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读库1405读后感100字

读库1405读后感100字

《读库1405》是一本由张立宪 主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页数:31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1405》读后感(一):读《读库》

早上,同事见我桌上放着这本《读库》,说看这样的书太累。我反之,作为一个人,由于阅历有限,很多生活不能亲自经历,但是通过书,我们可以体验很多不同的生活,能对历史、生物、科技等所熟识的未知的领域都有一个了解,其实,我们应该感谢有这样的书存在,不至于深耕每个领域,但是却通过阅读让你了解、扩充。何其幸,能觅得此书!书中,觉得读而不倦,茶思饭想的几篇是为告别演出、回城、我自聊斋来,“回城”仿佛置身其中,过了那段生活,“告别演出”反思自己,若如放在大学时候的我,有老师如此要求,我是否能读完,并完成5000字的读后感?“我自聊斋来”深感古人对于词和字的运用之美,以致多一字累赘,少一字缺失的境地,是美是读。

《读库1405》读后感(二):告别演出和回城

繁忙的八月,在等公交在公交上,在累的时候,读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

《告别演出》让我有非常有共鸣,因为我和作者李白滔一样,曾在高校任英语老师。这位老师和我一样,努力想引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爱读书。遗憾的是,这位曾经的同行被迫转行政,大概要阔别讲台很多年了。对于高校,我倒是一点儿也不留恋,总觉得拧巴。收入低,多多的无所适从的时间,凭良心教学,让我做科研发论文,亦非我愿。反倒是很喜欢现在这样,进入自由市场,专攻教学。无论和单位还是学生,都是互相感激、你情我愿的一场皆大欢喜。

李白滔老师,总会有一个地方,不用委屈埋怨,只是需要冲出藩篱,有找寻的勇气。而孩子们(其实任何人),遇见个肯真正替你们着想并做事的好老师是多么多么不易,多和未来对接吧,把眼睛投向世界,自救。每个人终究只能在成就自己的同时成就别人。

《回城》是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篇。讲的是早年援疆的上海人,艰难坎坷的返沪。我了解到个人命运、个人和国家前途,还有一部分上海的阿姨阿叔的过去。大家都不易,而人生,多么的忽忽而已。

《读库1405》读后感(三):大力《回城》——阿姊的书评

以下是阿姊通过微信发给我的,版权归她,她是回城的万千当事人之一。

那會兒的記憶,隱約在目。母親參加上海知青的靜坐,父親在家帶著我,十分耽心靜坐知青們后來演升的絕食……後來,賣傢俱,三天三夜的大卡車往烏魯木齊,再是三天四夜的火車~又沒回到上海,原因即是書中所言的"半鋼"家庭。父母都是降了好幾級幹,為了我們以及他們能離各自的父母近一些,選擇回到了人地生疏的安徽。那會兒,似乎衹要有內地城市肯接收,爸媽是逃也似的帶我離開了新疆。其實,我們家巳是較晚的一批了。唉,那個火紅的赤燙的年代留下竟是如此不堪匆忙逃離的記憶啊!

爸,媽,阿克蘇的知青叔叔阿姨們,我愛你們!我愛那個時代留下在我身上的所有烙印,我也還留有那點赤誠的火紅影像。

橙紅,是新疆大漠夕陽西下時那諾大圓球映紅了大半片天,又照射到沙礫橙紅光線的路經,再折射返回天空,而停留在我臉上的那抹溫暖的紅,讓我执誠摯愛到現在,永遠不會褪去……

《读库1405》读后感(四):心得

第一次看《读库》,10篇文章,都是纪实

《告别演出》

开篇第一页,作者讲她所在学校情况,吓一跳,差点以为就是我们学校,各种描述都那么相似,不过我们排名没那么靠前

因为自己也是个学生,所以对文中的提到的种种情况可以说很熟悉,感慨但好像也无可奈何,如果给我布置这么一门作业,我可能也不会太认真完成,懒嘛,虽然爱看书,但不爱写书评觉得费劲

《回城》

知青的故事总是充满心酸,大时代下的悲剧,多少家庭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

想起很小就有印象的那首歌“妈妈一个家、爸爸一个家”,知情和他们家庭的苦和痛啊

《改地名》

也是那个时代的故事,不过这是一场闹剧,幸好有的没有改,有的改回来了,不然那些个路名啊,简直不忍直视,又红又专,京城还怎么走向国际啊

《我自聊斋来》

一直因为文言文的缘故,对聊斋望而却步,那些故事多有意思的,天马行空,还是佩服蒲老那飘逸的文思,脱离了时代的局限,以后还是得静下心来读读

《鹤的四季》

中国人就是太吃货,其实那些肉啊蛋的又有什么好吃的嘛,纯粹就是图新鲜

看着一天天地减少消失的动物们,想想有一天地球上真的只剩人了,多寂寞啊···

《囊云、贡云与锁云》

看到作者说云中杀人事件,我就开始脑补了,觉得真是一个绝好的故事,完全可以拍成电影的嘛!!要古风有古风、要悬疑有悬疑、要深度有深度,可惜了···也就只有想想

《读库1405》读后感(五):流水行云│事关《读库1405》

艾苓的《咱们学生》在《读库1403》刊发后,我将其推荐给自己所在的杂志社的主编,《小小说选刊》从中选载了五题。与同事聊到这一系列作品,一致认为某些篇章较弱,细节不够,或缘于作者与主人公接触不深,加之文体所限,未作虚构充实所致。

阅毕李白滔的《告别演出》,看到她笔下大学专业老师的表现,倒觉得艾苓与学生打成一片,算是认真负责的了。老六说,无名高校的学生是大多数,比清华、北大的学生更丰富,他们的故事更具标本意义——老师亦然。李白滔老师已经完成“告别演出”,艾苓老师仍在面对“咱们学生”,祝福她们。

“可能对孩子来说,世间万物都有一个标准答案,抄袭只不过是寻找标准答案的过程。”李白滔的推断,很大程度上就是现实。有同事的作品入选中高考语文试卷,被编写为现代文阅读理解试题,他试着作答,然后对照标准答案,结果啼笑皆非。作者如此,读者更好不到哪儿去。儿子马骁升入初中后,数次考试,语文阅读理解一如既往,连连失分。“做这种题是有巧的”,最终,我们听从其他家长的建议,为他报了个语文辅导班。

为一探究竟,我与儿子一同走进课堂。所谓的“巧”,不过是死记硬背辅导老师总结出来的条条框框,届时照方抓药即可。比如文章首段的作用:“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开篇点题,点明中心;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可填相应的内容)作铺垫;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列位看官,请回答:我这一节文字最后一段的作用,是篇末点题、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拓展延伸、发人深思,首尾呼应、照应开头,还是深化中心、深化主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