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战时的第三帝国》读后感摘抄

《战时的第三帝国》读后感摘抄

《战时的第三帝国》是一本由[英]理查德·J. 埃文斯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89.00 元,页数:1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时的第三帝国》读后感(一):札记

终于读完这套三部曲了,拖延症严重[尴尬]非常丰盛的一顿历史食粮,说实话吃的有点过了,尤其是这第三部,真的是太可怕的历史了,很长一段时间都读不下去,曾看了那么多小说,都没这真实的史料可怕。《战时的第三帝国》,所以这确实不是二战史,而是二战期间的纳粹德国史,包括了战争、政治、经济等等…尤其是在对待犹太人的政策上,纳粹从当权时代的凶残进化到战争时代的虐杀,再无一丝人性可言。当然,三本书加起来主要还是一份对第三帝国的纵观描写,无论是时间跨度还是史料深度都相当用心,值得花这么久的时间去认真拜读。

《战时的第三帝国》读后感(二):déjà vu

“我们每个人都有仇恨情绪和破坏欲望,哪怕程度很低,而第三帝国则“以最极端的形式展现了人类仇恨情绪和破坏欲望可能达到的程度及产生的后果。它以血淋淋的事实淋漓尽致地呈现了种族主义、军国主义和威权主义最终的潜在后果。它展现了将种族三六九等区别对待会导致的后果。它也用最极端的形式抛出了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某一刻会面临的道德困境一一在我们被迫陷入的特定情境中,我们是选择屈服还是抵抗,选择作为还是不作为。这就是为什么第三帝国不会彻底消失,虽然它的实体早已湮灭在历史中,但它本身仍将继续引起全世界每个思考者的关注。”

《战时的第三帝国》读后感(三):那些紧密的过去和遥远的当下

那些的紧密的过去和遥远的当下 在具有学术性的历史书籍里,元叙事是一种必要甚至不可缺少的。不过埃文斯这本书除了我们熟知的欧洲战场之外,增加了许多立足于历史中人的书写篇幅。也就是说,我们了解德国闪击并吞并波兰,但是对于波兰人的对待和波兰人的处境所知甚少,于是在早期篇章里引用许多战场上士兵的通信以及波兰人当时的自我叙述。我见到有人评论这本书对于二战一些描述缺少,或者对于像阿登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这样重要战役叙述不细。诚然,战争涵括了第三帝国最后岁月,但是作为一个讲述“第三帝国”为主的书,它的核心在于以纳粹德国为本体进行讲述。也就是说,它不会过多讲述斯大林格勒战役,但它必定会仔细讲述这场战争给德国高层和民众的影响。所以你经常能看到,作者叙述一个大事件(包括闪击波兰,奥斯维辛……)的前后情况后,都会加入约瑟夫·戈培尔的宣传机器的行动。所以,作者还是另立门路,以第三帝国为核心进行讲述的。而二战,其实是第三帝国历程的一个部分,而不是第三帝国是二战的一个部分。 显然,我们很难做到在书写历史书籍时完全不带入个人情绪。因为基本的道德判断和前人评价会极大影响我们对历史事件的情感取向,在一些时候甚至会以偏概全,按照自己喜欢的角度对历史事件做出绝对总结。你能作者尽力带着一种冷静理智的心理看待一整个战时的第三帝国。 在全书最开端提到“对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本身充满兴趣。”字里行间都是对这种世界观的践行。我们从教科书里了解到苏联是反法西斯的中流砥柱,但他也和德国共谋瓜分波兰,制造卡廷惨案。我们认为纳粹党徒仅是恶魔同类,其实也有反思自己并尽力救助犹太人的奥斯卡·辛德勒和维尔姆·霍森菲尔德。我们只知道在1939-1945德国是怎样炮火连天,在这段时间德国的美术,音乐,电影,科学,社会风俗也在流动。我们觉得因为战争,人格有时会被简单化甚至忽视,不妨思考一下纳粹高层(阿道夫·希特勒、海因里希·希姆莱、约瑟夫·戈培尔、赫尔曼·戈林、莱茵哈德·海德里希、卡尔·邓尼茨……)到任何一个特殊时刻一个普通人的心路历程是有怎样的复杂。 通过本书的阅读,其实得到了一个完全理论化层面的理解。 那就是教科书以及网络碎片文章和历史学书籍的区别。 教科书为了让学生最快得到一个事件,加上篇幅限制和意识形态的嵌入,历史就会变得枯燥庞大静止。网络文章为了博人眼球,虽然有趣,但是消磨人独立思考的热情和审慎吸收的理智。 但是一本专业的历史书籍可以让历史流动起来,用一张大网涵盖一个事件周围的方方面面。它不生产结论和意义,它用丰盛的信息,流畅的笔调,多元的切入把历史呈现给读者。 全书最新奇,拓展新知的部分在最后三章较多。因为这里讲述了德国的道德体系,覆灭过程已经余波。最后结尾处作者提到:“我们每个人都有仇恨,情绪和破坏欲望,哪怕程度很低。” 这还是从历史回到了人,从历史升到了人性。 读史,难免让人感到苍凉。因为不管繁荣还是萧条,不过是过去的事罢了。这有时会成为一些人认为历史无用的论调。 当时当真正下沉到那些过去,才醒悟于它们和现在如此紧密。尽管它们已经是遥远的。哪怕不考虑现实的功利,从对这个世界的基本求知欲出发,阅读以及思索历史。其实都是在对“人”进行一次次由浅入深的把握和理解。

