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亭长小武》读后感精选

《亭长小武》读后感精选

《亭长小武》是一本由史杰鹏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15-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亭长小武》读后感(一):湖南卫视电视剧+央视九套纪录片

看我的书单就知道,平时看的东西太过功利,大多集中在一个中年人如何尽最后一点热情让自己更高更快更强。

那种书看多了,人不由自主变压抑变急躁,你瞧人家成功了,你瞧人家篇篇10W+。

在罗胖公众号底部点到这本书,到手后觉得非常值。

首先很流畅的写法,情节发展中辅以汉朝律法、风土人情、地域的介绍,大家想想看湖南卫视电视剧+央视九套纪录片,就知道我在说什么。

上下两本,有次看着看着就到凌晨1点钟了。

很好的调剂,真的。

《亭长小武》读后感(二):轻松了解汉朝吏治和律法的一部好书,但印刷和故事情节,结局都有些遗憾。

罗胖着急挣钱,没有好好儿校对新版。书后附表里,比两千石,印成了1000斛!万石才350斛好么!

史杰鹏也是书呆子,非要把开头的叙事方式改了,削弱了原来版本的画面感和文学性。

另外,据文章后记里说,他为了让其傻妹妹看得懂还改了不少地方儿。

不知,是不是这次新版的时候发生的,那可太煞风景了。

前半部,让人心情激荡,看到精彩处忍不住双眼湿润。

后半部,虎头蛇尾,节奏过快,人物内心塑造不丰满,前后性格失衡,安排的悲剧结局有些突兀。

其实在这个故事里, 安排小武最后和翁主在新君继位后,辞去官爵,归隐林泉,才是正理。

悲剧,反而有强行和俗套儿的感觉。

对赵的构陷是不得已的,他和刘既然发生恋情,由于阶级鸿沟,必然和赵结成死敌,这是逻辑的必然无法避免。所以,在知道赵没有被处死而是宫刑后,小武不应抱有歉疚侥幸之心以致后来酿成丧妻之痛,而是应该一鼓作气利用智慧和政治矛盾伺机弄死赵才是上策。

另外,在处理江充弟弟的事情上,他太过自私,显得毫无城府和心机,做事只图快意恩仇一时痛快和个街头地痞一样没有全局观。这显示出作者对人物和故事架构把握的失控。

最后,武帝要丞相组织官员杂议,其实已经显示出要寻个给活路给小武,丞相居然强行在辩论失败的情况下判处腰斩,显然武帝这种聪明人会觉得丞相是不是傻逼短路了脑袋,那就再下一个诏书,说上半句留下半句,让这傻子也明白明白。而作者却安排了赵利用不能泄露诏书的梗来让刘死谏,这逻辑上也同样是说不通的,丞相二次看到皇帝以不能再露骨清晰的意图让他判小武无罪的时候,居然还死守什么秘密?这时候,不敢进亡羊补牢卖小武一个人情就是好的了,应该是赶紧在杂议会议上直接宣布天子诏书,然后直接判小武无罪,并亲自率领群臣去诏狱去接出小武才是正道。

而赵也是脑残,翁主刘丽都,是天子亲自下诏许配给小武的,这次又特别为小武开恩两次下诏赦其无罪,丫居然在知道天子诏书的情况下,眼看着翁主自杀?真是不想好死了!

汉武难道不会问丫,你是传诏书者,肯定会在丞相开启诏书的时候,知晓诏书内容,怎么会不对刘说清楚情况?

