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当尘埃落尽读后感锦集

当尘埃落尽读后感锦集

《当尘埃落尽》是一本由[加]米歇尔·拉巴利亚蒂著作,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1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尘埃落尽》读后感(一):爱是感受,也是付出

这个世界,每天都上演着出生与死亡,相遇与告别。也许你早对此习以为常,可总有那么一刻,你还会因一些看似平平淡淡的爱意所感动。

《当尘埃落尽》就是讲述普通人生命即将走向终点的故事,这也是一个有关爱与被爱的故事,还是一个如何面对失去所爱之人的故事。本书作者为加拿大漫画家米歇尔·拉巴利亚蒂,他创作的漫画《当尘埃落尽》曾获得安古兰漫画节最受公众欢迎奖。

故事的讲述人,也就是见证者,是一位漫画家保罗,他每年夏天都会和妻女一起前往岳父保罗的所在地魁北克郊外的小木屋,与亲人们一起欢度假期。

主人公保罗三个女儿各自成家,有了孩子,于是罗兰也有了五个外孙女,他喜欢成女儿为“兔子”,外孙女为“小兔子”。一家人欢聚一堂,总是有美食与快乐相伴。也许是因为一切如常,作为女儿的露西并没发现父亲已经生病了。直到她从姐姐苏珊娜口中得知父亲可能患上前列腺癌,甚至还做过几次放疗,她的世界瞬间崩塌了。

当罗兰处于癌症晚期,药物治疗已经没有效果,疗养院或许是最好的选择。生命最后的时光,罗兰的孩子们都不约而同的放下手中的工作,在疗养院陪伴罗兰。

直到这时,保罗才知道了有关于罗兰的一切。他虽然后来功成名就,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成了公司副总裁,可他却有悲惨的身世。

原来,罗兰十岁时,母亲因为一些原因离开,抛下了罗兰的兄弟姐妹。他们兄弟姐妹也被分散到不同地方,罗兰被送去收容所,后来到了教会学校。可是因为罗兰并没有信仰,最终只能离开教会学校。

流落街头的罗兰,幸运的遇到了提奥列,提奥列给了罗兰一份工作,才使得罗兰得以生活下去,没有误入歧途。后来,他渐渐事业有成,也有了幸福的家庭。

罗兰的生命最终走到了尽头,在他的葬礼上,出现了许多许多人……

每个人自从出生,就走在通往死亡的道路上。我们终其一生,什么都带不走,留下的可能就是内心温暖的爱,无论是来自别人,还是自己给予别人。正如生命即将结束时,陪伴在罗兰身边的亲人一样,爱也许就是陪伴;又如同黑暗中点亮了罗兰生命的提奥列,一点点的温暖,就照亮了罗兰灿烂的人生;又如同罗兰将爱传递给无数个人,也许他默默付出,可在人生结束时,这些人前来送别……

一本小小漫画,令人感动不已,也许是因为他代表了许多普通人的生活。平日里忙碌于工作中,只有在亲人即将结束生命时,才放下工作,不离不弃的照看。也许不是我们不知道如何爱,是不发生意外时,很多人忽视了这一点。

如果你不会爱,请看看这本《当尘埃落尽》吧,你会学会如何爱;如果你知道如何去爱,也请看看这本《当尘埃落尽》吧,你会将爱付诸行动,而不是直将它放在心底。

人的一生,无论长短,我们都离不开一个字,那就是爱。所以,请在一切还来得及之时,用心去爱,用心去感受爱吧!

