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财富的孩子读后感1000字

财富的孩子读后感1000字

《财富的孩子》是一本由王大骐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6.00,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财富的孩子》读后感(一):每个人都渴望实现自我

对于像我这种从未接触过富一、二代的人来说,对他们的大致印象也是来至文学。

譬如《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譬如《飘》里面的瑞特,之所以对他们的财富印象深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喜欢他们的爱情故事,当然了这都是比较正面的形象,而对于那些娱乐版的反面,譬如王思聪之类,也提示着我一直对这个层面的人物有着比较自我的看法,这并不是一个单纯被认为好或者坏的群体,更多的他们是复杂的。

《财富的孩子》这本书带着我更加深刻的看到了富二代们的一些挣扎和困惑,剥开了光鲜亮丽的外壳,深入的去看他们的内心,我发现其实他们也很普通,甚至比我们普通人有更大的压力和困惑。

渴望被认同,渴望能干出一份自己的事业却始终走不出父辈的压力;渴望自由但又不得不妥协于家庭,所以会叛逆、颓废、花天酒地、放荡不羁。

看着的时候,说实话,我还是从心底里产生了一丝的不屑,挥金如土,从不为金钱发愁的你们怎么看都像在那里无病呻吟。如果你们理解了一个人不得不为生存而整日奔波,不得不忍受整天工作的辛苦,家庭的琐碎,以及无钱无地位的一些不公平待遇时,或许你们会对你们的生活有不一样的看法。

作者在文中说,每一个生命的真正需求,是被看见,被如实的看见、被如是的看见;生命的欣喜,在与一朵花被当做一朵花去欣赏,而不在乎它是否达成美丽的标准,一棵草被当作一棵草去认知,而不在乎它是否显耀过周边的植物。很喜欢这样的一段话,因为自己本身而被需求,被认真对待,而不是因为自己的独特身世、美丽外貌,只因我是我,但是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是多么的艰难啊!

一个生命如若被看见,被了解,被当做自己本来的摸样去接纳,内在的生命意图才会真正绽放,生命的意识越清晰,这份需求就越强烈。我想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个主要观念吧,生命的接纳以及自我的实现。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能够拥有财富,能够成为掌握财富的人,却是不知其实财富的世界也是如此变幻莫测,然我想,当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的工作,认真对待我们的家庭,对待财富报以热情和方法,我们期望的财富总是会来到我们的身边,虽然并不能成为像作者那样显赫家世的富家公子或者小姐,却是可以以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小日子过的有滋有味。

每个人都渴望能够实现自己,都渴望能够成功,但是成功又是什么呢?或许是更多的慈悲、更多的智慧、更多的爱与宽容;也或许是一个更好的、更具有精神和灵气的自己。

《财富的孩子》读后感(二):饱暖思意义——《财富的孩子》

王大骐的《财富的孩子》看完了,非常有诚意的一本书。

作者王大骐是名副其实的富二代,去美国和加拿大留过学,刚结婚,喜欢心灵修行和高尔夫球这种与自己对话的运动。在我看来,他更像是一个追寻生命意义的抑郁症患者,但是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因为他本质上想为大家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正所谓“饱暖思意义”。

这本书的起源是由于对富二代身份、地位和接班问题的思考。虽然案例还是比较少,但已经足够让人管中窥豹了。创一代们其实都是白手起家或者凭借改革开放良好春风之力而掌握了金钱甚至权力,给后代打造了更好的经济基础和眼界平台,也给他们带来苦恼和压力,甚至想要摆脱父辈的阴影。这种冲突在两代交班的时候最为明显。财富的孩子们面对巨大的财富有的不知所措,有的不知父辈辛苦,有的随意挥霍,有的逃避责任。他们都在疑惑,没有这些财富,我是什么?有了这些财富,我又是什么?没有人愿意想这些问题,因为这是令他们痛苦又无解的课题。但是王大骐认真的想了。

我想这与他有一个足够睿智强大的可以说民主的父亲有关。王大骐的父亲叫王志纲,一位我非常佩服的人。郑州大学毕业,做了十年新华社记者后凭借自己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验积累和指点江山的才华开了个人工作室,做的是智力投资类的咨询顾问,杭州宋城、碧桂园这些房地产服务项目都是他的点子,真正做到了记者不仅得是社会学家,还得是哲学家,更得是分析师。未来的世纪是设计的世界,我们的未来和生活都是自己设计出来的!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行业需要更多这样睿智的行业观察员,他们甚至做着研究院的工作,我们需要这样的大脑和全局的把握。

知识产权的时代到来,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座金库,我们都可以是智囊团,我个人也很喜欢三智书院这之类的机构,尽管他们收费昂贵,但确确实实是大企业家们及富二代们所需要的。正如王大骐需要心灵修行一样,他们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他们已经失去了吸取正能量的方法和能力了,只有靠香薰和冥思让自己暂时保持安静。如果从能量理论出发,据说20世纪,地球平均能量值是190,到了21世纪,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掌控力加强,能量值已经到了207,以前的世界,你拥有了勇气,就可以能量比别人高,可以赢得跟随的人,现在只有勇气还不行,还得有自信和灵魂的安静,这种灵魂的修行是必不可少的。未来的世界也必将是提高魂商SQ的世界。人们不是因为愚昧而安分,而是因为痛苦值得而安分。

我要感谢这本书,它让我明白另一个世界人的活法,尽管我相信那也会很精彩,但这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所有,它让我有追求。人人平等,唯真理和心灵高贵!

