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国家命运》读后感1000字

《国家命运》读后感1000字

《国家命运》是一本由吴敬琏 / 厉以宁 / 林毅夫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家命运》读后感(一):P165

推荐P165,那叫一个酣畅淋漓,痛快!能发表真让我意外。

但很大程度上这些学者文章特别是涉及具体行业领域的建议意见都过于理想化,想当然,甚至幼稚!看得出来,更多的是闭门造车,而没有去田间地头走访走访。现在的三农问题,扶贫问题,城乡一体化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产权问题,根上解决不了,都是在唱空城计!

《国家命运》读后感(二):百家之言

我想我从前的愤怒,更多的原因这个世界媒体的引导,他们为了制造话题,将那些泰山北斗的话语断章取义,制造焦虑。而当你实际的读过他们的文章之后,会发现他们的言论,有迹可循,有理可说,一切都不是在剥削你,而是在系统性的为你阐述一个问题的模样,一个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法。

自认为没那个资格去解释这些人所言喻的话,也许很容易便是断章取义了,毕竟都是一篇又一篇观念的文章,其中没有更大的篇幅来论述他们想法的细节。

他们许多人的言语都刺痛了这个国家的软肋,但也正因为发现了他们的诚实,也许很多东西过于理想主义,可也正是因为理想主义,生存才有了意义,我们才知道往哪里去,该解决什么。

自己记忆最深的

未来的三大优势:

1.我们拥有众多的人口,也拥有辽阔的土地,更是一个拥有全生产要素的国家。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不过分的去依赖国际市场。

2.因为我们前方有足够多的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商业模式和技术可以借鉴,所以有后发优势。

3.我们在制度上的进步空间还有许多,不同于日本。

而这三点归结起来,便是,我们可以在国家制度上改良,也就是政策上依旧有可以逐步改进的空间,而在商业模式以及产品创新上,我们可以多多的借鉴发达国家的道路,而以上两者都可以用来服务于国内市场来刺激经济。

其中商业模式也可以看成新的公司组织形态,从以前的打卡上班,到后来的在家办公。这样就可以极大的利用人力资源,发展更加专业,全面的人才。

而后这些优势需要解决的问题

人口红利的转移,现在低端人口红利已经丧失,进而出现的是成批的大学生红利。

为此需要对应的是服务业的升级,因为技术行业的发展往往靠的是顶端人才,而类服务业的创新,也是模式创新,服务端的创新往往依靠的是对需求端的了解,使用不同的组合满足更多的需求,而并不是尖端技术类需要对一门学科的非常深入。

而制度红利依旧可以保持。

以上是作用在大环境的层面

而关于人本身身体层面,则需要关注环保升级,所谓环保对应的即是人的健康,产业升级方向之一。

而具体到每个人,则是关注精神需求与身体健康。

再然后

城镇化与大湾区

所谓城镇化,即是将农业人口释放出来,转化为其他人口,原农业人口部分,利用科技提升效率,从以前的小农经济转化为农场主经济。

也就是不断的推广现代化设施、工具和运营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与此同时结合大湾区,在城市与城市之间构建起运输线,将产业分工分级在不同级别的城市之间,而不是如今的,在一线生存,收入与地价完全不成正比,令想要发展的年轻人往往只有两种极端的选择。通过这样做,降低居住成本,将原有的在同一个城市内部的上中下游,逐渐分到不同的城市,降低人群生存成本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

