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欢迎来到实在界这个大荒漠》经典读后感有感

《欢迎来到实在界这个大荒漠》经典读后感有感

《欢迎来到实在界这个大荒漠》是一本由〔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8,页数:18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欢迎来到实在界这个大荒漠》读后感(一):译文瑕疵

第二章第44页: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间的分裂越来越多地远离了下列两者间的对立:……

译文完全弄反了。原文是说第一世界和第三之间的分裂越来越多地在下列两者间展开:……

It does seem as if the split between First World and Third World runs more and more along the lines of the opposition between leading a long and satisfying life full of material and cultural wealth, and dedicating one’s life to some transcendent Cause.

《欢迎来到实在界这个大荒漠》读后感(二):《欢迎来到实在界这个大荒漠》:齐泽克老贼值得一品

“我们缺乏那种语言,无法用它表达我们的不自由。……今天我们用来命名眼前冲突的术语,包括“反恐战争”、“民主和自由”、“人权”等都是假的,都模糊了我们对形势的感知,而不是让我们对之慎思明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享有“自由”,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以之掩饰和维系我们更深的不自由。一百年前,吉尔伯特·基斯·切斯特顿指出,接受僵化的教条是(要求获取)现实自由的前提。……:“我们可以泛泛地说,自由思想(free thought)是用来抵抗现实自由(freedom)的最佳保障。设法以现代方式解放奴隶的心灵,是阻止解放奴隶的最佳方式。只要启发奴隶在“究竟要不要获得自由”这一问题上忧心忡忡,他就永远不会使自己获得自由。”……康德说:“你喜欢怎么思考就怎么思考,你喜欢怎么自由地思考就怎么自由地思考,但要服从!”如果说两人有何不同,这不同就表现在,切斯特顿说得更具体,点出了康德的推论下面隐藏的悖论:思想自由不仅不会动摇现存的奴隶制度半根毫毛,还会为这种制度添砖加瓦。“不要思考,服从!”康德反对这句古老的格言,因为这句格言产生的效果适得其反:它有力地促生了反抗。只有通过思想自由,才能维护奴隶制度。切斯特顿赞成上述格言的对立面:对自由的争取,离不开对某种无可置疑的教条的接受。”

思想越不自由,人就会越盲目,盲目地相信此处(自己所在的环境和自己所经历着的“不公平遭遇”)是不好的,而彼处必然是好的和自由的,因为——还有什么能比此处更坏,更不自由?在这里,人们对所谓自由的争取,就变成了对此处不好且彼处好这一定论的本能信任;反之,能够自由思考的人,会质疑是否所有现存的体制都不自由,会质疑现实自由和绝对自由的区别,会跳出所有给定的术语,想一想,自由到底是什么,而自己又要实现什么样的自由?

“这个不自由,那个自由。”当这样的话语被以一种笃信地态度说出来时,就已经是对无可置疑的教条的接受了,而这么说的人,真的自由吗?

所以,假如是我想要自由,我应该说:“齐泽克说的绝对自由不一定是绝对自由,现实自由也不一定仅仅是现实自由——也许,他给出的术语实际上是反自由的也说不定呢?”

《欢迎来到实在界这个大荒漠》读后感(三):借哲学的躯壳看世界

用哲学思想理解政治,从哲学史发端之初便已有之。由表及里,从社会制度、经济体制、法律法规整体剖析,高谈阔论气象万千。由里及表,从构成社会元素的个体心理、道德体系、民俗民风展开议论,经世济国心系众生。两者我们都不陌生。

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的《欢迎来到实在界这个大荒漠》亦是用哲学探讨当时(“9.11”之后)世界政治之作,结合个体精神分析,辅以对整体的把握。不忘记作为根本的人,不空谈虚无的政治观、世界观。齐泽克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黑格尔和拉康等人的欧陆哲学,书中的很多概念都是脱胎于拉康。拉康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信奉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研究,注重精神分析方法,很多理论看起来都是对弗洛伊德遗留下来的碎片化概念的诠释和补充。齐泽克一面秉承拉康哲学理念,一面又把个体的精神分析概念套用到群体上。在他的层层盘剥下,意识形态的改变影响了政策的制定、事件的处理,包括“9.11”这样的大事件在内,没有什么事件是可以孤立看待的,也不是一夕之间发生的,量的积累过程是可以用理性的分析来洞见的。

