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世界战争与西方的衰落经典读后感有感

世界战争与西方的衰落经典读后感有感

《世界战争与西方的衰落》是一本由尼尔·弗格森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88.00,页数:7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战争与西方的衰落》读后感(一):每每看到这些国外的佳作时,就恨自己外语太差

今天开始看这本大作,这本书的影响力毋庸置疑,但是仅仅是引言就看的我昏昏欲睡。翻译的真的不敢恭维,比如书中明显表示前后两个存在转折关系的句子,我愣是没看出来有什么不一样的意思。哎……学好一门外语是多么的重要啊!

《世界战争与西方的衰落》读后感(二):遐想

姑且可以当作另一个角度的世界,其中离散的文字无疑不透漏一件基础的事情,战争总将带来覆灭。

但我想作者忽略了另一件事情,那就是文化的作用性,和战争是为政治服务,而所谓的种族冲突不过是文化的冲突。在文化发展的必然前提下,生产力更强的国家必然会衍生出更强的生产关系所造就的更为强势包容的文化,而在这种文化下,人们可能会改变自己的偏向和认可。

至少在核弹这种东西可以被彻底的控制之前,所有的战争都会通过地缘战争,和大国所扶持的小国产生的冲突被表现。第三次世界大战也许会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覆灭与吞噬,暴力的根本目的是转移矛盾。西方人似乎始终相信掠夺,与我们的国家并不同,在我们的历史里并没有掠夺这一说,一直都是天朝上国。

这是根上的不同,东方历史的发展始终在包容兼并的过程里,自始至终趋向于自给自足。而西方历史似乎从开始就是海盗的掠夺历史,所以战争必然带来覆灭,当战争无法继续被扩大时,矛盾不可避免的内化。当人民开始产生巨大的不平衡感,高福利的生活无法维持,可以被压榨的贫困劳动力消失,可以用以消耗多余人口与转移民众矛盾的战争又无法发生。答案似乎显而易见。

西方并未衰弱,他们只是在不断的被包容兼并。

《世界战争与西方的衰落》读后感(三):尼尔•弗格森的20世纪史:帝国、战争与西方的衰落

如果不将20世纪的暴力放在帝国范围内来看的话,那是相当令人费解的。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是1900年后出现的主宰这个世界的多民族大帝国衰退和崩溃的结果。在世界战争中,那些参战国的一个共同特点,几乎都毫无例外地是:他们要么是帝国,要么试图成为帝国。此外,细细追究起来,这个时期自称国家或者联邦的许多大型政体,实际上早已是帝国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一个千真万确的帝国,当今的俄国联邦事实上仍然是一个帝国;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以后只有北爱尔兰),过去和现在的全部意图和目的,都是为了成为大英帝国,为简洁起见,通常被称为“英国”;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创建的意大利,是一个皮埃蒙特帝国;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在很大程度上是普鲁士的一部分。当今两个人口最多的民族国家,都是帝国合并的结果。现代印度是莫卧儿帝国和英国统治的继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的边界,实质上是清朝皇帝勘定的。甚至美国,都可以说是一个“帝国共和国”,有人说它一直都是帝国。

