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无主体熟人社会及社会重建读后感精选

无主体熟人社会及社会重建读后感精选

《无主体熟人社会及社会重建》是一本由吴重庆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主体熟人社会及社会重建》读后感(一):无主体熟人社会及社会重建

买了几本书就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的比较内敛,是我的喜欢的风格。其后是其书名就凸出的说明了本书的是讲一个“无主体熟人社会”及相关问题的作品。仔细读过后才发现这个“无主体熟人社会”是作者自创的概念,通过这个理论来审视中国基层社会在革命及后革命时代的历程与特征。是一种创新,也更深层的。揭示了日中国广大“空心化”乡村的社会特征。

《无主体熟人社会及社会重建》读后感(二):封面设计带有颗粒感的暗纹,很有味道

书名很有特色,封面设计也很好,拿到手里,感觉很不错,带有颗粒感的暗纹,很有味道。作者独创“无主体熟人社会”概念,并将“无主体熟人社会”的形成置于“大历史”的视野下加以考察,借此从某一侧面观察中国基层社会在革命及后革命时代的历程与特征,揭示今日中国广大“空心化”乡村的社会特征。值得品读。美中不足的是,封底居然出现错别字,给人感觉不太好,降低了本书的质量:(

《无主体熟人社会及社会重建》读后感(三):很好的书

《无主体熟人社会及社会重建》是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重庆自1996年至今已发表的与中国基层社会研究相关的论文的结集。作者将各篇文章按照无主题熟人社会形成的原因、无主题熟人社会的状况及存在问题、对无主体熟人社会进行重建的思路进行了安排,循着这个思路可以从某一侧面看到中国基层社会在革命及后革命时代的历程及其特征。

本书提出了“无主体熟人社会”概念,较好地揭示了今日中国广大“空心化”乡村的社会特征;而将“无主体熟人社会”视为中国基层社会历经革命及后革命时代的结果。

本书在收录重点文章《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的同事,收录了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翟学伟教授应《光明日报》理论部之邀,发表于2011年9月20日《光明日报》理论版的文章《乡土中国的变迁——也说“无主体熟人社会”》,该文章对“无主题熟人社会”这一概念有褒有弹,其所作的深入批评相当难得。

除了“无主题熟人社会”这一重要概念外,本书还发表了很多精彩观点,例如,村民是“沉默的大多数”;村委会选举是“无政治的政治”;乡村社会是“一盘有磁性的散沙”——金钱手段犹如一根磁铁棒;我们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熏陶、塑造的中国人,还是有集体安顿心灵的地方的;等等。

《无主体熟人社会及社会重建》读后感(四):评论无主体熟人社会及社会重建

评论无主体熟人社会及社会重建

作者是为数不多的几位国内的被称之为“家”我还乐意认真拜读之的作者之一,估摸着也没有之二了。所以我很认真的把他的那本被封著作制作成一个本子预备好好读一读。我不知道很多和我一样不为考试却乐意读书的人有没有发现,当一定范围的地区思想进入到狂热时期的时候,即使是最冷静最理性的人并未面对什么威胁时都会不由自主的直接相信他人的判断。

在改革开放30年中,看得见政治的腐败,社会的失信等。每看到这些,我就会想起老子的《道德经》,其中: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为“我自然”。也是老子告诫执政者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治理国家问题,他的主张自然是无为而治。个人观点,欣赏国民只知道他的存在,这也是最高明的统治者。时下再谈论这些,那个“太上,下知有之”不可见的!阅读这本书,你会在他的解读中了解政府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其中。隐患,隐患,即将爆裂的隐患,可别真的是灭顶灾难。

作者以经典、犀利兼幽默与沉重的语言,一针见血地直指、叩问。读这本书又想起朱幼棣的《厚望书》,同样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虽然角度切入不同,但都值得政府官员关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