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企业家素质。

技巧性人才如今遍地都是,但是如何将这些人才组建成一支可以在经济上行军打仗的军队,方向直指国家战略,可以成功打造优良企业的同时,回馈社会。这才是一个核心问题。

《国家命运》读后感(三):摘抄先留个印象

国家命运:中国未来经济转型与改革发展 吴敬琏等 ◆ 点评 点评此书★★★★★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除了有各路专家提出的一些问题及建议,很重要的是内容很贴近现实,不虚不空,通俗易懂,值得好好研读 ◆ 三方向将成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 >> 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有三大发展优势。第一是作为大国经济,拥有巨大的腹地,不必过分依赖国际市场。第二是中国经济是一个赶超型、学习型的经济,能不断从发达国家学习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中国经济与20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经济不同,仍然有体制创新的原始动力。 >> 中国如果能够持续改进政府的社会综合治理能力、提高法制的效率、改进金融体系的效率,长远的增长前景将非常可观。根据我们的测算,到2049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之时,中国的人均GDP发展水平(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有可能达到美国的70%~75%,总体经济规模将接近美国的三倍左右。 >> 中国经济未来存在三个增长点,这里按照有可能爆发的顺序列举如下。第一个增长点就是民生性、公共消费型基础建设投资。公共消费型基础建设投资指的是直接进入未来百姓消费的具有一定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建设投资,包括高铁、地铁、城市基础建设、防灾抗灾能力、农村的垃圾和水处理、空气质量的改善、公共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等等。 >> 中国经济的第二大经济增长点就是已有生产能力的绿化和升级。 >> 中国经济的第三大经济增长点是居民消费。 ◆ 改革转型期的中国经济走向分析 >> 一个是改革的红利。从1978年开始我们在农村取消人民公社,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我们告诉农民说你交给国家、留给集体的,剩下的是你自己的。 >> 还有一个红利是人口红利。1978年开始有几亿年轻人不怕苦、不怕累,踏踏实实干工作,应当讲过去人口红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支撑了中国经济。 >> 我讲一个统计上的东西,我们国家的癌症统计,中国人癌症发病几十年来一直都是肝癌排在第一位,肝癌的原因就是营养不良或传染病,但是现在肺癌正式取代肝癌成为中国人癌症发病排名第一位,显然环境与自然不堪重负要求我们增长速度要换挡。 >> 由于我们处在换挡期,经济工作主要的风险不是上限,不是过热导致的膨胀,还是下限。换挡问题有一条很重要,大家开车都很熟悉,开车换挡不能一下从五挡换到一挡,那样车受不了,人也受不了,所以要有一个过程。 >> 就得“政策好”上下工夫,理解这一点就能理解中央1号文件,为什么惠农的政策只能加强不能减弱。现在粮食产量的提高更多的是靠单位产量提高。由于耕地面积在减少就靠单产,单产提高是靠大量的化肥农药。 >> 大家说不好吃,不是不好吃,而是土壤恶化,接着就是污染。习近平总书记讲我们13亿人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里,为什么?因为全世界养活不了13亿人。 >> 我说出现在农村的一个状态希望大家记住,就是4、5、6。中国现在还有4000万老人、5000万留守妇女、6000万留守儿童,加起来一共1.5亿人。这个薄弱环节不解决,中国不可能走向一个强国。 >> 我有一次发牢骚讲过,现在中国干好事的都没有干坏事的创新能力强,现在干坏事的这帮人全是高科技。前段时间开会说研究循环经济让我参加,我在会上发言讲什么是循环经济,现在中国真做到循环经济的就是地沟油,从餐桌上出去回到餐桌上来,这不是循环码?所以我们的工业大而不强,我们处在下游、末端,显然这种状况不可能使我们中华民族走到一个强国的地位。 >> 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什么呢?首推金融,然后物流,为生产服务,包括我们交易中心。就是说现代服务业的问题不发达最直接导致的问题是大学生就业难 >> 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呢?因为大学生就业领域是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显然我们这块太低,所以保险、文化、教育、科技各种商品交易都应当是我们扶持的重点。 ◆ 中国经济增长变轨与经济政策指向 >>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严重的基础设施不足问题。基础设施投资在国际上也成为经济增长战略的重要部分 >> 一方面利用市场机制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倒逼相关企业尽快适应,主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下放行政审批权,降低政府对投资的主导作用,调动民营资本投资,尤其是要放开一些行业限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激励民间资本活力。 >> 第一,支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 >> 农业方面,推广现代化设施、工具和运营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 第三,激发民营投资活力。进一步完善民间投资政策措施,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基础产业和支柱行业等领域,最大限度放开准入限制。 >> 引导民营企业做优做强,形成品牌优势,培养核心企业,以大企业带动关联企业形成更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 第四,稳步推进城镇化和区域协同发展。以城市群建设投资为重心,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协同发展。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合理安排国家投资方向,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改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 >> 调整出口结构,取消劳动密集型产品、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出口扶植政策,加大对机械电子产品和新材料的出口扶植力度,采取措施将国内经济建设优势转变成国际合作和市场竞争优势,发挥领先全球的基本建设能力,释放国内过剩产能。扩大双边经济贸易合作, >> 受收入水平、消费文化、贫富差距、社会保障体系等因素影响,我国居民不仅消费率较低,而且消费层次更低,并同步伴随着畸形消费; >> 我国公款消费在财政支出和公司成本中的占比较高,不仅挤占了财政支出中本应该提供给居民的公共服务空间,也带来了中国消费市场“未富先奢侈”的畸形发展,并对居民消费形成了一定的挤出效应;消费浪费虽然也可以拉动GDP,但无法提供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消费提升的人力资本。 >> 第二,大力发展养老产业。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征,与养老相关的消费内容广泛,潜力巨大。养老消费政策的重点可包括:引导建立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针对居家养老的普遍情况,促进社区医疗、陪伴、护理、家政、送餐服务体系的建立;推进集中养老机构的建设,提高养老机构服务的专业性,加快对专业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的培养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与养老相关的保险、投资、资金计划等金融服务安排。 >> 医疗消费政策的重点可包括:完善医疗保险体制,扩大医保覆盖范围,创新补充医疗保险模式,解除居民就医的后顾之忧;完善基本药物制度,试行医药分开,确保一般疾病用药价格能为多数居民接受;继续扩充医院建设和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允许更多民营医院投入运营; >> 第四,鼓励完善电商、物流、信息服务,培养新兴消费市场。 >> 随着移动互联、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普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信息对社会呈现全方面影响,例如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发现新市场,个人信息消费在重塑生活行为、增强国民素质方面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 第三篇 国有企业与混合所有制 >> 全面深化改革,要有一个总体部署,需要有突破口。突破口按照问题导向来看,现在中国影响到党和国家发展的就是土改问题,土改问题的突破口就是建立干部财产公示制度,国外是一个常态,我国难度比较大,因为基层利益的阻挠,所以要突破。 ◆ 国企的出路是民营化 >> 国家如同任何一个组织一样,是一个虚拟的存在,本身没有自己的利益,也没有决策能力。国家的决策必须由活生生的人来行使。具体来说,只能由代表国家的政治家和政府官员行使。他们不可能有好的积极性选择真正具有企业家素质的企业领导人,也不可能像真正的股东那样激励和约束国企领导人。 >> 这些人比普通人对赢利机会更敏感,更富有想象力,对未来的判断更准确,做事更果断,他们也更具有创新精神和承担风险的勇气。 >> 公司治理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选拔具有企业家素质的人领导企业;二是激励和监督企业领导人更好地创造价值。 >> 国家如同任何一个组织一样,是一个虚拟的存在,本身没有自己的利益,也没有决策能力。国家的决策必须由活生生的人来行使。具体来说,只能由代表国家的政治家和政府官员行使。这些政治家和官员作为国家的代理人,权力和责任更不对称。 >> 国企领导人的选择基于个人关系和政治上的效忠 >> 。在位企业领导人的职位安全性也与企业真实业绩没有多大关系,他们保持自己职位的最好方式是把企业维持在不死不活的状态,因为企业赢利太好会吸引有特殊关系的竞争对手抢占自己的职位。由于这个原因,他们通常会竭泽而渔,为短期利润损害企业的长期发展。 >> 由于竞争和激励的需要,国有企业管理层的工资大大高于政府官员的工资水平。结果是,董事职位变成了官员退休前的福利,一些在仕途上没有进一步升迁希望的官员在退休之前被安插在国有企业董事会。他们乐意接受这种安排的唯一原因是可以拿高工资。 >> 如果一个国家只能有少数几个国有企业,他们的治理也许不会成为严重的问题。