20世纪所产生的帝国,都是比较短命的。苏联的布尔什维克政权(1922—1991年)持续了不到70年,这的确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忽略不计的记录。德意志帝国的俾斯麦政权(1871—1918年)历时47年。日本的殖民帝国,可追溯到1905年,也仅仅持续了40年。所有现代帝国中,最朝生暮死的(短暂的)是阿道夫•希特勒所谓的“第三帝国”,在1938年前还没有超出其前任的边界,并在1944年年底时还撤退至边境之内。从字面上看,第三帝国历时12年;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帝国,它其实差不多仅为6年。然而,尽管——或者说因为都短命,但20世纪的帝国在死亡和毁灭方面,却有特别的能耐。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就在于:新帝国所崇尚的权力集中、经济控制和社会同质性,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20世纪的新帝国,并不满足于老牌帝国所特有的有些凌乱的、随意的行政安排——帝国的法律和地方的法律相混杂、权力下放以及赋予某些土著群体以一定的社会地位。它们继承了19世纪国家建设者们对整齐划一的贪得无厌的胃口。从这个意义上说,与过去意义上的帝国相比,它们更喜欢“帝国—国家”。新帝国在使用武力方面,完全不受传统的宗教和法律的约束。它们坚持认为要建立新的社会组织以代替现存的社会结构。它们很乐意去破除旧的政治制度。更重要的是,它们把冷酷无情作为美德。在追求其目标的过程中,它们将向整个人类开战,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而不仅仅是向某一特定的敌对国家中的那些全副武装的、受过军事训练的军事代表们开战。希特勒指责英国在对待印度民族主义者问题上过于软弱,就完全是新一代即将登基的新皇帝典型。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20世纪的大动荡总是如此频繁地发生在新帝国的边缘,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这些极端渴望国运永固、长盛不衰的帝国—国家,总比其试图取代的那些老牌帝国的寿命都要短得多。

20世纪的故事,有时被诠释为西方的胜利,甚至连篇累牍地被称为“美国的世纪”。人们经常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代表美国的力量和美德的极点,作为“伟大的一代”所取得的胜利。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冷战的结束,导致福山作出“历史的终结”和西方自由民主资本主义模式的(如果说不是英美的话)胜利的著名论断。然而,这似乎从根本上误解了过去100年的发展轨迹,事实上,这种轨迹显示了世界向东方重新定向的某些东西。

在1900年,的确是西方在统治世界。从博斯普鲁斯到白令海峡以及更广大的地区,几乎所有的、当时众所周知的“东方”,都是以一种或者另一种形式处于西方帝国统治之下。英国长期统治印度,荷兰长期统治东印度群岛,法国长期统治印度支那,美国人刚刚占领了菲律宾,俄国渴望控制满洲。所有帝国主义国家都在中国设立了寄生的前哨。一句话,东方已经被征服。尽管这个征服过程所涉及的艰难谈判、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妥协,比以往所承认的要多得多。西方人统治超过世界一半人口的亚洲人是引人注目的。当我们谈起“西方”时,我们心目中占优势的国家仅占全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西方之所以能统治东方,并非因为科学知识本身,而是因为科学知识被系统地应用到了生产领域和毁灭领域。1900年科学知识的应用,使西方的生产总量占了全世界一半以上,而东方差不多只有四分之一。西方统治东方,也是缘于亚洲各个帝国没有使经济体系、法律体系和军事体系实现现代化,更不用说东方人的精神生活此刻与过去没什么大不同,仍停留在旧时代。民主、自由、平等,事实上,还有种族,所有这些概念均源自西方。从牛顿到爱因斯坦所取得的几乎所有的重大科学突破,也都来自西方。深受马克思影响的历史学家们往往做出这样的错误假设:1900年左右,东方社会的落后,是西方帝国“剥削”的结果。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臆想。相反,正是它们的落后,才使得欧洲的统治成为可能。

只有当1900年西方统治的范围得到了确认时, 20世纪真实的叙事弧才显示其本来面目。这不是“西方的胜利”,而是欧洲帝国的危机,最终的结果,是亚洲国家的必然复兴和西方的必然衰落。渐渐地,从日本开始,亚洲社会开始了自身的现代化进程或者说是在欧洲统治下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欧洲和亚洲之间的收入差距开始缩小。有了这样的缩小,西方的相对衰落就变得势不可挡了。这只不过是世界的重新定向。它纠正了东西方之间在1500年之后失去了的长达4个世纪的平衡。20世纪的历史学家不能忽略这个巨大的而且正在进行中的现世转变。