让天子亲自许配的翁主死去?这不是在玩弄天子么?就冲这,就该夷灭九族!还有,小武回家却遇到强人灭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也没交代清楚好像。

《亭长小武》读后感(三):熟子不曾想锋芒毕露,怎奈白云苍狗,冀待之以温情与敬意。

读到这本书是来自罗振宇的推荐,他曾在他的视频节目罗辑思维上独家出售过这一版。我也一向佩服罗胖,现在他的生意正是蒸蒸日上啊,公司融资是拿了一轮又一轮,自己也以成为了一个明星结交了不少商界大佬。很看好他的公司,更期望他能给文化带来一些有颠覆性的影响。更为佩服的还有罗胖所展现的处世态度:坚决相信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运行的那些客观规律,相信自己的的逻辑推导,而不会去迷信他人的方式与套路。从某些角度来看这样的性格与本书的主人公青云亭亭长小武有几分相似——坚决相信自己所掌握的律令与案件先例加上自己的聪明才知能帮自己飞黄腾达。他也确实做到了,从小小的亭长(相当于现在的乡长)一路提拔到了两千石的京兆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这样的要职。

故事以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为背景展开。巫蛊之祸在书中是怎样呈现的呢?这里就能看到作者史杰鹏博士有别与其他历史外传故事作家的高明之处了,故事能分位两个方面——一方面汉武帝刘彻,这位将大汉王朝推向了辉煌的君王虽然如今如神一般高高凌驾于众臣之上,但已步入暮年困于年老体衰,他开始担心这自己的大限将至,而此时他还打算着另一件更大的事——废除那个自己已经立了四十年仁慈软弱的皇太子刘据。作为朝野大臣中少数几个能自由出入皇上宫坻的宠臣江充察觉到了皇上的心思,假借巫蛊案在长安兴风作浪,殃及多位朝中高官,最后成功逼迫皇太子起兵造反,汉武帝得以下诏将太子诛杀。而另一方面是广凌王等诸侯王察觉到皇上即将驾崩,纷纷开始招募舍人扩充兵力相互勾结以窥视神器。主角沈武因为机缘巧合并靠着自己对经书律令的熟悉和机智,在自己仕途初期成为了这两个方面势力的得益者,成就了他奇迹般的升迁之路。然而只一路牵扯到了太多的势力与利益,也为他最后的悲剧埋下伏笔。

小武确实是一个有才干的人,满腹经纶也坚信自己有能力飞黄腾达。果然他过人的智慧与他对律令熟练的运用帮助他一路过关斩将,但也是因为律令和对自己律令掌握的过度自信使得自己被一步步走向被动沦为御史大夫严延年在势力纷争中对付江充的棋子。在任职京兆尹期间被迫于律令不得不与之手遮天的江充抗衡,最后被害失去了爱妻。悲痛欲绝的小武选择了复仇的道路,一步步坠入万丈深渊实在令人唏嘘。不是名门望族,不是三公九卿之后,要想走到长安走到朝廷内,是何其不易。而哪个有志之士又甘愿在亭长这样的小小职位上消磨岁月呢?并不是哪家学说激励着他们千方百计向上游走,而是自身的天赋与才干逼迫着他们无论如何也要实现理想。当看到庸人当道,又何曾不想自己能锋芒毕露?只怕锋芒过后担心被他人所利用,为小人所记恨罢。小武也何曾不想就随爱妻一起在家乡当个小官享受天伦呢?一旦走上这样一步则以后都会如履薄冰,一步失误丰功伟绩也是白云苍狗,且对男儿的壮志豪情投以温情与敬意吧。

《亭长小武》读后感(四):新旧版本开头的对比

这是成书后流水账一样的开头,对比早期版本的开头那种画面感,足以证明编辑是个三线土鳖高中生:

小武是南昌县青云里的亭长,自小拜同里的退休老吏李顺为师,学习法律条文。三年过去,水平很高了。李顺也很赏识他,想以自己的老面子,推荐他到南昌县当个狱吏,比如狱史、令史、小史什么的。但是不巧,所有职位都满员。县令王德碍于李顺的面子,也禁不住李顺一个劲地夸奖小武的才能,就让他先在青云里担任亭长。

