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读后感摘抄

《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读后感摘抄

《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是一本由内山完造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2.00,页数:16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读后感(一):活灵活现的旧中国

《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是好书不老书系列之一,虽然篇幅不大,但小巧而精装,内容上展示了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和一个中国人看日本。

本书收集了日本作家内山完造和蒋百里的两个方面的作品。一篇为《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另一篇为《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从题目就可以看出,一个是日本人看中国,另一个是一个中国人看日本;从语言上来说,内山完造的这篇文章写出了活的中国,通过一些生活的小事,来展现旧时的中国是何样子,而蒋百里的文章更偏向于传统的学术方面,为我们介绍日本到底是什么样的国家。从知识层面上说,两篇文章都给我带来很多的认识。

个人更喜欢内山完造先生写的这部作品,他给我展现了活灵活现的旧中国,看到了原来中国人的样子。这部作品中一共含有32个短篇,每一个短篇都可以看出旧时中国人的观念,有些观念现在依然存在,看过后引起了我的共鸣。

《帮之一种》,讲述了一段同乡人的故事,至今我们也延续着这种观念。文中的两个人因为一场“削刀磨剪刀”的生意,本来是互相争讲价钱,却知道自己的同乡时,生意和谐收场。在当时来说,“同乡人”这句话是很可怕的,都市中,“同乡人”被延伸,无论是不是同乡人,只要随时团结在一起,什么会馆,什么会所,它们统称都是“帮”。“帮”是当时中国本来的社会组织的核心,在某种范围内实行相互扶助,是实际上维系一些人所说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秩序的不文律,像我们所熟知的杜月笙的青帮。看到这里,不禁想到我们和平年代,其实我们还是存在着这种帮的本质,只是好的方面多一些。在大学时,身在异地的同学们,他们会组织在一起成为同乡会,这样方面交流,到放假时可以一同回家,碰上困难还可以相互帮助。网络上的“群”,个人觉得也是一种帮,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可以收集更多的消息,聊天无不乐乎。

《相互扶助之宴会》展现了中国人的形式观,至今中国还是延续着这种观念。书中为我们描写了中国的结婚、祝寿、遗葬的形式,大而壮观,相传“中国人以结婚式而使半生之经济破产,又因举行葬式而令其余的半生总破产了”,虽然作者不是很同意这种观点,但是也可以看到中国的形式多么的“壮观”而耗财。岂不知今日中国依然是这样,甚至更加严重,人生重要的时刻大兴宴会,为自己炫耀,为别人体面而壮观。不是说这种方式不好,只是觉得太浪费,完全没有必要,日子还是稳稳地幸福就好。

书读完后,个人觉得在内山完造眼中旧时的中国人还是很讲究的、懂得规矩,从他另几篇的《便茶》《剩饭》《又一剩饭》展现了这些,并且,也看出了中国人的善良与包容……

《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读后感(二):邻近的国度与远去的时代

若不是新星出版社的“好书不老”书系将年代久远的经典论著重新编订出版,我或许都不会知道曾有个日本人内山完造,写过这么一本《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

内山完造生于1885年,日本冈山人,1913年来到中国,1916-1947年一直居住在上海,经营内山书店。写作此书时,内山完造在中国已经生活了二十多年,对于中国的认知算是透彻和深入的。其具体而真实的感受,让他的文字显得生动而诚恳,富有故事性和画面感。

提及内山完造,不得不说他与鲁迅之间的友谊,鲁迅在为此书写的序中说:“事实胜于雄辩,这些漫文,不是的确放着一种异彩吗?”同时还不忘说明日本人是喜欢“结论”的民族:“无论是听议论、是读书,如果得不到结论,心里总不舒服”。不过即使太笼统、有偏差、会误解,也是合情合理的。我们需要的不是滴水不漏的官方概念,而正是情感饱满的民间论调。

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对于自身的问题,往往是无法察觉、不能自知的。内山完造身为外国人,观察细致,见解独到,那些我们自己习以为常以致熟视无睹的行为和习惯,经过他的描述与分析,别有一番意味。

书中有中日两国各方面的对比写照,以小见大,由表及里,没有成见和包庇,不加修饰和夸张,客观公正又不失亲切,严肃认真又不失调侃。

内山完造在另一本书《隔壁的中国人》中曾提到,“日本人去别人家做客吃饭,第二天再见面时会说起昨天的事情并感谢对方。过几天再相遇的话,还会说前些日子多谢招待。甚至于一年之后还要为这件事道谢。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只要当场表达过谢意,这件事情就算告一段落了。”

比起日本人的重恩情,中国人的表现颇为平淡。在《日本人的中国观》中,有一篇《口言谢则失其亲切》也提到,“受惠的小孩和旁观的人众,都并没有觉得这种行为是义侠或慈善的样子”“实际上所有的日本人,一见到乞丐受布施而不言谢的态度,便感到非常不快,也非常不满,竟说中国人是忘恩负义的。”

