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不再讨好》经典读后感有感

《不再讨好》经典读后感有感

《不再讨好》是一本由黄玉玲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再讨好》读后感(一):走出误区,勇敢面对

武志红所著的一本个人成长类书籍,主要讲述了如何做一个不再讨好他人的人,而是成为一个安稳强大的自己。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我们不能一直讨好他人,而是要学会为自己的价值而生活,才能真正做到自我实现。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讨好是一种病态、如何走出讨好的困境、如何找到自我、如何建立自信、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等。这些内容都是非常实用的,对于那些想要摆脱讨好他人的人来说,这本书是非常有帮助的。

要成为一个不再讨好他人的人,而是成为一个安稳强大的自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了解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要做一个不再讨好他人的人,首先要了解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要想做到自我实现,就需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明确自己的价值观,从而更加清晰地知道自己要走的方向。

2. 建立自信心:建立自信心是成为一个安稳强大的自己的关键。要做到不再讨好他人,就需要有足够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可以通过学习、实践、反思等方法来提高自信心。

3. 学会说“不”:学会说“不”是成为一个不再讨好他人的人的重要一步。要想做到自我实现,就需要学会拒绝那些不符合自己价值观和需求的事情和人,学会坚守自己的底线和原则。

4. 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不再讨好他人并不是要与他人产生冲突和矛盾,而是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倾听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等方面入手,建立起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关系。

5. 坚持自我实现:要成为一个安稳强大的自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坚持自我实现,不断学习、成长、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不再讨好他人的人,成为一个安稳强大的自己。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它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建议和方法,帮助我们走出讨好的困境,建立自信,找到自我,成为一个安稳强大的自己。同时,这本书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自己的价值,不要一直为了讨好他人而放弃自己的想法和价值观。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个人成长类书籍,那么这本书是值得一读的。

《不再讨好》读后感(二):推荐序:讨好是一个人御寒的外衣

这本书的内容源自黄玉玲老师和我们平台“看见心理”合作的一个训练营课程,如今见到这本书出版,我很开心,也重新细细地读了一遍。这本书的书名叫作《不再讨好:做安稳强大的自己》,在我心里,黄玉玲老师非常适合探讨这个议题,因为她是一个敢爱敢恨,却也能让关系健康、畅快、融洽的人,同时也是我们平台最资深的咨询师之一。

在人际关系中,你能表达“好”,也能表达“坏”,这是完整的。当你只能在关系中表达“好”的时候,你就成了“好人”。我看到太多的“好人”,他们的情商并不低,在普通关系中,他们会自然捍卫自己的利益,但在亲近的关系中就做不到了,例如在亲密关系或亲子关系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在“我在意的亲近关系”中,即“我和自己人的关系”中,只能表达“好”,不能表达“坏”。

我们生活在一个把“忍与让”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美德的文化环境中,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多为他人着想”“吃亏是福”,这并不是说做“好人”有什么问题,而是说我们不能只会做“好人”。

有太多的好人,他们只是维持了一个好人的外壳,而他们的内在,是一个没有成形的自我。“自我”这个词,我给它做了一个新的界定。所谓自我,就是我们的精神生命。自我没有成形,意味着一个人的精神生命尚未诞生。你只要稍一思考,就会发现,这个议题太严峻了。

那么,是谁、是什么力量在破坏自己,让自己的精神生命不能诞生?

追问这个问题时,我们最容易去怪罪身边的关系,而在关系中习惯讨好的人,就是在用“只有好没有坏”的行为模式拼命地说:“不是我,不是我,别怪我。”

翻看黄玉玲老师这本探讨讨好型人格的书,我同样看到了这个逻辑:当孩子不敢拒绝父母、不能做自己的时候,他们就是在害怕成为那个“坏人”。因为一旦成为“坏人”,就要承受愧疚的折磨,遭受被惩罚甚至被家族遗弃的风险,这是最让孩子恐惧的。为此,“我”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抑制生命深处“精神自我”的生长。

严重的讨好行为,源自严重的被抛弃创伤。如果说社会有一个底色,那么我想讨好至少是底色之一,因为有太多的人陷在严重的被抛弃创伤中。

《人间失格》,太宰治直刺人心的准自传,如此描绘这种心理。

我想到一个办法,就是用滑稽的言行讨好别人。那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我靠滑稽这条细线,维系着与人类的联系。表面上,我总是笑脸迎人,可心里头,却是拼死拼活,在凶多吉少、千钧一发的高难度下,汗流浃背地为人类提供最周详的服务。

