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HHhH经典读后感有感

HHhH经典读后感有感

《HHhH》是一本由[法]劳伦·比奈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HHhH》读后感(一):【书评人俱乐部】用小说的笔法演绎历史真相

某种程度上,我对推理小说、犯罪心理还有纳粹历史之所以感兴趣,理由相同:这些罪恶都是普通人犯下的。引我思考: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才能避免犯下这些罪。基于这种理由,我很关注这段二战历史。

在《HHhH:希姆莱的大脑是海德里希》这本小说里,作者也花了很多篇幅描述希姆莱或者海德里希的生平行状,但小说却不是他们的传记。书中真正的英雄很晚才出现,他们是一个捷克人与一个斯洛伐克人。故事真正的主轴是作者劳伦•比奈如何以史料重新建立“类人猿行动”(刺杀海德里希)的始末,他给自己的要求是尽可能减少虚构成分。这虽是一本小说,但作者要尽可能说出真相。

这部小说的叙事多线并进,有好几个层次:作者说明了自己这几年收集资料的过程,顺便评点其他人针对同一事件写下的传记或虚构故事;作者以略带讽刺意味的手法,陈述当年的历史事件——海德里希如何逐渐爬上权力巅峰,捷克斯洛伐克如何在盟友出卖之下四分五裂,最后惨遭占领。加比希克和库比斯又是如何辗转流亡到英国,最后一起回到祖国,踏上人生中的最后一程;作者如何一边自怨自艾,一边继续讲故事,最后终于依依不舍地来到壮烈的尾声。

可以说劳伦•比奈确实做到他想做的事情,尽量减少虚构的成分,他引用了不少史料,哪些部分有凭有据、哪些部分基本上是他掰的,他全都分得清清楚楚,却又不显得僵硬。这确实不是一本史书,从文体与风格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看的小说。

此外,以我的经验,大部分文学作品的后设设计都会带来某种情绪上的抽离效果,但是到了《HHhH》的最后,我作为读者的体验却是彻底的融入:作者描述库比斯力竭战死,然后他说道,描述这一幕他毫无乐趣可言,写下这一幕倒花了他艰难的几个星期,所为何来?虽然加比希克、库比斯,个个像英雄,但终归是死了。可我们连为他们流泪的时间都没有,因为这是历史进行中的定数,未曾稍停。作者深深的悲悯也感染了我,让我唏嘘不已。

请不要被这本书的“2010年龚古尔首部小说大奖”光环吓到,它其实很好读,很平易近人。这年头很难看见一本好人坏人泾渭分明、却一点都不幼稚无聊的小说,光冲这点就值得一读。

《HHhH》读后感(二):海德里希的命运为什么不早点改写哦。

海德里希是希特勒的爪牙啊

很感吧命运的安排。如果当年希特勒当年参加的美术学院的考试被录取了,他可能会变成一个画家,而不会变成街头的小混混,更不会变成一个恐怖的军事家。如果海德里希不好色,已经与人订婚的他还经常逛窑子,还在舞会上把陌生女子带回家过夜强果搞大家的肚子,这样的乱人沉迷在色海里也不够了,可是那个怀孕的女子的父亲却是海军中最高首领的朋友,他又不愿意娶人家,人家都怀孕了,丑闻越闹越大,最后海德里希被海军开除。如果海德里希不被开除,在海军中混日子过一生该多好,残绝人环的犹太人“最终决定方案”就不会出现,集中营中大量屠杀的场面就不会出现了。海德里希已经是海军中尉了,他在海军中过一辈子也不是不可能的啊,可是命运捉弄了大家,他被海军开除了,陷入了痛苦之中,开始四处寻找机会。如果不是这样,他不会变成纳粹分子。

他跟丽娜定婚,然后结婚,门当户对,但是,丽娜是个狂热的反犹分子,并且支持纳粹。就是她的枕头风,就是好怂勇海德里希与纳粹高官接触,然后走进了纳粹的大门。如果海德里希跟那个被他搞大肚子的女人结婚,他会在德国海军中前途一片光明,那么海德里希的命运就会改写,许多历史将会改写。

可是海德里希里的命运没有被改写。并且他进入纳粹后他的领导希姆莱是个情报领域里的白痴 ,他原本不看好海德里希,迟迟不愿跟他会面,但是海德里希在丽娜的怂勇下(是丽娜把他推上火车的),海德里希霸王硬上弓,成了希姆莱的不速之客,但是海德里希有备而来,搜肠刮肚把所有的情报知识和盘托出,于是打动了希姆莱,自此在阴森恐怖的帝国保安部奠下了第一块基石。

