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产阶层噩梦》的读后感大全

《中产阶层噩梦》的读后感大全

《中产阶层噩梦》是一本由[美]罗伯特·M.福格尔森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202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产阶层噩梦》读后感(一):限制性契约所带来的噩梦

内容包含20世纪的美剧经常会出现这种类型的场景——一个社区,居住的人不说很有钱,但也过得很滋润,且要么全是白人,要么全是黑人,不会出现黑白相间的情况,整个社区都团结一心,面对共同的困难是同仇敌忾。

这些看着确实令人感觉美好,但是这只是房地产商的谎言,事实上却不是如此。

在《中产阶层噩梦》中揭露了不一样的美国房地产。其中限制性契约是重中之重,贯穿全文,是美国中产阶层噩梦的开始。

何为限制性契约?限制性契约是指与土地管理相关的协议,用以限制自由利用土地来达到某些特定目的,或是约束某特定团体的成员占用土地。

限制性契约严重限制业主对其地产的处理,契约影响着每一块土地。比如屋顶的倾斜度,要在30度之下。独栋且在整体住宅区内,与你的邻居风格一致,建筑品味和材料颜色一致,住宅区内不能有任何商业用途的房屋,不能饲养吵闹的禽兽,也不能随意卖掉你的房产,地块划分商甚至说能保证你邻居的格调,还要审批你的房屋设计图纸,你才能动工。

人们生活在自己的房产之上,却要遵守很多限制性契约,讽刺的是,而就是这样令人窒息的环境,还是花费高价购置的。

房地产商规划了美好的愿景,但是要业主来为其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愿景也不一定真正实现。“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民族与最伟大种族。”但与时代相悖而流产,从而从中产阶层的美梦成为了中产阶层的噩梦。

全文就围绕限制性契约中种种契约展开描述,对中产阶层的影响来阐述噩梦的来源。

作者对限制性契约有着过分的执着,产生很多没必要的啰嗦,导致全文围绕限制性契约,每页都出现限制性契约,反应美国中产阶层的噩梦是来源于限制性契约及其附带物。但这样是不对的,导致美国中产阶层噩梦不仅仅是限制性契约,还有当时的大环境背景、资产阶级的勾心斗角等等,而不是仅仅环绕限制性契约。

《中产阶层噩梦》读后感(二):中产阶级噩梦———住宅的限制性契约

你会担心你的住宅区附近商店林立吗?你所居住的社区附近交通便利吗?你的房产商能保证你邻居的品味吗?如果你买了一块地皮,价格不菲,但地皮的经销商要求预审你的房屋设计,并且对于你建造房屋的价格,你房屋外墙的颜色和材料都做了限制,甚至还要求了这间房屋不能超过一定高度,只允许住一户人家,那你还会选择这块地吗?

上个世纪的美国,富人都搬到了郊区,并且在郊区打造了奢华而舒适的住宅区,中产阶级存在的理由仿佛就是效仿富人阶级的生活方式。郊区一时成为了最流行的住宅区。而郊区也很快迎来了它的衰落,中产阶级刚刚花费大量的金钱买了一生居所,可不久以后,就发现你的邻居养了鸡鸭鹅,附近开了一间酒吧,开了便利商店,还开设了排污的工厂,甚至屠宰场。郊区住宅理念一度被冲击。

鉴于富人的居住刚需,郊区又迎来了它的生命力。这种转机就是限制性契约带来的。什么是限制性契约呢?就是地块经销商对于买家事先言明并签署的契约,它规定了买家对这块土地的使用限制,房屋建造的标准,以及对于房屋的利用情况。作为土地的所有者,限制性契约居然规定了不得随意将土地售卖。住宅区的设置也是以舒适的生活为标准,道路的设置要随着环境自然的弯曲,在房屋之间设置公园般的绿化带作为缓冲,在宅区内禁止一切商贸行为。最初地块经销商对于限制性契约是有些担心的,害怕失去客户,害怕一块地都卖不出去,可后来限制性契约居然成为了地块的卖点,随着限制性条约越来越细致,富人的郊区住宅也越来越昂贵。与买方市场不同的是,郊区的地块变成的卖方市场。购买土地的买家,要通过一系列的考验和调查,才能获取购买资格。在不能确定一个人是否适合居住在此时,卖家会先让买家做租客。这就是为什么地块经销商能承诺给你品味一致的邻居。