而且,无论我被家人怎样责怪,也从不还嘴。哪怕只是戏言,于我也如晴天霹雳,令我为之疯狂,哪里还谈得上还嘴……只要被人批评,我就觉得对方说得一点都没错,是我自己想法有误。因此我总是黯然接受外界的攻击,内心却承受着疯狂的恐惧。

太宰治说的“疯狂的恐惧”,就是对被抛弃的恐惧。这种恐惧压倒一切,他为了避免这种恐惧可以付出一切。讨好算什么,滑稽又算什么,只要不被抛弃就可以。

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作家男友,撞火车自杀前留遗言“生而为人,对不起”,这也是太宰治真实的自杀遗言。这本小说的名字——人间失格,也经典地反映了有严重被抛弃创伤的人的感受。若婴幼儿时未被看见,自己感觉都没有在人间存在的资格。

有这种感觉做底子,那么,随便抓住任何一根救命稻草,即那些偶尔能与别人建立哪怕再松散的链接方式,都会极度执着。

恐惧被抛弃的,不止是太宰治和松子的作家男友,更有无数个渴望爱却不曾体验爱也不知道爱为何物的普罗大众。本书正是在深度剖析这个有些悲情的文化现象与情感模式。但我相信,如果你能够沉浸地阅读它,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本书的书名叫作《不再讨好:做安稳强大的自己》。我非常喜欢这个书名,其中的“不”字有着坚定做自己的力量感,这也是一个人“精神自我”的独立宣言。

不再讨好,意味着一个人曾经尝试讨好。现在,当你被题目吸引并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你的内心其实已经有了思考这个议题的种子。如果你有“讨好”相关的行为反应模式,那么我相信这也是一本帮助有着某种内在“虚弱感”的自我重建秩序、重新扎根的书。

如果你已经决定要告别过去的模式,那么我相信这本书的结构及练习可以为你提供助力。

我研究原生家庭和人的心理发展多年,相关的著作,从学术论文到畅销书都看过不少。要把原生家庭问题说得深入浅出,非常考验咨询师的学术功力和日常观察,以及系统写作的能力。这本书,我愿意称它为原生家庭的主体性写作。

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模式起源于原生家庭,黄玉玲老师是我们团队中一位专业非常扎实的咨询师。关于原生家庭对讨好的形成和影响,她有着非常精彩到位的观察与思考,且对应每一个情感反应的描述,也令我赞叹。情感是关系流动的基础,理解是疗愈的基础。我相信,当她把这一切梳理成文字,呈现给大家的时候,其独特与深刻的理解能让大家获得共鸣。

最重要的是,书中提到的构建个人主体性这一成长方向,相当于铺设了一条非常清晰、踏实的希望之路,虽然这条路非常漫长,也甚为艰难,但一想到我们被压抑的“精神生命”,这种共生带来的绝望感,也许会让我们行动起来,不再那么畏惧。

我们做很多过分的努力,例如用权力压制别人、讨好等,其背后都藏着一种渴望——希望事情能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有时这份意愿非常直接粗暴,如权力狂;有时这份意愿很委婉,甚至都难以看到,例如严重的讨好型人格。当深究背后的动力时,我们可以看到藏在这些模式背后的强烈自恋性动力——我都这样了,你们怎么还不按照我的意愿行事。

放下这种自恋性的强烈渴望,尊重一个基本事实(“我是我,你是你”),尊重人性,尊重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然后好好地修自己的身和心,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在强烈的自恋动力这一维度,我也看到黄玉玲老师有非常深入且多维的解读。这也是在本书第二部分中呈现最多的内容,其中大部分挑战的是人的自恋思维。书中把思维想法、内心活动写得非常生动,且简单易懂,这类似于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言说”出了来访者的无意识困境,使这个无意识意识化,于是难以言说的痛苦变成了“有人懂,有人理解”。这也可以看出一个成熟咨询师的功力。同样,被困在无法言说的孤岛里的人们,将会因为被理解而获得温暖。

书中有许多接地气的例子。比如,孩子以为自己做得完美就可以获得他想要的爱,妻子以为自己成为丈夫的贤内助就会获得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一切都建立在让他人满意的基础上,

