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停止讨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读后感精选

停止讨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读后感精选

《停止讨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是一本由【美】迈克·贝克特尔 著著作,贵州教育出版社/阳光博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停止讨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读后感(一):语言总比行动容易

我承认标题的的确确吸引了我——停止讨好,但却仍然做个好人(停止讨好并不意味着丧失善良),有些观点也直击我的痛点,比如: 讨好者害怕的是什么?让他们恐惧的事情可能很多,但以下是他们最害怕的五件事: 1.我需要你喜欢我:害怕被拒绝 2.我需要你别生我的气:害怕冲突 3.我需要你关注我:害怕被忽视 4.我需要你肯定我:害怕自己不够好 5.我需要你离不开我:害怕自己不重要。 再比如: 他们的特点是永远善良。 ·他们擅长在气氛紧张时岔开话题。 ·他们希望别人认为他们是温柔善良的。 ·当其他人发生冲突时,他们会纠结“战斗还是逃跑”,试图缓解紧张局面或逃离那里。 ·他们假装关心那些他们其实并不关心的人。 ·他们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即使内心痛苦,也要保持微笑。 ·他们想要帮助别人,因为他们关心别人,但更重要的是那些人会对他们心生好感。 ·如果一场涉及他们的冲突发生了,他们会想办法无限期地推迟讨论。 ·当人们发火的时候,他们试图让大家冷静下来,理智地说话。 ·他们关注细节而不是真正的问题。 ·他们用幽默来缓解紧张。 ·他们可能正在怒火中烧,但他们不动声色,这样人们就不会看到他们情绪失控的一面。结果别人以为他们同意了,因为他们没有表达自己的观点。 ·就算他们感觉很不开心,他们也会让步,由着别人为所欲为。 ·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而说谎。 但所有这种方法论书籍都避免不了一种悬浮感,尽管有许多事例支撑,但转换成行动还是比较困难。

《停止讨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读后感(二):“老好人”与“真正的好人”

“我们不会为了让自己感觉好一点,才去对别人好;我们对别人好,是因为我们本来就自我感觉良好。”

这句话来自《停止讨好》一书封面,看完之后感觉焦虑缓解了不少:我们可以停止讨好,但也不必放弃自己的善良。我们可以好好做自己,但依然可以做一个好人。

书中还有很多让人感触的话,分享给大家——

我大半辈子都在讨好别人,这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而我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像 一条鱼不会注意到它生活在水里。(引言 2 )

我们讨好别人,是因为我们想感受自己的价值。不知怎么的,我们开始求助于他人来满足这种需求。要是别人喜欢我们,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004)

当我们用追悔的滤镜看待自己时,这个滤镜从来都不是正面的,而且几乎总是放大的。我们原本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感到后悔,但对事情的后悔常常变成对自己的后悔。“我做了坏事”变成了“我是个坏人”。(101)

有一种沟通障碍,在讨好者身上往往比在其他人身上表现得明显:揣测别人的想法,然后信以为真地做出决定。(149)

讨好者总是最被动的人。他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时刻准备着抓住一切可以表现的机会。这就你意味着,他们的任务清单永远没有尽头。(164)

当我们习惯性地从别人的意见中寻找自我价值时,我们会觉得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别人身上比照顾自己更重要。我们全心全意地讨好别人,照顾自己反倒成了错误。(173页)

大多数讨好者一辈子就是这样过的。他们被困在一个叫作生活的密室里,在里面兜兜转转,游戏永远不会结束。他们想出去,却不知道怎么找到出路,恐惧使他们不敢尝试。 (38)

我读过的每一本关于讨好者的书几乎都会说,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别人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可行的。但这种思路是治标不治本,忽视了真正的问题。(39)

唯一有效的办法是首先处理真正的问题,也就是理解并摆脱那些使我们陷入困境的恐惧,这是我们的逃生之路。一旦我们找到了自由,我们就可以成为世界一流的讨好者。因为那时候,我们不再被自己的恐惧束缚,就能够深刻地影响他人的生活。(39)

《停止讨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读后感(三):关注自己 停止讨好

前段时间,各大卫视热播的《女心理师》带我们见识了不少心理障碍问题。其中,拥有讨好型人格的莫宇给我们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他的标签是“老好人”,经常免费请同事喝奶茶不说,还总是帮他们加班制作ppt。当心理咨询师问他为什么不拒绝别人时,他回答“因为我害怕产生冲突”。为了不让身边的人失望,维护好自己“善良懂事”的人设,他背负了太多莫须有的负担,却没有换来别人对他的体谅和尊重。

美国的迈克·贝克特尔博士同样也是深受自己的讨好型人格的困扰,并且在试图战胜这种心理的过程中,发现了隐藏在讨好行为背后的种种心理恐惧。他在《停止讨好》一书中写道:“‘感觉自己很重要’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果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我们就会觉得自己被忽视了。”“避免冲突,是为了保障我的价值”。很明显,莫宇把他的价值建立在了别人的看法上,他担心如果和人发生争执,别人就会不喜欢他。如果不被喜欢,就会遭受排挤。而今天想分享给大家的这本书,让我触动很深,并且,我相信有很多人也一样有此困惑,那就是“讨好型人格”。

讨好人格最主要的心理恐惧便是怕对方疏离自己,讨厌自己。然而你终会明白,你越卑微,越得不到你想要的“喜欢”。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日子一久就会心生怨怼,怨怼一生便仇恨起。