对别人一遍又一遍的审视,其实最后眼光还是落到了自己身上。

《战时的第三帝国》读后感(四):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看纳粹德国的历史?

一些感想:

1.希特勒确实是疯子、精神病人。历史上有多少所谓的伟大的英雄、“伟大”的皇帝、伟大的领袖其实不过是疯子和精神病人呢?那些古代的,我们已经找不出什么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了。希特勒的意义是在于他离我们太近了,所以留下了充分的证据来证明他是个疯子、精神病人。如果不是证据这么充分,他也会像那些历史人物一样成为一个神话,成为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亦正亦邪的功过参半的所谓“枭雄”吧(比如秦始皇)。

2.我坚信,没有希特勒就不会有德国的侵略和第2次世界大战的欧洲部分。历史的必然与偶然,就是由这样的一个个体决定的。如果没有这个关键个体,那么就是再有什么当时的德国和欧洲的社会趋势,也绝不会有这么残忍残酷的事情发生。即使当时有1万个、10万个甚至百万个戈培尔和希姆莱,只要缺了这么一个希特勒,就不会发生同样规模的战争和屠杀。换一个领导人,死的可能是几十万,但绝不是几千万的虐杀。

3.希特勒这样的政治领袖就像顶级的明星和偶像一样。我觉得这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之所以产生出来的基础也是一样的。整个国家、全体社会,甚至整个世界,对他们的喜爱、崇拜和盲从,那种心理基础、心理需求是一样的。一小部分核心的信众和粉丝对他们的狂热的相信和跟随,具有巨大的力量。因为相比于他们的团结所带来的力量,其他的数量上更多的老百姓处于一种散沙状态,在他们面前是非常无力的。真的就像牧羊狗和羊群的对比一样,羊群的数量再多,也没有什么用,只能乖乖地被牧羊狗指挥。这就是社会大众的悲哀,也是一小撮人就能干出大事情的亘古不变的真理。

4.德国纳粹的历史,对于此后的人类社会来说,我们最应该掌握的要害是什么呢?对于希特勒这样的真正疯狂的权力掌握者,当他们出现以后,这个国家和全世界, 到底要如何做,才能在最早的时刻解除他们的权力,避免他们伤害到更多的无辜者——我认为这是要害中的要害,关键中的关键。人类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我们在21世纪之后,应该变得更加聪明、理性一些了。同样的悲剧,应该是越来越少。靠什么来保证越来越少呢?需要我们创造出更理性的政治制度,让一个国家的权力不要由这样的疯子再掌握了,或者说,即使这样的疯子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我们也有办法在最早的时刻发现,并且能够把他拿下。当这个国家无法拿下他的时候,那么全世界也应该有一种更好的、更合理的、更有力量的政治制度,来代替这个国家的人民拿下这种疯子。现在的世界距离这种合理的政治制度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也不知道它应该如何建立与发展,但是这应该是那种政治制度所应该达到的理想与标准。