中国有13亿人,中国政府是13亿人的政府,中国的国有企业数以万计,中国国有企业的问题绝不是新加坡国有企业的问题。退一步讲,假使通过治理结构的改善,国有企业在所有方面可以像私有企业那样有效运行,民营化不是更简单、更直接的方式吗?为什么要用一个复杂的方式解决简单的问题呢? ◆ 国企改革必须依靠产权改革这把总钥匙 >> 当前有些企业态度不够端正,没有给民间资本以足够的信心。有的企业只是想借混改圈钱:一是圈参加混改的民营企业的钱,就是我们说的把他们当提款机;二是到证券市场圈股民的钱。 >> 关于风险控制问题,破产不完全意味着倒闭,破产还可以重组,有很多大企业经营不下去,可以进行重组,可以大规模裁员,清理非核心业务和资产。而裁员会影响就业问题,这应该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常态。诺基亚竞争力下降,就进行了大规模裁员,这是新陈代谢,败下阵来,不重组裁员,其实会消耗更多社会的血液,活得健康的人血液就不够,劣不汰何以优胜呢,经济升级版怎么去打造呢? ◆ 维护垄断,国企会烂得更快 >> 国企每年白占全国人民数万亿利益 >> 再有一块是用非常优惠的利率拿到贷款。当然,它拿到贷款以后可能会去转手借给别人,吃利息差,这个情况非常普遍,我们也知道。这也有几千亿。 >> 这个群体占了中国人民的便宜,打着国有企业的旗号,实际上获得巨大利益,这些人怎么能放弃这样的利益呢?他还在不断宣称他占有这个利益是正当的,在我看来是不正当的,这就是国企改革为什么难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 还有一个理由是怕泄密。绝大多数的军工产品没有什么太多秘密,如果有核心秘密,可以对涉及这个核心秘密的企业甚至车间进行某种特殊管制。 >> 这个是很奇怪的事情,其实我觉得这些人更不忠诚于国家,因为他白吃白喝这个国家。这是一个方面。 >> 私有化只有在公权力没有有效约束的条件下才会腐败。核心问题不在私有化,而是在公权力不受约束,就是你不是一个宪政国家,你的权力不受约束,这是最重要的。 >> 因为公有制是把大家的资产和大家的资源、财富放在一起了,这就立刻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能够更好地来使用这个资源,而使用者必定是具体的个人,具体个人就是一个经济人,他就有可能利用他被委托管理和使用的便利而去占全体人民的便宜,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这是核心问题。 >> 当然了,公有制之所以是万恶之源就是中国这几十年的实践所证明的,它包括了很多东西。由于公有制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人来管理,而具体的人我们不能保证他是圣人。(实际上,)他是凡人,他利用他控制公共资源的这样一个便利,就可以从中牟利,甚至利用这一点来加强对贡献出财富和资产的人民的压制和控制。当别人批评他的时候,他反而会利用这一点,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在公共食堂时期。“公共食堂”原来听着挺好的,白吃白喝。不是。公共食堂是大家把自己的粮食全要交到公共食堂,这个时候决定谁来吃的这个权力就变得异常大。在公共食堂时期,经常会有被扣饭的,你和生产队长有矛盾的话,他扣你的饭,这个是古今中外的统治都没有的手段,要把你的饭给扣了,这个太恐怖了。 >> 利益集团会在制度保护漏洞下自己烂下去 >> 这些人没有一个真正有远大眼光的人,没有真正从全中国角度出发的人,这些人全是一帮萎萎琐琐、龌龌龊龊的家伙,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 其实真正有长远眼光的人绝对不拿不义之财的,那些认为拿不义之财是对的人,中国几千年古老智慧,他们根本就是一点儿都没有学到的。现在蒋洁敏的儿子又被调查了,不仅是一代人,这些人不仅害自己,而且毁家庭。在你得势的时候千万要谨慎,你把自己的家人都卷进来,最后这个家都毁掉。 >> 你看华润的、三峡的。这些利益集团的人,要的都是短期利益,都是鼠目寸光的,我觉得好像这个国家就没有培养出来有长远眼光的人。 >> 把官员和企业高管之间的旋转门关上 ◆ 非公企业参与国企改革仍需清障 >> 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没有统一的约束。国家统一的约束应该至少体现在改革程序公正规范,改革方案依法依规,股权转让公开公允,内部分配公正透明四个方面。 >> 二是加强和改善垄断业务监管,防止相关企业凭借网络设施排挤竞争者。根据行业特点对于在技术经济方面要求保持技术和经营管理上的整体性垄断性业务,可以授权一家或少数几家国有企业垄断经营,非国有资本可以股权投资形式进入,但要防止相关企业凭借网络设施排挤竞争者,滥用市场优势地位。 >> 三是构建可竞争性市场结构,更好地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油气产业上游领域重点解决石油、天然气探矿权和采矿权过度集中和一家独大的问题,引进一批具有资质和能力的企业从事页岩气、页岩油、煤层气、致密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 >> 改变电网企业独家购买电力的格局。解决调度与交易、发电厂与用户接入电网审批等权力不透明、电费结算不公平和电网接入审批困难等问题。 ◆ 第四篇 土地所有制与房地产趋势 >>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特别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财产权和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权允许抵押、担保,一定会给金融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会带来新挑战 >> 其次,农民住房财产权的抵押是宅基地的抵押,还是住房财产权的抵押,抑或是居住权的抵押?