当然,如果只是东方“西化”本身,我们仍有可能抱有西方会取得最终胜利的幻想。然而,没有哪一个亚洲国家——即使是明治时代的日本——变成一个欧洲民族国家的副本。相反,多数亚洲国家的民族主义者坚持认为他们的国家必须现代化,只接受那些适合自己目标的西方模式的某些方面,并保留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不足为奇的。他们把许多西方文化看作是帝国主义的化身,并且要求人们不要模仿。当然,关键的一点,世界的重新定向,总是不能而且过去也没能在没有冲突的情况下取得成功。因为西方列强并不想放弃它们对亚洲人民及其资源的统治权。即使欧洲人和美国人在1942年遭受日军全面打击的情况下,他们联手反击,企图达到恢复西方统治的目的,结果并不理想。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欧洲在亚洲的最后帝国才可以说倒下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20世纪解释为不是西方的胜利而是西方的衰落,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看作决定性的转折点,似乎是合理的。因为西方帝国在东方的垂死挣扎,与发生在中欧和东欧地区的任何战争事件一样,都是非常血腥的。特别是在反对西方发展模式上,人们的反应非常强烈,从而唤起了许多国家如日本、中国、朝鲜、越南和柬埔寨人民的斗志。然而,西方再也无法行使它在1900年时曾经享有的权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就是衰落。但在东方出现的挑战这种权力的许多东西,都明显是从西方思想和制度中继承过来的,尽管这种继承经过了文化融合的过程。

《世界战争与西方的衰落》读后感(四):尼尔•弗格森的20世纪史:帝国、战争与西方的衰落

如果不将20世纪的暴力放在帝国范围内来看的话,那是相当令人费解的。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是1900年后出现的主宰这个世界的多民族大帝国衰退和崩溃的结果。在世界战争中,那些参战国的一个共同特点,几乎都毫无例外地是:他们要么是帝国,要么试图成为帝国。此外,细细追究起来,这个时期自称国家或者联邦的许多大型政体,实际上早已是帝国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一个千真万确的帝国,当今的俄国联邦事实上仍然是一个帝国;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以后只有北爱尔兰),过去和现在的全部意图和目的,都是为了成为大英帝国,为简洁起见,通常被称为“英国”;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创建的意大利,是一个皮埃蒙特帝国;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在很大程度上是普鲁士的一部分。当今两个人口最多的民族国家,都是帝国合并的结果。现代印度是莫卧儿帝国和英国统治的继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的边界,实质上是清朝皇帝勘定的。甚至美国,都可以说是一个“帝国共和国”,有人说它一直都是帝国。

20世纪所产生的帝国,都是比较短命的。苏联的布尔什维克政权(1922—1991年)持续了不到70年,这的确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忽略不计的记录。德意志帝国的俾斯麦政权(1871—1918年)历时47年。日本的殖民帝国,可追溯到1905年,也仅仅持续了40年。所有现代帝国中,最朝生暮死的(短暂的)是阿道夫•希特勒所谓的“第三帝国”,在1938年前还没有超出其前任的边界,并在1944年年底时还撤退至边境之内。从字面上看,第三帝国历时12年;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帝国,它其实差不多仅为6年。然而,尽管——或者说因为都短命,但20世纪的帝国在死亡和毁灭方面,却有特别的能耐。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就在于:新帝国所崇尚的权力集中、经济控制和社会同质性,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20世纪的新帝国,并不满足于老牌帝国所特有的有些凌乱的、随意的行政安排——帝国的法律和地方的法律相混杂、权力下放以及赋予某些土著群体以一定的社会地位。它们继承了19世纪国家建设者们对整齐划一的贪得无厌的胃口。从这个意义上说,与过去意义上的帝国相比,它们更喜欢“帝国—国家”。新帝国在使用武力方面,完全不受传统的宗教和法律的约束。它们坚持认为要建立新的社会组织以代替现存的社会结构。它们很乐意去破除旧的政治制度。更重要的是,它们把冷酷无情作为美德。在追求其目标的过程中,它们将向整个人类开战,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而不仅仅是向某一特定的敌对国家中的那些全副武装的、受过军事训练的军事代表们开战。希特勒指责英国在对待印度民族主义者问题上过于软弱,就完全是新一代即将登基的新皇帝典型。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20世纪的大动荡总是如此频繁地发生在新帝国的边缘,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这些极端渴望国运永固、长盛不衰的帝国—国家,总比其试图取代的那些老牌帝国的寿命都要短得多。

