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练琴》读后感精选

《练琴》读后感精选

《练琴》是一本由(美)格伦•库尔茨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练琴》读后感(一):绝对好书!

非常引人思索的一本书。

不仅仅是音乐。

关于人生和选择,放弃和承诺。

古典吉他的故事,也是我们人生的故事。

“你练琴的故事把你内在所有的东西都编织到一起,使你自己变得充满表现力。当你发自内心地相信你自己的故事时,就会产生一种力量,把每天反复的日常工作变成一条道路,把那些杂音变成曲调,把那些最深最痛的失望转变成你前行的理由。”

《练琴》读后感(二):真实的心里描述

这哥哥都可以去做心理教师了。

基本明白失败时候想什么,放弃时候想什么。

放弃了以后怎么做。

美国也是好国度。不练琴了还可以写小说文章赚钱。

我国不成,不练琴了就是作死。

我也喜欢弹吉他,普通的民谣。我明白在弹奏中会有私心杂念。

觉得乐谱的自己的距离太遥远。巡天遥看一天河。

然后觉得猴年马月才能到这个境界。

想啊想,恐惧焦虑,算了还是不弹吧。

正确的想法是神马都不要想,好好弹,每天弹。那天就发现。

其实距离也不远。

好鸡汤,好浓!

《练琴》读后感(三):不止是练琴

音乐学院的演奏专业总让人联想到鲜花、访谈和CD封面,明亮温暖的音乐厅,一两声因安静而放大了存在感的咳嗽和谢幕时经久不息的掌声。走到台前为人熟知的大师们即便有低谷也被成功的辉煌所冲淡,十足幸存者谬误。那些最终无缘舞台的演奏者怎样有相似的奋斗经历却一步步偏离了梦想,这正是《练琴:重回音乐》讲述的。

一本古典吉他的解读之作、一本有关练琴的心路历程么?当知识看或故事看都好,不过另一层次可以引起共鸣的和乐器没太大关系。

某一天走路回家,灯火通明的大厦楼下,下班的人们正鱼贯而出,快递员正倚在三轮车前做最后的清点,我突然意识到,对成功的渴望和对现实的焦虑所干扰到的感受与专注,对于对任何从小学习一门技艺并寄托梦想于此的人都有加倍放大效果。练习付出的时间越多,越是重担和诅咒,毕竟“练”这个动词无论放置在什么名词之前,都意味着枯燥的重复。

日复一日的重复,那些年长的人也没见成为生活家。你不懂专注于技艺令你遗忘目的从而达到道境,搞错了过程和目标的关系,你先前往往不懂,后来呢,后来没得选择。

“由于害怕变得平庸,我一直都听错了声音,所有的练习都走在了错误的道路上。”

“在你钟爱的事物里,只有极少数会在你失去它时使你失魂落魄,彻底失望。”

“悖论的是,失去音乐使我的人格变得完整。”

库尔茨的坦诚让我读着读着像也如此活了一回,经历了他的兴奋和骄傲,纠结与迷茫,还有失魂落魄,最终平静下来。像也步入中年,回忆11岁的自己练《哭泣的杨柳》时,客观又宽容。

不知道人是否需要真的失去什么才能使人格变得完整,还是说偏执的才是真理,他说不要放弃梦想我就继续着,可这船会沉吗。放松、放松。

还要夸夸翻译,第二遍读完它,看得很慢,是对好书的格外优待。

《练琴》读后感(四):当我练习时

这是一段练琴的故事。它从停止练习开始,更多地与放弃有关。

对于想要演奏乐器的人来说,这本关于古典吉他的书并不包含练习的技巧,虽然它的名字就叫做“练琴”。与演奏的精湛无关,毕竟“练琴者”格伦•库尔茨放弃了演奏的梦想。然而他对自己音乐梦想的反思,却使得这一历程仍然精彩纷呈。