在这种关系里,自我不见了。以父母为中心的,还没有完成与家庭的分离;总是以别人为中心的,更可悲,一直没有活出自己。

很多人读了本书可能会觉得案例中的人物身上也有自己的影子。如果你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发生了一些认同。借这个认同的通道,反倒能够为自己打开一扇理解和改变的大门。

回避冲突,讨好别人,永远都只是在强迫性重复,唯有真正直面才会带来新的可能。我惊喜地看到在本书最后一部分,黄玉玲老师以更加耐心细腻的语言给我们呈现了疗愈的蓝图。

通过不同的力量练习,我们得以建立自己的主体感,滋养自己的“精神生命”。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扎根,活在自己的土壤里,成为自己的主人,无须再讨好他人。

本书每章末尾都配有练习,用心去书写,对我们非常有帮助。尤其是最后部分那些带着光的练习,非常温暖又有力量,适合反复尝试。

我曾经也是一个资深“老好人”,好几年前的一个早上,我走在路上,突然间有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平静感。体会这份感觉,顿悟自己总算脱掉了讨好型人格的那层外衣。原来,拥有讨好型人格的人,脑海里总喧嚣着别人的声音。现在,不要邀请这些声音进来了,不要再妄想着对别人的责任与义务了,今后基本尊重自己的感觉。终于,我收获了平静。相信有一天,你也会收获这份平静。

爱所爱的人,但不是讨好他们,这也是在表达你对这个人的信任,相信每个人都有取悦自己、摆脱困境的能力。爱需要你拿出你的主体感,用你的真实自我,与所爱的人真实、深度碰撞。

最后,我想引用一段从来访者那里听来的话,与大家共勉:

人生由几百、几千乃至几万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等你老了,回顾一生的时候,你发现最亏待的,恰恰是你自己,那你这一生,就白活了。

愿你不负此生!

武志红

《不再讨好》读后感(三):这五类家长,会让孩子变成讨好型人格

你是否害怕提出一点点要求就会麻烦别人?

你是否习惯把别人的需求放到第一位?

你是否不懂得拒绝?

你是否在和别人进行讨论的时候,只要别人一强硬,你立马就转换自己的立场?

你是否认为只要顺从别人,就会让别人喜欢自己?

你是否害怕别人失望的眼神?

如果以上内容,说的都是你。

恭喜你,你是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对自己不好,精神内耗严重。形成讨好型人格的原因,基本都是原生家庭的问题。

我本人是讨好型人格,以上所有的点,都说的是我自己。为了避免让我的孩子跟我一样变成讨好型人格,我看了很多育儿书,直到看到《不再讨好》,我才知道原来这五类家长,会把孩子培养成讨好型人格。

有一个小女孩儿特别的乖,她是一个特别会为别人着想的人,很多事情都想的特别周到,周围人也很喜欢和他在一起。但是她自己却觉得一点儿不喜欢这样的自己,觉得特别的累。

这个女孩儿就是一个典型的讨好型人格的孩子。

那是什么样的家庭,造就了这样的她呢?

她从小很乖,父母都没有打过他。但是她有一个比他大五岁的哥哥,从小调皮捣蛋。只要哥哥犯了错,爸爸就会打他一顿。小女孩儿总是看到哥哥被打。

在她小小的心里,他清楚的知道淘气、有主张,敢做自己,在家里不会被打的。

目睹了暴力行径,唤起了他心中的恐惧,她不想像哥哥一样被打。所以她要做的跟哥哥完全不一样。

慢慢的,她越来越“乖”,变成了讨好型人格。

还有一种暴力也很可怕,就是冷暴力。

父母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生气了,可以单独待一会儿,这很正常,但长时间不理孩子,就是对孩子的惩罚。

在老一辈教育孩子的时候,他们认为要让一个人听话,让他足够害怕就可以了,所以他们通过吼,通过骂,通过打的方式来让孩子听话,但这样对孩子来说却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明明一个长得很漂亮,很优秀,性格也很好的女孩子,为什么总是会遇到渣男呢?

男人没钱了,她会毫不犹豫的给男人拿出钱来。男人不回消息了,她会不停的打电话,发短信。男人只要说她做的有一点儿不好,她会特别难过,反思,改进。可即使她变成了男人想要的样子,男人还是表现的不够爱她。

这是多少女孩的写照?是她们吸引了渣男?还是她们造就了渣男?