举例来说,“实在界(The Real)”这个概念在拉康的定义中可以和弗洛伊德的婴儿发展三阶段参照来看,意指婴儿与母体原始融合的混沌时期,类似镜子里的折射体,是未受影响虚拟存在的。齐泽克在文中介绍了其被引申出的释放原质、建立新秩序、原教旨主义等含义,并且出于各种原因被不同立场所利用,不断扩大其含义。在他看来,对实在界的激情是一种虚假的激情,反而是旨在避免面对实在界的终极策略。因此书中屡屡出现“伪善”这个政客并不陌生的词,实际上具有普遍意义。不妨参考乔治·凯南半个世纪前的说法,拥有全世界50%财富和6.3%人口的美国真正的工作是要维持这种比例悬殊的地位,考虑人权、提高生活标准和民主化等问题虽是放上台面不得不提,却与目的背道而驰。凡此类伪善本义,路人皆知,各方都没有实现的动力,提与不提便没有太大差别。

又如“大对体”一词在文中也有不同指代,拉康指的是和小对形对应的他者。齐泽克认为,所谓的现实是一种解构现实的网,由于这种社会现实大对体的存在,主体无法完全支配自己行动的结果。本书中屡次出现的大对体概念放在不同环境下就有不同含义,究其结果,都同样地被动乏力。

看齐泽克借哲学的躯壳解读世界,联想起台湾作家李敖借文学历史解读世界。两人都是博览群书,嬉笑怒骂,谈政治、论典故、讲黄色笑话一样不拉,所以掉书袋抖包袱,毫不枯燥,掷地有声。当我们对现实世界的问题感到困惑的时候,也许并不是没有解答,只是虽念民主,奈何实在界太飘渺,还是难免各怀鬼胎不了了之。我们需要这样的声音仗义执言、经常正名。

——乙未年读斯拉沃热·齐泽克《欢迎来到实在界这个大荒漠》

《欢迎来到实在界这个大荒漠》读后感(四):《欢迎来到实在界这个大荒漠》:被真实入侵的世界

尽管是一本哲学书,但普通读者其实是不必担心本书太过艰涩而难以阅读的。事实上,齐泽克的这本作品的面向,恰恰是非专业的读者——本书所阐释的重心,是人们看待世界可以采取的方式,而非观测世界的结果。

当然,在阅读本书之前,读者还是需要储备一些知识的。这本书最关键的概念,已经被好心的齐泽克写在题目上了:实在界(the Real)。

何为“实在界”呢?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法国重要的学者拉康。在拉康的理论中,他将世界分为“三界”,即the real(实在界或翻译成真实界)、the symbolic(符号界或象征界)、the imaginary(想象界)。 根据拉康的解释,实在界是无法被直接认识的——否则就会留下永久性的精神创伤。但我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实在界。

这也就是《欢迎来到实在界这个大荒漠》一书里,齐泽克所阐释的核心了。往往人们会感到震惊的情况,都发生在“真实”忽然闯到人们眼前世界的的时候——我们习惯的世界,是由无数理所当然的符号、象征构成的,而他们的正常运转,则是来自于我们的想象。正是由于这样的机制,我们才能在波澜不惊的生活里,心满意足地存在下去。而突如其来的真实(the Real),就像是一个习惯了在银幕前观看枪战的无所事事的观众,突然被一颗子弹擦过耳畔一样——除了气流灼烧的疼痛,更多的情感体验,恐怕只能是恐惧吧。

在这方面,最生动的、也是在书里被反复提及的例子,是“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那些原本只存在于争论与探讨中的“恐怖分子”,忽然之间真实地将他们的“邪恶”付诸了实践,这显然是关于“真实入侵“的绝佳范例。好像恐怖分子们前一天还只是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谋划着不为人知的勾当,而在第二天,他们却来到了舞台的中央,让世贸大厦燃烧的味道飘遍了整个美国。

这样的闯入,着实给“当事人”带来了“永久性的精神创伤”——这里的“当事人”显然不仅仅是指事件真正伤害到的那些人。它逼迫人们放弃原本安稳的“幻想世界”——幻想带给人们安慰的机制,在于它既可以填补人们的“欲望深渊”,又可以“粉碎、扰乱现实”。你总要面对现实,不是那个用来旁观的“现实”,而是那个随时可能“入侵”的不速之客。

《欢迎来到实在界这个大荒漠》的“用心良苦”,不仅仅在于提示我们,生活随时可能丢掉它好看的“面纱”,让我们见到“实在界”荒凉的真容,还在于它剖析了人们为了维持“幻想”,所做出的努力。有关幸福的、反叛的、变革的精神机制,总是人们乐于接受的荒谬。毕竟绝对意义的实在界,只能存在于纯粹的讨论,或是意外的触发下,才会被人们看见。而妥协于被虚构出符号世界的定义,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不妥。

只是真实的世界,刚好是那个不名的荒漠。你即使看不见它,也不会不安,恰恰是因为它支撑了你的存在。但在某种意义上,你也要去意识到“真实”作为闯入者的身份,以迎接它的造访,就像这世界欢迎你那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