20世纪的故事,有时被诠释为西方的胜利,甚至连篇累牍地被称为“美国的世纪”。人们经常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代表美国的力量和美德的极点,作为“伟大的一代”所取得的胜利。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冷战的结束,导致福山作出“历史的终结”和西方自由民主资本主义模式的(如果说不是英美的话)胜利的著名论断。然而,这似乎从根本上误解了过去100年的发展轨迹,事实上,这种轨迹显示了世界向东方重新定向的某些东西。

在1900年,的确是西方在统治世界。从博斯普鲁斯到白令海峡以及更广大的地区,几乎所有的、当时众所周知的“东方”,都是以一种或者另一种形式处于西方帝国统治之下。英国长期统治印度,荷兰长期统治东印度群岛,法国长期统治印度支那,美国人刚刚占领了菲律宾,俄国渴望控制满洲。所有帝国主义国家都在中国设立了寄生的前哨。一句话,东方已经被征服。尽管这个征服过程所涉及的艰难谈判、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妥协,比以往所承认的要多得多。西方人统治超过世界一半人口的亚洲人是引人注目的。当我们谈起“西方”时,我们心目中占优势的国家仅占全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西方之所以能统治东方,并非因为科学知识本身,而是因为科学知识被系统地应用到了生产领域和毁灭领域。1900年科学知识的应用,使西方的生产总量占了全世界一半以上,而东方差不多只有四分之一。西方统治东方,也是缘于亚洲各个帝国没有使经济体系、法律体系和军事体系实现现代化,更不用说东方人的精神生活此刻与过去没什么大不同,仍停留在旧时代。民主、自由、平等,事实上,还有种族,所有这些概念均源自西方。从牛顿到爱因斯坦所取得的几乎所有的重大科学突破,也都来自西方。深受马克思影响的历史学家们往往做出这样的错误假设:1900年左右,东方社会的落后,是西方帝国“剥削”的结果。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臆想。相反,正是它们的落后,才使得欧洲的统治成为可能。

只有当1900年西方统治的范围得到了确认时, 20世纪真实的叙事弧才显示其本来面目。这不是“西方的胜利”,而是欧洲帝国的危机,最终的结果,是亚洲国家的必然复兴和西方的必然衰落。渐渐地,从日本开始,亚洲社会开始了自身的现代化进程或者说是在欧洲统治下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欧洲和亚洲之间的收入差距开始缩小。有了这样的缩小,西方的相对衰落就变得势不可挡了。这只不过是世界的重新定向。它纠正了东西方之间在1500年之后失去了的长达4个世纪的平衡。20世纪的历史学家不能忽略这个巨大的而且正在进行中的现世转变。

当然,如果只是东方“西化”本身,我们仍有可能抱有西方会取得最终胜利的幻想。然而,没有哪一个亚洲国家——即使是明治时代的日本——变成一个欧洲民族国家的副本。相反,多数亚洲国家的民族主义者坚持认为他们的国家必须现代化,只接受那些适合自己目标的西方模式的某些方面,并保留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不足为奇的。他们把许多西方文化看作是帝国主义的化身,并且要求人们不要模仿。当然,关键的一点,世界的重新定向,总是不能而且过去也没能在没有冲突的情况下取得成功。因为西方列强并不想放弃它们对亚洲人民及其资源的统治权。即使欧洲人和美国人在1942年遭受日军全面打击的情况下,他们联手反击,企图达到恢复西方统治的目的,结果并不理想。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欧洲在亚洲的最后帝国才可以说倒下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20世纪解释为不是西方的胜利而是西方的衰落,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看作决定性的转折点,似乎是合理的。因为西方帝国在东方的垂死挣扎,与发生在中欧和东欧地区的任何战争事件一样,都是非常血腥的。特别是在反对西方发展模式上,人们的反应非常强烈,从而唤起了许多国家如日本、中国、朝鲜、越南和柬埔寨人民的斗志。然而,西方再也无法行使它在1900年时曾经享有的权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就是衰落。但在东方出现的挑战这种权力的许多东西,都明显是从西方思想和制度中继承过来的,尽管这种继承经过了文化融合的过程。