有许多心理专家都会告诉我们:讨好他人是不对的,你需要停止讨好他人,改变的方法就是专注于讨好自己,而不是别人。乍听没毛病,却经不起推敲。如果真这么做,又往往会走向另一个极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这本书的作者迈克·贝克特尔提出的一个观点确实令人耳目一新:“我们不该为了让自己感觉好一点,才去对别人好;我们对别人好,是因为我们本来就自我感觉良好”。细细品味,它要表达的意思是,如果我们能学着关注自己,让自己变得身心健康,那么讨好他人也有积极的一面。只有坦然地接纳真正的自己,才会真诚地关注他人。

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停止“讨好”的10个方法,包括积极主动:承担个人责任;维持交际:运用人际关系的价值;树立信心:正确看待你自己;培养真诚:坦诚地面对生活;加强沟通:掌握沟通技巧;培养好奇心:保持求知欲;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锻炼照顾自己:寄希望于自身;学习感恩:寻找生活中的积极面;秉持全面视角:接受现实。相信读完必会有所收获。

作家王小波曾经说过:“善良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错误的善良,不会给他人带来天堂,只会拖累你掉进地狱。”所以,收回你的心软。 帮助他人是美德,讨好自己才是智慧。

《停止讨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读后感(四):讨好自己,让生活闪闪发光

讨好似乎是一个贬义词,有些人会说,我才不会去讨好别人呢。但实际上呢,大部分的人都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比如为了获得父母更多的爱而讨好父母,为了让伴侣更加开心而讨好伴侣,为了让工作更好开展而讨好同事和老板。 所以,我们可能人人都是讨好者,但并不见得是讨好型人格,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的感受,而一旦停止这样做,又会陷入自私自利的自责中。简单来说,讨好无下限,而又还保留着一丝良知。 《停止讨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一书,向我们介绍了陷入恐惧的因素,害怕。害怕被拒绝,害怕冲突,害怕被忽视,害怕自己不够好,害怕自己不重要。 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总想被大家认可,但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怎么可能面面俱到。过于在意他人,就会忽视自己的需求,导致自己总是被害怕的情绪围绕。 我们要克服这些问题,怎么办,书中针对每种因素都给出了很好的办法,最最重要的还是我们应该学会改变,再多的办法,如果我们不去做,它也解决不了问题。 关于书中的办法,不用怀疑,作者迈克·贝克特尔博士,是沟通专家,是人家关系方面的专家。他运用专业知识来帮助我们,我们应该把这样知识内化,最终付诸于行动。 书中也和我们探讨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十个要素,正确的看待自己尤为重要,我们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我们的内心和需求,了解我们的优点和缺点,并包容缺点,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俗话说,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其实这句话同样适合我们自己。不管我们身上是好的还是坏的部分,那都是我们自己啊,过度在意缺点,变无法正确对待自己,也可能导致自卑,容易被害怕包围。 我们要善于发扬自己的优点,同时包容自己的缺点,最好能寻找到改善点,找不到也没关系,学会和自己和解,认知变了后,会感觉全世界都变了,生活中阳光明媚,春光无限。 我们要学会放下那些外在的负担,从心出发,讨好自己,而不是一味的去讨好他人。当我们自己的身心足够健康后,会有精力关注别人甚至帮助别人,日子似乎在闪闪发光。

《停止讨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读后感(五):《停止讨好》:放弃讨好型表现,真实做自己,才会成就更好的自己

心理学上有一个重要的“人生重要程度”排序,在这个排序中,我们可以了解在我们心目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在我们的生命中,父母、妻子、儿女、朋友、事业都非常重要,但其中最为重要的却应该也只应该是我们自己。只有把自己生活的更加幸福美满,才能给父母亲妻儿带来幸福,只有自己生活的开心快乐,才能让朋友重视、让事业蒸蒸日上。 但却有很多人把这个顺序排错了,他们把自己排在了最后,他们担心自己不够好。他们怕父母伤心,怕妻儿难过,怕朋友忽略,怕事业波折,这些人生中重要的人稍有需求,自己就义无反顾地冲在了最前沿,而这样的人也就成为生活重压下的牺牲者,他们往往极不快乐,也许有些人能够在这样的重压下一直生活下去,但也会有很多人在这样的重压下崩溃,最终导致自己所有重要的人离自己而去,也许就只剩下孤家寡人一个。而这样的人往往被命名为“好人”,但他们其实仅仅是在讨好别人。

讨好别人的人注定不幸福,那怎样扭转这种局面呢?既然人生排位中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那个人,那就一定要先完善自己。荣格说“与其做好人,我宁愿做一个完整的人”,这不是要我们不做善良的人,只是要找到一种方案,让自己足够好,而不是需要别人来承认自己的好,也就不需要再去讨好别人,也就是能从自己内心中实现自我价值,从内心改变对于自己的认知,从本源上走上人生巅峰。 改变从认识自我开始,美国沟通大师迈克·贝克特尔也曾经是一个不自信的人,他也曾经通过不断讨好别人来实现自我的认可。他有着所有讨好人格的特点,他也曾经痛苦不堪。但从他分析自我,认识自我开始,逐渐认识到讨好型人格的特点,了解他们到底怕的是什么?然后从这些无谓的“怕”中抽离出来,找到改变的方法,一点一滴重塑自我人格,走出讨好人格的陷阱,走向完整自我的方向,走出痛苦的深渊,走向光辉的大道。

而这一本《停止讨好》就是迈克所有学习体会和改变经验的总结。他把讨好型人格的特点分了五个部分,也就是为什么他们不能认可自己?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别人来认可自己?他们害怕被拒绝、害怕冲突、害怕被忽视、害怕自己不够好、害怕自己不重要,但这些真的没有意义。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得到百分之百的承认,也就是没有百分之百的完人,任何人都不要试图让所有人都满意,最重要的让自己满意就好,改变还是要从自己开始。

迈克在这本书中给了10条切实可行的建议,有着具体的理论原理、有着方法论,让读到这本的读者真正可以完成自我的改变。比如作者建议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