这是一本那些所谓的梦想家无法赞同的书,如果成功便是指实现抱负的话。这样的价值观本无可挑剔:人们向着一个目标努力,成为一个商人或钢琴家。因为正确的人生似乎总与进步有关,恰如扬•马特尔借漂流于太平洋上的少年“派”之口说道:“但是我们必须选择向前。选择怀疑作为生活哲学就像选择静止作为交通方式”。独自漂流在大海上的少年需要这样一种饱含着希望、努力和目标的哲学来提醒自己生命的意义,而在生活中人们工作、饮食并实现一个又一个愿望,以此彰显人生的价值。

练琴也是这样一件与进步有关的事情,如库尔茨所说:“一个达到完美的缓慢过程”。然而,当终日的刻苦练习无法获得突破,当练琴者开始怀疑练习的意义,技巧和领悟力的极限便清晰无比地预言了未来成功的不可能。于是,练琴成为了一个谎言,“在那里,你确信任何事物都可以重来,你在那个世界里有足够的时间来达到完美”。这个被刻苦练习与美妙前景包围着的世界,仿佛一座“苦修塔”,而其内部则无比舒适安逸。从事一件自己热爱的事业,将全部时间都花在如何使自己做得更好上。这还是苦修吗?不如说这是一种幸福。一切的选择都是自己做出的,练习成为了证明自己正在苦修的仪式,也由此偏离了“练习”的本义。

“我们谈起练习这项工作,好像把说出这件事所带来的快感当成了我们的目标。”生活里有太多理想主义者和梦想家,他们日复一日地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而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只是活在自己的梦想中而已。梦想的世界是那么闪耀、幸福,并充满了安全感,它是我们逃避现实、逃避自我的保护伞。“因为我还在努力学习着。”“我想再多练习一会儿。”......如果我们不能在练习的同时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丰富,使自己能够对周围的人更有益,那么这些话就只是借口和谎言。翁贝托•艾柯曾在地铁里观察到一名终日沉浸于阅读里的人,那人声称自己不为了什么而就是在阅读。“我当时在想,现在也还在想同一个问题:他究竟是一个理想的读者,还是一个完全反常的读者?”艾柯的疑惑也是将练习当作借口和逃避的理由的人们应当问自己的问题。

库尔茨在《练琴》中写过这样一段往事。他的老师让他暂时放下巴赫而听一首卡彭特的流行歌曲。作为一名未来的古典吉他演奏家,他起先认为这是无法忍受的噪音。而随着态度的转变,他对音乐的理解发生了变化,终于从曾经瞧不上的流行音乐中听出了可贵而感动的东西。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曾如此?一味地陷入自己所热衷的事情,并同时武断地在它与其他事情中间建立一座高墙——一座由无知、自我以及过于执着铸成的高墙。这座高墙妨碍了我们的进步,使我们远离真正的“练习”。它使练习成为阶梯,只为帮助我们登上那座叫做成功的虚幻的大厦。我们忘记去体会过程的美妙,于是练习成为乏味、困难,甚至平庸的事情。我们每一日地憧憬着未来,却忽略了最精彩的人生便在于日常的平凡之中。

“由于害怕变得平庸,我一直都听错了声音,所有的练习都走在了错误的道路上。”后来,我们放弃所爱之物,停止练习,转而从事另外一些看似与曾经的梦想无关的事情。然而,更好的人生也往往从这一时刻开始。正如库尔茨所言:“悖论的是,失去音乐使我的人格变得完整。”梦想还是那么完美,一如永远动人的巴赫的乐章;朝向梦想的努力练习也仍然是必要的。而练习者却在经历了对所爱之物的追求与放弃之后,以一个新的自我重拾了曾经的热爱。

在一个新的世界里,“练习”是一种自我的完成,一份诚挚的纪念,一段如歌的行板。当我练习时,我徐步而行于思想与现实交错的小路,原初的梦想仍然光芒闪烁,但它已不再是我的阻碍。梦想并非一个终点,而是一盏明灯。我向着光亮前行,不为到达,只为更好地走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

《练琴》读后感(五):在音乐里参悟人生

不得不承认,对于音乐,我是个十足的门外汉,那些复杂的乐理和音符,我从来是读不懂的。然而,库尔茨的这本关于音乐的书,却在一开始就吸引了我。决定读它,不是出于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世界的好奇,而是因为看到了这本书的简介,这不是一本只关于音乐的书,它更关乎人文,书写人生,参悟奋斗、成长与梦想。音乐之中,实在是有一番大智慧的。

