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混合式学习》读后感精选

《混合式学习》读后感精选

《混合式学习》是一本由迈克尔•霍恩 (Michael B. Horn) / 希瑟•斯泰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5.00,页数:29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混合式学习》读后感(一):教育的颠覆式创新

这是一本不太能带来阅读快感的书。教育行业的读者适合看看,书里主要是对混合式学习方法做了解说,将美国学校使用这种方式教育的例子进行对比讲解,并对如何使用该种教育模式也有说明。读起来的时候比较无聊,只能说是一本工具书,适合需要的人看,如不是这个行业或者对这块不感兴趣的读者不推荐去读了。

《混合式学习》读后感(二):随手记几条笔记

个性化学习:

* 定制的、以个性化的方式帮助每个学生的,大多数情况下1v1辅导的学习。

* 教师会根据学生掌握程度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对难点进行特别解析和阐述。

基于学习力的学习

* 在学生的学习内容推进之前,必须确保已经完成的内容都已经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

* 避免在知识未彻底掌握前就跳转到下一个知识点,造成学习的漏洞。

混合式学习:

* 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各种资源(这里主要指成本较低的网络资源)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又能以接近1v1的形式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反复阐述的学习方式。

《混合式学习》读后感(三):混合式学习一定会开花结果

视野大于效用。

看到美国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还是很感慨,中国至少要落后5年吧。这种视野也让我们看到中国未来教学的一些方向,同时也让人感到使命感。因为有了互联网,中国与世界先进的教育不再遥远,最好的教育也不是我们做不出来。

全书的主要目标看起来是要说明如何在学校掀起一场教改革命,这在美国就是很难的,那么在中国它就可能是一个通过此种模式根本行不通的事。也许中国要有一些中国自己的办法,我现在已经有了一些想法,接下来看看能不能用这种办法搞一搞。

就方法论来讲,混合式教学没有一定之规,怎么混都行,要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但是教育有一定之规,好的教学模式不能为了模式而模式,一定是符合教育、认知基本规律的,要想落地得好,光靠这本书显然不行,看来是要系统学习一下教育学理论的时候啦。

克里斯坦森选择了教育这个领域来说颠覆式创新,感觉意义不是太大,只借用了一点点基本理论,教育的创新多半还是延续性的创新,未消费市场和颠覆式的空间比较小,保守而非商业化的教育界也难以接受颠覆式的创新。

理想和情怀不好需谈,也不可不谈,希望咱们能为孩子们教育这个事做点什么吧。

《混合式学习》读后感(四):简评

全面介绍了混合式学习的概念、理论、内容,案例与实践,严格说是为教师所写的书。终身学习者可以一读,对学校教育还停留在应试教育概念的人也可一读。“待解决任务理论”对我启发很大,这个理论不再把理解用户需求视为胜负手,而是把如何找到用户想要解决的问题放在中心,从理解用户转而为理解处境。书中提到的很多知识点都可以将其转化到日常生活,而非仅仅是教与学层面。

我国偏僻地区农村中学想要实现混合式学习改革,过程之艰辛挫折完全可以想见。清华大学北师大附中等学校践行起来,低阻碍高实现率也是能看到的。最先接受新思想的,往往是高教育程度、高开放地区,形成良性循环。而低教育阶层、落后地区,则越来越难以追赶这种认知的快脚步。科技真的可以使教育差距缩小吗?当弱区域为取得些许成就而兴奋时,强区域早已一骑绝尘。这就是为什么最高水平线学霸和最低水平线学渣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改变和努力却仍然是必须的。毫无动作意味着毫无希望,就此滑入一个再也无法跃出的U形曲线。学习和健身一样,在很多时候只是为了保持住目前的状态。

《混合式学习》读后感(五):以研究者角度分析混合式学习的利弊与挑战

利:

学生:可以自主控制学习进度(因此对高中和初中课堂更有影响力);21世纪电脑知识培养

老师:解放老师,处理师生比过低/师生面对面教学的课堂效率

学校:解放学校,去做一些过去一直想做却缺乏时间、空间和资源的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以深化学习,提供有助于 孩子成长的非学术服务等。

弊:

学校:设备“填鸭”--在现有模式上堆砌技术,增加成本而没有成效。

学生/老师:思想的转变,角色的转变,技能学习及配搭

挑战:

1.设备

2.各种模块(在线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练习)的完全整合,如利用电脑数据系统来跟踪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并设法将难度级别和课程内容与其学习模块相匹配。

3. 课堂管理/学校管理的成熟系统

流程管理是值得学习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