亭长这个官职,在有勇力者看来,是一个好差使,任务就是监察整个青云里内的各种不法活动,间或迎送过往的邮吏、戍卒,并不需要涉足行政上的烦琐事务,比如登记户口,征收赋税之类。本朝的高祖皇帝就是从亭长干起,通过交接群豪,逐渐发展壮大,最后夺得天下的。做亭长的任务只是日日在闾阎巡行,如果发现哪个健壮的男子四处游逛,不事生产,就要严加盘问,甚至可以马上收捕。小武还有两个职位分别称为“求盗”和“亭父”的副手,顾名思义,“求盗”就是协助小武捕人的;至于“亭父”,一般用来使唤打杂。捕人这种活可不是好干的,得自身孔武有力才行,否则对方根本不会把你放在眼里,理所当然要拔剑反击。小武是个懦弱的人,因为他本身生得秀气,闾里的不良少年们也都公然藐视他,所以青云里的治安一向不大好。县令对小武非常不满意,李顺也很忧虑,当然他并不认为自己看错了人,他知道小武的特长不在于逐捕盗贼。不过王德可不会管这些,总有一天他会派人把李顺叫去,宣布褫夺小武的职位。一旦职务真的被免,就意味着小武丧失了那份微薄的俸禄,不得不同其他人一样下地耕种了。小武对此自然也有清醒认识,他很着急,然而无计可施。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有一个考察他的机会来了。

这是早期的开头,虽然不直入主题但恰恰是因为没有平铺直入才更有画面感和戏剧感。

西汉武帝太始四年的夏天,天气燠热,江南豫章郡的豫章县城内流言四布,大街小巷都充塞着一种神秘紧张的气氛。县廷的掾吏们在各个乡、亭、市、里穿梭来往,捕走了不少游手好闲的少年子弟,平常热闹喧嚷的街道上顿时冷冷清清的,显得颇为肃杀。原来前不久城中发生了一起凶杀案。

受害者为女性,地位很低,是城中卫氏府中的婢妾。而且她自身不过是受了伤,并没有丢掉性命。怎奈这案件发生在县廷附近,县令十分震怒,倘若这明目张胆的县廷近旁杀人案不能尽快破获,传到郡太守那里,他今年的考绩就得“负殿” ,必定会受严谴。他当即下令,组织了一个破案小组,总共四个老练狱吏,昼夜考索。但是案犯十分狡猾,现场除了一枚契券,没有留下任何证据。老吏们冒着酷暑,勤奋工作了几十天,一无所获。而卫氏却是当地的一个大族,屡次派人来县廷催问结果,声言再无消息,将以文书上讼郡府,甚至长安廷尉府。

县令吓得满头是汗,他想起了当年县廷的办案干吏李顺,急招他来商量对策。两人客套一番之后,王德恳请李顺出山,帮他一把。李顺为难地说,在明廷 面前,臣也不说假话,臣壮年时也比不上一般人,何况现在垂垂已老,体力不支,恐怕无能为力了。如果明廷不弃,臣倒可以推荐一个人,相信他不会辜负明廷的期望。县令急道,谁?如果能帮我破获这起案件,本县的考绩不落后,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报答呢?李顺道,青云亭亭长沈武。

他?县令拉下脸来,先生是在耍我吗?他连亭长这样的粗活都干不好,破案这样缜密的事,怎么可能胜任?李顺叹了口气,明廷怎么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人各有其长,亦有所短。明廷不知么,我大汉开国功臣陈平名节不修,而为高祖皇帝出奇计,定天下。即如当年淮阴侯韩信,手无缚鸡之力,如果任以亭长,一样的会疲弱不胜任。然而封坛拜将,号令三军,却能驰骋疆场,斩将搴旗,建不世之功勋。臣这个学生沈武心思缜密,文法娴熟,未可轻视啊!县令惊道,先生休提反贼韩信——如果沈武真如先生所说,我倒可以试试。不过时间紧迫,我只能给他半月时间,如果成功,定当请求郡府嘉奖。倘或不能,他的亭长之职,我也不能替他保住了。青云里现在盗贼公行,实在很令我难堪啊。

《亭长小武》读后感(五):沈、婴、何的爱恨情仇——漫议梁惠王小说三部

看过梁惠王的《楚墓》后,又按着作品时间顺序,先后看了《亭长小武》、《婴齐传》、《鹄奔亭》,大呼过瘾。本来想按着自己平时的习惯,把诸多杂乱的感触分出标题整理一下,却觉得很困难,索性就权当做个流水账,拉拉杂杂记下来吧,没想到就拉成了这数千字。

