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理解一至五岁孩子读后感100字

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理解一至五岁孩子读后感100字

《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理解一至五岁孩子》是一本由[法]伊莎贝拉·费利奥莎 / [法]阿努克·迪布瓦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元,页数:15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理解一至五岁孩子》读后感(一):你真的什么办法都试过了吗?

不管是今年暑假带五岁半小侄女香港旅行还是偶尔回家时与她的相处,我越来越理解这样一句话:“孩子是一面镜子,反射出你的自相矛盾。” 你不断要求她这样,可自己的行为却相反;你知道陪伴重要,有时候也会学着敷衍只顾玩手机;明明要耐心,反反复复之后也会开始想吼叫……

刚看完这本由世界级心理学家、著名情感教育专家伊丽莎白写的书,据说二十多来她的书和理论陪伴无数成人和儿童走向自由和幸福之路。我从中也总算了解一些小侄女的行为了,一扫以前的误解和错误做法。记得这个系列还有一本是《他怎么总找我麻烦?!理解6-11岁孩子》,我特意买来送给堂嫂让其更好理解11岁的侄儿,她也非常喜欢。

每个孩子都有个体差异,有的说话早,有的走路快,这并不值得父母焦虑。如果自家院子里一颗树突然大量落叶或者枯萎,我们可能会不断转悠寻思出了什么问题,试试各种拯救办法。可是孩子一旦哭闹、不听话、对着干、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要自己来、说谎、到处画、到处剪、怕羞、拖拖拉拉、打架、不想借东西、不陪朋友玩、不收拾,我们总是气不打一处来,威胁、吼叫、打骂……可是一个孩子比一颗树要复杂多了,不是吗?你应该先考虑看看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他才会这样?

五岁以内的孩子大脑发育不是一往直前,而是螺旋上升。可能一岁不怕水三岁却死活不敢下海玩。他们的大脑会不断回炉重铸,必然伴随着倒退、混乱和焦虑,要相信他们出现一些情况绝非存心捣蛋,也不是测试父母容忍限度。我们需要让他们感受到爱,而不是烦躁与失去耐心。

薄薄一册很容易读完,但书中很多观点和做法却值得好好琢磨和实践。

《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理解一至五岁孩子》读后感(二):真的什么办法都试过了吗?

《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

1.育儿的书需要多看,多比较,多理解,多实践。而且尽早。

2.这本书分两个大的部分。一个是对五岁以内的孩子按半岁左右的时间段进行细分。为什么这么细,看过后就能理解。这个阶段的孩子成长真是以月为单位。每个时期,身体,头脑,精神层面的发育都不一样。

3.还有一个部分就是针对孩子行为的分析和处理框架及原则。

4.说一些印象深的。

及时与孩子互动,可以让孩子学习如何化解内心的失落。

所有哺乳动物都会等到妈妈出现的那一刻才敢释放自己的情绪。

做小孩儿不容易,没人懂更痛苦。

大脑前额叶皮质,一个让人有责任,有担当的脑区。

孩子哭,是传达自己内心的信息。

父母不自觉地将孩子的描述当成要求,甚至是无理取闹。

创造仪式感,可以避免许多冲突。

如果希望孩子某个行为消失,一开始不要反应过度,淡然处之。

当父母放下内心的执念和期待,孩子就不会再感受到压迫,没有了压迫,反抗也会消失。

所谓规矩,只能反映父母自身见识,克制力的界限,而限制的往往是孩子的思维能力发展。

要让孩子正视自己对他人造成的影响。

孩子犯错时,家长要给孩子方向,由孩子完成。

所谓学习,就是在无序中寻找秩序。

5.最后

好好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个阶段的每一刻吧,

时间总是过得太快。

只有一件要紧的事情,那就是:

爱!

剩下的,真的那么重要吗?

《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理解一至五岁孩子》读后感(三):不仅是给宝爸宝妈的书

这本书由许多家长们会头痛的问题组成,作者为每个问题都提供了解决方案,看起来这就像一本“养育指导手册”一样对不对?但作者在开篇就着重强调了:千万不要盲信,本书要传达的不是确信无疑的真理。作者更希望读者们关注眼前的『孩子』,而不是『问题』。

摘抄一段作者原话:

这本书其实不只适合为人父母的读者,更适合给无后的年轻人看。提前了解孩子,知道孩子本来的样子,再对照书中给的建议,想想自己能不能做到。都想清楚了,再说自己可不可以当好父母。

虽然做父母没有硬性考试,可是我们自己要有个评估。有不少有了孩子的朋友会抱怨——怎么孩子这么闹,一点都不像天使,简直是个魔鬼。这个社会不断展现亲子其乐融融的场面,宣扬孩子的天真烂漫,却很少展示另一面。难怪新手爸妈会有落差。

另一面不一定是坏的,只是它对一部分初作父母的人来说,是极大挑战,和孩子长时间呆在一起是件艰难的事情。我把部分问题的标题串起来,像极了那些绝望家长的提问:

它上街见什么要什么,还总是拿一堆问题烦我。

我说什么不许做,它就偏要做。我稍一离开,它就哇哇大哭。

回到家,它坐在椅子上晃来晃去。到了吃饭的时间,它不吃饭也就算了,还把食物当玩具。

它说脏话。它自吹自擂。它穿衣服拖拖拉拉。它不想跟自己的朋友一起玩······

面对这样一个孩子,你能保证自己不发火么?它和你理想中的孩子,是不是有太多差距了?可这些问题只是宝爸宝妈们在带娃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这本书又不是一本单纯指导养育的书。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时常有内心被击中的感受。比如提到“打孩子”,作者说:

看到这段,简直要为作者的洞察鼓掌叫好了——打孩子对解决问题一点用都没有,只是父母觉得心里舒服一些,不至于让自己感觉太无力。

哈!

还有类似的段落,在此不一一列举。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自打开书本寻找一下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