大多数这类讨好者,出现在苛责型家庭。在这样的家庭,孩子没有什么尊严可言,不管孩子做什么,父母都不满意,都会说孩子没做好。这样让孩子不自信,总是攻击自己,觉得是自己做的不够好。

长大了后的他们,还会遵循原生家庭的模式,找苛责自己的伴侣。

做了妈妈以后,我总是特别的焦虑,因为我害怕我不能给孩子最好的,虽然我已经尽了自己的全力,事无巨细的照顾了孩子,但我觉得我自己还是有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

哪怕我的朋友们都跟我说,作为新手妈妈,你已经做的很好了,不要太苛责自己,但我总是会认为自己做的不够好。

我的表现,是高期待型家长,对自己的期待特别高。还有一种高期待型家庭,是父母对孩子有非常高的期待,孩子觉得只有自己变成了父母想要的样子,才对得起父母。才能得到父母的爱。

过度控制型家庭容易培养出的讨好者是这样的:

他们认为“我拒绝他,他就会抛弃我”。他们小时候不对家长说“不”,哪怕他们长大了,也几乎不会不和孩子说“不”;他们没有自己的爱好,没有独立的思想,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独立的自我。他从来没有试图了解自己,他也无法真正理解别人,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别人的身上。

这种类型的讨好者,可能是位贤妻良母,她们天天围着锅台转,围着老公转,围着孩子转。

在别人眼中,她们家庭幸福,但是只有她们自己才知道,自己没有自我,活的多卑微。

忽略性家庭比较容易培养出低自尊的讨好型孩子。

忽略性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很多事情都不在乎,他们都注意力几乎都在自己身上,也不觉得孩子的事情有什么重要。

还有一种忽略性家庭有的习惯就是重男轻女。

《欢乐颂》中的樊胜美父母不断向他要钱,把他的钱给了他的哥哥。他不断的通过给钱来留住父母对他的爱。的确帮他维持了多年和父母看似和谐的关系。

1、你要知道,你不必为了别人而改变自己。你不需要讨好任何人,也不是要讨好自己。只需要对自己诚实,问问自己的内心是否需要做一些改变。如果你还犹豫,就尊重这个感觉,不必推着自己往前跑。

2、觉知自己的讨好行为模式是相当重要的。可以通过观察,反思,体会,理解使我们关注到自己的情感。

首先观察发生了什么,包括看你的贱的事实过程中产生的想法伴随而来的情绪和感受。

其次反思,不断的问为什么,并以此进行愈发深入的思考,根据刚刚的事实,想法,感受,问自己为什么。

再次体会,这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任何事情只有经过自己的心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最后,理解。不仅要聚焦自己,也开始聚焦他人事物。

3、确立人我边界。说不是对自己最基本的保护,也是对抗自己无力感的重要策略。

4、建立时间与空间的边界。维持一个人的空间编辑意味着你要有强烈的意识,知道自己是这里的主人,你可以决定在自己的领地做什么不做什么。时间边界也同理,到了约定好的时间。一定要执行计划。

5、停止受害者的自我催眠,认为自己是一个受害者,有诸多便利,比如让别人内疚,让别人对自己好,但是这样做会失去真正好好对待自己的机会与时间。

讨好者最常见的受害人心理是都因为某某我才这么惨,都是因为某某我才受了这么多苦。

6、面对恐惧,在感觉到恐惧的时候,很多人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本能的逃避。如果你身边加好友可以深度陪伴的人,那么请让他陪你度过恐惧。如果没有的话,可以参加一些兴趣爱好班,在培训班也许能遇见灵魂契合的人,与你相互陪伴。

7、哀悼过往的自己。我们是会失去,会痛苦,但我们也可以以任何可能的方式重新创造。

《不再讨好》一书的作者黄玉玲是因为拥有十余年心理咨询从业经验的咨询师就职于五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

从这本书中不仅可以了解到讨好型人格的特质,讨好型人格发生在什么样的家庭?还讲了讨好型人格如何进行自我疗愈。

作为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也作为一个家长,这本书的内容你让我改变了在育儿过程中犯的一些错误,也让自己对自己的讨好型人格进行了疗愈。

只有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