5.为什么事后来看,我们所有人都知道了希特勒的疯狂,而当时的德国人和世界上的很多人,却那么相信希特勒是正确的、伟大的。这种反差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当时的人对于希特勒的疯狂不能取得共识呢?我觉得这是个核心问题——也是人类认知与行动之间的偏差的最关键的核心问题。如果我们哪一天解决了这种偏差,那么人类的疯狂就真正地被控制住了。

6.对于希特勒这样的独裁者,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暗杀,杀得越早越好这既不偏激,也不是开玩笑。如果我们认真地看待这个问题,并且遵循这个原则,人类的历史会大大改善)。但是人类真的是种很奇怪的生物,他们可以乖乖地引颈就戮,可以面对自己的死亡麻木不仁,可以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一些印传单涂标语游行之类的事情,但就是几乎找不到几个人可以舍生忘死视死如归地去做自杀性的刺杀工作。所以残暴的独裁者,每每都是他们寿终正寝之后才会改天换地,那些原本可能也是帮凶的继承者,好像突然换了个人似的恢复了人类的正常理智,从而引导社会、民族、国家的转向。(施陶芬贝格横竖都是死,为什么他就不能在爆炸之后去看看希特勒死了没有呢?为什么他就不能抱着必死的决心在爆炸之后去给希特勒补几枪呢?德国人做事不都是世界上最认真的吗?如果他认真地去干了刺杀这件事,最重要的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去干,那么即使他在刺杀希特勒的时候死了,也总比他之后被枪毙强吧?也总比因为刺杀的失败,而使得几千人都被枪毙强吧。刺客一定要像专诸一样,既然干了就没想活着回来。)

7.对于老百姓来说,致力于个人的美好生活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一旦出现希特勒这样的疯狂的领导人,你或者你的孩子的命运就不再是你们自己的了。甚至这个领导人都不一定是你自己的国家的,他可以离你很遥远,但他就是能够使得你和几百万、上千万甚至几亿的人遭遇飞来横祸、身首异处甚至生不如死。所以人怎么能不关心政治呢?所以人怎么能够不管其他国家正在发生的事情呢?所以怎么能像一些中国人一样洋洋得意地宣扬自己不关心政治、蔑视政治、不理解政治,也不学习真正的政治呢?对于这个地球上的每一个小老百姓来说,最重要的事都是避免成为别人刀俎下的鱼肉,每一个个体的有效参与,也是避免人类再出现这样疯狂的自以为是的朕即天下唯我独尊的领导者的必要条件。

《战时的第三帝国》读后感(五):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看纳粹德国的历史?

一些感想:

1.希特勒确实是疯子、精神病人。历史上有多少所谓的伟大的英雄、“伟大”的皇帝、伟大的领袖其实不过是疯子和精神病人呢?那些古代的,我们已经找不出什么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了。希特勒的意义是在于他离我们太近了,所以留下了充分的证据来证明他是个疯子、精神病人。如果不是证据这么充分,他也会像那些历史人物一样成为一个神话,成为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亦正亦邪的功过参半的所谓“枭雄”吧(比如秦始皇)。

2.我坚信,没有希特勒就不会有德国的侵略和第2次世界大战的欧洲部分。历史的必然与偶然,就是由这样的一个个体决定的。如果没有这个关键个体,那么就是再有什么当时的德国和欧洲的社会趋势,也绝不会有这么残忍残酷的事情发生。即使当时有1万个、10万个甚至百万个戈培尔和希姆莱,只要缺了这么一个希特勒,就不会发生同样规模的战争和屠杀。换一个领导人,死的可能是几十万,但绝不是几千万的虐杀。

3.希特勒这样的政治领袖就像顶级的明星和偶像一样。我觉得这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之所以产生出来的基础也是一样的。整个国家、全体社会,甚至整个世界,对他们的喜爱、崇拜和盲从,那种心理基础、心理需求是一样的。一小部分核心的信众和粉丝对他们的狂热的相信和跟随,具有巨大的力量。因为相比于他们的团结所带来的力量,其他的数量上更多的老百姓处于一种散沙状态,在他们面前是非常无力的。真的就像牧羊狗和羊群的对比一样,羊群的数量再多,也没有什么用,只能乖乖地被牧羊狗指挥。这就是社会大众的悲哀,也是一小撮人就能干出大事情的亘古不变的真理。

