的。

2.不断更新

每个人都一再地被迫重新学习,认清了过去的旧标准远不及一般人所能发挥的能力水准,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再遵守旧标准。

1942年5月26日-6月15日,西部沙漠中展开了最激烈的消耗战。在这次会战之后,我曾看到英国著名军事评论家节德哈特的一篇文章,他认为英军在非洲战役中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英军将领始终摆脱不了步兵战争的思想。对此我也有同感。

当一个国家的军官团已经发展成型且具有悠久的传统之后,它的典型特征就是不肯再接受新的思想和发明。因为这个缘故,普鲁士的军队才会被拿破仑击败。

3.保持灵活性

英军的指挥技术太刻板,下达的命令规定得太详细,结果使低级军官完全丧失了应有的指挥权,当战况发生突变时,他们完全缺乏适应能力。

(DC:下达命令不宜太过详细,否则下面做事的人就没有了灵活处理的空间。)

《隆美尔战时文件》读后感(四):心中的热血 注定的悲剧

这是最近看的德军三大文件系列的最后一本,也是最精彩的一本,它是三部作品中唯一一部不能算是本人写成的,但是同事也是最不加掩饰的,虽然偶尔从他给家人信上看不出什么,但如果结合书中提到的他每次回家和家人的谈话,相信他的妻子也一定听得出家信里的弦外之音。

一,总说

同另外两部书的作者古德里安和曼斯坦因一样,他们都是人类历史上非常出色的军事家,不仅战场指挥水平很高,更有极其深刻的战略眼光,而隆美尔不同于另外二人的地方或者就是因为他更加对德国人民有着一片热忱,即便大厦将倾人人自危之时,其他两位作者定然也是心中有数,而隆美尔恐怕是始终保持着他的本心,为德国人民争取更好结果的思想行动自己为保护朋友而直接向上写信,都是他走向命运终点的关键。 他名字中没有世代从军的“冯”字,或许对军队中一些不成文的规矩可能没有那么多的认同,加上事实总是证明他的判断的正确,更让他苦恼,最终随着与纳粹高层接触越多,越发现高层的无药可救(至于药,马上开读亢奋战一书,或许还会有新的体会。)最终有了对高层产生威胁的举动,导致了最后的悲剧,但是这样的结局反而让他的形象更加有血肉,更像一名热血担当的军人,坚持用事实说话,坚持用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来行程决策,与现场上的谋定而动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每次现场上他都会想好全军的退路,而最后的那次却没有办法,因为那是没有退路的思想和努力。

二,战争艺术家

如此前书中所说,德军中真的有非常出色的军官把战争当成艺术来研究的,隆美尔也真正认识到德国的成就取决于先进的军事思想和军队的坚决执行,武器装备未必领先别过,比如潘泽尔三,四两个型号的坦克,基本一直是德军现场的主力坦克,但是与苏联的T34比起来确实缺点很多。德军初期成功的关键就在于灵活搞笑的组织指挥,古德里安和隆美尔按照曼斯坦因计划迅速突破一举打败法国,牢牢掌握了欧洲大陆上的主动,但是隆美尔对现代战争(至少在他的年代)中决胜因素的分析和思考,绝对是非常深刻的,现在看来,很多观点都依然适用。

三,荣誉的转移

隆美尔在一战中即崭露头角后来更是从元首警卫营直接调任装甲师的师长,最终在非洲一战成名,悲剧的是又因为轴心国高层盲目的乐观和不切实际的指令让他把名誉满满送给了英国人,英国人太需要一位打败让他们闻风丧胆的隆美尔的指挥官了,这个人就是蒙哥马利,蒙蒂很清楚他只要不冒险步步为营的确保打败隆美尔把德军赶出北非,荣誉自然到手,结果这样的大的荣誉到手之后,最终导致他强行推动市场花园行动,最终在稳健的龙德施泰德元帅面前损失惨重。(中信出版社《遥远的桥》)

四,注定的悲剧

从这本书非洲战役的后半部分开始,基本每页里都有隆美尔在战场上的挣扎。他是获得全权指挥权的非洲军团司令(如果古德里安有这样的权力,可能会很快把东线的苏军压垮),因此他对帝国的补给和高层的各种许诺就有更深的体会了。作为一名强大的对手,他受到了敌对的盟国的尊敬。做为一名年轻的德国元帅,他在国内受到很多妒忌和中伤并不奇怪,他需要不停申辩自己并不是什么悲观主义者,也在意料之中。他和古德里安,曼斯坦因,海因里希大将(中信出版社《最后一役》)一样,都是客观冷静的根据判断和现实情况来选择最优的方案,他的不同在于除了强调每次失败是帝国官僚体系的犹豫和迟缓(不停的申辩自己早就要求如何如何,提醒如何如何)之外,更指出了战争的必然失败,督促高层早做准备,实际上,从1943年开始所谓帝国高层就已经开始准备和德国人民同归于尽了。不停的想要叫醒装睡的高层领导,也许又是一个他悲剧的原因。

五,心理大师

他对敌人的心理以及自己部署的心理也有较深的把握,从非洲战役的结果来看,只是阵亡几千人,被俘虏的稍微多一些,他指出,当上级命令下级去执行绝对不准后撤和投降所谓战斗到最后一滴血的无谓牺牲时,会极大打击自己的士气,因为大家都会担心下次轮到自己所在的单位去执行这样的人物,这是必然的人性,是隆美尔为部下考虑的。在面对英国在非洲的历任统帅时,他也把英国军官团的谨慎和僵化心态把握的贴切到位。相信如果有足够的补给,早就把盟军赶出了非洲。

六,多说两句

最后关于苏联多说一两句,隆美尔也说到是最可怕的敌人,因为他提到,这是完全看数量压过来吞噬德军的,虽然付出更沉重的人员代价也在所不惜,他听说德国把东线兵力转移到西线,大骂这些人的无能,在二战中为了谈判筹码过多流血,失去了大量的年轻和中年男人,战后又不积极休养生息,一面盘剥德国和其他卫星国,一面建立军事的工业体系,苏联解体的祸根在胜利之时就已经埋下了。(《失败的帝国》《战后欧洲史》《野蛮大陆》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