《财富的孩子》读后感(三):苦甜参半的富贵人生

文/河北小珊 评《财富的孩子》

王阳明有本书,名字叫做《穷的只剩下钱》,我没有过穷的只剩钱的日子,倒是上学的时候,据说某富二代同学在酒桌上说过一句类似的“狂言”,那时候只是觉得能底气十足的拿这句话调侃自己的人该是多么嘚瑟。我出生在小县城,身边也有一些被我们成为富二代、官二代的朋友,但是和本书中的这些富家子弟相比,连小巫见大巫都算不上,充其量算是小康吧。如此说来,对于这些二代们的了解,更多的是来自于偶像剧、青春小说,男主角总是既多金又高颜值、闪耀着耀眼光芒的男生,他们挥金如土,无所不能,让人羡慕嫉妒恨。与此同时,他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无奈和烦恼,我一直觉得这样很矫情,这些命运的宠儿简直是得了便宜卖乖。

看了《财富的孩子》之后,却让我颠覆了自己之前对于这个群体的印象,也许是因为作者自己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富二代的缘故,让这本书成了一本无比真实的生活记录。他在权利和财富的浸泡下长大,没有外界预想的幸福和快乐,相反,麻木、空虚、孤独让他无处释放,只能肆意放纵。为了寻一个答案,他开始上路寻访与自己有相同背景的年轻人。本书中出于交接班过渡期的六个年轻人,他们的父辈都是从逆境中冲出重围,取得巨大的成功,在他们看来任何困境都能顺利解决。

然而,他们的下一代,含着“金钥匙”出生,生活在一个被过度保护的环境里,跟父辈相比,他们显得平凡甚至平庸。尽管他们有学识,接受过国外先进教育,但他们没有父辈的野性,没有力挽狂澜、绝处逢生的历练,方方面面都难以让他们满意,对他们来说,父亲只是一个陌生的存在,或是明确的上下级的关系。这些孩子平时接触到的多是叔叔辈的人,在饭局上向他们敬酒,给他们送礼,奉承他们,在夜总会配他们唱上一辈人的歌。甚至对于爱情,他们也不能自主,家族不认可的结婚对象,要么选择支付高额分手费一拍两散,要么就要等着被家族驱逐。而长期的生活形成的依赖和适应又让他们很难有勇气这个没有自由的家庭,于是他们渴望同龄人之间的友谊,为了聚会他们不远千里,这并不是“作”,只是他们压抑了太久、太多,太需要释放,他们酗酒狂欢、脱光大喊,能满足自己的就是在物质享受上玩出点花儿样。

本书由几个故事组成,叙述的直白、真实,让读者见识到了普通人很难经历的纸醉金迷、极度奢华,也了解到了富贵生活背后的酸甜苦辣,财富的孩子生活确实憋屈,让人怜悯。在成长中每个人都会经历很多烦恼,这一点在他们身上也是一样的,想要自由、想摆脱父辈的阴影,只能靠自己的付出、适应、取舍,找寻真正的自己,才能完成对自我的救赎。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财富的孩子》读后感(四):富二代的孩子为什么会这么痛苦

富二代的孩子为什么会这么痛苦

文/张宏涛

有这样一个笑话,说古时候,有个农夫顶着烈日在农田下干活的时候,说:“这皇帝老儿的锄头一定是金子做的,不像我这锄头这么破旧。”农妇嘲笑他说:“皇帝那里还要锄地啊,他肯定天天睡懒觉,不用起床,就躺在床上喊:太监,给我拿两个柿饼来吃!”

农夫农妇的生活固然是艰辛的,他们认为皇帝比他们幸福一万倍。但皇帝的日子其实也不好过。真实的历史中,皇帝死于非命的数量比例远超一般人。皇帝既要防后宫干政、太监夺权,也要防大臣架空自己,还要防子孙篡位,还要防各地造反……皇帝没有几个幸福的,皇帝的孩子们死于非命的更多,参见《甄寰传》。皇帝也很不自由,比如立谁为皇后,立谁为太子,很多时候是不能自主的。就连刘邦也如此。

中国人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大都生活在痛苦中。作为家中最弱势的孩子,那更是在最深最深的痛苦中。不但很多穷人的孩子生活得不快乐,富人的孩子,也大都同样痛苦。由此可见,痛苦与否,与金钱的多寡是没有关系的。

《财富的孩子》讲的就是富二代的痛苦。我并不认识富二代,只在网上见过他们一些负面新闻。我连富一代也没见过。但是通过《财富的孩子》这本书,我还是有机会管中窥豹一下富二代的生活和富一代的经历。。