《当尘埃落尽》读后感(二):你我皆过客

有人说,漫画只适合儿童阅读。其实不然,以图说的方式表达其思想更为具体直接,且,好的漫画作品兼有趣味性,思想性和震撼力等特性,甚至超过了很多的传统文字。加拿大漫画家米歇尔·拉巴利亚蒂的作品《当尘埃落尽》,就是一本高品质的漫画书。此书曾在2010年获得安古兰漫画节最佳系列作品奖,美国哈维奖等奖项。

《当尘埃落尽》以繁而不乱的画面,简洁忧伤的语言,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关于温馨大家庭的故事:罗兰的童年极其不幸,但他幸运地遇见了一个热心人,他白手起家,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当上了某公司的副总裁,他和丽泽特共育有三个女儿,她们各自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罗兰夫妇与孩子们之间时常一起聚会,谈天说地,吃吃喝喝…大家都非常享受这种无拘无束的快乐时光。可惜,罗兰患上了癌症时日无多 ,最初他对孩子们隐瞒病情,后来他选择住进疗养院。孩子们知道后纷纷放下自己事情,与母亲共同陪伴他走完最后的时光。

一、漫画注解详细。这个漫画故事中出现了很多的人物,罗兰一家十三人、吉尔一家六人及橡树疗养中心工作人员等人………总之,这本漫画里出现的人物是繁多的,但作者采用简洁明了的人物关系图的注解方式,让读者不易混淆,能轻松了解人物之间关系,卷发,眼镜,中分,齐刘海,马尾辫…画面中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特征,让读者很容易辩识。清晰的画面感反而比常规文字描述的更加直接。

二、人物性格鲜明。幸福的家庭人人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罗兰作为这个家庭的一家之主是很开明的。他的童年虽然遭遇了很多不幸,但他没有自暴自弃,他脚踏实地努力工作,终于苦尽甘来,不仅事业取得了成功,家庭也非常幸福。他睿智,开明,能与女儿,女婿,孙子们愉快相处;他坚强,乐观,在得知患有癌症时他能理性面对一切。他选择对孩子们隐瞒病情,创造好的氛围让孩子们欢度假期………在他耳濡目染的影响下,孩子们都成长为内心有爱,阳光温暖的人。

三、爱心的传递。童年的罗兰在生活最窘困的时候,遇见了开杂货店的提奥列先生,他给了罗兰一份工作,正是有了这份关爱和温暖,罗兰才不至于走上歧途。虽然,这本漫画里多是讲述罗兰和家人共渡最后时光的事情。但是在尾声的章节中,前来送别哀悼罗兰的人实在是超出家人的想象。“最好的邻居,帮助过我,给了我第一份工作,一个天使,一个善良的灵魂………”当人们发自肺腑说出受过罗兰的照拂和对罗兰的爱戴时,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善恶在我,毁誉由人,盖棺定论,无藉于子孙之乞言耳。这就是人们对罗兰最好的肯定和赞誉,同时也温暖着罗兰家人。

爱和被爱都是无比幸福的。失去所爱之人也是痛苦的。《当尘埃落尽》告诉读者:人生,就是在不断体验爱与被爱、得与失的一个过程。我们都是尘世间的匆匆过客,每个人都会经历衰老和死亡,不必沮丧恐慌,只需要记住生活中的每一段美好时光,学着慢慢与所爱之人告别……请你放下手中的繁杂事物,带着孩子们一起阅读,教会孩子们如何去爱,如何珍惜所爱之人,如何将爱传递给需要的人们。

当尘埃落尽

暂无评分

[加]米歇尔·拉巴利亚蒂 / 2022 / 四川美术出版社

《当尘埃落尽》读后感(三):生命的尽头,陪伴就是快乐

“我只想活到30岁,然后在一场车祸中结束生命”,高中的时候,最好的朋友和吐露这个愿望时,我大吃一惊:因为那个时候家里老人每年的生日愿望都是“长命百岁”,我总觉得,活到高寿是幸福的。后来朋友解释说,无法想象自己老去的失去活力的样子。十多年过去了我们还是常常见面的朋友,有一次吃饭我说:你看,我们都30+了,你比我早结婚早生娃早早拥有稳定的生活,我却还在寻找自己。她好像也想起了这件事,不以为然地说:那些不过是年轻时的胡话。