这三部都是汉代背景,《婴齐传》还直接承续了《亭长小武》的结尾,其中也借郭破胡之口留下了一个草蛇灰线:沈武有个遗腹子跟着郭破胡一直生活在匈奴,已经十多岁了。看到这个细节时我还以为作者会让这小伙子登场,不过好像最后也并未出现。

沈武、婴齐、何敞三人,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也各有特点。

沈武、何敞都出身贫寒,按现在说法算是标准凤凰男了。婴齐则不同,虽不能说是簪缨之家,但中产是没跑的,跟贫寒不沾边。他们虽然都曾位居高位,但本质上都是普通人,很容易让很多读者找到自己身边的影子。

他们虽然也都会根据需要治经诵读,但都厌弃儒生、偏爱法家,靠自己的努力以精通律令得闻,工作后都是先以文法吏崭露头角。婴齐更多了一身骑射本领,并展现出军事才能,多次披挂上阵身先士卒指挥作战。

他们都有一个得到高官赏识辟为掾属而平步青云的相似过程。

他们在工作上,都是决狱平治能手,心细如发善于捕捉细节,临危不惧能够杀伐决断。

他们都具备理想主义色彩,对于社会治理有自己的理解,追求朴素的公平、正义,嫉恶如仇,极端憎恶权贵欺凌;认同一些对他们自己而言还不算明朗的模糊的普世价值观,同情弱小,认为无论贵贱都有自己的尊严。

对于情爱方面,三人都是用情之人,但又略有不同:沈武是用情至深,婴齐是用情至痴,何敞是用情至专。

沈武短短一生中与翁主刘丽都伉俪情深,死生契阔,最后的跳崖,何尝不是因为刘丽都已殁而感觉生无可恋。丽都和沈武的自杀,总让我觉得是演绎了两遍罗密欧与朱丽叶:丽都本不必以自杀救沈武,却在忧急之下听信了赵何齐之说饮鸩而亡;官吏循迹追上、沈武以为前无去路而跳崖之后,众人才知道官吏是来传旨赦免刘据从属。只是可怜了婴齐,两次自杀都当面看到,客串了两遍罗密欧。

与沈武、何敞不同的性格,不仅让婴齐多了一些宽厚仁和,也让婴齐对待情爱的方式有所不同。婴齐在《婴齐传》中与三位女子有过直接的纠葛,再加上《亭长小武》里暗恋的刘丽都,婴齐的情爱史似乎最为丰富,正符合那种典型的“你爱我,我不爱你;我爱她,她不爱我;她爱你,你不爱她”(最后一句可忽略)的三角关系。但其实婴齐反而最当得起一个痴字:书中这三位女子都不是他的真爱,他心中一生最爱的反而是《婴齐传》里并未正面出现的《亭长小武》女一号刘丽都。

婴齐仰慕至爱的对象是他注定得不到的,婴齐也深知这一点,但痴就痴在婴齐就是单纯的爱慕,并不以得到为目的。丽都生前与夫君沈武伉俪情深,作为异常钦佩沈武的下属,婴齐对丽都是视为女神一样的仰慕,绝无狎昵非分之想。婴齐对丽都无所求的情有独钟,包括丽都沈武均已死亡之后婴齐依然念念不忘,当然是因为丽都本身的风采摄人,但会不会也因婴齐出身于中产之家,对广陵王翁主这样贵重身份的女子,特别认同呢?