如果希姆莱不是一个情报白痴,他可能不会录用这样一个淫贼,一个被海军开除有前科的人,这样的劣迹斑斑的人也能被希姆莱重用,他果真就是一个十足的白痴了。就像传言中,海德里希是希姆莱的大脑,从此白痴人也有了一个奇特的大脑,于是,罪恶被加剧了。

《HHhH:希姆莱的大脑是海德里希》这本书亦庄亦谐,有时候作者很严肃的讲述历史,讲述这些历史罪人的过往,又时候又拿许多事开玩笑,这些事可能是以前的,也可能是现在的,也可能是他身边的人,总之读起来挺有意思的,使阅读变得轻松。

但是你得有心理准备哦,因为,《HHhH:希姆莱的大脑是海德里希》里的重大戏人物可是充满罪恶的人物,他们的心灵是扭曲的,他们的命运亦是扭曲的,是有黑色阴影的哦。

《HHhH》读后感(三):【书评人俱乐部】评《HHhH:希姆莱的大脑是海德里希》

书收到时间不短了,本来打算看两章就写评的,但是因为作者写的太精彩,忍不住全看完了才动手写评,这样写出来的评价也会更全面一些。

先说装帧设计哈,编辑做的装帧真的有用心,封面阴印了一张军官的脸,并用条纹挡住,一股阴森森的感觉有木有。而且红黑两色本来也容易让人联想到鲜血和战争,另外封面上半部分蒙了一层透明塑料,摸上去非常光滑,总之装帧部分点个赞。

书的正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海德里希的童年经历、海军服役经历以及后来怎样加入纳粹党卫军、爬上高位以及怎样迫害捷克人民,进而促使捷克总统贝奈斯决定派出伞兵刺杀海德里希的,这一部分的主角是海德里希,作者详尽的介绍了政治局势的风云变幻,刻画出当时各个国家执政党的嘴脸。第二部分介绍了具体的暗杀事件,包括伞兵们怎样确定暗杀地点、暗杀时的具体情况以及海德里希怎样走向死亡,希特勒怎样发疯,伞兵楚达怎样为了两千万克朗背叛战友,八百个警察怎样与七个伞兵作战,以及七个伞兵的死亡。

和其他小说不同,这本书并不是一本通常意义上的小说,书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真实存在的,因此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本有趣的科普教材。作为一个从高二就不在学历史的理科生,我对二战、纳粹的所有认知都仅来自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和《V字仇杀队》(或许《V字仇杀队》还算不上最正统的介绍纳粹的电影)。《HHhH》这本书沿着时间线徐徐展开,读完这本书,我总算搞清楚了纳粹的攻打路线,也深刻的见识了纳粹党卫军的疯狂和没人性。这本书里隐藏了许多历史知识,它描写出的既细致又宏伟的战争场面是任何电影都拍不出来的。都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

我要说的第二点是作者讲故事的方式。毫无疑问,书里涉及到了大量的人名,但作者在介绍每个人的时候都给出比较有特征的定语,也不会同时让大量新人物出场,因此阅读起来是非常轻松惬意的(我猜你们都知道读外国小说最烦的就是记人名吧)。另外作者的文笔也很有趣,当然,译者的翻译功力也不错,因此书里的人物都是非常活泼立体的,即便同样是英勇的伞兵,也各有各的不同。但作者在书中详细的指出了什么部分是真实的,什么部分是他自己加上去的,以及什么部分是有争议的,并且不厌其烦地剖析了自己写作时的心理状态,这让我感觉有些罗嗦了,因为我实在急着往下看事情的后续发展嘛。

最后一部分是批评的部分,本来比较犹豫要不要写这一部分,我这个人写书评一般不会写缺点,但是因为这本书实在比较让我喜爱,因此忍不住要写一下批评之语。书里居然把纳粹的卐字符和佛教的卍字符搞混了!我真的忍不了这一点,这一看就是译者的问题嘛,他一会儿能用对,一会儿用不对,简直急死我了!还有一个地方译者用了“一个时辰”这一词汇,我们知道,一个时辰指的是两小时,但联系上下文,我觉得译者的意思应该是一个小时,这也是一处错误。另外,每错,还有另外,另外,有些人名前后不一致,害我反复确定了好几次,不过这本书是两个译者一起翻译的,因此可能没协调好。

总的就是这样子吧,随着译者不大让人满意,不过作者确实是没话说的,内容称的上精彩丰富四个字,装帧也确实非常精美,总之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书。无论是初中生还是中年人都很适合阅读哦。