但是我却开始意识到了,这种对年老的恐惧。事情缘于一次去广东看朋友,她推着奶奶出来和我一起吃早茶。她的奶奶明明年纪不算老,却头发花白坐在轮椅上,说话也不利索。我小心翼翼地跟在背后,放慢平时三倍速的脚步,热热的佛山天气下却产生奇怪的冰冷:假如我也到了这个年纪,假如我也有一天这样了,那我会不会很难过?是不是有很多事想要做却不能做,只能这样呆呆看着。从此,我的生活里对自己就多了些放任,去健身去遥远的地方去挑战极限,生怕自己老了,想做却没有机会了。衰老,在我眼里变成了一件很可怕的事。

《当尘埃落尽》讲的就是关于生命尽头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加拿大,最初以吵吵闹闹的家庭聚会展开:男主人公保罗有三个女儿,她们经常带孩子来看望父亲,活泼可爱的孩子给家庭带来生气。保罗也会为了哄孩子开心,带他们开展有意思的游戏,或者是捉一只小浣熊给孩子惊喜,虽然最后因为不懂孩子的心变成了“惊吓”,但是这一切,都给孩子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但好景不长,老外公突然陷入了疾病,这场疾病彻底摧毁了他,让他变得像是婴儿一样脆弱需要有人照顾。而家里的人也陷入了手忙脚乱里,轮流开始照看他。保罗的心情不太好,甚至变得有些怪异,虽然这里有完备的照顾医疗设施,还有义工来表演,但是他却没好气地驱逐他们,因为无法接受自己的衰老和疾病,别人的善意也被解读成恶意。

当一个人一动不能动的时候,很容易陷入这种偏激。想起最近看的爆火的短视频的台词,一个人生和死之间,为什么要隔着老病呢?他们是为了摧毁你的意志,让你对这个世界渐渐失望。是啊,病痛的折磨,像是恶魔一样,折磨着生的意志,但如何度过这个阶段,其实积极和消极完全在于个人的选择。后来保罗在同龄人的陪伴下,渐渐释怀,转变了心态;在他的回忆中,一生的故事也被慢慢展开。

偷盗自行车这一段,算是老保罗人生的转折点:老保罗年轻的时候生活在底层大家庭里,极为贫苦,自然没什么道德观。当他想要偷盗自行车的时候,店主却看破不说破,反而给他提供了一份工作。他就这样走上“靠自己双手谋生”的正途,最后一生都勤勤恳恳,靠着努力最后成为公司管理层。这一段虽然普通却很温暖,绝望之时不起眼的不帮助,对一个人的一生是多大的改变啊!店主的一句话,让他从一个潜在小偷变成了一个勤恳的劳动者。老保罗是幸运的,被人温暖的,亦用自己的努力来回报这些温暖,因而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这些可爱的“小兔子”们。当他躺在病床面对死神的时刻,家里人轮流陪伴在身旁,想着如何让他快乐些。哦,如何快乐?当听力与表达都困难,这个世界似乎都与你有着千山万水的隔阂。

但他的儿女们,却依旧坚持让他尽可能感到快乐些。在病房里办大餐,让他离得近一点,尽量有参与感。这个桥段在中国想都不敢想,但是在漫画中出现,却让人感到儿女们的良苦用心。他们让人演奏着音乐,而老保罗似乎对此也有了回应。

爱是什么呢?言情小说里是男女主角的轰轰烈烈,在家庭生活里是无声的陪伴,是无论何时,都要有一份,无论何时,都要尽量多地和你制造共同的回忆。这本漫画里,没有提及爱的定义,却在一动不动的老人病房里,诠释了人们最为朴素的感情。因为有家人的陪伴,生命的尽头也是温暖的,大家都坦然地接受,并珍惜最后的时光,然后平静的告别。这,就是家才有的温暖吧。

《当尘埃落尽》读后感(四):爱在生命尽头:一部魁北克漫画杰作

我们看《当尘埃落尽》的原名《Paul à Québec》能发现这是法语,而且它的整体漫画风格也是法国式的欧洲漫画风格,有可能会惊奇于本书明明是一个加拿大漫画家在加拿大出版的作品,怎么和我们一般认知里面的加拿大漫画家不太一样。印象中,加拿大比邻美国,美国两大漫画公司DC和漫威的漫画期刊中有太多的加拿大漫画家加盟,他们的漫画应该接近美国漫画才对。

