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读库偷走的时光》的读后感大全

《读库偷走的时光》的读后感大全

《读库偷走的时光》是一本由马国兴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偷走的时光》读后感(一):读库偷走的时光

边看书边摘抄了一些觉得很有必要记录下来的语段。

编辑应是生产者与项目管理人,而不是校对者与读者--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需要编辑做判断下决断,编辑要有一套取舍标准,并在实践中不断琢磨修正,而且需要拥有高出读者的警觉感。 人的眼睛关注的更多的是变数,而不是常态。 老六所谓的三三制:三分之一的时间编辑,三分之一的时间学习,三分之一的时间交际。 哪个行业专业都应该这样。多读书多交流一方面是走进去提升自我,另一方面不能闭门造车。内外兼修再做点实事 长此以往必有改变。 学习使人谦卑与进步,思考亦然。 “一些人不认真,是因为他不敢认真,他怕自己的认真反倒成为一个笑话,所以就做出一副不屑认真的样子,其实是一种逃避。相对认真来说,不认真更像是一种作秀,一个为自己预设的理由-别怪我没干好啊,因为我本来就没想好好干。问题是,他可能自己都清楚,他几乎没有好好干的能力,于是就摆出一副不好好干的态度。廉耻并不廉,许多人维持它不起。这是钱钟书先生说的。认真也很较真,许多人认真不起。”《被认真对待的感觉》 读书实在是一件私事,选择什么书,选择怎么读,更多缘于各人的经历和气质。 在易卫东:读书只缘养气质一章中,感受到从信件的字里行间里传达的温度和喜悦。书人,书事和书缘,演绎人间最纯净的一种情意,值得记忆,纪念和珍藏。

《读库偷走的时光》读后感(二):关于“偷走的时光”的只言片语

《读库偷走的时光》是16年下半年购买,来北京后,第二批购买的图书。 知晓这本书是由于“做书”的公众号,有一篇关于这本书的介绍。本职的工作也是编辑,所以,对于文字中提及的内容颇为熟稔。当时,便有了购买的欲望。 买回那会儿,随意翻了几页,不适合当时的自己阅读,便一直搁浅。直到很久以后,手上的书阅读得差不多,在整理书桌时看到这本书,便有了看完的打算! 起初,吸引点不足,却也可以看下去。 喜欢上这本书的那刻,是在某个早晨,我坐在地铁5号线上,看着看着,半个小时的车程突然结束,意犹未尽。因为工作场所和居住的地方相隔较远,便有了在地铁上阅读的习惯。大概是花了两个星期,将本书阅读完毕。 首先整体而言,这本书的“上”“中”“下”三部分都喜欢,不太喜欢附录部分。先说说不喜欢的部分,附录中的部分内容和前面有所重合,重复述说,感觉食之无味。而且附录部分是作者个人的读书笔记,琐碎,与作者本人而言是宝贵的财富,但就这样丢给读者,未免有点儿不适应。看附录时,想着是算了,不要看了,就这样。可每每,又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及其有趣的部分,又寻思着不行,得看下去。总体而言,附录部分是带着纠结不太愉悦的心情一路阅读。 说说喜欢和感动的,这本书虽不能全面概括做一本书所面临的复杂工作,从选题策划开始,到后面的成品,但其中表达出来的精神,尤值得人尊敬。无论是关于老六、读库或者作者本人,其实都是欲望现代都市里的一股清流。写这篇评论时,也在豆瓣上搜了一些关于这本书的评论,褒贬各占,想起老话“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便一笑而过。 记得在阅读时,遇到一个疑惑,是关于顿号的使用方法,私信马老师提问,马老师的回答并未三言两语,而是给出了国家的现行标准和自己的理解,让那个一个早晨都在纠结的自我豁然开朗。 工匠精神,是我想到的一个词。里面关于做一本书的细枝末节,从选稿到校对,无不包含着一个做书人对工作的热爱对读者的负责。在充斥着大量小说、职场、心灵鸡汤类书籍的市场,有一类这样讲某个行业幕后故事的书,不煽情不激进,原本还原真实的场景,对于一些读者而言,实属难得。 好书需要再读,需要记录,与这本书的相处之旅还未结束,期待在下一个阶段发现另一些惊喜的东西。 阅读好。

《读库偷走的时光》读后感(三):《读库偷走的时光》|样式精美有样子

在我还未读大学时,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名黑客。

之所以有这个梦想,源于一部名为《黑客帝国》的电影,我就想像基努里维斯那样在数字世界穿行。后因一些变故,这个梦想出现偏差,我在选择专业时没有学习计算机,转而学了管理。

学管理对我来说有什么用?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读书时所学的管理知识已全部忘记。可就这样,工作中也不免会有人问我为何不朝着管理方向走下去。我很遗憾的告诉他们,我连自己都管不好,没办法管别人。事实如此,工作中一遇到需要与人对接的工作我就异常头疼,尤其是当你想把一件事尽全力做好时,你会因那些不是拴在一条线上如蚂蚱般的人被毁掉。我不否认工作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混一口饭吃的心理状态,但对于能推诿就推诿的状况还是无法忍受。