《世界战争与西方的衰落》读后感(五):无论你选择什么,你都不会再有干净的手了

这本书虽然最后关于西方的衰落的观点解释的有一些片面化,总结出可能在经济上以及道德层面的衰落,提到了斯宾格勒的观点。但是在世界战争的描述和整理上还是非常到位的,读完整本书,就相当于重新把从1901年刚开始出现经济全球化的萌芽到20世纪初的这根长长的线重新梳理了一遍,夹在这根线上的一战和二战,第三世界、民族战争、种族冲突这些突出的点,就横竖交错的织出了一张网,在浅层面上,就是大的总括性的国际关系的网,而这网上的每一个节点,都有前赴后继的有识之士去研究去探索。每条纵横交错的线也有人去延展和分析。

每一个点的观点、主义、观念都浩如烟海。所以,在这上下册两本书中,我对作者的一些观点进行一些总结。主要根据作者对世界战争描述中的国家关系以及对民族、人权、种族认同的观点总结,其次我发现了在大国博弈过程中的特别提出的是在冷战过程中的“中间人”也就是第三世界的国家的发展的一些概述。还有最后是作者对未来地缘政治的一些预想。以及一些现实主义和刚好前几节课讲到沃勒斯坦的周期理论他的文章对地缘政治的一些分析。

所以这篇真真是纯的读书笔记。我发现我这个顺序有点奇怪,本来应该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和《国际政治学概论》这两本放在这本之前。但是…下一本书《激荡三十年》为了写作业已经开头了,所以这个顺序有点颠倒。

第1点, 关于种族。

基因科学已经证明:种族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概念。目前,一些社会,尤其是美国和英国也朝着种族和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方向迈进。比如出台的一些新的移民政策。但是回顾历史,我们发现除了经济纷争、其他的战争的爆发或者在战争爆发的目的都是因为种族,这样一个被证明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还有宗教,比如对圣城耶路撒冷争夺多年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而另外一方面我们发现这种民族的认同是非常有趣的一个问题。比如说在战争中士兵的对种族或者说对国家的认同。对民族认同程度最高的日本人,在二战的时候,之日本袭击珍珠港后美国政府将西岸所有的日本人都关进了集中营。后来这些关在集中营的第二代第三代日本移民想要为美国战斗,后来成立了One hundred Battalion ,主要在意大利前线和德国大战,是美国最英勇伤亡最高的一个部队。也是在二战的时候,有250万以上的印度人自愿在英国的印度军队服役。以及那些从来没有经历过欧洲统治的亚洲人,也对日本人的“事业”怀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热情。在1939---1943年之间,超过70万的朝鲜人志愿在日本军队中服役。以上是在战争中的士兵选择为之战斗的国家,这个时候他们不在乎自己的种族、肤色。他们是为了自己认为自己在心里面属于的那个国家而战。并且,这些移民或者在经历过殖民统治的人,他们已经认为自己就是这个国家的人。有强烈的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所以,这怎么用种族来划分呢?

其次是希特勒的扩张和统治。他扩张德国的领土是为了扩大日耳曼民族发展的空间。为了培育出最纯粹的日耳曼血统,他禁止跨种族通婚,家族往上数多少代没有混血才能确定日耳曼血统的纯粹性质,而且人为的把人分为几个等级安插在不同的地区。特别是对波兰的战争,对波兰的闪电战伴随着对战犯和平民的恐怖暴行,这不是无意的,是蓄意谋划。一次性的赶走所有的波兰人。然后说服自己的日耳曼人社群,离开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其中一些人的家园有着数百年的历史。这种种种族的更换和变迁,是一个奇怪的、前后颠倒的顺序。在战争结束后,那些在希特勒曾经打下的土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地区的纯种的日耳曼人在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被美国、英国的轰炸机轰炸的片甲不留。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发生的这一切提醒着我们,为了战胜敌人,西方列强在与苏联的关系摇摆不定,不过这都不重要,这选择不是在善与恶,而是在两害之间。推翻纳粹,或者让纳粹统治,无论你选择什么,你都不会再有干净的手了。这个观点就是对同盟国在二战尾声选择轰炸最好的解释。