但现实却是加拿大的漫画有着泾渭分明的美国漫画和欧洲漫画之分,而这就要从加拿大的历史、地理乃至政治知识开始说起。由于现代的加拿大基本是欧洲来的移民,他们主要是英国后裔和法国后裔,造成加拿大分为英语区和法语区,其中英语区的漫画以美国超级英雄漫画为主,而法语区的漫画则明显受到了欧洲漫画的影响。而由于加拿大的法国后裔们主要集中在魁北克省,使得该省文化、习惯等与英语区完全不同,也造成了魁北克省多次要求独立(这一点在本书中也经常被提到,读者可以注意一下)。

书腰和本体

这是封二和封三的一张连图,正文中没有这一张一家人穿越树林的图画

《当尘埃落尽》的作者米歇尔·拉巴利亚蒂是魁北克漫画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魁北克省西南部的蒙特利尔,他自幼受到的都是法国等欧洲漫画的熏陶,也使他的作画完全沿袭了埃尔热《丁丁历险记》的风格(甚至在初看本书的时候,我还会把男主角看成是年老之后的丁丁)。这种法国漫画风格也是绝大多数魁北克出身的加拿大漫画家的绘画风格。虽然这样的画风与更为硬朗的美漫相比显得有一些幼稚,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魁北克人们的民族意识越来越强,为了对抗美国漫画,魁北克漫画家们借用着法国漫画的简练轻巧画风来完成适合成人阅读的漫画,力求在内容和思想深度上能有极大的提升。

左图墙上向《丁丁历险记》致敬

那么回到《当尘埃落尽》这部作品,与作者简洁的画风给人的印象不符,本作的内容和主题实际上非常深邃,除了整个故事重点讲述的离别,还有家庭关系、时代变迁、精神传承等值得读者深入思考的东西。

漫画的主线是男主角保罗的岳父罗兰罹患了癌症,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在这最后的日子里,他的家人和子女是如何与他相伴,共同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的。漫画的时间跨度大约是两年,读者们在阅读的时候完全可以跟着这条主线一点点进入到罗兰的生活中去。相比起保罗作为主角,这部作品更适合把罗兰作为主角,作者用巧妙的漫画结构,把罗兰的一生都呈现给了读者。

我们看这部作品时,可能只知道主角保罗是一个设计师,也只知道他是罗兰的女婿,只知道他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但对于他的童年,他的经历,作者并没有述及。同样的,在这部作品中,除了罗兰之外的每个人物,我们都只能知道他或她的一小部分人生,而这段人生又是和罗兰息息相关的。只有罗兰,作者通过他自己的回忆、别人的描述把他完整的人生画了出来。

一张对比图显示了加拿大城市化的速度

在漫画中,保罗借着一次与罗兰外出遛狗的机会,听到了这位老人的过去。罗兰在向保罗发出遛狗邀请的时候,他一定是想向一个不熟悉自己的人倾述,因为他自己能够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但这种倾述又不太敢向自己的女儿们述说,因为她们会从这种稍显特殊的话语中察觉到什么。罗兰对子女们的爱是那么直接但又那么害羞。这是因为他自己没有一个完整的童年,他希望能够给子女们留下快乐的时光,他想永远用自己的力量给予亲人们最大的支持,即使他即将离开。

另一方面,遛狗这一段剧情也向读者传递了罗兰在魁北克独立问题上的倾向,以及他对于在魁北克成长起来的可能更加希望魁北克独立的年轻一辈的忠告,即使他没有直接点明。罗兰从小生活在魁北克,身世悲惨,很早就被当成孤儿送到了天主教机构,虽然由于违反了天主教教义他被赶出了机构,但他在机构中学习到的英语是他能够顺利找到一份工作的关键因素,也才使得他最终有机会取得自己事业上的成功。

