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精选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精选

《存在与时间》是一本由[德] 马丁·海德格尔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5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一):刚一降生,人就立刻老得足以

《此在之可能的整体存在,向死存在》更像是《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一篇的终章,毕竟以先行于自身在世来把握结构整体的整体性的操心并没有补完此在基本建构中那一持续的未封闭状态。相反,正是操心的先行于自身说明此在中始终有某东西是亏欠着的。而此在正是在死亡中达至整全并同时丧失此在。

死在生存论上是由向来我属同生存组建起来的。此在总已是他的终结,只要此在生存着,他就实际上死着。向死存在乃此在的基本生存状态。对于亡故闭环时间线以前的在世,海德格尔的回答近似流俗的“活出真我”,然而他却是将终了作为某种造物者式的开显以赠予此在诸种可能性的。随着死亡,此在本身在其最本己的能在中悬临于自身之前。死是此在最本己的能在,在这种能在中,此在能够先行着已经脱离常人(非本己的能在),本真地作为他自己而存在。向死存在给自身以自由,为自己的死而先行成为自由的,因为它使此在可能本真地领会与选择排列在那无可逾越之可能性之前的诸实际可能性,从而造就个别化。

此在要么向着种种可能性筹划自己(本真),要么向着消散于常人听着公众解释,沉沦着存在,在死前逃遁(非本真),后者恰恰是此在首先与通常的存在方式。因而此在之为此在是有罪责的。良知将此在从无家可归状态(本真)把自己本身作为实际的沉沦的常人向着他的能在唤起。这一切都被设为道德的前提,因而对于此在本真与非本真的存在方式,海德格尔并没有做价值判断的打算与余地。相应地,在存在论的现象学分析中,意义这一概念也同样绝无根基。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二):生存

向死而生,海德格尔和拉康与黑格尔一样,将生存论论述的淋漓尽致。我们对亲人的死亡,物的消亡能够做出什么,是以复数形式的迂回挺过艰难还是陷入深深的抑郁之中无法自拔,这不就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哲学吗?整体的社会多元体-自然城市,存在的过去,被刻下烙印的过去以及一个陌生的逝去过去,三重向度的我们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的现在被回忆,现在的现在被感知,将来的现在被憧憬,一个世界时代的哲学就此开启。上手性-在手性的异化劳动被解决的论述,正是黑格尔实体-因果本质论与整体有机体,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海德格尔对工具性的论述,这种现代性的隐忧工具理性,不正是我们现在的生产生活吗?过去始源的离散不断,从墓地走向埋葬,我们在埋葬的虚构历史中政治伦理性representance的现象学表象一般生存着,这就是流俗时间,这就是非本真性。一般的历史,生活的历史,历史学的历史,虚构中的历史。这不仅仅是历史编纂的意向,因为这里仅仅涉及到历史性,生命问题的整体非对称的Dasein绝对存在自指,历史学的对象-历史的东西-历史性-时间正是海德格尔从一开始历史指涉对象研究中二者的空域以及书写状态的论述。在多种对象样式之间,这就是整个历史社会的整体,他的回溯追溯也是超越埋葬话语的当下重演活人的批判转折点,范式转变的无产者悖论。历史不再是记忆的一部分,而是反过来,这就是实在原则中的结构-事件-表象局势。对象的解体-笛卡尔共同体,作为形式的形式化自然城市去中心化根茎,超越编纂的生存论,这就是记忆的剥夺,作为他者的自身不在场的记忆在场,从未来的迂回达到的柏格森式因果-机械决定的精神绵延———这也是集体记忆和归档记忆,当下表象的难题在生存论,债责-良知-死亡。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三):海德格尔是包着糖衣的毒药

