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五十年代的尘埃》的读后感大全

《五十年代的尘埃》的读后感大全

《五十年代的尘埃》是一本由唐德刚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1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五十年代的尘埃》读后感(一):五十年代的尘埃——真挚和牛逼

五十年代的尘埃——真挚和牛逼

唐德刚是个有趣的老头子。他布下这些尘埃的时候还没有成为一个老头子。他写的大都是身边零碎的事情,那些事情,他把他们收集、编制、然后涂上颜料,甚至抹上气味。再加上那带着半文白的强调,读者我呀,有时候觉得词语美丽仿佛在读中国古文,又有西方剧本式的对话和描摹。他们那一代真是热爱生活的,把文人轶事写得古色生香,近处的人又栩栩如生。恐怕我们现在的人,对于自己周围的人的了解程度,还不如对他文字里的人物了解更深。

我感慨,那一代人怎么就轻易的会了好几种语言,会跳舞,会写字,会弹琴,会做菜,且把他们称为最牛逼的留学生一代吧~

《五十年代的尘埃》读后感(三):尘埃难定

正如书的序想表达的那样,文字也可能如尘埃,但每粒微尘在对自己有价值,很碰巧也会带给别人价值。也许看了书中写梅兰芳,就会知道,换人没法写出那些趣味,每一句描写都恰到好处,那么完整,于是这本书,这一本很不起眼的书,就是一粒能发光的尘埃,亮起了五十年代。

用什么样的文笔写什么样的东西,有什么样的情趣就能有体现出这种情趣的文艺。正如手工不仅仅是靠手一样,也需要匠心,一个人写不出他心里没有的东西。所以,看这本书之后,还有一粒微尘飘啊飘啊,但愿每个用心的读者都知道自己是所在时代的微尘,不说写东西,而是自己这粒尘埃能否知道眼见之物,身边事,手中的活计,有多少意义存在,能让尘埃为之亮出光来。

此为读后感。

《五十年代的尘埃》读后感(四):偶然一读,略有惊喜

如果不是图书漂流活动,我大概永远都不会看到这本书吧,这么老派复古的文风,读来感觉也很有嚼头,梅兰芳传稿确实是本书的亮点,以前对梅兰芳几乎没有半点了解,这次借着这篇短短的传记,也算是窥得一二,作者的描写很生动,生为伶人逢场作戏的无奈,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活色生香的表演,没有机会一睹大师风采真是可惜,其实一直不大理解男扮女装的戏剧作品,看完作者的描述确实理解了一点点,也不免好奇,究竟何等凤姿会让人如此痴迷,虽然个人感觉作者的描绘多少有些夸张的成分,如果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塑造一个更立体更丰富的梅兰芳应该能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比如看到梅先生在乱世依然对梨园老前辈的诸多体恤照顾,让我觉得他比台上那个风华绝代的梅大师更有血有肉,by the way,知道相公居然是“像姑”的讹传也算是get到一个冷知识,后面的小短篇有些还蛮有意思的,有些就一般,都是日常小事,但是不同的人读来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作者也隐约在表达他的一些嘲讽,《俄国的苍蝇和皮匠》是比较有意思的一篇,毕竟很少能看到对苏联时代当地人们真实生活的描述,俄国人大概从未从心底里认同过社会主义的理念吧,压抑太久,他们对物质的追求远比资本主义国家来得疯狂,统治者一厢情愿的共产主义除了培养一批懒惰的百姓和虚有其表的空架子以外,并没有给国民的生活带来一丝实惠,既感慨又发人深省,其他的短篇读来颇为轻松,文风也比较幽默滑稽,放在枕边随手一读也是不错的选择,有些小短篇每一次读都可以品味出不同的意味,虽然写的是那个年代的小事,跟我们当下的生活却也也有不少让人不禁抿嘴一笑的相似之处

《五十年代的尘埃》读后感(五):文学感的历史

看那个时代的文人学者,总是很有趣味。唐先生的文字,带着古意,又有西味。加上他简洁有力的叙述,诙谐幽默的言辞,这本小书,一个晚上,就迫不及待地读完了。

唐先生是留洋的历史学博士。写的梅兰芳,尤其好。资料翔实,却有文学感。不似教材的历史书,干巴巴,入口晦涩无味。

想起小的时候,曾经想过要做一个历史学家。当年在新华书店,被一本上下五千年迷得七荤八素。看了好几遍,直到翻烂。最终,这个梦想,被各种日期意义特征的背诵,无情扼杀。

也曾思考过那些历史留存的真假意义。那些正义的记录者,如若真实记录,能留下来的,又有几何。倒是近代以后,外国的史实考证,更让人信服。

在这里,历史已经成了洗脑的工具。我们不反省,却希望别国反省。我们讨厌他们歪曲史实,却不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是满纸荒唐言。想起心理学里一个推论:你最讨厌别人做的事,往往也是你在做的事。

唐先生笔下的梅兰芳,无论是台上台下,都仿佛让你亲眼看到了那个梅先生。在浮沉的乱世中,守住一颗艺术家的心。谦和、执着。也许,也优柔寡断,也迷失彷徨。像任何一个有血有肉的平凡人。

而唐先生笔下的留美生活,充满了小趣味。不过平凡小事,学跳舞,追女孩,聊信仰,打雪仗。却让你觉得生动异常。每一个人物都鲜活得无可替代。

有辛酸,也有不甘,有努力,也有纠结。都被唐先生诙谐的口吻四两拨千斤。读完以后,满眼嬉笑,好像在夏日,喝完一杯荷香绿茶,满嘴余香,自己好像也满腹经纶了起来。

现今,还有这样的史学家吗?说人话,有趣味,做学问态度严谨,但不高高在上,也不妄自菲薄。不卑不亢,全然热爱。

期待有一天,更多这样的作品出现在孩子的课本,那样,也许那个当初喜爱历史的孩子,不会被轻易浇灭热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