这段剧情中罗兰年幼时悲惨孤独的身世以及学习英语才最终获得成功,都是对现代的魁北克年轻一辈的提醒: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简简单单你看到的一方面,也许只有学习了另一边的东西才能更全面掌握事物。到那时候,再去看自己坚持的东西是不是真的应该坚持下去,是不是应该有更加包容的心态去和自己以前不认同的观点一个和解的机会。

而这一段剧情之后整部漫画的重点就几乎全部放在了罗兰的临终关怀之上。但这一部分内容从漫画来说也已经足够精彩,足够打动人。死亡从来都不是容易谈论的话题,但对于临终患者而言,却又不得不面对。在罗兰被送进疗养院之后,所遇到的义工和同样情况的院友,让他的心态从对死亡的恐惧转变到直面死亡。因为在疗养院里,他们是坦诚而平等的,没有医生与病人之间的权利差距,也没有患者和健康人之间的难以共情,有的只有普通人之间的正常交流。

这是罗兰的三个女儿在得知父亲已经走到生命的最后坐在疗养院外的长椅上聊天的画面,用笑声掩盖了他们悲伤的心情,读者心中会不会有一种悲伤感呢?

我们不用打着各种“为你好”的名义去限制我们所爱的所关心的人。也许有的人(特别是东方人)会认为在疗养院会有一种失去自由的感觉,但在本书中作者显然不是这种观点。通过罗兰在疗养院度过的最后的三个月,既让读者们感受到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摆脱种种束缚的渴望,但同时又体会到了在生命的最后被当成普通人看待的那种尊重和愿望。我想在看完这部作品后,可能我依然会在亲人喝酒抽烟时皱皱眉,却不会像过去那样极力阻止他们。生活里到处都充斥着矛盾,到最后我们还是要去理解彼此,达成和解。

本书中罗兰在生命的最后选择了安乐死,他不希望看到死神站在他面前,所以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这种选择也许对于中国人(特别是家属)来说很难接受,但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选择不是逃避,而是以一种更加合理的方式经历死亡。把死亡放到自己的人生清单之中,提前对自己离开之后的事情做出安排,这也许是罗兰给予他的孩子们的最后的温暖。

这是罗兰选择安乐死的画面,充满了作者对这件事的艺术表达

我们可以看到罗兰少年时被赶出了天主教,但在去世之后却以天主教的仪式完成了葬礼,这也是他对于小时候的自己的生活的释怀,也因此,作者在本作的最后几页明显是用罗兰灵魂的主视角来俯瞰这一片大地。也许,作者是在暗示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这也是作者对于漫画中保罗女儿的关于人死后去哪里这个问题的答案吧。

在罗兰葬礼上的关于“人之离世”的四句话,这足够让我铭记于心

以罗兰灵魂的视角看着自己最爱的外孙女

四页连起来用画面回答了保罗女儿关于人死后去哪里的问题,离开了人世间,向上到了天上。

作者显得传统的法国漫画特点恰好和这个关于普通人的故事相得益彰,但有时候一些通过无关话题的描绘来展现人物心情的图画则又不同于《丁丁历险记》等传统法国漫画的表现形式,更加接近现代的更有艺术气息的欧洲漫画。这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以及在平淡无华的叙述中表达众多的观点以及向读者传达美好的叙事风格,正是米歇尔·拉巴利亚蒂的最大特色,使读者读后回味无穷。

《当尘埃落尽》的原名《Paul à Québec》直译就是保罗在魁北克,而保罗作为作者自己在漫画中投射的替身,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都有登场,也使得他的创作都呈现出一种“半自传体漫画”的特点,而在阅读完毕这一部作品后,我越来越期待早日引进保罗系列的其他作品。

人之离世,像停下的脚步……但也许是新旅程的开始。 人之离世,像关上的大门……但也许是不同风景的开端。 人之离世,像凋零的树木……但也许是新大陆上萌芽的种子。 人之离世,像无声的尖叫……但它帮助我们听到生命脆弱的乐章。