以前对海德格尔的思想非常喜欢,现在觉得海德格尔不过是个二流的哲学家。海氏本质上是德国浪漫派的遗绪,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大地”、“森林”、“路标”、“乡愁”这些语词的反复出现,而这正是德国浪漫派的标志,浪漫派的本质是保守主义的,企图回到过去来解决现代化遇到的难题。海氏老是强调“乡愁的冲动”,这很容易迷惑深受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生活的人们,无异于为现代人找到一块心灵的栖息地。很多小资、文青喜欢这句话。实际上海氏是反现代化的,为现代人找到了一条审美解放的道路。但审美只能缓解人的疲劳感,对于解决现代化的难题终究是无益的。现代化即便再困难,我们也要忍着痛去实现,因为现代化是社会历史演化的结果,我们当然需要反思现代化,但古典时代的思想绝对解决不了这一问题。所能提供的只是缓解疲劳。疲劳过后,终究是要面对现实的。海氏在《技术的“座驾”作用》里老是强调大坝,风车等意象,认为大坝破坏了自然,而风车则是典型的古代意象。认为风车有风才动,无风就不动,完全出于自然,这是典型的亚里士多德的技术模仿自然说。其次,海氏的保守主义思想中有很多民族主义的成分,而民族主义的泛滥导致了法西斯这一后果。事实上海德格尔也是纳粹主义者。很多人为其辩护,说他政治幼稚,其实不然,这是他思想的必然逻辑。海德格尔区分“存在”、“此在”、“存在者”诸概念,强调“存在”不是“存在者”。聂敏里老师认为“在否定了可以从普遍的类的角度对存在展开研究之后,海德格尔由此便转向了从生存论的角度对存在的研究,他从历史性生存的角度来把握存在,把人的此在的历史性生存维度看作存在的现象学显现的机制。这是一条现代形而上学的思路,它实际上是从主体的生存体验的角度来理解存在,由于它格外地强调主体的情绪性的、感性的、非理性的生存体验,由此,它也就将对存在的理解非理性化了,它实际上所把握的是现代个体人的主观化的命运性的存在。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的现象学不过就是对现代个体人的这一现代生存体验的现象学的描述而已。”正因为他格外强调主体的情绪性的、感性的、非理性的生存体验,对于缺乏思辨理性、逻辑思维的中国人来说显得格外亲切。对于操心、烦等现代个体主观化命运的存在的把握直指人心。这非常符合中国的老庄、禅宗,以及很多中哲研究者所乐道的“生生”。因此在中哲界就出现了一种以海解儒的范式。由于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反思,对于非理性的迷狂,使得这些人终于找到了知音,似乎可以化解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甚至还想象儒家乃至中国传统思想能够解决现代化出现的病症。其实这就是一厢情愿而已。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四):看不懂还强迫自己做的摘录

长久的折磨终于结束了,若干年后再来决定这一星是打给书的还是打给自己。 有缘再会,无缘就再也不会了。 导1:存在的非演绎性。此在。灵魂。先于存在论的存在领会。 导2:时间。历史性。反黑格尔,康德。不能通过当下的存在领会当下的存在者。现象反对康德,存在主义进一步反对现象。现相不是现象。希腊的“真”是朴素感知。视野。 一1:怎样去是来表达其存在。此在作为它的可能性来存在,有本真和非本真状态。人格的存在不会消解为具有某种规律性的理性行为的主体。生命既不是某种纯粹的现成存在,但也不是此在。真实的秩序原则不是通过排列才被发现。 一2:此在本身有一种切身的“在空间之中的存在”。操劳标识着在世的可能存在方式。 一3:补上手的东西。世界总先行开展了。寻视,摆在那里,存在。共生由于缺乏客观化。接触实质上是一种抵抗,反笛卡尔的“把世界的存在论硬塞到某种确定的世内存在者的存在论之中”。康德放弃纯粹的存在问题。此在为它的存在而存在。寻视操劳调节去远。 一4:与他人的差别操心。常人的真正独裁。常人本无。 一5:情绪把存在带进了它的“此”。害怕是同他人共同现身的方式(为他害怕)。此在在生存论上就是它在其能在中尚不是的东西。领会。任何解释工作都有先入之见。不能够把存在的意义同存在者对立起来。对领会有所助益的任何解释无不已经对有待解释的东西有所领会。我们首先听到的还是语词而非各式各样的因素。缄默才揭露出闲言并消除闲言。闲言已经保护人们不致遭受在据事情为己有的活动中失败的危险。好奇到处都在而无一所在,这种状态委托给了闲言。沉沦。 一6:畏。操心最先造出了这个玩艺儿。人成为他所能的东西。存在不能由存在者来解释。所有主体只有对于客体来说才是它所是的东西。哲学是就存在者的存在来考察存在者的科学。不管怀疑论都反驳些什么,归根到底它相信“有”怀疑论者。 二1:此在作为为存在本身而存在的有所领会的能在来存在。若它赢获了这种整全,那它就不能再作为存在者被经验到。只要此在存在,它也向来已是它的尚未。畏死展开了此在作为被抛向其终结的存在而生存的情况,不是对亡故的怕(评:畏死是此在的存在方式,对亡故的怕是将死亡作为此在之外的事物)。 二2:良知,听。呼声不付诸任何音声。恰恰由于良知被阐释为召唤而保留住了这种“主观性”,召唤的“客观性”才言之成理。 二3:我思不是被表象的东西,而是表象活动之为表象活动的形式结构。 二4:在抓取之际我们是从一向已展开的工作世界回到一件用具上。所有知识都以“直观”为标的。 二5:把时间性设为此在整体性的存在意义。他们以用具方式属于并出自一个曾在此的此在的一个曾在世界。它作为那以世内照面的方式是其自身所是的存在者而具有历史性。历史学从生存论上发源于此在的历史性。 二6:以看表的方式依照时间调整自己这回事本质上就是说现在。被运动的东西在其运动中当前化。 附录1:明明没有麒麟,但既然麒麟是这是那,那在某种意义上就有麒麟了。他自己却不承认是个存在主义者。 重点:12。15。24。28。50。56。107。109。148。171。237。282。289。301。311。336。446。500。 问题:377。409。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五):以此在入手,澄明存在之境

