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雕刻时光》经典读后感有感

《雕刻时光》经典读后感有感

《雕刻时光》是一本由[苏]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6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雕刻时光》读后感(一):时间,节奏和蒙太奇p130

“因此,节奏不是一米一米的片段更迭,而是由镜头内部的时间压力构成。我深信,节奏才是电影主要的构成元素,而非通常认为的镜头剪辑。”塔可夫斯基认为,蒙太奇并不是电影的构成元素,完美的镜头排列方案早已经被电影的节奏所决定,在胶片中被雕刻了时光的那一瞬间,在一个理念世界已经存在了一个完美的电影图景

《雕刻时光》读后感(二):⋯

十多年前,碟市刚刚兴起,文艺青年、骨灰级影迷一路猛追欧洲电影大师,各类电影书也一时纸贵,塔可夫斯基的《雕刻时刻》也曾应时出版,因为封面太丑(谁叫咱是封面控)、排版纸张都不理想,而且是转译,所以没买,只是简单翻了翻。今年的新版在俄文原书直译的基础上,对版式、封面都做了调整,这次,没有理由再不买了。

这本书里,与其说是塔可夫斯基在讲自己的电影观,自己怎么拍电影,倒不如说是在教大家怎么看电影,用声音、画面、光影的方法论去欣赏大银幕上流淌

《雕刻时光》读后感(三):日本俳句式表现,白描

一.表现

表现对生活的直接观察;展现生活,而非解释生活;用形象表达思想,而非做论断

向观众展示生活,他会自己评价、欣赏

过多的干预,强加导演个人的创作意图和理念,会让电影失去味道。日本俳句式的可观表现,才能让观众更加充分地结合自己过往的人生经历产生不同的观影体验

让观众感受到电影唤起的强烈情感,艺术家用精神能量去感染人

人们看电影的原因:是因为时间,为了失去或错过的时光,为了不曾拥有的时光

1.提出问题

2.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雕刻时光》读后感(四):读后感

看书的过程像是和塔神的一场聊天,所涉及的不仅仅是电影和艺术,还有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以及对生活的态度。 从最开始备考考研的时候就接触到了“电影之死”这个话题,但是,哪怕是在人们普遍陷入精神危机的今天,我都想要坚定地说,电影不会死亡,因为热爱电影的人,生生不息。 也许是经历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并且亲眼见证了它的没落,塔神对于世界的看法真的很透彻,包括对物欲膨胀、对政府统治、对个体私欲、对为人处世等各种问题的看法,在看的过程中顺便自省,自己有没有成为极端的一员,自己在社交平台分享的每一个观点是为了炫耀自我还是想要解决问题,自己对于选定的理想主义是否依然如当初那般坚定,等等。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更多地看到了自己。 电影,真的是人类极致浪漫主义的产物,因为其之所以会诞生,是因为人们想要留住时间,而导演的工作,则是“雕刻时光”,像雕刻家做雕塑一样。很幸运,自己能成为热爱它的亿万影迷与创作者的一员。

《雕刻时光》读后感(五):关于老塔

熟悉艺术电影的人把老塔奉若神明,不了解的人连1分钟都看不下去,我想这是一个优秀导演身上才能具备的品质,并不是说游刃有余的行走于艺术和商业之间,而是把艺术作为底线来创作,现在的社会正如书中所言“精神日渐死亡,物质早已形根深蒂固的体系,成为我们的生活基础、病灶和瘫痪的隐忧。”我们的思想和物质似乎出现了一种断裂,能够在当下连接此二者的唯有艺术,我们应该在文字背后找到所谓“雕刻的时光”这不仅体现在单向度的时间,更是一种自由的意志,艺术电影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抽象哲学的视觉具象再现,艺术正是承载它的载体,以至于精神与物质不会失衡。讽刺的是现在物质超越意志,实用主义思想被更多的人奉为圭臬。

真的到了有一天,艺术开始表达对理想和对永恒的渴望那么“除非冒着摧毁艺术本身去的风险”首当其冲的,便是电影这一新型艺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