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给孩子的散文读后感100字

给孩子的散文读后感100字

《给孩子的散文》是一本由北岛 / 李陀 编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孩子的散文》读后感(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记得读书的时候是读过这篇文章的。老师怎么讲解的,现在也记不起来了,只记得这本书的名字叫《朝花夕拾》。那个时候,很喜欢这个名字,朝花,就是早晨的花,夕拾,就是太阳落山的时候回过头再去欣赏。记得去年到过鲁镇,巷子悠悠,青苔斑驳,乌篷船依然在水中摇曳着。还有就是酒店门口的次坞打面特别好吃。

《给孩子的散文》读后感(二):别具手眼的文学理念

《给孩子的散文》是著名诗人北岛和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李陀联袂选编的最新作品。继《给孩子的诗》之后,北岛联袂文学批评家李陀,探勘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宝藏,采撷一个世纪的创作芳华,编选《给孩子的散文》,再度带来阅读的冲击。《给孩子的散文》收录散文46篇,涉及45位中国现当代作家,所选篇目,无论文风、样式,还是内容、题材、立意,无一不体现了作家们的郑重态度与高妙技巧,也是后来者最佳的学习、摹仿典范。《给孩子的散文》中作家、篇目、版本的择选,都体现编者北岛和李陀一以贯之、别具手眼的文学理念与美学目光。

《给孩子的散文》读后感(三):《给孩子的散文》— 看完了,留个念

我是买给孩子看的,他不太爱看,我看了看就拿了一个星期,主要是在坐公交车的路上或者在床上睡前看,挺有意思的。

46篇散文从1925年到2009年,展现了中国现代散文,特别是白话文的水准。

很吃惊北岛和李陀把郭(沫若)爷爷的一篇也列到本书中。郭叫毛亲爷爷且用诗歌的形式发表出来,我是极其看不上的,舔菊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同时兄弟也是极其『敬仰』。但不得不说,这货有才华,也是史学界认可的。

他的《卖书》这篇文章写得也不难看,就是感叹号用的多,难免叠加上个人的成见,在我眼里就矫揉造作。想上去抽他。

上学的时候学过《看云识天气》,虽是一篇社会主义科普文,觉得竺可桢平和的文字写得有些生气,不讨厌。这回在《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里面引来引去,大家引完了,最后还给毛爷爷留了个座,我觉得他挺不厚道的,掺了思想进来,好纯洁的样子。

最耐不住的倒是巴金,感觉我儿班里面作文好的学生(六年级的)弄一篇他们擅长的用第三人称感情『思考』出来的伪作也就是差不多这个水平。《家、春、秋》,我这辈子没这个打算看了,我如果我错了,给我提个醒。

吃饭的时候我喜欢把不太喜欢吃的先吃,好吃的留在后面。

说说有趣的吧,老舍写人都是活生生的,幽默的很,人都要跳出来跟你扯两句的样子;汪曾祺写土豆,写怎么去弄黑牛峰,有意思极了;丰子恺老先生,讲了讲他是怎么在船上画一个剃头匠和被剃头的人的故事;也不能少了历史啊,司马迁仗义直言是为了李陵,李陵归顺了敌人,这个背后的故事很吸引我,驱使我去探究,历史是公正的么?会公正么?

写到最后,没有王小波。让我想起北岛自己的一句话『我是家里的陌生人』。

《给孩子的散文》读后感(四):最后两篇最好读,略谈毛尖与李娟——美好文字奉世间,就像啥也没做过(无辜之美真美啊!)

“编辑说明”有说明,文章按作家出生先后排序的。而窃以为“最年轻的两篇”(毛尖的《表弟》和李娟的《河边洗衣服的时光》)最好读。读着时不时便有“这感觉我也有的,亏你们写得出”之感。 毛尖自不消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她在这里写的这个表弟简直跟我小时候一“毛”一样,短短一篇,读着让人高兴一会难过一会,合上书本,竟还痴痴地想着那“表弟”——喔,毛尖,敢情你……这是把自己的表弟写成了大家的表弟。“小姐姐”(书里表弟这么叫她),谢谢你哇,让我多了个表弟。恍神间又觉得自己也是表弟,心甘盼愿有个“小姐姐”可以叫。 李娟这篇较之稍长,以前在她哪本书已读过,这次重读,多了些感受: 首先是李娟的用词,虽不秉持极简主义什么主义的,但是自然可亲,硬要说,可能是“自己自然主义”吧,“自己”“自然”到什么程度呢?比如文中有句“真吃力,不说了。”,像突然冒出来的似的,让人如闻似见,莞尔一笑,我急笔旁批:真真是一派自然心性,心之所想,笔之所至。读再好读的书也有累神的时候,真喜欢这样的“出戏”啊!再比如她说“珠光宝气的毛毛虫”,这个形容词这么普通,用到大晴天里的毛毛虫身上,竟再贴切没有,你能想得到不?而我相信李娟压根儿就没想,都是随笔乱划出来的。大画家作画、真诗人写诗好像也都是这样的。 从前读李娟就感觉她的写法很有点那什么——就是什么东西似曾相识样,却又理不出来个什么,直到今天看到这篇里的这句“我也确在河边发现过很多很多的秘密,但后来居然全忘记了!唯一记得的只有——那些是秘密……真不愧是秘密呀,连人的记忆都能够隐瞒过去。” 读到这句,你有没有感觉到很日本!也许物语到了一定好的程度,都比较像的吧。 毛尖和李娟,都是看起来不讲究营词造句的作家,却其实又是最讲究的,只是一不浮华,二弃刻意。她们都像是吃星星长大的孩子,内心晶亮。她们把美好的文字奉献给世间,就像什么都没做过一样。