所幸的是,我自知不是管理那块料,也不会因为没成为一位好的管理者而失落,毕竟大学毕业后我所投的简历没有一份与管理有关,所有的职业只与写字相关,比如文案、编辑、记者等等。我游弋在这些工作岗位中,最终被一名叫编辑的岗位选中。

在未进入广告行业前,我对编辑的了解比文案多。读书那阵我并不知道文案一职,我只知道广告行业,后来入行才明白,广告行业分很多职位,文案和策划算是与文字打交道比较多的。其余部门,不是客户经理,便是设计、总监这些。我是阴差阳错投身于广告行业,那家相中但却为录用我的出版社,被怀恨在心,直到我读了《读库偷走的时光》,内心才有所释怀。因为编辑一本书的难度和细致程度,已远超出我这个动不动就写错别字的大马虎。

幸而这世界上总有一些愿意去做这些精细的活儿,我也很幸运光顾了一家需要花很多钱的书店——读库。

读库在外界的知名度有多少,我并不知晓。唯一清楚明白的,是我去年在买实体书上所花的钱,读库最高,这位读库的最高领导人老六,就这样一次次把我的钱圈进他的口袋,我满心怀喜,心甘情愿。

如果说老六是个细致、严谨的人,那写《读库偷走的时光》的马国兴注定也是这类人。这位特约校稿者细致记录了参加读库魔鬼训练营的经历以及老六对一本书编辑的精细程度。这些经历都与我收到读库邮递过来的书一样。每次打开读库邮递来的书,都是做足了保护工作,类似于一本画册的书,里面肯定有两片塑料薄膜夹住。如果是平常阅读的纸质书,还会放很厚的纸,所用的纸也并非如报纸般有味道的纸,而是有彩绘,在印制过程中非常精美的样纸,我一直不明白这些样纸是如何被废弃的,只觉弃之可惜。

除完美的包装外,每次在读库买书,还会附送一两张精美的明信片,知晓此脾性后,我很多次买书会抖个机灵,分批买,这样就会得到更多的精美、好看的明信片。

在马国兴的书里,读库除严谨的内容审校外,还有许多细致入微的地方我在读书时未曾发现,比如一本书的纸不会太白,太白会刺目,无法长时间阅读,精装书的封面不会用特种纸,防止时间一久,封面容易翘起来,对一些文字的精准程度,可以用苛刻来形容,至于印刷,出版过程,也比其他出版社有着更为严苛的要求。

我想一本书之所以要用如此严苛的办法去制作,是因为老六希望每位拿到书的人,在打开并阅读的那一刻,是幸福与甜蜜的,他知道爱书之人最关心的人,就如同他爱读书一样。

马国兴在书里,除详细介绍读库的审校过程外,还絮絮叨叨写了不少书评,读库一些线下活动的组织过程以及各种读书笔记。

最后,修改这本书中的一句话以作结尾:一个人,此生此世应多买书、读书、写书,因为对书有感情的人,内心天地宽。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注后可在后台回复下「豆瓣」,谢谢。

《读库偷走的时光》读后感(四):来日方长——《读库偷走的时光》后记

来日方长

——《读库偷走的时光》后记

2015年4月2日,我收到钟叔河先生为《读库偷走的时光》题名墨宝。是日,我挽结《读库1502》校读任务,将校读笔记发给杨雪。

之所以请钟老题写书名,缘于他与老六相知,也缘于在我心里,他是在出版史与阅读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2010年4月24日,老六与杨葵在北京彼岸书店举办讲座,交流探讨编辑业务方面的种种心得。在回答现场提问,谈到与沈昌文先生同级别的老编辑时,老六说:“还有钟叔河先生,那才是真正的大策划编辑,他能意识到整个国家的走向,做《走向世界丛书》。”

能请到钟老题名,契机是之前我与他曾有一面之缘。2014年10月,我赴湖南株洲,参加第十二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此行我带了部分与会代表的书,有自己买的,也有受朋友之托,只为请其题签留念,其中就有钟老的著作。但他因身体缘故未能到场,实为遗憾。会后,我经停长沙,于10月27日下午,与王稼句先生一行同赴念楼,在与钟老聊天之余,得偿所愿。

由钟老的题签,可见他的严谨:在《知堂序跋》上,他在自己的印章前注明“编者”;在《儿童杂事诗图笺释》上,他写的是“正笺”,并为此书不是自己所赠表示歉意。“书是思想的窗口”,正如他在《书前书后》上的题词一样,题签无疑也是一位作者心灵世界的窗口。