这需要在慎重稳妥的试点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 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与一般的企业制度等同起来,以企业改革的理论去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改革,至少在现阶段大概是行不通的,因为农民担不起被破产、下岗的风险,我们的社会、政府也担不起这个风险。因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制度改革,现阶段的重点应是摸清“三资”家底、接受群众监督、保障农民作为集体组织成员的财产权利。 ◆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何处去? >> 对于我们今天城市化的建设,包括整个经济发展、国家稳定、共产党执政,我看都是基础。 >> 新三农是三个问题。第一是农民外出打工,这个问题跟土地承包有关系。土地承包以后,我自己的庄稼怎么种我自己来管,农民大部分时间是不用干活的,所以他才外出打工。我们这几亿农民工住不下来的关键问题还是“地”,因为他在原来的地方有地,但是现在到新地方他没地,所以他没地方住,这个问题我们还没给他解决。第二个问题是土地流转问题,就是报上天天讲的。土地为什么流转,因为外出打工,家里面地不种了,所以就产生流转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土地的非农使用。农业社会的土地一定是种粮食、搞农业的。现在因为工业化、城市化,我们就把原来农业用地大量改成非农业 >> 大家一讲到这个问题,那眼睛都是放光的。为什么,那是有钱。土地只要非农使用,所有的钱就从里面来了。地方政府卖地,房地产商赚钱也要靠它,谁能有本事圈到便宜的地,那谁就发财了。 >> 城市化的本质就是农民变市民,农民不变市民的城市化,跟城市化的概念都是相反的。 >> 农民进城打工以后,没有城市户籍,在城里面没有地方住,没有安排地方让他们住,这只有中国有,这个情况很特别。 >> 但是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他们从小就没种过田,也不可能再回农村了,这时农民工还不能在就业城市落户、市民化,那就可能要出现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 农民工在城里面的消费能力很有限,因为他主要都是存钱的,存钱以后回家盖房子,回家盖房子他还不住,他在城里面又没房子,然后家属不能带来,子女还有几千万在老家留守。我们现在人均GDP已经到了6000到7000了,这时候经济要升级,首先劳动力就升级不了。这几亿人,对我们来说,既没有强大的消费能力又没有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这是中国经济今后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从社会来说,有几亿人居无定所、家庭不能团聚,这是巨大的不稳定因素。 >> 总理讲话讲了“三个一亿人”的问题,这是我们下边要做的大动作。在沿海地区安排一亿农民工落户,在中西部地区安排一亿人就地落户,另外的一亿就是城市的这些棚户区的改造。 >> 但是,这个可不容易。因为“三个一亿人”全是花钱的事情。能赚钱的事情,不用你号召大家都搞起来了,花钱的事情号召也没用。每个环节中,差一个环节,最后都是落空的。 >> 农地流转给谁,现在说的是要向大户、家庭农场、工商企业、农民流转。表面上没有歧视的背后,实际上主要流转到了实力雄厚、地方政府支持的工商企业手中。 >> 翻开报纸、媒体,上面基本上都是骂我们自己的政策的,说这个多不像话,政府都把好处拿走了。所谓“牵走一头牛,补偿一只鸡”,尽管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政府债务累累。但是大家都这么说,那也没有办法。因为钱确实首先是进了政府的腰包,而政府确实也做了一些不是老百姓真正需要的东西。搞了一些形象工程,搞了自己的大楼,那确实是。但是大部分应当说还是用在基建上,但大家不领情。而且补偿费用越来越高,在我们的沿海地方、重点城市,那补偿已经成天价了。 >> 我认为,小产权房合法化这个问题在中国搞成这个样子,实际上是我们国内缺乏法治观念的一个最典型的表现。如何理解? >> 但是唯有土地,你拥有土地你有所有权利,你什么权利都有,你就是没有建筑权,不能随便盖房子,这个是国内现在最缺乏的法治观念。西方的土地都是私有制,私有制也没有这个权利。 >> 西方整个这套规定,跟我们现在对市场经济的理解相差十万八千里。我们去德国,德国是在这方面要求最严的。德国从18世纪、19世纪开始就是建筑不自由。现在到德国看,从城市到乡村,都特别漂亮;实际上,人家的那个漂亮的后面,不是靠每个人的自觉,是靠法治。 >> 同地关键是它的用途规划要相同,用途规划不同那是同地吗?那个价格相差天上地下。从这个意义上,城市跟农村的土地,永远不能是同价的。 ◆ 中国房价还有相当下跌空间 >> 此外,银行还会要求企业支付相当高的风险溢价。这就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还有,企业为了规避信贷规模控制和各种风险控制指标,利用各种通道(conduits)发展表外业务。这就提高了融资的交易成本。 ◆ 第五篇 户籍制度改革与城镇化 >> 为了帮助农民获得平等权利,需要取消专门针对农民的身份歧视,这是一种进步。而为了更有效地支援农业发展,需要识别农民的身份,这是更大的进步。 >> 基础医疗保障应该在城乡之间统一。现在全国正在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国家花不少钱奠定了基础。