让我们铭记这四句诗,也许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勇气。

《当尘埃落尽》读后感(五):我们在书中看到过上千次的离别,但这个故事不一样

死亡和疾病,这样的主题已经被看了无数次,写了无数次。一切都被诠释过了,但那些并不属于我。这一次,我想讲一个关于我的故事。——米歇尔·拉巴利亚蒂

保罗是一位加拿大漫画家,每年夏天,他都会和妻女前往岳父罗兰在魁北克郊外的家,与亲人们一起欢度假期。

罗兰身材魁梧,性格沉默而严肃。他在魁北克生活了一辈子,朋友众多,十分受人爱戴,同时也有着一段充满戏剧性的人生。

罗兰出生于一个十分贫困的家庭,父亲酗酒,母亲负气出走,让他不得不在收容所和教会学校度过迷茫的青少年时期。虽然曾一度对生活感到绝望,但他最终还是靠着努力与汗水挣下了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也拥有了一个美满的家庭。

年轻时的罗兰忙于工作,一年中几乎大半时间都不在家。退休后,他终于有了闲暇,在乡村为儿孙们建造了一个小小的度假屋。每年夏天,在这座充满了笑声的房子里,罗兰和妻子丽泽特总会在这里迎接三个女儿和她们的丈夫、孩子们回家。

清早,一家人在魁北克城中漫步,寻找那些儿时走过的足迹,拜访各处的远亲近邻;到了夜晚,他们举办各种聚会,在泳池中嬉戏,分享着丽泽特精心制作的各种美味,院子里热闹成一片。

然而,生活并不总是尽如人意。

今年夏天,罗兰的状态明显有些消沉:他曾经被确诊患有甲状腺癌,虽然在经过治疗后已经几乎痊愈,但逐渐衰老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他的人生似乎已经能看到终点。

沉浸在度假生活中的儿女们并没有察觉到他的沮丧,只有保罗无意间在罗兰身上发现了治疗后留下的痕迹,但对此也没有太过在意——在保罗的眼中,这位略显严肃的老人并不那么容易亲近。虽然已经与妻子结婚数年,但罗兰依旧要求保罗称呼他为“博里厄先生”,而不允许直呼其名,这让保罗总会感到莫名的距离感。

当假期结束,三个小家庭纷纷告别父母,踏上归程,保罗也不得不回到属于自己的世界中,去面对那些日复一日的琐碎杂事,逐渐淡忘了罗兰和他的伤痕。然而,就在一年后,一则噩耗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

罗兰再一次病倒了,他被医生宣判只剩下三个月的时间……

人生中的最后一段平静时光被无情地抽走,突如其来的痛苦与茫然,让罗兰不再温柔慈祥,而是变得十分暴躁。所有亲人都回到了罗兰的身边,他们又将如何面对着这样的变故?

作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后来者,保罗不像妻子露西那般感受到无比深切的痛苦,他只能默默地注视着罗兰,看着他被困在那家疗养院里,任由思绪忽而如疾风吹过,一会儿又静止得像海面,却没人能知晓海底深处掀起的波澜。

当人靠近死亡时,时间变得可感,画面上的日期从某一年到某一个月再到具体的某一天。繁杂的工作与生活日常突然显得无关紧要,但也正是因为这必然的失去,那些早已远去的事物逐渐浮现在眼前。

在女儿露西的梦中,她又回到了童年。父亲在草地上搭起秋千,她向父亲跑去,父亲拥抱着她,她揽着父亲的脖颈。年迈的父亲,喜欢抽烟丝的父亲……

独一无二的魁北克文化 与走向世界的加拿大人

米歇尔·拉巴利亚蒂1961年出生于加拿大法语区魁北克省的蒙特利尔小城,他原本是一名平面设计师,直到四十岁才开始兼职画漫画。

最初,他只是想在工作之余将自己的人生经历随手记录下来,却没想被出版社一眼相中,作品一经问世便大获成功。不仅赢得了无数加拿大当地读者的喜爱,更在十年内两度获得“漫画界的奥斯卡”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大奖,成为了加拿大漫画界的代表作品之一,之后系列作品也被拍成电影,获得了全球观众的关注。

