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颓废与沉默》读后感精选

《颓废与沉默》读后感精选

《颓废与沉默》是一本由徐贲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4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颓废与沉默》读后感(一):一本书是一颗种子

看完几天了,总想写点啥,但是又不知道写啥,自我剖解也好,愤世嫉俗也好也好,新犬儒主义的确作为一种智慧存在且普遍存在了。它既不独特,也不高尚,自诩犬儒的我感受到了冒犯,第欧根尼高贵的理想何以沦落为如此彻底的堕落:“不拒绝的理解、不反抗的清醒、不认同的接受、不内疚的合作”?新犬儒主义怎么能占据“犬儒”这个神圣的名字!更不应该通过污名“儒”的行径来获得渎神的快感。新犬儒主义的传统源远流长,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规劝屈原的渔甫:“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而我们有幸的是,屈子怀沙沉石,以皓皓之白涤荡沧浪之水,昭示后人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苟且。

没有定义就没有好恶。而一本好书是一颗种子,一旦遇见合适的雨就会发芽,遇见风就会摇曳。我的爱憎因此而分明。就像今天,看一位教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讲台下一群学生静静聆听,阳光从窗帷穿过分出柔弱的光,世界如此美好,我感到悲伤。

我的心分开了,我憎恶最鲜艳的那一颗。

《颓废与沉默》读后感(二):远离那些总是泼冷水的人

在网上总是会存在这样一种人。你努力计划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们马上跳出来说你肯定干不成,你在努力实现的时候他们还是在不停的给你泼冷水,等你干成了他们还在不停的否定你,说你做出来的东西屁都不是。

“极客时间”的池老师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抨击这种人,并告诫人需要远离这种人。因为这种人会给你提供源源不断的负能量,终于到一天你完全承受不住,他们可以宣布他们的胜利,“你们看,我说的没错吧。”

这种人有一个专门的流派,就是“犬儒主义”。这种人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出现了,当时有一个叫第欧根尼的人,住在一个木桶(亦说是装死人的)里,拥有的所有财产只包括这个木桶、一件斗篷、一支棍子和一个面包袋。有一次第欧根尼正在晒太阳,这时亚历山大大帝前来拜访他,问他需要什么,并保证会兑现他的愿望。第欧根尼回答道:“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可以说得上是装逼界的鼻祖了。

第欧根尼当然有这个装逼的资本,他发展成出了一整套学说,有一大批追随者。整天就对别人冷嘲热讽,不相信任何东西,对任何事物都无所谓。到了现在,他的追随者就更多了,网上随随便便找一个人就有这种倾向。因为不用担心说了什么会对自己不利,更加肆无忌惮,对别人大肆批评和攻击,演化成一种新的暴力形式:网络暴力。

日常生活中我也会存在这种倾向,比如说玩游戏的时候,还没开始呢我就老觉得会输。一看到队友的失误就要开喷了,队友听多了也不耐烦,于是就开始内讧,最后理所当然的输掉。

《颓废与沉默》读后感(三):我想要成为一条狗,在暖和的阳光下,快乐地在地上打滚

曾经不理解犬儒主义,但内心的确有那方面的想法,后来了解了,豁然开朗。

作者写犬儒,也可以看出作者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对中国的观察极为细致。但有两点,作者没有说出,我认为他是认同的。

一:犬儒主义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有的想法,真正的根源在于社会制度,是社会造成了犬儒,而不是人民,所以,要想摆脱犬儒,政府去改变它才是根本途径。

二:作者表面上在批评犬儒,但是犬儒主义作为在社会上一种特有的意识形态,是有它一定的生存空间的,我们也不得而知,作者是不是一个犬儒主义者,作者是一个理性的人,擅长说理,在整本书中都没有掺入任何个人的情感在里面,可见作者深谙社会处事之准则,一个人内心的想法和他的做法是有区别的,他可以一方面憧憬之理想,一方面臣服于现实,为的都是个人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我更加犬儒了,犬儒主义者看到的是这个世界的真相,是透过表面更本质的东西,罗曼罗兰说,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是从理想主义到犬儒主义再到直面它们的最终过程。

有时候,真想成为一条狗,在暖和的阳光下晒太阳,快乐的在地上打滚,

从来不去想作为人而不得不思考和经历的东西。

《颓废与沉默》读后感(四):公共领域的思辨精神

在犬儒主义盛行的时代,究竟什么是犬儒心态?在社会乱象频发的当下,什么是公民社会的坚守与知识分子的良心?如果你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或者说对这类问题懵懵懂懂、一知半解,不如把徐贲的《颓废与沉默》当作了解犬儒文化的入门读物,并在思考过程中试着成为犬儒时代里的积极公民。