要注意到现在城市中一部分居民也没有医疗保障,可以把农村的办法引入城市,形成全国统一的基础医疗保障 ◆ 以转型改革破题新型城镇化 >>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总体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现实情况看,由于公共服务制度安排不同,城市和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实际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 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 >> 我国城镇化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重大抉择。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达到30%~70%时即属于城镇化加速阶段。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是51.27%,正处于加速阶段上半场向下半场转折的阶段。 >>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现在仍然还有6亿多农民生活在农村。根据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大多数农民要逐步进入到城市,共享现代城市文明。推进城镇化最核心的意义就是要把农民变成市民,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在整个人口上的比重。 >> 农民不断共享现代城市文明的过程,也是我国现代化不断推进的过程,及我国国民素质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 实际上,我国不仅有城市病,比如交通拥挤、城市污染等,也有农村病,其主要表现是农村贫穷,以及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条件较差,同时农村环境污染也在加重。其实,城市病和农村病都要高度重视和加以解决。 >> 在城镇化过程中,很多城市没有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独特资源禀赋,形成自己的特色定位、特色产业和特色品牌,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情况。原因是很多地方在城市规划中,忽视定位规划、产业规划、品牌规划等软规划,而只重视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等硬规划。 >> 规划引领、产业支撑、品牌塑造、集群创新、开放协作” >> 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城市应该是市场自发调节的结果。需要警惕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的过度作为,以避免政府扭曲城镇化进程或拔苗助长推进城镇化。 >> 要按照国际通行做法,逐步建立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以居住地来划分城市人口和农业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使城乡公民在户籍上完全平等。 ◆ 只有城市化能够救中国 >> 说法来描述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问题。抛开有些人恶意唱衰中国的险恶用心不说,这些词汇都不是对目前中国经济矛盾的准确描述,所以还是用生产过剩危机来描述才更具分析问题的价值。 >> 我想说的是,凡是世界上已经发生过的大的资产泡沫危机,在爆发之前无一例外都是出现了实体产业的生产过剩矛盾,因此都是实体产业的资本没有出路,才大规模向虚拟经济领域转移,才催生出资产泡沫。比如1929年到1933年的大危机,就是因为美国的生产过剩日益严重,才催生了股市泡沫;日本1990年资产泡沫危机爆发前,是因为“广场协定”逼迫日元升值,日本的产业资本继续出口没有钱赚,才涌向了地产和股市领域;次债危机爆发前,则是出现了新全球化浪潮,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加入世界贸易体系,使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失去了竞争力,才大规模转向虚拟经济领域。 ◆ 第六篇 财税体制与金融改革方向 >> 原预算法没有把转移支付纳入管理范围,导致当前转移支付存在大量的管理漏洞,引发了“跑部钱进”、资金滥用、滋生腐败等问题。新预算法明确提出要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着重细化了关于专项转移支付的相关规定,要求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的“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凡市场竞争机制能有效调节的事项,“不得设立专项转移支付”。 ◆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 2013年,我国一年期贷款利率是6.15%、美国是2.25%、德国是3%、日本是1%,我国资金价格是发达国家的2~6倍。 >> 银行业的高额利润来自何处?主要来自垄断经营。长期以来,由于行业壁垒阻碍了资本的自由流动,直接导致各个行业之间资金利润率的悬殊差别。实现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首先需要打破金融行业进入的壁垒。《决定》提出“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正是针对这一壁垒提出的改革举措,是对传统金融体制的重大突破。 >> 保险是社会的安全网,建立发达的保险业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需要。去年,我国人均GDP已达6750美元,从国际经验来看,进入了保险业快速发展期。加快建立健全保险制度,为保险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成为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 为了扩大人民币在海外的流通量,我们应主动在海外投资、贸易结算、国际援助中使用人民币,要开发出更多的以人民币为载体的金融工具,建立海外人民币交易市场。 >> 海外投资的重点,一是力求拿到更多的国内短缺能源资源的勘探权开发权;二是扩大国际并购,利用国外企业的科技资源和营销网络,提高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经营能力;三是扩大海外加工贸易,以资本输出带动商品、劳务输出;四是扩大海外工程承包和劳务承包,带动施工机械和建筑材料出口。 ◆ 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大局 >> 从国家治理的总体角度定位财政,至少说明财政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范畴,更是一个事关国家治理和整个经济社会事务,牵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基本要素。随着与国家治理相对接并以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为定位,财政被赋予了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履行职能以至发挥支撑作用的重大使命。 ◆ 地方税改革关乎国家治理 >> 目前,地方税改革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时候。因为这不仅涉及“钱”的问题,还涉及许多与国家治理相关的重大问题。财政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一旦基础出了问题,国家的治理将会动摇。 ◆ 投资仍是稳增长的主要动力 >> 一是为促进消费长期增长的社会基础设施领域,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等等。进一步加大对这些社会性领域的投资力度,对于拉动消费也具有积极的正面效应。 >> 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劳动者的“可行能力”和在初次分配中的“议价能力”,改变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同时,也可以有效解决农民工及其家庭的市民化问题,促进农民工进城定居,充分释放城市化对扩大消费需求的促进作用。 ◆ 金融改革大方向:回归实体 >> 离开了实体经济部门,金融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美国金融危机与此当然脱不开关系,金融运行脱离了实体经济部门,就会成为自我服务、自我循环的独立体系。一旦金融脱离了实体经济,金融泡沫的产生就在所难免。 >> 外植型金融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八个方面:第一,在金融产品方面,实体经济部门几乎没有选择权。居民消费剩余资金除了存款几乎没有去向,实体企业除了贷款也很少有从金融市场获得资金的其他渠道。金融活动的各项权利成为金融机构的专有权。第二,实体经济内部没有展开金融活动的制度空间。从最初的实体企业间不准借贷资金,到实体企业难以发行商业票据进行短期融资,再到实体企业间不能进行融资租赁等都通过制度规定予以限制。第三,各种证券发行都必须通过金融监管部门审批并由金融机构承销,使得实体企业丧失了自主发行各种证券的权利。这些承销证券的金融机构,不仅直接决定着实体企业能否发行证券,而且在证券发行的定价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话语权。第四,直接金融工具成为间接金融工具。实体企业发行的公司债券几乎完全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债券的资金则来源于城乡居民的消费剩余资金。第五,“存款立行”成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一项基本战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金融运作主要取决于资金数量的多少和资金供给的可持续性。由此,想方设法获得这些资金就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一个主要竞争方略。第六,金融市场(尤其是货币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金融机构彼此之间的交易场所,与实体经济部门没有多少直接关系。第七,金融机构与金融监管部门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体系,以各种理由限制实体经济部门的金融权要求。在各项金融制度形成过程中,金融监管部门通常需要征求金融机构的意见,但极少有征求实体企业意见的,由此,这些金融制度更多地反映了相关金融机构的利益取向,很难反映实体企业的诉求。第八,各种金融产品创新,与其说来源于实体经济部门的要求,不如说来自于金融机构自身业务拓展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要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