除此之外,我还有意外的收获。本届读书年会,我带了读库2014年出品的笔记书Read & Write,请与会嘉宾和代表题词。当日,我请钟老写一句有关读书的话。他先抄录了一首周作人的读书诗:“未必花钱逾黑饭,依然有味是青灯。偶逢一卷长恩阁,把卷沉吟过二更。”兴犹未尽,他又作如下笺注:“‘黑饭’即鸦片,‘长恩阁’则是傅节庵氏藏书楼也。甲午霜降后二日,马国兴君过长,抄呈此首供君一赏。”

返郑后,我给钟老寄去《我曾经侍弄过一家书店》。不久,我收到他的回信,其中说:“我不上网,亦少出门。这几天断续翻看了寄下的书(眼病无法久看小字),方知你‘侍弄过一家书店’,并和我只见过几次却可算相知的沈昌文、未见过一次亦可算相知的张立宪有过文字的因缘,心生忻羡。封一上那张藏书票构图很有意思,也很有趣。你还将那图样印到了名片上,即此亦可窥见你爱书爱书写的心思了。”

因为钟老在信中提及与老六“未见过一次亦可算相知”,且我的小书脱胎于《读库》刊发的同名文章,而此名即为老六所拟,我随后将此信内容转呈老六。阅毕,他回复:“惭愧,钟老对读库一直勉励有加,希望能够不负所望。”

“希望能够不负所望”,老六此言,我很熟悉。2005年12月22日,在冉云飞先生的博文《有理想的人终将蒙福》之后,他是这么说的;2008年9月16日,在收到我投去的《流水行云:事关〈读库〉》之后,他也是这么说的。转眼,读库已十年矣。“不负所望”,这是我对他最深刻的感受。

《流水行云:事关〈读库〉》在豆瓣网读库小组连载了三年多以后,2011年12月17日,读友“Rita”在其后回应:“如此记录。等待出书。”起初,我并不在意,觉得这一系列失之于琐碎,未必有什么出版意义。后来想想,手头与读库相关的文字已累积不少,或可汇为一册,分为三辑:《读者》一辑,收入《读库》及相关图书的观感;《作者》一辑,收入书店生活系列文章;《编者》一辑,收入魔鬼训练营学习笔记等文字。

2014年底,经过认真思考,我正式决定写一本事关读库的书,并着手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此前,《我曾经侍弄过一家书店》单行本面世,致使我原来的设想变得残缺,而时隔三年,我对其也不再满意。与读友几番头脑风暴之后,我从二十余个备选名字里,选择“读库偷走的时光”作为书名。我先后放弃了日记体、书信体、对话体,确定以一组文章来呈现。全书仍分三辑:《心经》一辑,存档我多年来关于《读库》的阅读与学习笔记;《流年》一辑,讲述我身为读者、作者、编者,十年来与读库交往的幕后故事;《人间》一辑,梳理我与《读库》部分作者的书缘与情缘。

由此可见,《读库偷走的时光》并非读库官方的传记,只是一份私人化的记录。在八周年读者现场会上,老六说,虽然当下拥有的记录手段最多,但产出却是最少的,这个靠他一个人做不了,需要借助大家的自觉。在我的意识里,读库也是当下的一部分。“《读库》每期都在记录,读库本身也需要记录。”就像读友“汤朗圈”说的,希望我的文字能有一点价值,至少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长短并非重要,发生才近乎时间的本质。”正如读友惠继超所言,我在写作过程中,回望那些读库偷走的时光,幸福感充溢身心。

之前看欧逸文讲座文字版,在《纽约客》的采写规范里,我对信息核实制度印象深刻。《读库偷走的时光》虽非新闻报道,也不是学术著作,但我先后与相关人士联系,或核实信息,或征求意见,并约请张满弓、李建新、王彦艳等师友审校书稿。对各位的贡献,我在此谨致谢意。

2004年5月,在广西桂林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书市上,我与董曦阳结识。此后,我们时常深入交流。他也认同老六的编辑理念,对读库颇有感情。2015年初,得知我在写《读库偷走的时光》,他表达了出版的意愿。书稿完成后,我赴京与他会面,就内容调整、物质呈现等环节均达成了共识。将此书托付给他,我很安心。一切昔日因,皆成今日果。

读库小组由读友“sara7”创建于2005年11月29日。为纪念小组成员达到六千六百六十六人,2010年3月25日,她发起话题“你一旦做起事情来,会发现你说的那些话特别虚妄”,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六哥回说:‘来日方长。’一句话,把我内心里的‘小’抓住了。忘了忘了,忘了自己本是一个普通读者;忘了忘了,喜欢是因为从六哥的贱兮兮里看见了自己;忘了忘了,忘了这一切不仅是读库给我的,也是我给自己的。六千六百六十六不是里程,只是过程。”

是的,来日方长,读库十年,离百年老店还远着呢。

让我们互相敲打,一起熬到老之将至。

感谢读库。

感谢老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