《HHhH》读后感(四):【书评人俱乐部】这是一个真实的海德里希—— 读《HHhH:希姆莱的大脑是海德里希》

文/海蓝蒲雨

掀开书页,详尽并引人入胜的文字缓缓而来。

作者从自己开始搜寻海德里希的人生轨迹的各种片段开始进行记载,从地下墓室、博物馆、电影、书籍、各种相关了解历史的人员口中去获取这些宝贵的线索,原原本本还原了真实的历史。当然一开始我还带着一丝丝怀疑,他写的这些带有戏剧性的文字是真实的吗?当然不仅仅是我带着怀疑的态度,甚至作者的朋友法布里斯也曾经这样问过他,他的回答非常肯定:“那响起的每一个电话都确实对应着某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如果我愿意的话,我可以把电视内容涉及的所有人的姓名都找出来给你看。”听了这些话,他的朋友大吃一惊,并坦率地告诉我,他一直认为我写的这些内容都是凭空杜撰的。他朋友再次问了一个细节,他大怒:“所有这一切都是真的!”——所以这本书所描写的海德里希完完全全都是真实的,我顿时大吃一惊,并且重新翻开这本书再看一遍——因为这不是小说,这是历史!

从我第一眼看见海德里希的那张照片来说,这家伙挺帅的!并且这本书里也确实描述了他的外貌非常惹人注目。一头金发,五官精致,身材高挑,并且他还会拉小提琴。他爸爸希望他会成为一位音乐家。但是当时战争爆发了,最安全的选择是当军官。就是这样一个契机,让海德里希成为一个著名的“金发野兽”。

在他的人生中发生这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一件事是大家都认为他是犹太人,让他心生怨恨。在他小的时候,同学嘲笑他是犹太人,实际上他身上根本没有犹太人的血脉。只不过他祖母曾经和犹太人再婚,但是和他的家族一点关系都没有。此刻,同学的嘲笑和讥讽,给他对犹太人的仇恨埋下了伏笔。在海德里希成为情报局的首脑之后,发生了令他都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封秘密文件在流传着,说海德里希是犹太人!他的上司希姆莱大吃一惊,并无法做出判断,将这个棘手的问题抛给了上面——希特勒,希特勒跟海德里希进行了一次密探,在这次谈话中希特勒对海德里希非常看好,并且认为“如果我们不把他留在纳粹党工作,那么我们真是愚蠢透顶。因为纳粹党正需要像他这样的人,他的天赋在将来一定会有用武之地的。”他又一次经历了他童年时的噩梦。他对犹太名族的仇恨与日俱增。这也是导致600万犹太人在集中营惨遭屠杀的直接原因了吧。

不得不提另一件事。海德里希的爱人丽娜,也是一个让海德里希人生发生转折的女人。在一次舞会上,他认识了丽娜,并且一见钟情醉入爱河,当时花花公子的海德里希同时跟另一个女人同居,当那个女人知道后便要求跟他结婚,他拒绝了,但是那个女人的父亲是海军高级领导的朋友,于是他被海军开除了,这是他人生中最惨淡的一刻,在父母家以泪洗面。丽娜对他不离不弃。(丽娜是狂热的反犹太分子,对犹太人恨之入骨。同时她也是狂热的纳粹分子)丽娜怂恿他与一个纳粹军官接触,并且成功地进入了纳粹军中,一步一步往上爬。

从我分析的这两点看来,海德里希成为一个重要的纳粹头脑,一个是大环境的影响,德国已经陷入了对希特勒纳粹的狂热中,并且他身边的爱人的影响,逐步陷了进去。另一个是他自己本身是个极其渴望成功但是不接受失败,并且有些心理脆弱(虽然这只野兽自己肯定不承认)的人,逐步扭曲着他的内心。

高潮部分:刺杀海德里希的“类人猿”,实在是太戏剧了(真的比电视剧还精彩)。加比希克(斯洛伐克人)和库比斯(捷克人)接受了这次英勇的任务,当载着海德里希的车子从音乐会驶出,车子停了下来,加比希克拿着枪冲了过去,他和海德里希四目相对,这时候枪却卡壳了。躲在后边的库比斯立即反应,掏出一个手榴弹扔了过去,车子爆炸了。海德里希受伤了,还发生了枪战,支撑不住倒在马路上,被送往了医院进行了手术,手术后伤口还是感染了……

在此感谢拯救人类的加比希克和库比斯,如果没有你们和类人猿的刺杀行动,金色野兽也许会做出更加残暴的行动,二战的硝烟或许更加激烈。在此希望再也不会有战争,世界永远和平!

《HHhH》读后感(五):历史的保真?