王妸君可算婴齐真正的初恋,但这初恋却是在婴齐思念丽都以至恍兮惚兮的状态下阴差阳错对上眼的,两人其实并无太多感情基础,所以仅仅两月之后妸君已移情别恋于丁外人。这段无疾而终的初恋带来的最大效果,反而是作为全书主线的阎乐成终其后半生如蛆附骨的复仇。

对于桑绯这个谨守儒家妇道的公卿之女,正如婴齐后来意识到、并且被妻子桑绯感觉到的,婴齐确实并不爱她,夫妻生活中更多的是亲情而不是异性情爱。婴齐几乎毫不迟疑地接受桑弘羊的提亲,反映出婴齐顺应时势的一面。而且,既然至爱已殁,跟哪个女人成亲可能也并不是婴齐特别在意的了。至于扶疏,虽然最后兜兜转转纳为妾室,但更多地还是视为妹妹。对刘丽都深入骨髓的爱慕,加上亲眼目睹佳人死去的大恸,影响了婴齐一生,可谓痴矣。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作者给书中男一号一般都标配了三个女子:沈武的刘丽都、靳莫如、郭弃奴,婴齐的王妸君、桑绯、扶疏,三个女子中除了一个是妻子,还有一个痴心不改非君不嫁的可人儿,如郭弃奴和扶疏。甚至包括《楚墓》中的方子郊,也标配了前女友、陈青枝、李云芳三人(还有一个已经变为妹妹的娃娃亲小花可以忽略)。而何敞的情爱关系则是个例外,简单明了,从第一眼见到时年十二三岁的小萝莉开始,一辈子只爱左藟。阿藟失踪后续娶婢女阿南,并非情爱,只为慰藉母亲、并在阿南身上找到一点阿藟的痕迹。对阿藟的爱构成了何敞后期所有行为的原动力。正如小说中何敞自己说的,阿藟失踪后何敞完全找不到任何生命的乐趣,性情也变得更加苛刻乖僻,以至于谪为交州刺史。

作者对三个主角情爱关系结局的设定,如出一辙,都是要让主人公不能得偿所愿,无法与心中挚爱相伴一生:或阴差阳错相继自杀如丽都沈武,或望之不可得如婴齐之于丽都,或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但终于还是阴阳两隔如何敞之于左藟。据说悲剧的定义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我本来也不喜欢大团圆的结局,大团圆更多是媚俗的写法,本就不如悲剧更具震撼力。而且,世间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残酷现实不是童话世界,三人的所思所为本就有很多不能见容于当道之处,除非遁世于桃花源龙泉谷,悲剧结局本在情理之中。但这三部小说都是如此,暂时得到又必然失去,那么美好的女猪脚必须得死,让人不得不想,是作者本就要把人物的爱情关系写成悲剧,还是潜意识里觉得,美好的女人在此污浊世间要想不被污损,就只好离世,而凤凰男在这种社会现实里很难真正拥有梦寐以求的爱情,甚至,不应该享有如此热烈缱绻、可以终其一生哪怕最后归于平淡的神仙眷侣?

三人中,若论人物倜傥风流、才干经天纬地,自然非沈武莫属,婴齐也因此一直对沈武心悦诚服甘为掾属。但沈武致命缺陷是太过刚猛,赵何齐报复沈武最终得逞的导火线,还是沈武追缉江之推太过急切,致使射中椒唐殿犯下大罪而为鱼肉。

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与沈武天妒英才、何敞中年狼狈不同,婴齐一直被阎乐成如影随形纠缠寻仇,却屡屡化险为夷,虽然不乏偶然和运气,但人物性格中相对恬淡宽厚的一面,恐怕也起到不少作用。桑弘羊不仅精通经济,看人更是一绝,短暂接触后对婴齐的鉴定可谓透彻:“虽然缺乏沈武的果敢,但胜在稳重可靠,才干加上谨慎,可得沈武当年之利而免其忧”。设若沈武不死,这两人珠联璧合,以婴齐之厚补沈武之决,真不知会做出多少大事。婴齐不乏远见卓识,这一点从他劝谏岳父桑弘羊不要卷入宫斗、被桑弘羊恩断义绝逐出家门就可见一斑。但同样的人物性格也在很多时候害了他,最典型的就体现在桑绯之死上:戴牛杀婉娈、奸桑绯、生长乐,认贼为父改名阎牛,戴牛之恶尤在阎乐成之上——阎乐成至少还有报杀子之仇的合理性正当性,戴牛却是完全出于嫉妒、占有、贪欲而加害婴齐桑绯——最后图穷匕见之时,婴齐却行宋襄之仁,处置上拘泥软弱,先是提出决斗,后又弃勾践剑,以至桑绯为救婴齐死在戴牛戟下。这个情节当然不能说就是小说的败笔,或许也是人物性格中本来应有之义,而且这样一来婴齐反而显得更接地气。

