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艺术的故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艺术的故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艺术的故事》是一本由[英]E.H.贡布里希著作,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0元,页数:6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一):零基础投身艺术的历史长河

本书用平实的语言,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艺术娓娓道来,是一部关于艺术的鸿篇巨制,最为重要的是,即使身为完全零基础的人士,阅读起来也毫不费力。

这本书最适合的读法,是在闲暇时分,沏上一杯咖啡,放上古典乐,打开柔和的灯光,在作者的耐心讲解下,去欣赏那一幅又一幅精美的图片,投身于艺术的历史长河。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二):买了最新版很开心

前段时间想看看关于艺术方面的书,因为不是专业人士所以希望能找一本图文并茂,描述通俗易懂但又不是很低幼的书,这本艺术的故事很对我的胃口。

在买书之前我看了前几年大家对这本书的评论,包括桃子依旧与大家互动的一些回复,看得出大家对这本书的感情......

我还去了书店看了下前几年的版本,那个圣经版携带很方便但主要是字太小,不适合我。08年那个版本其实也不错了,一度想买,但发现今年已经有了新版,哑粉纸的,看之前大家关于对书的用纸的讨论和遗憾我感觉我是幸运的,所以果断的在网上买了这个版本,里面的插图印刷更精美,贵点儿也值了,很喜欢,买回来打开先闻了一下,喜欢这个味道......

刚开始看,对内容先不做过多评价,但有一点,我有一种停不下来的感觉,需要自己提醒自己先停一停消化消化......这可能就是好书的魅力吧。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三):本书是艺术品

700页的精装本,厚重程度超乎想象,我是每天捧着读完的一个章节,手残。但图文并茂的形式是赏心快事,也更是坚定了要准备好了去欧洲看原画的初心。

据说是某年清华本科入学时的学校馈赠之书,又说是为十五六岁的青少年而写,实话讲本书没有为此降低一丝理论的深度。而译者范景中为了追慕原文合适,又求所谓的直致不华,也已是节制着手笔了。

对贡布里希,一则喜欢他的挖掘,揭示出的更为广阔的原理和力图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此点尤其体现在自25章开始的19世纪,终于弄清楚了从表现主义到印象主义,不简单地只讲究形、色、笔法或结构,背后的逻辑是那些艺术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么说来,本书也可以算是艺术历史学者的研究报告了;另一则是他的语言艺术。不止旁白叙事,也不止陈述观点和隐忧,从文字同样能体味到情怀的部分。

Everything that seems clear is bent

And everything that seems bent is clear

喜欢这样的概括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四):评价节选

我们这一代的每位艺术史家,思考绘画的方式都几乎由贡布里希塑造成形。我15岁时阅读了《艺术的故事》,从此以后就像千百万人一样,仿佛获得了一幅伟大国度的地图,借此可以信心百倍地探赜索隐,无须担心走入歧途。

——尼尔•麦克雷戈,英国不列颠博物馆馆长,1995年

在帮助人们熟悉艺术的伟大事业中,《艺术的故事》是一部巅峰之作。我无法表达自己对它的赞美之情。此书值得一读再读,就像美酒佳酿那样,愈加品赏,愈觉其味隽永。

——卡特•布朗,美国美术协会主席,1995年

《艺术的故事》是我阅读的第一本艺术史,当时我还是一个19岁的学生。这是一个启示,让我无法废卷放手。它开启了某些人类思想的最伟大的成就之门。笔墨中充满了爱与学识,清彻而富有洞见,它是艺术欣赏的经典基石。

——布里奇特•赖利,著名的欧普艺术家

我对恩斯特•贡布里希充满了感激。15岁在校时我读到《艺术的故事》,又好奇又激情涌动。它将人类经验中艺术中心论的感觉植入我心中。他把广阔的知识和个人洞察力相结合,激励我去观看我所能见到的所有绘画与雕塑。最近我重读此书,给我的感觉仍如以往一样强烈。

——安东尼•葛姆雷,雕塑家,特纳艺术大奖获得者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五):随便写写

从纯粹的造型艺术的审美出发可能会有更多的感动。造型艺术,或者说所有的艺术,首要的要素是“合适“,正如一首乐曲的首要要素是各声部之间的和谐。离开这个要素去谈某个作品表达了什么感情是没有意义的空中楼阁。在一个作曲家创作的时候,让他们费心的并不是寻找一个能够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特定旋律,相反,他们所费心寻找的是乐音之间的和谐。不谐和音是要避免同时发声的,因为这对不和谐音会造成很惹人厌的效果。在各个声部之间,各个乐音的对位关系,即互相和谐配对的关系,才是一个作曲家首要考虑的因素,这是基础。很多音乐家在其中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后来的对位法便是寻找这种关系的方法之总纲。同样地,对于一个画家,他需要在画面中再现一种一定程度上同构于人的经验的“合适”感。为此,他所需要平衡几百种颜色,各种形状,线条,知道画面看上去“合适”为止。一块绿色可能显得突然了一下,想在画面上出现一个刺耳的音符。那么就必须把它抹去,寻找替代之物。在贡布里希所写《艺术的故事》当中,她提到拉斐尔作画时的烦恼:“ ··· ··· 后来他又做了另一次尝试,并且显得急躁起来,··· ···, 他一再研究,怎样平衡这三个人物最好。现在如果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最后的完成作品,就会发现拉斐尔确实把画面安排的合适了。画面上的形象各得其作,最终获得的姿态与和谐那么自然,那么不费力气,我们几乎察觉不出他为了和和谐老劳费过这么一番苦心。而恰恰是这种和谐使圣母的美更美,使孩子们的可爱更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