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学会思考(精装)》读后感摘抄

《学会思考(精装)》读后感摘抄

《学会思考(精装)》是一本由(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2014-8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会思考(精装)》读后感(一):成束的思想创造了[自我]这个[思考者]

书中有少量几个错别字,另外355页有两段是重复的不知道英文版是不是也是这样。

克在书中反复强调,理解悲伤、理解自我、自知、正确的思考、无为不做辨识、比较的觉察等等。。

真理是不能够被重复和宣传的,只能被体验。所有“描述”都不是“被描述”的事物本身,看书的过程中有的时候会有时候会为克深邃的洞察力所惊叹,突然间好像不知道说什么,书看完了但就好像是没看过一样。

这是自己看的第一本 克 的书,我想我没办法评价这本书,我只能说我喜欢这本书,如果想了解书中的内容可以看下我的几个笔记。

克 说爱可以解决人类所有的苦难,而觉察是通向爱的大门。

最后不知道说什么了,祝大家都生活愉快吧 ^_^

《学会思考(精装)》读后感(二):《学会思考》时刻活在崭新中

正确的思考是在对自我认知基础之上的,但并非比较和判定

思想要更加开放的去接受和包容,超越二元对立,创造和平

自己面临的问题其实就是世界面临的问题

对待别人对待自己都要保持平静,摒除偏见,更加温和思想才能解脱

用冲突和对抗解决问题是不能成功的,反而会加剧冲突,努力学会察觉本质超脱对立

如果陷入对立与冲突中,带来的就是挣扎和混乱,冷漠与欺骗。

当下即是永存,世界就是内心的映射,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世界就是什么样子

有偏见就意味着理解会受到限制,很难能够觉察和体验当下的真实。

从内向外才能带来转变,政治,法律,宗教都是强制定义的标准

回忆,未来,经验都是对当下理解的障碍,最好的选择是察觉并非做出选择。

困难并非问题本身,而是我们用过去的经验,回忆和惯性去如何面对困难。

已知并非真实,将思想从已知中挣脱,如实觉察当下,真实才会出现。

对愤怒的觉察就等于光明的到来,不斥责,不辩护,不辨识的觉察愤怒就会消失。

后面谈到了关系,婚姻,性,民族,战争和爱。

挑战永远是全新的,但回应却总是带着过去的陈旧去解决,要卸下偏见和评判的装甲,照见真实。

其实就是作者在反复强调自己的观点,虽然说了很多遍但理解起来还是挺困难的。觉察当下做起来就更难了

提问很犀利,作者的回答更犀利,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

《学会思考(精装)》读后感(三):解读个体问题的思维去解读社会问题:生硬

这本书算是一本不错的灵修类书籍了,对于个体觉悟还是有所帮助的。说实话,我只看到200多页,然后就放弃了,主要是用个体问题的解决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实在不能苟同。

首先,说一下自己感触比较深刻的几点吧。

1.当我们面临二元对立的问题时,总是不自觉的陷入选择的困境,权衡究竟哪种决策最有利于我们,而不是试图思考致使我们陷入这种处境的原因,结果导致无穷尽的烦恼。对立之中不可能有答案,答案在于二元对立之外,重点在于理解。

2.人类并不需要更多的经历才能了悟。

3.当我们面临负面情绪时,总是试图消除这种负面情绪,而不是去理解它。这种摆脱负面情绪的渴望给予了冲突持续下去的能量。情绪只能理解才能结束,陷入逃避或二元对立模式中只会带来痛苦。

4.反对理智,因为理智是自我扩张(欲望)的形式。“成为”、“努力”也是,这意味着对当下的抵抗,应该强调“是”,即对当下的觉知。

以上,的确很适合分析个人问题,但是用来理解社会问题,却难免有恶者洗脱罪恶的嫌疑。用精神因素分析社会问题,忽视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简单归因于人类的欲望,显然无益于社会问题的解决,等待每个人或者殖民者的觉悟,世界早已乱成一锅粥了。社会问题在于个人内心,“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心动”,难免为剥削者提供辩护,模糊了责任和是非。