190524写

《给孩子的散文》读后感(五):给孩子一个机会,认识文字背后 那个更广阔的知识空间与生活世界

这本散文集总共收入46篇作品,按作者的出生时间排序。从生于19世纪的大文豪鲁迅,一直到八零后女作家李娟,基本上涵盖了现代白话散文发展的整个历程。在编者之一的李陀看来,《给孩子的散文》要让孩子们打破对散文的定型化想象,展现出现代白话散文的丰富性。

通读这本散文集,我觉得篇目的选择似乎有三重标准。首先,好的散文应该体现出作者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看法与发现。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李零的《史学中的文学力量》和张承志的《杭盖怀李陵》。前者是一篇介绍《史记》的普及性文字,但李零先生却在史学著作中读到了司马迁浸润在字里行间的“生之热恋和死之痛苦”;后者则在蒙古凭吊汉代名将李陵时,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感慨李陵悲惨的命运,而是去思考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正义。

其次则是《给孩子的散文》有意跳出散文应写景、叙事、抒情的窠臼,收入了竺可桢的《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俞平伯的《记在清宫中所见朱元璋的谕旨》、《傅雷书信:一九五五年三月二十七日夜》、陈从周的《小有亭台亦耐看》、黄裳的《怀素〈食鱼帖〉》以及冯象的《太初》等文章。于是书信、札记、论文、科普散文等都囊括其中。对于孩子来说,这些偏重于学术性、思想性的作品或许显得有些艰涩,但却能让他们了解到这世界上存在着一个更为广阔的知识空间,等待他们的探索与发现。

第三,考虑到这是一本献给孩子的散文集,编选者还有意识地收入了不少表现童年生活的作品。例如新凤霞的《左撇子》、北岛的《北京的味儿》、莫言的《卖白菜》、毛尖的《表弟》以及李娟的《河边洗衣服的时光》等。这些作品或是书写无忧无虑的游戏时光,或是描写贫寒的生活带给孩子的心理创痛,抑或是抒发对逝去玩伴的深切悼念,无不令人动容。如果说书中俞平伯、陈从周等人的散文或许会让孩子们觉得枯燥,那么相信这类文字会带给读者一段幸福的阅读时光。

笔者曾在中文系求学多年,期间免不了常常被亲戚朋友押解回家,去给小朋友们辅导作文。我觉得今天的孩子固然存在着语言贫乏、写作程式化等弊病,但病根却并不在文字本身。对于这些年轻的朋友来说,现代都市生活模式早已为他们的人生刻下了既定的轨道,丧失了与充满偶然和残酷的生活本相相遇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文字当然变得呆板、干瘪而毫无个性。因此《给孩子的散文》中那些掉书袋式的晦涩文字,那些对苦难生活的描绘,恰恰可以为今天的孩子提供一个重新看待生活的窗口。这些年轻人的生活太平顺了,他们其实并不需要再增加一些便于消化的养料,另类的文字与异质的思想或许才是真正的良药。

的确,《给孩子的散文》中的46篇文章已经展现了一个足够丰富的现代白话散文的世界,使我们能借此窥见20世纪中国人对于时代的思考与描绘。不过我更希望阅读本书的年轻人不要仅仅止步于此,而是把《给孩子的散文》当作一个窗口,去认识散文世界背后那个更为广阔的知识空间与生活世界。正像编选者所言:“散文世界后面还应该有更广阔的知识世界,其中有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也有现实人物、现实故事……它们才是散文写作真正的意义所在。”

原载《新快报》,2015年8月20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