由于历史和社会差异,加拿大的英语区和法语区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文化质感。

在这里,人和人的命运通过与周围地区割裂的城市紧紧维系在一起。这里的人吃着不一样的食物,说着不一样的语言,独特的社会氛围,自然也影响着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土地的漫画家。

不同于一般漫画主人公的光辉形象,作为半自传体漫画,米歇尔更希望人们在“保罗”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他性格懦弱而温和,喜欢独处却又害怕孤独,和每个普通人一样,充满缺点与遗憾。

但正是如此平凡的保罗,用自己的双眼真诚地见证着一个加拿大普通家庭的琐碎日常,也见证着这些伟大的普通人在三十年间的变迁。那些家常的画面和对话,让我们不知不觉走进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普普通通的生活,体味共通的悲伤、喜悦与感动。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谈论起故去的罗兰,米歇尔的叙述并不只是充满温存与柔情。

“几年来,我一直想谈一谈我的岳父和岳母。在我遇见我的妻子之前,我并不了解这样的家庭模式,对这样亲密的大家庭关系并不熟悉——我妻子的家人们,他们竟然会在家中通宵打牌,吵闹到凌晨两点!这是我所没有经历过的。”

夫妻、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之间,关系复杂得像一张张交错的网,沾满了往来的风尘,包裹起来却是一个完整的家。

在米歇尔的笔下,欢聚的场面多次出现,那些琐碎的争吵与笑料每每让人忍俊不禁,过往那些或滑稽或悲伤的回忆也不曾缺席。

在喧闹笔触的背后,是他作为一名旁观者,对这位与自己半生经历几乎重合,却走向了完全不同人生轨迹的榜样的无声致敬,更有着作为子女,对一位父辈饱含的无奈而深沉的爱意。

“描绘这个家庭的人们如何走到一起是一件很美丽的事。我见证了这场关于爱和关怀的伟大仪式,因为我们一直在他身边,直到最后。”

当故事走向终点,罗兰开始重新与妻子女儿沟通,也开始与护工和睦相处。他学会了与自己和解,也接纳了那些本想逃避的东西。

当罗兰终于敞开心扉,允许保罗直呼他的名字,接纳他为新的家人时,罗兰的生命已走向了尽头。在那一刻,保罗终于理解了罗兰作为一名丈夫、一名父亲和祖父,对于这个家庭的重要意义。

时间总以它独有的温婉欺骗着世人,使人忘记了万物的流变,让人不禁感叹:除了永恒的死亡之外,还有什么事物是永恒的吗?

在本书中,米歇尔以极具视觉反差的两页展现这座城市的面貌,体现了魁北克在三十年间的变化,讲述这里是如何从无到有,从上一代到下一代。

从罗兰年轻时在魁北克大街游荡时的孤独,到保罗一家面对未知人生的茫然与烦恼,几段交叉横跨数十年的人生,被置于同一页画面中,让我们能俯瞰这个位于大洋彼岸的平凡家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又仿佛正发生在我们身边一般,熟悉而陌生。

在罗兰的葬礼上,人们吟唱着一首诗歌:

人之离世,像停下的脚步……但也许是新旅程的开始。

人之离世,像关上的大门……但也许是不同风景的开端。

人之离世,像凋零的树木……但也许是新大陆上萌芽的种子。

人之离世,像无声的尖叫……但它帮助我们听到生命脆弱的乐章。

也许在别处,同样的故事也正在上演,但无论发生在何地,人世间的情感,那些关于爱与死亡的主题却是相通的。

我们都是在知晓如何爱人后才懂得离别的含义,在不得不失去之后于一瞬间成长,从不知如何是好的惆怅里摸索出人生的轮廓。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文 / 杨亦桐 张汇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