三部小说在推动情节的设置上还有一个共同主线:复仇。赵何齐对沈武,阎乐成对婴齐,耿夔对何敞,以及何敞在真相大白前对自己无法确定的对手的怨恨。而三人的表现却很不同。

对待复仇与被复仇这件事,沈武是快意恩仇,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睚眦必报,毫不手软,插入赵何齐眼窝带着眼珠拔出来的血淋淋场面,让读者几乎身临其境。婴齐则是如前所述,宽厚甚至柔糯。至于何敞,则经历了一个最为复杂的过程。

有评论说,《鹄奔亭》结尾太突然,耿夔的所作所为难以解释。我倒觉得,这种质疑恐怕是犯了不合常理即为不可能的错误。慢说耿夔这种堪为国士的忠烈之人,就算是普通人,这国从古到今也从来不缺一根筋的人,一辈子就为一个信念而活。况且,人性复杂,说按照常理人们应该不会干的事情就一定没人会干,又怎么说得通呢?就算抛开小说创作本身自有的自由空间不谈,现实生活里那些匪夷所思的事情难道不是比比皆是么?如果说质疑耿夔的逻辑成立,那么朱奔的陷害方案岂不更显得滑稽:既然朱奔因为嫉恨何敞,才买通强人掳走阿藟,反正都是死罪,且并不能确保不会走漏风声(耿夔无意间得知阿藟被掳走的真相),朱奔何不直接针对何敞本人买凶杀人,说不定还能再借机占有阿藟,岂不更合逻辑?问题就是,生活和小说一样,本来就有很多不合逻辑的事情,连经济学里的理性人假设早就被证明纯属处处失效的理论。作为小说作者,只要故事大纲不违背基本事实,不至于出现明显前后矛盾的硬伤,对于情节设置、人物具体行为与选择的质疑,往往是舍本逐末的较劲而已。

具体说到耿夔的复仇动机,除了何敞的拷问直接造成他不能人道、家破人亡,更多地恐怕也是耿夔对何敞那种自负、傲慢、自以为是的强烈不满。不过耿夔确实也是够狠,堪称比余则成牛逼百倍的潜伏者,不仅在工作中成为何敞须臾不可离开的左膀右臂,更能折服何敞引为益友。更重要的是,两个人十年朝夕相处,日常里其乐融融互相关爱,工作中休戚与共配合默契,耿夔本人也不可能只有仇恨而完全感受不到一丝友情,但他居然就能始终不忘复仇大计,充分利用对何敞的了解,布下一个天大的复杂机局并完美实施,这份坚忍、毅力,实在非常人可比。但联系到何敞拷问他时的旧事,他明知上司应该有贪墨之事,仍坚守不能无凭无据构陷上司的“死理”,越打越坚定,当知此人正是那种所谓一诺千金誓死不移的壮烈之士。

同样有复仇的底色,鹄奔亭的结尾,在我看来却反而是这几部小说里相当光明的,甚至是梁惠王小说里不多见的另一种风格的结尾——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结尾。

首先,不像丽都、妸君、桑绯等人,阿藟最后的时光,至少是在自己两情相悦的爱人怀里病去的,并且带着与儿子何晏能够地下再见的希冀。而何敞自己,则经历了一个几乎再世为人的逆转。