HHhH:希姆莱的大脑是海德里希

看了名字就中了他的道,不管写的好不好,也是要买的。偏激地说是对莱因哈特·海德里希这个纳粹党高官曾经有过好奇,理智点说,刺杀海德里希这段历史奇诡、迅疾、意义非凡,没人写总是可惜,有人写,总是要让人长舒一口气。终于,注意到了啊。

这段历史本身大概还是激动人心的,然而作者却是一派犹豫的姿态。他像我这个门外汉一样,对历史怎么写才能保真这个问题颇有怀疑,整本书上下分了两部分,然两部分篇幅相差甚殊,前重而后轻。你也可以注意到,前后两部分使用的处理方法截然不同,使节奏也显得泾渭分明:前面二百余页,介绍前后五年,德国动向及捷克陷落历程,历史和现实一段段插叙,往往是前一章节写历史情境,后一章节就直接描写写作时的心绪——作者试图向读者证实他的每一段记述都是有过考证、保证真实的,最有张力的是一段海德里希处决罗姆之前的接电话描写,阅读了这一段描写的友人对作者说,这段电话描写内容充分的表现了纳粹官僚的生活状态。作者瞪圆了双眼,问,你以为这些电话是我编的吗?的,这是我考证的。这样描写的一点趣味是,传统的令读者信服的举措就是沉稳公道(看似)的语调、标准格式的引用法。而作者却在改良亲切度上做了文章,你看到我的操作过程、我们探讨真实、我向你展开我的史观、取证过程,你要相信我。这里我们要注意到因为所以的论证其实是很难成立的,因为,严格地说,这不是一个逻辑命题,不过在取得信任感上也确实是行之有效,然而冗长也随之而来。长篇累牍,加上脸谱化的人物设定。趣味性降低在所难免。我认为是得不偿失的。而这种尝试也有其利用人心理效应,是否会干扰读者的判断,影响真实性的表达,有待商榷。

后半段,即刺杀部分,作者则加快了进度。激动人心的片段明显的增多了,其中“你精明强干,你一手遮天,你志得意满……”的一页半,情感丰沛,读起来淋漓痛快,似乎已经抛开了第一部份里拒绝妄测人物心理的桎梏,其中最为激烈的当属最后八名游击队员被八百纳粹军队包围的情节,大概是因为刺杀虽然也算刺激,但是结局读者已经知晓。最后游击队员的结局,倒是少有人知。我也是直看到这里才将他们升格为英雄的。

细着说起来,第一部分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捷克总统被迫在一晚之内决定投不投降的故事,这里面隐含了大量的关于生命的问题,何为价值、何为国家、眼前的生命和远方的生命、自我和他人,都在这里盘结着,这注定是价值观交战的荒诞之夜。

此外,作者另有一处吐槽极辛辣,说战后纽伦堡审判时,纳粹借海德格尔之力,辩解称自己不是作恶,而是上级命令。作者说,用这个理由辩解的他们,在当时德国上层禁止和非日耳曼族裔女性做爱的时候,为什么却仍要奸污东欧美女呢。辛辣归辛辣,然而逻辑上似乎也不是毫无漏洞,首先是强奸案数目没有达成共识,无法判定情节严重性;二是,两种违背受到的惩罚不同,而且都可能形成群体的推动力,奸污是因为大家都如此,杀人亦是。如果真如此,倒是成为对人类劣性的讽刺了。第二部分里,最好玩的就是作者的世界观,在本书里,非黑即白,正邪分明,以致于刺杀几乎显得有点啼笑皆非——捷克三人,海德里希和司机两人。姑且称之为海德里希、司机、甲乙丙。甲拦路拿步枪,步枪掉了链子。海德里希率先反应,抽出手枪,甲逃走。换乙扔手榴弹,扔到了车轱辘处,海德里希脾脏受伤,不放,追甲,命司机追乙(司机此前一直呆愣),皆为得,司机跑走,海倒下,被人送医,神志清醒,到死亡还有六天,中间和希特勒谈死,最后说让丽娜好好照顾孩子,极冷静。我以为这个刺杀设计的过于简略,武器也没准备充足。而且,这三人分明是想全身而退,选址城郊,而且,一击未中,就纷纷逃跑——海德里希那里只有两个人,进击搏杀未必会输,况且,刺杀是一击必中的,海德里希若没死,可能再也不会有机会。纵观整个行动,或许还有人觉得海德里希是最勇敢的那个,这时候偏执的将三人处理的光辉正义,有点令人啼笑皆非。我不解。

还有一处写的真实,(不过我的真实是指贴近人情,倒不是考证意味)是甲乙丙将房东的自行车留到了刺杀处,房东大妈得知,脸色苍白、埋怨不已。人人都想得活,也未必都是要光荣牺牲,或者说,牺牲的光荣前,也未必容不下这样的埋怨(大妈最后在家里被搜查时自杀,不肯出卖自卫队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