该书是个爱思考的富二代写的,他的父亲是著名策划人王志纲(因策划碧桂园出名——让一个无人问津濒临倒闭的房地产公司成为全国最火的楼盘主人,该老板后来成为年度中国首富)。

作者身份特殊,能够与众多富二代和富一代交流,能够带我们看到一个平时没有机会见到的世界以及富人的内心。

这本书并不只是能让我们猎奇,而是认识到富二代的痛苦的根源。那就是“他们出生于父辈的成就与荣耀,也就是出生于一台被调高了基准的秤上,一直处于称不出自己的分量的失重状态中……他们无法在那些已有的脚印上踩出自己的脚印,为了看见自己的脚印,他们几乎都曾挣扎于寻找一条新的出路,为此不惜刻意离开父辈的脚印;而这种寻找,在身边的人看来,是没有意义的,似乎抬腿便走就是路了。痛苦,就从这个地方开始。”

众多富一代经常否定孩子,而且在创业的过程中,往往会兼顾不到陪伴孩子。所以父子两代人隔阂很深,甚至有的只有金钱关系:“说得更直白些,我父亲活着的时候,维系我们的纽带就是金钱,而等他死了,依旧是金钱(父亲的基金会依然控制着他,比如生了孙子会奖多少钱,进了某所好大学奖多少钱,做了某事扣钱……),你能承受这样的宿命吗?”

看了这本书,会发现富二代也是有血有肉甚至经常痛苦的人,比如很多富二代都有被父亲逼着跟女朋友分手的经历。想想看,一个看似很有钱的人,却连自己的女朋友都保不住,这种挫败感是多么痛苦!

看了这本书,更能让我们反思:为了赚钱,为了工作,而长期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是多么得不偿失。

《财富的孩子》读后感(五):我们财富的孩子°

——评《财富的孩子》

文/蓦烟如雪

随着“国民老公”这个字眼冒出来,富二代这个词,也愈加被广大人熟知,可是富二代是什么,是不需奋斗,就可继承巨额家产的富家子弟,还是挥霍、有钱任性、留学归国的代名词?

古人有富不过三代之说,可在中国的今天,富过三代的比比皆是,虽然有许多负面例子让人们对富二代这个词,产生了误导性的理解。但他们依旧鲜活中国的都市里,或醉生梦死,或辛勤耕耘。

究竟这些富二代,是什么样的人?结果王大骐写了这一本书《财富的孩子》。一个书名道出了他们与众不同,却也与众相同的命运,他们含着金汤匙,但他们依旧需要努力,毕竟再多钱,也能挥霍成空。故,这些财富的孩子,只是一个守业抑或者建业的对象罢了。

就像钱煜竹说,我们正置身于一个特别的时代,一个初尝财富滋味的时代,作为“财富的孩子”, 他们出生于父辈的成就与荣耀,也就出生于一台被调高了基准的秤上,一直处于称不出自己的分量的失重状态。

这本书里,王大骐采访了许多富家子女,他们都是真实存在的人物,这里的六个人物代表,从世界各地开始,他用自己跟踪的笔触,去挖掘我们很难靠近的生活圈,这里有国外的也有国内的,他们并没有抵触,也没有可以去掩盖什么。毕竟这本书的内容,有点类似访谈,他们都是不缺钱的孩子,说他们痛苦,听去略假,但是他们一直都在畸形的环境里长大,被寄予了美好,被灌输了职业。他们没有选择权,是一个妥协的家族圈。

所以我能理解,但他在父与子的问答中,说这是不是爱的表达时,说的那句,爱的表达的另一种是“坟墓里伸出来的另一只手”。

书中的六个人物,父辈都是最纯正的屌丝,他们从最苦最累的时期开始,摸爬滚打创造了现在的帝国,不过我可以说我对现在企业的交接还是不能理解,在国外,有些企业并不是直接把企业给孩子,他们会给相应的负责人去代为管理,如果一个商人,发现自己的孩子并没有这样的能力,就强迫他去接受,是不对的,所以,我觉得那个企业家说“如果儿子不接班,那么我这一辈子就白干了。”说的有点太过专断。

王大骐把视角放在这些富二代身上,是很难得的,毕竟越难接触的对象,其内容更为神秘,而且在书里,看见了李斌的开疆辟地,看见他的苦闷和别扭,还有马三的创伤以及渴望被救赎的内心,“感觉自己什么也不缺,仔细想想又什么也没有”。这句话倒像是一个讽刺。

可又是如此的真实。

光子的排解压力的方式是出走,可最后还是妥协于现实,在事业困惑期结婚……

一个人的实质,不在于他向你显露的那一面,而在于他所不能向你显露的那一面。因此,如果你想了解他,不要去听他说出的话,而要去听他没有说出的话。王大骐当过五年的记者,无疑他的挖掘是独特的,他看到了那个年龄层的麻木,看到了那些背离的梦想,甚至是僵化的青春。

他们富有吗?他们确实富有,他们贫瘠吗?他们也确实贫瘠。

其实,在我心里,我还是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是财富的孩子。

只是在于你如何去看待。

筱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