还是在鹄奔亭,耿夔、牵不疑现身陈说所有过程,何敞如遭雷殛反思过往,万念俱灰。二十年如鲠在喉夙夜求解,一夕之间水落石出,从朱奔坑害、耿夔借机设计,到来了交州之后一步步被引入彀中,先是二十年没见的亲子假自己之手而瘐死;虽然与失而复得的妻子再次相见,却再也不能回复当年的缱绻旖旎,很快魂归离恨;枉杀李直龚寿全家,槛车征还时,才知道自己完全看走了眼,印象很不错的太守公子牵不疑竟然就是苦寻的盗墓贼,十年来视为亲友的耿夔再补上最后一刀——这,是怎样一种万念俱灰的状态?面对一心复仇的耿夔,何敞反而没有了恨意,二十年迷思一朝放下,尘归尘土归土,固然不能说大彻大悟立地成佛,却已没有爱恨情仇,毫无怨怼,只求速死解脱。

任尚的出现带来逆转。何敞失去爱妻、儿子、任尚,铸成李直龚寿的大冤狱,槛车征还,从抱负、自尊、职场、功名到家庭、爱情、亲情、友情,所有的一切,真可算全盘被耿夔搞到了一无所有,但本以为已被害死的任尚竟然还能回来并救下自己,这岂不是另一种惊喜?如果说,即使耿夔不杀,何敞自己也已决意赴死,此时任尚的出现,对何敞来说不啻于象征着绝望中的一线光明,让他觉得,人生中还是可以有一点微薄的希望与暖意的。彼时正是佛法东渐进入汉地的时代。书中前文不经意地提到,在社会上很多人还没怎么接触佛法的情况下,任尚这个粗人却对佛法有很大兴趣,在洛阳时曾去白马寺听经。我妄自揣测,任尚此时的出现,虽然任尚自己不自知,但效果上就如同《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两掌拍死慕容博和萧远山,复活之,两人听法后,一笑泯恩仇归入空门。任尚会不会也无意间给何敞带来了一些醒悟,从而帮他完成了对耿夔,以及他自己的宽容与和解?不管怎么说,何敞离开时,回首对耿夔的一句“对不起”,足以说明何敞此时已经彻底放下了。本来就一直对儒法礼教厌憎之极,而自己笃信的法家又带来那么多事情,何敞后来会不会受任尚影响,转向对佛法的了解与信受,那就不可知了。

何敞是三人中唯一的中年,出场时已经42岁,在那个年代来说其实已经不叫中年而是接近老年了。与沈武、婴齐的少年才俊相比,何敞作为一个四十多岁的老男人,体现出来的能力、才干反而似乎显得是最次的一个,甚至叫人觉得窝囊——年纪最大、能力最差、最不成熟。虽然他之前也累有官声,但很多具体事情的真相却显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比如他曾经引以为傲的勘破妇人鱼刺入心案,完全就是耿夔一手导演的假戏。至于到任交州刺史后所干的大事,除了以一己之力平息巨先民乱体现出卓异的一面,其他表现简直弱智,完全是牵线木偶,竟至于不仅让自己亲生儿子羁押瘐死,还造出了天大冤案。书中前面借县令等人的铺垫,已经说明李直、龚寿为官为人其实不差。李直兵临城下时,何敞本人也被李直威武雄健的大将风范折服,感叹卿本佳人奈何为贼。但被仇恨蒙蔽,亲手毁掉了李直、龚寿两家几十条人命,不知道何敞余生会不会陷于忏悔无法自拔。

在思想和心理上,比如对于天道神明,何敞也显得态度暧昧摇摆不定,似乎并未形成笃定的认识,忽而存而不论,忽而宁信其有。当然,何敞曾遭人生剧变,刚刚享受了一两年的新婚生活,就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同侪朱奔坑害,孕期的爱妻莫名失踪,这种打击直如天塌地陷。何敞的性格本就有容易偏激极端之处,在跟阿藟短短的生活中,阿藟也曾多次劝诫何敞性格中的急迫苛责之处。遭此巨变,性格缺陷加上用情之专,出现任何心理问题其实也都在情理之中。用一个不太恰当的说法,在感情问题上,心理、心智的成熟度,何敞恐怕是比较欠缺的。

但是,这些其实还是浅表的,在思想上真正有深度的,反而是这个看似不如沈武婴齐能干的何敞。何敞离经叛道的思想深度,让我想到这国数千年吃人历史上可能绝无仅有的李贽——又或许也有其他,但我孤陋不知吧。