这并不是一本能带来阅读愉悦感的书籍。说实话,跟同样善于分析中国公共领域的刘瑜相比,徐贲的语言平淡乏味了许多。他理性、客观,在他的文章中很难看到咄咄逼人的观点或者犀利辛辣的文字。更多时候,他都是用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阐述其所思所想。政治学博士胡泳曾说,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是众声喧哗的过程。一批研究网络文化的学者也曾感慨,网络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 而只是表态的地方。游走于网络空间与现实生活的中国公民,似乎也逐渐习惯用表态代替说理,用骂战代替思辨。即便是致力于提高观念之水位、思考民主之细节的刘瑜,仍不忘通过抓人眼球的“文字”来叫醒装睡的人群。但实际上,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激昂的文字与忘我的呐喊,还有振聋发聩的理性思考。在动动手指、敲敲键盘就能旗帜鲜明站队表态的今天,分条析理的表达尤为珍贵。不管是自我思辨,还是与他人辩论,其最终目的都不是东风压倒西风,而是在探究、说服的过程中与持不同观点者达成协商与共识。

当然,作者将世间乱象统统归因于犬儒主义略显武断与狭隘,但不可否认,他的分析与思考能打破读者的固有思维模式,会让我们意识到,之所以一直觉得红玫瑰美丽,是因为从来没有追光投在白玫瑰身上。而在质疑黑幕的同时,我们也能慢慢领悟公共舞台上导演、观众、演员、灯光师之间微妙复杂的制衡关系。

《颓废与沉默》读后感(五):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虽然这句话已经被用烂了,但是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介绍这本书,这句话会是直接跳进我的脑海里的那句。

我们总是否定太多,肯定太少。

大学里看了很多关于虚无主义、悲观主义的书籍,一开始深以为然:

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正面的幸福;我们无法停止痛苦,最多只能让痛苦最小化;人这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没有遇到什么大的灾祸。叔本华是这么说的。

然后加缪又说,人生就是西西弗斯那般,徒然地把巨石推向山顶又滚落下来的反复——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所谓的意义,不过是一种臆想与自我陶醉,我们必须排去所有无意义的理想,才能让生命不至于荒诞得太厉害——也算是一种别样的意义。

这些价值观萦绕在我脑海中,我很赞同他们的观点——但是我的生活却变得越来越差。当我开始翻墙后,接触了一些乱七八糟的关于国内外的消息之后,事情变得越来越严重了,关于政治的反感与日俱增,我变得对所有的政府行为都感到恶心。

更糟糕的是,我无法接受父亲的许多坏毛病,他思想落后、固执、难以改变,每次我都会看他很不顺眼。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用这么严重的词汇形容自己和他,但是事实就是这样,每次父亲都说他以后一定会改,但是他仍然会因为一点小事把母亲骂得气哭,他脾气真的很差。

我是不相信什么血浓于水的,我慢慢地开始觉得所有的这些都在束缚着我。

但是我觉得我对一切不满意的根源是我无法改变我自己:我玩游戏玩到很晚,我感觉身体一天天在变差,但是我控制不住自己;我的父母在家里工作很辛苦,可是我却坐在那里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但是我觉得我应该有点什么感觉,至少应该感到点羞愧,可是我不能,因为我觉得所谓的羞愧也是一种捆绑,我觉得深深的不自由——父母完全可以减少工作量,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我也没有要求超过他们能力的零用钱——转念一想又觉得这样的自己好残忍,父母也完全没有义务养你啊......总之云云,让我无所适从。

你可以看到我是一个很纠结的人,我对自己的过度解读是造成心灵疲惫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但是事实上,对自己的了解和解读却不必然带来痛苦,我想真正让我痛苦的是,我总是在否定,却没有肯定什么,我只是去批判,却没有自己的信仰,没有为此可以羁绊奋斗的东西。

这才是最让人痛苦的地方,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所以我觉得还是得有梦想,别去管什么虚无主义者的“作茧自缚”。要有信仰,却不要执念。

也许以上的内容和这本书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联系,但是这却是我真正想要诉说的,别学什么愤青,别学什么喷子,不要太愤世嫉俗,一味地否定只会让我们的内心大厦变得越来越薄弱,生活越来越不开心。也许你很敏锐,你能一眼看到别人的坏、政府的坏,但仍然要有所相信。因为除了相信,我们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千万别硬干,也不要变成更恐怖的阳奉阴违的老狐狸。

我希望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段经历:从崩塌的世界观到慢慢学会去相信、去信任,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过程。也许期间也有痛苦,但是我相信:太容易、过于舒服的事情往往没有价值。

然而,这是我所相信的世界,你可以有你的信仰,但别没有信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