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隐性动机》经典读后感有感

《隐性动机》经典读后感有感

《隐性动机》是一本由[美]尤里·格尼茨(Uri Gneezy) / [美]约翰·李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隐性动机》读后感(一):读了隐形动机

作者将例子及道理阐述地通俗易懂,让读者很轻松地就能读完。

如同封面的介绍:“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和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

激励机制:幼儿园对家长进行罚款和家长要求孩子进行药检——这是负面的激励机制。

此外,本书还向我们揭开另一个真相,歧视与慈善,背后其实也是牵扯到了经济学。

结论:做实验。

《隐性动机》读后感(二):用实验和分析驱除主观和直觉

过去听到过许多“经济学无用论”,实际上只是人类的知识还没积累到火候。这本书中的许多结论乍一看挺简单,一想就明白,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复杂的数学模型,但都是实践性很强的结论。在日常的经济决策中,你真的能够把与决策有关的所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都考虑清楚吗?

随着自然科学及技术的进步,人类生产的产品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摆脱工匠个人直觉和经验。但在经济决策领域,“智慧”这种东西仍然占据重要地位。这本书指出应当把科学引入管理决策等人类主观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的领域,不能让人类再胡闹下去。这在tc尤其难改变吧。

当然,相对于物理学实验来说,经济学的实验还是不够严谨的,它的好伙伴——心理学也是如此,经常能得出“这样也行,那样也可以”的结论,在原因解释上也比较浅显或逻辑不通。相信今后会分析的越来越透彻,越来越精细。

《隐性动机》读后感(三):如何激励“鬼”推磨?

全书是作者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与金钱,用大量的实验对比得出的观点。很好的诠释了书名,行为背后的隐性的动机是什么?本书用各类的激励手段和实地实验来验证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背后的东西。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激励”这一个点。当你想去影响他人来达到自己的动机时,你需要好好看看这本可以指导你影响人行为的书。

俗语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当然钱越多那自然对鬼是越喜欢的。问题是你能否接受那么多钱去让其推磨呢?这需要用到本书的观点:钱的临界点在哪里?对你自己可以达到用最少的钱收获最大的利,对鬼而言又正好可以驱动它去做。如果我们用书中观点来解答的话,首先,需选取一定样本来做实地实验。用对比小组来尝试不同的定价数额来寻求驱动的临界点,也即用实验来获得“市场行情”,当市场行情得知后,你可以选择直接用这临界数字来驱动它;也可以选择另一种方式,将价钱降至零,用社会规范(当然是鬼界的社会)加从众效应去驱使它们主动献上推磨的行为。关键是你的动机是什么?长期自愿?短期驱动?又或是其他。就如书中开篇所言:“谁,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在哪里做,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你准备提供什么样的激励”。

我们以书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一句话来结束:在设计金钱激励机制的时候,要么支付足够的钱,要么干脆不支付!

《隐性动机》读后感(四):摸着石头过河,边思考边测试

我们之所以在和很多很重要而顽固的社会问题(如教育,歧视,贫困,健康,两性平等,环境保护等)作斗争,却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是因为我们未能齐心协力抛弃一些【想当然】的假设。

这些假设如同偏见,束缚了我们冷静实证地去思考和发现——

哪些措施是起作用的,以及为什么。

比如轿车销售员对黑人客户没耐心,不重视,到底是种族歧视,还是经济歧视?如果是种族歧视,那么高档车交易和低档车交易的对待模式应该一样的,为什么会有区别?

路人对黑人男性问路的冷漠不帮助,会否跟他的衣着,性别,年龄有关?因为这隐藏着危险的威胁?如果仅仅是种族歧视,那么为什么黑人女性,年长的黑人男性却能和白人有相似的对待?

想不明白别着急着拍脑袋瞎想,不如静下心来做个实验。

如何为慈善机构提高募捐的数额?用黑人还是白人的小孩照片效果更好?末尾加一句,这是你最后一次募捐,你有退出收到邮件的选择,这会怎么样?告诉种子启动基金,多说点,还是少说点比较好?

如何为充满主观评定色彩的红酒定价,从而提高整体的盈利率?如何为迪士尼的过山车照片业务改善营收?如何让节能灯泡卖的更好?

对,这些问题都不是拍脑袋就可以找到答案的。如果过于激进的定价策略,可能会让你的公司一朝丧命,陷入危机。

想不清楚,还还是踏踏实实做统计,做实验呗。边做边改。摸着石头过河,总比闭着眼睛过河要好。

总的来讲,保持客观冷静全面穷尽的方式,一步步测试和探索,力求更接近更接近真相,以及最优解。

实证的精神。

《隐性动机》读后感(五):实地实验解决企业决策新思路

这本冠以隐性动机的书名,副标题为决策背后动机分析对照书中的内容其实均不是太贴切。我所看到的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最主要的是把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相关的交叉实验引入到现实生活场景中,即作者所谓的实地实验。泰勒的科学管理实验虽然也在工厂环境中,但因为实验对象对目的的知晓参杂取悦心理因素,其结果逐渐受到质疑。是否称得上实地实验值得商榷,毕竟双盲是科学实验的基础。

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的实验局限在实验室中,研究成果转换为生产力确实因样本、场景的原因存疑,作者的思路算是一种解决之道,通过现实场景的巧妙实验设计对回答一些疑问,解决一些难题,作出一些决策,确实有参考意义。

涉及到动机部分,作者主要质疑的是表面动机的深层因素,例如,基于仇恨的歧视越来越少,但是一些涉及性别、形象、种族、年龄的歧视其实背后主要是经济因素,当然这是基于大量现实实验证明了的,所以我们看到歧视发生时先别急于下结论,背后往往隐藏着利己的经济因素。

在解决问题层面主要解决美国公立教育贫困家庭辍学率和学习成绩提升的问题,实验通过单一和组合金钱激励学生、家长、老师的方式执行。与传统心理学的内部动机会因外部动机抑制所以金钱激励不可取的观点完全相反,金钱激励在解决上述问题中立竿见影,而且对任何一方的单独激励效果都比组合激励显著,令人大跌眼镜。

关于女性竞争力弱的先天后天实验,关于慈善捐款的让捐款者省心条款,都与传统认知差距较大。最大的意义在于商业领域定价的实地实验对企业管理的参考价值,其实远不止在于定价,在涉及到用户的产品设计环节,实地实验的价值非比寻常。

不知道国内是否有类似的一门心思做学问的专家把科学实验精神引入产业分析,孤陋寡闻未曾听闻,但我想这个领域大有可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