对于儒家礼教,沈武、婴齐是不为所制从权而为的权变机宜,而何敞,则是如同李贽,直面批判,对孝道、亲情、血脉有超越自己时代的批判性认识,直接从根源上彻底颠覆。这种认识,如何拔高都不为过。君不见迨至今朝,庙堂之上黔首之中,还有那么多人对那些所谓的神圣惟命是从,或阳奉阴违或心甘情愿地奉为圭臬。何敞在那个时代,竟然已经有这些祛魅性的认识,就算是小说家言,也不能不令人称奇。

当然,小说人物的思想都是作者赋予的。正如我在《楚墓》书评中第一条就提到的,梁惠王的作品首先让我赞叹的就是作者借小说人物所传达的思想性。文以载道,小说也一样,只看载的是哪个道,是阳关大道还是羊肠小道,是小清新小确幸的自得其乐还是有深度有批判的独立思索。思想性之于作品,是魂魄之于腠理的关系。不管作者自己是否情愿,作品一定会暴露出作者孜孜以求津津乐道的那个道。平庸的思想固然会让作品味同嚼蜡食之无味,华美的辞藻却更有欺骗性,经常掩盖了思想的陈腐不堪,如同外貌精致的女子,望之忘俗,一开口却令人作呕。这也是我始终对张爱玲之流避之唯恐不及的根本原因。从大学时看遍学校图书馆小说开始,这么多年不知道看了多少小说,实体的网络的,不计其数。对于梁惠王的文字,我只是偶然在一个月前才开始接触到,小说更是这两个星期才开始看,却让我享受到久久未曾有过的阅读快感。这种快感是实打实的,读到痛快之处恨不得拍案叫绝。原因嘛,固然有情节、文字的引人入胜,但决定性的还是思想性。印象里,当代作者的作品里,似乎只有当年第一次看到王小波的杂文时才有这种酣畅淋漓的相似感觉。这不禁让我生出遗珠之憾,诧异于梁惠王十多年前就出了第一部小说,而我何故竟然未曾看到过。

与前两部不同而与《楚墓》相类的是,《鹄奔亭》里有不少关于鬼魂的内容。《鹄奔亭》本就取材于志怪小说《搜神记》,不涉及鬼才是奇怪。若按佛法所说,鬼本来就是六道之一,同属有情众生之一部。包括《楚墓》在内,梁惠王写鬼,并非为了增加可读性引入志怪悬疑元素,而是把鬼作为跟人一样的存在。在梁惠王笔下,鬼类与人类一样,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一个不少。人对于鬼的态度,恐惧惊悚也好,希冀期盼也好,都是人自己的内心造成的。与《楚墓》中有鬼魂宴饮聚会的专章描写不同,《鹄奔亭》虽然取材于志怪小说,关于鬼魂的内容却相当克制:何敞以为的鬼魂内容,真相大白后其实是耿夔、牵不疑联手制造的幻局;结尾虽然又有鬼魂,但那是伴随着任尚的出现,堂上忽然光亮起来,苏娥一家以及阿藟等五个鬼魂显现在户牖之中,亦幻亦真,吓得牵不疑等惊慌失措。听说《赌徒陈汤》里也有陈汤帮助廷尉破解闹鬼之事,似乎也是倾向于认为鬼魂并不实有的。梁惠王微博里经常也会讲些短小的鬼故事,我胡乱猜测,关于鬼魂内容在不同时期作品中的前后变化,是不是体现了作者一些看法的改变呢?也许要等《楚墓2》出来后再看了。

现在梁惠王的小说基本也就只剩下《独赌徒陈汤》没看了。打算先休息一下,把陈汤作为最后一盘珍馐慢慢品尝。毕竟,海昏侯墓葬简牍的解读还需要很多时日,而我猜想梁惠王一定会精研这些简牍,并在以后的作品里派上用场。这样一来,梁惠王的下一部新作品,还真说不好啥时候才能一睹为快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