在整个欧洲,在那个时候,这样一种基于种族等级和种族隔离的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彻底的种族转型,这种转型通过对在被征服领土上的和国内的平民实施有系统的、无节制的暴力实现。施暴方是在这个过程中的新的帝国,受害者不仅仅是犹太人、还有乌克兰人、日耳曼人、哈图人等。

第2点, 第三世界。

一战的主战场在欧洲,西线战场和巴尔干战场。二战的主战场在太平洋、中国、欧洲东西线。而冷战的主战场虽然是经济。但是局部的热战就是在这些第三世界的国家。通过研究不难发现。那些在第三世界爆发的争端,缅甸、古巴、土耳其等,背后都有美苏大国的助力。一些理论和研究也在这个时候出现。拉美国家的发展主义、依附理论、周期理论等。

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古巴,古巴导弹危机。书中的作者形容是一场叫做“鸡”的游戏。在1959年初,卡斯特罗的游击队在古巴开始掌权,自从罗斯福当政以来,他们非正式的依赖美国,但是新的古巴政权被苏联渗透。这是使得美国授权中央情报局和组织的反卡斯特罗流亡人员组成的队伍入侵古巴。史称猪湾登陆。结果是惨败的,古巴投入社会主义阵营。美国打击古巴,导致苏联将会打击土耳其。最后,这场游戏双方妥协了。但是古巴的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真的是一位值得一提的领导者,正如苏联后来承认的,他们对卡斯特罗的影响非常有限,由于几乎没有来自莫斯科的指示,他继续推行自己的战略,引发了后来第三世界所有地区的革命,他和格瓦拉试图在多米尼加共和国、尼加拉瓜和海地发动同样的革命。在1975年,卡斯特罗还下令发动了一场最大的武装干预,派古巴军队击退了南非对安哥拉的入侵。

他是一个人们对他褒贬不一的政治家。大部分人都对他在去世后传位给自己的弟弟有一些争议,但是他确确实实的提高了古巴人民的生活水平,人均GDP,在文化上面也一直号召拉美人民拒绝文化新殖民主义,反对奴颜婢膝的抄袭颓废艺术。

另外一位领导人是波尔布特,在柬埔寨,这个是比较极端的一个例子,1975年,他领导的红色高棉武装组织占领金边,他命令全城人撤出,为了追求回到“零年”实施了很多极端的政策。美国在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似乎是这样一种伪装的形式:白天在山上高谈阔论民主自由,夜间却用肮脏的手段来使这些国家陷入困境,提拔地方独裁者。这就是我们说的现实主义。

这样一些发生在遥远地区的战斗,让我们不能再把冷战时期记忆成一个和平稳定的时期,这是一些超级大国通过中间人,也就是第三世界的国家,并在他们视作周边的战场上开展,不过这也让民族主义运动在第三世界国家盛行。推翻殖民统治,建立自治政府。

第3点, 未来世界的格局。

高中就学习一超多强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但是今天,你打开《环球视野》的首页标题赫然还是‘新西兰清真寺屠杀,白人至上与西方战争的后果’世界依然在动荡,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依然存在。现在关于经济的斗争依然存在。而我们不难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就是从1905年出现经济全球化萌芽是发生的。关于民族的战争也依然继续存在,在委内瑞拉低列度的战争以媒体战和心理战、政治和外交的措施占主导地位。我们简单的观望一下伊斯兰世界错综复杂的格局就能分析出五六对敌对关系,沙特和以色列对伊朗,埃及对穆斯林兄弟会…像作者在结尾所说:“我们将继续是我们自己最大的敌人,除非我们看清了导致上一场世纪冲突的力量——导致民族冲突以及为摆脱经济危机帝国之间争斗的黑暗力量,这些黑暗力量否定了我们的共同人性,这些力量,仍然在我们内心躁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