库尔茨是一个有音乐素养和音乐梦想的人,同时也在历经一番成功与失落后转向了人文领域,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他兼有音乐与文学两个方面的素养。在这本书里,他用文字记录下了自己练琴的人生故事,并对音乐与文学做了一番深刻的阐释。他认为,二者都是揭示生活的本质。

音乐与文学,从来都是相容的。中国古代文论,似乎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说法,文学是自音乐而生的。古典文学里,多少动人的诗篇都是那时候人们的咏而歌。正是二者的相辅相成,才有了《李凭箜篌引》这样将文学与音乐契合得美轮美奂的作品。

《练琴》也是这样一本用文学形式诠释音乐与人生的书。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我们的“音乐”,属于我们的少年梦想,所以,他展示的人生轨迹,会让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练琴是各种情感交织的漫长的路。

年少的时候,库尔茨怀揣着成为一位音乐家的梦想,开始了兴奋与痛苦交织的练琴生涯。他并不神圣化自己的努力,他认为音乐是神圣的,但是练习却只是世俗,只是让自己置身于日常生活之中,做着琐碎的准备,弹着日复一日的音符。可是为什么要练习?他说,“练习是一个将自己的手指注入灵魂的过程。”真心地投入练习,会让人生产生一种力量,会将这些“每天反复的日常工作变成一条道路,把那些杂音变成曲调,把那些最深最痛的失望转变成你前行的理由”。所以,他坚持着日复一日的练习,从历史上那些音乐家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为了自己的艺术家之道不懈努力着,他梦想着有一天周游世界,用音乐向全世界的人表达情感。就这样每天练习一小步,库尔茨的人生形成了一段旅途。

练习与刻苦无关。库尔茨引用了一位哲人的话,说,“并不仅仅是教育或者刻苦使得人们能够如此热忱地投入到一项工作中去。而是喜悦,是一种其他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人类因为这项工作而产生自然情感。”在生活中,我们会觉得为很多事情忙碌很辛苦,感叹“何时忘却营营”。古来圣贤也不断告诫我们要刻苦努力,才能实现远大的志向。然而,库尔茨却给了我们另一种声音。只要真心投入,练习与刻苦无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要为一件事情付出,我们必须要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投入。倘若总是与这件事情有一段不肯相容的情感距离,那么每一份努力,同时也会成为一种折磨。

然而,很多时候,这种太执着的梦想追求,往往会因为一些似乎无力扭转的坎坷让自己心灰意冷。库尔茨便是如此,他放弃音乐,转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向。然而经历了十年与音乐无关的生活,库尔茨又回归音乐,回归了自己儿时的梦想。

我们很多人都放弃了自己儿时的梦想,可是每次回想,却总是带着些许遗憾。或许,放弃了梦想,我们依然会拥有一种成功且适合的生活,但是却不复再有那份曾经追求的炽热。我们需要在人生的某一个时刻回归,不是带着少年时的心情,而是一种历尽千帆后的返璞归真。比如,中国古代,许多人都怀着一份归隐山林的志向。很多避世者,一开始就选择了归隐山林。但是,有另一种隐者,却是经历了宦海沉浮后,才想起自己“性本爱丘山”的。这时候的回归本真,和一开始又是另一番境界。

库尔茨的回归音乐正是如此,再次拿起尘封的吉他,心境已经与年少时很不一样。年少的时候,只是一股炽热的追求。可是,繁华落尽,不再只是追求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真正踏着了脚下的土地。当他再次拾起年少时的梦,心中是一种宁静,一种真正的和谐。

大概每一个重拾自己年少时的梦想的人都是如此,他们感念这梦想曾经激励着自己去努力,去奋勇向前,却又不再去执念于此,所以也不复有那求之而不得的痛苦。这时候,儿时的梦想会变为我们平淡生活的点缀,让我们在纷繁的生活中获得内心的和谐。

我们总会在人生的某一时刻重拾年少的梦想,但是,是以不一样的心境,书写不一样的人生故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