另外,我也实在不能理解将造福人类的行为和为祸人间的恶行不加区分地归结为努力,进而全盘否定的用心。书中的言论大多发生在二战后,深受时代影响,对社会问题的讨论过于消极,将灾难归因于组织、体制和社会制度,比如教育制度,或者从个体精神层面(欲望)来解构社会问题,不能苟同。一方面,过分强调社会构成的消极方面,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体的自知自觉来化解问题的“根源”,不切实际。以上批判只是用当下太平盛世的眼光去理解书中言论,并不是基于当时历史背景的言论的解析。

《学会思考(精装)》读后感(四):学会思考

这本书对我来说应该是一种拯救。

(或许对那些抑郁或是焦虑的人也会有帮助)。

可能是由于过于善于换位思考的缘故,习惯性的会把事情分成很多的不同的面分析,结果就像作者说的陷入了二元对立的冲突当中,把自己变得混乱而又无常。

我一直在尝试了解自己,但并没有通过打坐或是冥想的方式,更多的是和内心的自己对话,但是这也加剧了二元对立的这种非此即彼的矛盾。

如何才能理解自己,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理解那些情绪变化,理解令自己焦虑、悲伤的真正原因,这是我一直想知道的,而这本书确实的给出了答案——自知。如何自知?不加思考的觉察自己的思想。

现在想想书中的内容太广泛,有关于基督教的,佛教的,印度教的,但都没有持有肯定态度,哪怕他是个印度人。从哲学方面来说,他和叔本华,尼采这些惊才艳艳的哲学家一样,都相信人内在的力量,相信人的力量会引导自身甚至改变社会的一些性质。不同的是,他并没做出类似他们的那种分析,而是给出了具体做法——自我觉察。从心理学上来说,他和我读过的《罗杰斯心理治疗》一样,都认为人的问题是源自人的内在的问题,而不是源自于外部,由于内在的矛盾自我无法理解,而向外部寻求理解理解,可是却不能得到从而导致了心理问题一样。

最让我觉得意外的是他并不赞同所谓的出世修行。(因为印度很多的所谓的高人为了了悟都在过一种苦行僧式的生活)用他的话说,如果不了解自己,再多的苦修也没有意义。

对于源自印度的最为神秘的冥想也给出了解释。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的打坐冥想只是种徒劳的形式,结束以后反而更加疲劳的原因。(我从书中知道了方法,却并没有掌握)

他并不是在否定生活,并不否定衣食住行的必要性,甚至也说他的演讲布道就是为了生活,为了衣食住行。但是他并不为此产生欲望,只是为了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的满足。所以像是其他的人把他说的不食人间烟火似得,就显得格外没有道理。

关于安全感,这是我最想知道的,也是他说的最多的,是由于内心的空虚与混乱和矛盾以及不能自我理解才会导致向外寻求一种依靠,也就是常人所说的安全感。但是他也确实的讲述了,在不能自知的情况下,想要向外寻得安全感的做法,是不可能的。

我们都太不了解自己了,当然,这对某些人来说是不需要的,可是如果真的想清醒的走到尽头,还是自知一点的好。

书是由英语翻译过来的,从印度语到英语再到汉语,存在这样的一个过程。

关于汉语翻译,并不太理想,而且编辑的工作做的也并不好,书中有些地方有错字,更有些地方居然出现了整段的重复,所以并不好。加上书的内容是有演讲而来,可能印度人说话方式和西方比较接近,所以整本书读起来会让人打瞌睡。但是作者确实是足够睿智,没有被那些七七八八的提问方式迷惑。

整体的阅读体验不太理想,但是收获很大,很有益助,至少对于我这种思想容易混乱的人是如此。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