《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海德格尔关注的是最本源的东西,即“存在”这个概念。对“存在”的追问可以上贯到古希腊,但是海德格尔批判并清理了古希腊以降的西方传统哲学对“存在”的耽搁。

海德格尔的哲学体系还是对我们现代社会赖以生存的那些基本概念是否真正具有合法性的批判性思考,基于此,海德格尔也不愿意用哲学史上现有的哲学概念去讲述自己的思想体系,而是创立了一套独属于他自己的概念词。这也是海德格尔哲学具有高度的独创性的原因,也是《存在与时间》晦涩艰深的原因。

海德格尔不从现成的存在物入手,而选择的是最切身的切入方式,运用现象学的方式考察存在本身,他将这种研究所有物体的存在论称为“基础存在论”,基础存在论是其他一切存在论的源出所在。

“存在”首先是一个系词。“是”。“是”就是让一个东西显现出来。如,我们拿起水杯,水杯是不被显现出来的。但是如果拿起水杯的时候,水洒出来,水杯的存在就显现出来了。所以存在是以自己的行为、态势呈现出来的。

海德格尔选择了一个与存在本身发生交涉的存在者作为入口——即“此在”,他也认为基础存在论必须从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中来寻找。海德格尔用生存论的自我去取代知识论或者意识论的自我,隐含有海德格尔对从笛卡尔到康德的知识论,甚至对自己老师胡塞尔的意识论现象学传统的一个重新的思考和批判。

此在和其他存在者不一样,只有他的行为才关涉他的存在。此在的本质就是“去存在”。这就关涉到生命的意义。只有人关注“存在”,而海德格尔不将其称为人,则是为了和生物学意义上的作为物种的人区分开来,即使作为物种的人也具有社会性、政治性、历史性。海德格尔关注的是人的生成过程,关注显现的根本意味。

人之为人的本质,不是精神也不是肉体。此在作为人的存在首先和周围世界是亲熟的关系,总是不断在同外界打交道。这个过程就是海德格尔说的烦、操心,这也是此在在世存在避无可避的状态。所以此在想要开显的自我也是“在之中”的。

海德格尔进一步将烦分为烦心和烦神,分别指的是此在与他物他人发生关系的存在状态。而这种“烦”又表现为一种时间性。

时间是存在的意义得以展开的境遇。海德格尔讲时间,是从人的生命的角度来讲的。包含了人在时间之流里流淌的意味。将来的东西,是在未来可以使你成为你自身的东西。将来的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但“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而正因为死亡不可避免,所以死亡让人们所做的事都获得了意味。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不仅追问了存在本身,展现了此在的生命之流,他还提出了存在论真理观,这也是海德格尔哲学一大突破。也就是说,他把“真理”这个概念从西方传统哲学知识论层面的“真理”又带回到了最原初的“去蔽”这个意义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