美国因为种族与阶级的原因,中产阶级在住宅选择上,肯定会异常慎重,在入住毫无限制的公寓楼里生活,还是绿草如茵的独立住宅生活,对他们而言,非常重要。限制性契约虽然对买家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却也给中产阶级吃了一剂定心丸。这里的土地虽然十分昂贵,但所居住的社区内没有任何商业活动能打扰他们宁静的生活,这里环境优美,道路弯曲,无法吸引要求交通便利的商业,也不会有一位仅仅因为有钱就住在你隔壁的暴发户。你的住宅风格和你邻居的住宅风格不会相差太远,正如你邻居的素养也不会和你相去甚远。而且完全不用担心,你的邻居会变,因为一切都是在限制之内。

记得看美剧《生活大爆炸》中有一段剧情,谢耳朵楼上的邻居搬走了,他非常焦虑马上就上楼去探看新邻居,还迅速调查新邻居的喜好,喜欢的运动,以及楼上地毯的厚度,家中是否有小孩儿。生怕会获得一个恼人的邻居。看来,城市发展的尽头,是郊区。自由的尽头是限制。本书前言中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描写,说的是限制性契约的加持下,地块也以此为卖点,大做广告,甚至不提地块的价格,还说,“如果你问价,那就是你买不起。”中产阶级比穷人已经站得高得多得多,他们是律师,是医生,是教育工作者,是高级知识分子,却还是免除不掉追逐富人的生活方式这一点,还乐此不疲,也许这才是他们的噩梦。

《中产阶层噩梦》读后感(三):限制性地块——美国中产阶层恐惧的缩影

“鼓舞社区的不仅有梦想,还有噩梦,不仅有希望,还有恐惧”。

作为“衣食住行”的四大支柱之一,房子的重要性显而易见。20世纪以来,如果将房地产作为人们生活核心的关键词,应该少有异议。一方面,地产作为重要的投资品,影响着地产开发商的销售策略及投资人的配置偏好;另一方面,出于居住用途的地产,则在方方面面影响着业主的生活感受。无论是哪种目的购置的房产,均承载着人们的感情、期待,也因此引发围绕房产的关心、忧虑。当然,放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的社会环境中,地产在一个微观角度,切切实实的反射出美国中产阶层的内心世界。这也正是《中产阶层的噩梦》一书条分缕析的内容所在。

为什么选择1870-1930年这个时间段来探讨这个问题?从美国历史来看,1861-1865年内战,南北战争消灭了蓄奴制度,也重塑了美国的政局;19世纪六七十年代内战结束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快速发展,美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头人,经济迅速发展。然后1914年第一次世界战争爆发,1917年美国正式参战,国内军事及工业迅速成为支柱行业,1929-1933年,迎来经济大萧条。国内政治制度及经济发展的起落尽管塑造了中产基层以及上层中产的超级富豪,但此间的动荡却对其形成根深蒂固的恐惧,进一步的,形成对所有人和所有事的恐惧。

那么中产阶层的这些恐惧反应在哪些方面?综合来说,一是对他人的恐惧,一是对变化的恐惧和对市场的恐惧。与其对应的,便是施加在分区地块出售时形形色色的限制性条款。

对他人的恐惧,表现于条款中对“不受欢迎的人”的约束。这种约束,有直接的种族契约或者阶层限定,有间接的对房产最低成本和最小面积的门槛设定。尽管从表面上来看这些条款保证了圈子的纯洁和高雅,但事实上反映了在中产阶层来看,非圈内人存在对其形成的攻击性、危险性和不安感受。

然而经过约束后聚集在同一地块的邻居之间依然未能铸就安全的堡垒,他们对彼此也心存恐惧。这种恐惧的来源又有所不同,一是担心邻居无法抗拒暴利的诱惑出售房产,例如油田开采期的洛杉矶,公园一般的居所或者被井架破坏或者被广告牌遮挡,身边的置业者一夜间转变为投资者,芳邻已是陌路。另一种忧虑则来源于美国人本身的流动性躁动,从一处搬往另一处,从一个州到另一个州,这种缺乏永久性的表现也带给暂时因共同的价值观聚集在一起的人群内心的不安。

人只是一方面,中产阶层的恐惧延伸到了整个世界:工厂、酒吧、商店、多户住宅,似乎各种各样的分类均会触动其敏感的神经。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些恐怖弥漫于美国社会的大部分地区。

作者写作本书可能机缘巧合于他在帕洛斯福德庄园的感想。但就限制性地块出售的现象为中产阶层心理分析提供了十分有趣和直观的视角。政治、经济、全球性的复杂和波折深深影响了人的行为模式,这也成为解释一个历史时期独特的地产现象和经济规律的特殊佐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