内山先生随后为我们辩驳道:“将施助之类妄作恩德,方是大误。君子之交淡如水,岂仅指古圣人之言呢。若一言谢,何等减色。”

由此可见,内山完造不仅懂得和了解中国人,还认同和欣赏中国人。中国与日本,在地理位置上都是比邻而居,在历史进程中总是彼此交集。不管有多大隔阂,有多少恩怨,中日关系都是两国在外交与政治上重要的一环。

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观念相对落后的年代,要想了解另一个国家与另一群国民,或许只能通过自身的实践与他人的理论,而如今,各种访谈节目、专题报道、研究书籍应有尽有,我们有了更多的办法和渠道得知真相,却少了兴趣去学习,少了耐心去探索。

那么不妨空余出一个下午,仔细读读这本书,结合近代史,回忆上世纪,纸上的人物和城市渐渐鲜活,笔下的百态和万象慢慢显露。恍然之中,仿佛置身于内山书店,一副民国容貌与昨日图景已然呈现在眼前。

《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读后感(三):漫谈内山的中国观兼及其他

苏轼有七绝《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往往忽视了观察自我思考自我,不易察觉一些存在的问题,不由得不识了生活的真面目。近来有美国作家Peter Hessler何伟,日本青年加藤嘉一,德国青年雷克等都从他们的角度帮我们进一步的了解自己。而今天将要提到的是他们的前辈。我们打小从课本里知道,与鲁迅先生亲近的日本人中除了藤野先生就是这位内山完造了。内山先生的书店独家出版鲁迅先生的《毁灭》等进步刊物为鲁迅先生的挚友,结识帮助进步青年和左翼斗士名流等 ,如果你看过许鞍华的电影《黄金时代》应该对萧红萧军在内山书店拜会鲁迅先生有深刻的印象。内山完造自起汉语名字:邬其山。我们可以在这本《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的漫谈中多次看到他引用自己的中文名。

鲁迅先生在序言中讲到日本人爱作结论而漫谈则不同如老朋友茶余饭后一起聊天。而内山完造行走中国凡二十余年,用一些胜于雄辩的事实给日本读者一个了解真实中国的切面,同时国人看见这样的文字也该有一些自省和内在的思考。

本书篇幅比较短小,但绝不乏味,属于新星出版社新近用心推出的好书不老系列,该系列均篇幅不长却发掘了一些过去是遗珠之憾的经典。这本《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共计11.5万字,书中附有蒋百里所著《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作为对比阅读。蒋百里的文章也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小小的篇幅却深刻地揭示了日本的社会风貌和历史沿革。我们知道蒋百里是民国初年著名的军事家, 他在其著名的《国防论》中扉页即阐释对中日交战的看法“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这也成了国军抗日的根基,持久战理论的源泉。就如同他在这本《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结尾的最后一句话“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可见蒋先生对日本研究之透彻。

内山先生在《帮之一种》中谈到维系中国社会组织的核心,即作帮。即同乡人。你是否能够记起徐克在《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中为我们呈现的广东会馆,他们团结他们互爱他们拧成一股绳,当面对京城一霸大平号油厂赵天霸时,广东会馆倾尽全力也要保住同乡之间的脸面和尊严,这就是帮的力量。而彼时,日本人一提到帮就想到的时候上海青红帮这样的黑道,内山先生就是通过他的文章来扭转这类偏颇。

《零卖贱卖》中,东洋一向以为中国人为未开化之人。而内山观察到,中国民间贸易是一种“多么富于优美的人情味,奔流着温血的买卖方法呀,这便是中国式”。中国的商家不欺贩夫走卒总以人情味的多施与一点货物而维系着人间的温暖。

在研究中国人根性的漫谈《三类根性》中有反思岛国根性“日本人因为过的是大洋中的孤岛生活,不知不觉间受其影响,无论什么事情都是一板三眼,养成直线生活的习惯和日本人异常的洁癖性”,而对中国人安于现状,不紧不慢也深表担忧。

《因人定价》中更是深得三昧地指出,中国人的思想境界:“天地是大戏场,戏场是小天地”。

《木与竹》中指出中日之间的差异在于日本人做事一板一眼“直线生活融通性缺乏”,“反之,曲线生活则富于融通性”中国人像竹子般富于融通性有异常坚韧。

在《天无绝人之路》中斥责日本研究者迷信数字统计而不深入生活地来研究中国。“以为唯统计和数字才绝对可信,所以对于写明了统计与数字的东西,益发常遇到与期待相反的结果,也属当然了”。

在最后的《针尖与拳头》中,内山先生在对中日关系的看法上表示“所以现在说要突然变更双方的看法观察法,到底是不可能的事情”。

读罢《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除了佩服内山完造作为旁观者清的看到了当时中国不为人知或者中国人不自知的一面,也对中日友好有了内山这样的桥梁感到欣慰。内山完造之所以能成为民族魂周树人先生的挚友是有道理的。最后还是感谢新星出版社这个用心的系列,依然借用那句:“好书不老,常读常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