4.德国纳粹的历史,对于此后的人类社会来说,我们最应该掌握的要害是什么呢?对于希特勒这样的真正疯狂的权力掌握者,当他们出现以后,这个国家和全世界, 到底要如何做,才能在最早的时刻解除他们的权力,避免他们伤害到更多的无辜者——我认为这是要害中的要害,关键中的关键。人类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我们在21世纪之后,应该变得更加聪明、理性一些了。同样的悲剧,应该是越来越少。靠什么来保证越来越少呢?需要我们创造出更理性的政治制度,让一个国家的权力不要由这样的疯子再掌握了,或者说,即使这样的疯子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我们也有办法在最早的时刻发现,并且能够把他拿下。当这个国家无法拿下他的时候,那么全世界也应该有一种更好的、更合理的、更有力量的政治制度,来代替这个国家的人民拿下这种疯子。现在的世界距离这种合理的政治制度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也不知道它应该如何建立与发展,但是这应该是那种政治制度所应该达到的理想与标准。

5.为什么事后来看,我们所有人都知道了希特勒的疯狂,而当时的德国人和世界上的很多人,却那么相信希特勒是正确的、伟大的。这种反差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当时的人对于希特勒的疯狂不能取得共识呢?我觉得这是个核心问题——也是人类认知与行动之间的偏差的最关键的核心问题。如果我们哪一天解决了这种偏差,那么人类的疯狂就真正地被控制住了。

6.对于希特勒这样的独裁者,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暗杀,杀得越早越好(这既不偏激,也不是开玩笑。如果我们认真地看待这个问题,并且遵循这个原则,人类的历史会大大改善)。但是人类真的是种很奇怪的生物,他们可以乖乖地引颈就戮,可以面对自己的死亡麻木不仁,可以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一些印传单涂标语游行之类的事情,但就是几乎找不到几个人可以舍生忘死视死如归地去做自杀性的刺杀工作。所以残暴的独裁者,每每都是他们寿终正寝之后才会改天换地,那些原本可能也是帮凶的继承者,好像突然换了个人似的恢复了人类的正常理智,从而引导社会、民族、国家的转向。(施陶芬贝格横竖都是死,为什么他就不能在爆炸之后去看看希特勒死了没有呢?为什么他就不能抱着必死的决心在爆炸之后去给希特勒补几枪呢?德国人做事不都是世界上最认真的吗?如果他认真地去干了刺杀这件事,最重要的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去干,那么即使他在刺杀希特勒的时候死了,也总比他之后被枪毙强吧?也总比因为刺杀的失败,而使得几千人都被枪毙强吧。刺客一定要像专诸、聂政、安重根一样,既然干了就没想活着回来。)

7.对于老百姓来说,致力于个人的美好生活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一旦出现希特勒这样的疯狂的领导人,你或者你的孩子的命运就不再是你们自己的了。甚至这个领导人都不一定是你自己的国家的,他可以离你很遥远,但他就是能够使得你和几百万、上千万甚至几亿的人遭遇飞来横祸、身首异处甚至生不如死。所以人怎么能不关心政治呢?所以人怎么能够不管其他国家正在发生的事情呢?所以怎么能像一些中国人一样洋洋得意地宣扬自己不关心政治、蔑视政治、不理解政治,也不学习真正的政治呢?对于这个地球上的每一个小老百姓来说,最重要的事都是避免成为别人刀俎下的鱼肉,每一个个体的有效参与,也是避免人类再出现这样疯狂的自以为是的朕即天下唯我独尊的领导者的必要条件。

8.我觉得我的国应该有更多的人来认真地了解纳粹德国的历史(最好是中学生必读书)。我们不能学习某历史,所以只好大力学习比较近似的纳粹德国的历史。我很有一种担心,怕I爱的某国在以后的某一天会成为当年的德国。尤其是没有对小孩子、大中学生们进行现代的政治理念和人道主义的教育,也没有否定暴力在政治中的意义。相反,对暴力还有一种比较歌颂的态度。当然,确实是一个自古以来不太对外征战的国家(至少近几百年)。但是某地也有一个特点,就是领子袖子和广大的老百姓,都对自己同族同国的人下手更狠。因此,怎样永远地断绝同样的悲剧,对I来说,依然是头号的待解决的政治问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